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美学本土化的重要尝试——基于《美学四讲》的本质把握

马克思主义美学本土化的重要尝试——基于《美学四讲》的本质把握

来源:化拓教育网
哲学问题 《理论探索)2013年第3期(总第201期) 马克思主义美学本土化的重要尝试 ——基于《关学四讲》的本质把握 张都爱 (中国大学,北京102249) [摘要]改革开放后,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本土化的重要尝试,其主要内 容包括: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识是在两个文明建设的时代课题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应回 到主体性的心理建设的基础上;人类学本体论美学的建构应以主体性转向为前提,主体性的人性结构 及其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内容;中国本土的美学资源和经验则应通过举例、重识及对接等方 式被运用到人类学本体论美学建构之中;建构凸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即从美到美感到 艺术的人类的主体性精神之历史性建构,使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回到人的“新感性”的心理结构建设这 一当代课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两个文明建设,人类学本体论,主体性转向,本土资源,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3--0012—05 李泽厚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是实 义美学的这种艺术社会功利理论与中国战争和 践派美学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李泽厚《美学四讲》, 社会斗争相联系,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发 讲话》对此加以系统化的发展。李泽厚指出,中国的 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主体性转向,意味 马克思主义美学除了“文以载道”这一古老传统外, 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发展,意味着中国本土 还有一个艺术要与中国的社会斗争、战争密切 的审美经验和美学资源的新运用。 一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的新传统。由于强调 、马克思主义美学重识与两个文明建设的时 艺术对现实生活和斗争的社会效用,艺术对现 实生活的摹写、反映和认识便成了基本美学理论,马 李泽厚从2O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思想的多元 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 化认识出发,主张美学的多元化发展。在世界美学多 石。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质上是反映 斗争论的美学。 元化发展中,李泽厚概括了当代世界美学特点:欧美 论、阶级论、由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的实际需要,马克 以分析哲学的美学和艺术本体论美学为主,苏联、东 代课题 欧以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美学和艺术理论为主,中 思及其追随者都只重视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 使马克思主 国以苏联模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为主。从中国 级斗争、无产阶级这一方面的内容,到东欧到苏联,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 义主要成为的、斗争的、批判的理论。但阶级斗 主要是一种艺术社会学,它以艺术的社会效应为目 争和无产阶级只是和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相联 的,与无产阶级斗争及其批判精神相联系,根本 系,只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方面。李泽厚认为,20世 只谈斗争 上是一种艺术的社会功利理论,而与西方现代美学 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强调的非社会功利的自律美学不同。马克思列宁主 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行不通了,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 [收稿日期]2013-03-02 [基金项目]中国大学校级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研究”,负责人张都爱。 [作者简介]张都 ̄(1967一),女,山西永济人,中国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理论。 ・12・ 《理论探索)2013年第3期(总第201期) 哲学问题 的哲学,更应该是建设的哲学。“不但因为我们现 方面:“外在自然的人化,人类物质文明的实现,主要 在主要是建设,而且因为建设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 靠社会的劳动生产实践。内在自然的人化,人类精神 精神文明)对整个人类来说,是更为长期的、基本的、 文明的实现,就总体基础说仍然要靠社会的劳动生 主要的事情,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光批 产实践,就个体成长说,主要靠教育、文化、修养和艺 判,是不能建设出新的文明的。我们要从人类总体的 术。”( ](14,46)自然的人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向 宏观历史角度来鲜明地提出这个观点。”[1]( ’从人 进展的历史成果。外在自然的人化有广义和狭义的 狭义的是指经过劳动实践改造过的自然对象, 类总体的生存、发展、建设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人类学 区分,视角出发,发展建设性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成为新时代 广义的是一个哲学概念,主要指人类征服自然的历 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美学亦如此,在两个文明建 史尺度,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和自然的 设中应回到主体l生的心理建设的基础上。“建设精神 关系发生的根本改变。内在自然的人化即人的动物 文明就涉及文化一心理结构问题,即心灵塑造和人 性的感知、欲望、情感变成人类的感知、欲望和情感。 性培育问题,我以为这恰恰正是今日马克思主义美学 由自然的人化构筑的这个图式给出了人以及人的世 应该加倍重视、研究和解释的主要课题。……不能仅 界如何可能的人类学解答。 仅从无产阶级事业的角度,而更应该从人类总体 李泽厚以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思想为理论生 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长建设的角度,即人类学 长点,创立了“人类学本体论哲学”。人类学本体论哲 本体论的哲学角度,来对待和研究美和艺术。”[1](t'444) 学是在他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正处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 人类学本体论以社会实践的历史总体的人类发展的 文明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马克思主义及其美学 具体行程为中心,探讨了主体性的两个成果:“人类 应该是重在两个文明建设的理论。这就需要回到马 主体既展现为物质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主体 克思,从马克思思想中挖掘和发挥出关于文明建设 性的客观方面即工艺一社会结构亦即社会存在方 的理论资源。李泽厚认为,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 面,是基础方面。主体性也包括社会意识亦即文化心 一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里有许多 理结构的主观方面。从而这里讲的主体性心理结构 关于文明建设、人类学的宝贵思想,只是没有得到重 也主要不是个体主观的意识、情感、欲望等等,而恰 视和发挥。 恰首先是指人类集体的历史成果的精神文化、智力 因此,李泽厚立足于尚未被当时理论界重视的 结构、伦理意识、审美享受。…( ’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人类学视野,围绕马克思的“自然 不论是外在自然的人化还是内在自然的人化, 的人化”思想,面对两个文明建设的时代问题,提出 不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不论是工艺一社会 了他的人类学本体论哲学(亦即主体性实践哲学), 结构还是文化心理结构,不论是社会存在还是社会 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人类学本体论美学。 意识,都是人类主体及其主体性实践力量的历史总 二、人类学本体论美学建构与主体性转向 体创造。李泽厚从人化、实践、主体性概念重释了“社 人类学本体论美学建构始于人类学本体论哲学 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并给予了工具本体、心理本 建构。“随着科技发展,有非常发达的物质文明,与此 体的本体论确认。使用、制造、更新工具的物质实践 相适应,就应该建设一个发达的精神文明,使我们的 构成了社会存在的本体即工具本体,同时形成了超 心灵变得更加丰富、细致、充实和复杂。这不仅是中 生物族类的人的认识、人的意志、人的享受即心理本 国要解决的课题,也是世界要解决的课题。”…( 体。人类制造一使用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构成人类 精神文明的建设问题是现代、后现代社会最核心的 存在的最终实在,实践即本体,人类即主体,人类学 问题。为解决这一时代课题,李泽厚从早年马克思那 即主体性,人类实践即主体实践,这样的实践本体论 里找到了重要思想资源。“伟大的思想家早期有些宝 就是人类学本体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主体性实践 贵思想,后来不一定都得到充分发展,马克思关于 哲学。重要之处在于,以工具本体为基础历史地所建 ‘自然的人化’思想就是如此。它留给我们这些处在 构出来的心理本体,即主体性的人性结构及其建设 新时代面临新需要的人去思考、探索、发挥。”…(1,446) 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而人类学本体论哲学 李泽厚把马克思“自然的人化”思想与当代人类的物 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相对应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课题相对接,充分阐释了 的精神文明中的心理本体的建设问题,而美学和艺 马克思“自然的人化”思想。“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 术的功能就在心理本体的塑造和培育上。“寻找、发 ・】3・ 哲学问题 《理论探索}2013年第3期(总第201期) 现由历史所形成的人类文化一心理结构,如何从工 体性的人性结构?李泽厚创造了“积淀”一词。积淀有 具本体到心理本体,自觉地塑造能与异常发达了的 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由理性化为感性、由社 外在物质文明相对应的人类内在的心理一精神文 会化为个体、由历史化为心理的建构行程,狭义则专 明,将教育学、美学推向前沿,这即是今日的哲学和 指审美心理隋感的建构。“内在自然的人化”可具体 美学的任务。”( ]‘嗍 如果把美学和艺术放在塑造心 到感官的人化和情欲的人化两方面。感官的人化即 灵、陶冶性情、培育人性、探究人的全面成长、个性潜 是受生理欲望支配人的感官经过长期的人化,失去 能的全面发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各门科学的 了纯粹的动物性生理需要,纯生理自然的器官变为 成果,马克思主义美学就会获得新发展。李泽厚认 人性的器官,其中就包括了审美的感官。情欲的人化 为,这样的美学属于哲学美学,美的问题不再是对审 是指人的动物性的生理情欲经由社会性的塑造、陶 美对象的精细描述而是对美的本质的直接把握,美 冶成为人性的情感。人性情感虽然是感性的、个体 感的问题不再是审美经验的科学剖析而是陶冶性 的,有生物生理性,但其中积淀了理性、社会历史的 情、塑造人性,艺术的问题将是心理本体、人性情感 内容,动物性的欲望渗透着理性,具有超生物的性 的生成和扩展。这便是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建构。 质,其中就包含着审美的情感。在这生物性和超生物 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李泽厚对美学基本问题 性统一的主体性人性结构中,感性和理性的不同关 给予了解答,形成了他的人类学本体论美学原理体 系决定了心理领域的划分。认识领域和伦理领域突 系,深入系统地回答了“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 出的是感性中的理性,而审美领域则是积淀的感性。 是什么”等问题。 认识领域和智力结构突出的是理性的内化,伦理领 对美是什么的问题,李泽厚认为,自由以及自由 域和意志结构是理性的凝聚,审美领域和美感结构 的形式是人类主体的物质实践力量给予的,理解美 是溶解了的感性,即“感性之中渗透了理性,个性之 是自由的形式,要注意三点:一是自由,自由是对必 中具有了历史,自然之中充满了社会;在感性而不只 然的支配,是人具有普遍形式(规律)的力量。二是形 是感性,在形式(自然)而不只是形式,这就是自然的 式,首先是指一种主动造形的力量,其次才是表现在 人化作为美和美感的基础的深刻含义,即总体、社 对象外观上的形式规律或性能。三是自由的形式,首 会、理性最终落实在个体、自然和感性之上”[ 】(1,5oo)。 先是指掌握或符合客观规律的物质现实性的活动过 美感是一种愉快的自由感,是人类的、理性的、 ‘程和活动力量。而美作为自由的形式,首先是指合目 社会的东西渗透融汇在个体、自然、感性之中,这里 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和过程 没有对感性、个体、自然的凌驾和强制。因此美感具 本身。因而在客观行动上驾驭了普遍客观规律的主 有二重性,既是感性、直观、非功利性,又是超感性 体实践活动所达到的自由形式,才是美的创造。在美 的、理性的、功利性。美感的心理过程体现为逻辑递 的最终根源和本质上,不是个人的意志、情感、思想 进的准备、实现、结果三阶段。准备阶段涉及审美态 创造了美,而是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的本质力 度和审美注意;实现阶段涉及审美感知、审美判断、 量创造了美。从美的本质出发,美的形态首要展现为 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结果涉及审美 社会美,社会美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呈现。随着人类实 愉快。审美愉快是多种心理功能的总和,这些变项被 践活动越来越广阔,实践成果越来越丰富,社会美的 组织在一种不同种类、性质的动态平衡中,不同比例 范围和对象也得到了拓展。值得重视的是,李泽厚把 的配合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美感。审美心理过程和 形式美归于了社会美,而形式美就是美的自由的形 结构,意味着人的审美能力的拥有和实现,意味着人 式。在李泽厚这里,自然美和社会美很难有确切的界 的感知、心意、精神的塑造。值得注意的是,李泽厚以 限。“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形成的自然美,直 审美能力的不同形态为核心所形成的悦耳悦目、悦 悦志悦神的审美类型,区别于通常中西美学 接关系着人类学本体论“人与宇宙自然的物质性协 心悦意、同共在”。 原理中依据美、崇高、悲剧、荒诞等范畴划分的审美 在美感是什么的问题上,李泽厚认为,美感问题 类型。 李泽厚认为,应该从艺术直接作用、影响、建构 涉及心理本体尤其是情感本体,关系着“新感性”的 建立问题。新感性是指由人类自身历史地建构起来 人类心理情感本体来寻求艺术的定义。艺术作为艺 的心理本体,是将自身的血肉自然“人化”的成果。即 术作品的总称,是人类心理情感本体在具体社会、个 是情感本体的物态化的对应物。 内在的自然的人化。生理性的内在自然如何生成主 人中的体现和建构,・14・ 《理论探索)2013年第3期(总第201期) 哲学问题 各种艺术潮流和艺术风格的产生和更替,就是人们 的喜爱为例,说明人民群众审美观随着时代的发展  审美心理的各种不同要素的不同比例的体现,展示 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在物质形式的感知问题上,了人类情感本体的不断充实、更新。艺术作品包含形 以中国诗词注重炼字为例,说明中国诗调“通过 式层、形象层和意味层三个层次。形式层是作品的包 朗读的声音来实现形式诉诸感知的节奏感、速度感、 括物质材料在内的物质形式,它与原始积淀有关。人 韵律感。五律之凝重,七律之流动,绝句的快速,古 的感官与物质形式产生同构对应从根源上基于原始 风的浩荡,骈文的对称,散体的舒畅……人们通过 积淀。原始积淀主要是从生产活动中获得的,在漫长 所谓‘文气’的领会把握,以感知美的形式”…( )。 的使用一制造工具的物质生产中,对象合规律性的 在古代巫术礼仪对人的原始的动物性情绪加以节制 自然形式经由人的掌握变为合目的的自由形式,客 问题上,举例中国《仪礼》、《乐记》,用“夫乐,乐也”、 观的合规律性和主观的合目的性相统一,从而产生 了最早的美的形式以及对形式的审美感受。形象层 是作品呈现出来的形象,是人类心理情感的具体表 现,既指古代艺术的具象形象,又指现代艺术中的抽 象形象。形象层与“情欲的人化”相联系,是艺术积淀 的产物。作品中人的情欲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深层结 构呈现为一种饱满的生命力量。这种生命力量既有 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等非理性因素,又有社会性的观 念、理想等理性因素,二者交融渗透,感染和陶冶着 人心。从形象层可以探测情欲人化的尺度。意味层是 作品的形式、形象中的“意味”。这“意味”不脱离“感 知”、“情欲”、“形式”、“形象”而又超越它们。意味层 是生活积淀的产物。形式、形象中积淀着时代生活的 社会氛围和宇宙自然的普遍形式就是生活积淀,它 蕴含着本体性质和本体意味,蕴含着与宇宙普遍形 式同构的天人合一的感应,蕴含着与具有深刻历史 意义的社会氛围同构的与时俱化的感受。意味层表 现了社会的潮流、时代的气息、生活的本质和人类的 命运、宇宙的运化、天道的彰显,传达出命运感、使命 感、历史感、宇宙人生的境界感,具有某种神秘、伟大 的本体力量。 三、中国本土资源的运用 如上所述,人类学本体论美学是在20世纪8O 年代为解决新时代的精神文明、主体性的人性建设 问题而产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新形态,它涉及 到了中国本土的审美经验、美学资源的运用问题。那 么,中国本土的美学资源和经验是如何被运用的?笔者 认为,其运用主要通过举例、重识及对接等三种方式。 (一)举例。李泽厚在“有意味的形式”引起心理 感受问题上,以《诗经》为例说明《诗经》那种一唱三 叹反复回环的语言形式和委婉悠长的韵味激起的审 美情感。在悦耳悦目的感知变异与时代的关系问题 上,以后青年人对朦胧诗、牛仔裤的喜爱,新中 国成立后年轻妇女对八角帽、军装的喜爱,20世纪 50年代的青年人对《王贵与李香香》、激昂慷慨歌曲 “乐以节乐也”说明“乐”既满足人的情欲快乐又节制 它,感性的东西和理性的东西融合在一起。在原始诗 歌舞蹈音乐的形式重复问题上,以孔子的“必使反 之,而后和之”及《诗经》的一唱三叹为例,说明形式 的重复对情感塑造的重要性。在人生意味与宇宙自 然的问题上,用“大乐与天地同和”、“文者,天地之心 哉”、“一画”“微妙无形,寂寞无听”说明中国传统美 学强调的“天人合一”的意味是本体的、形而上的意 味,说明中国各类艺术皆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原则, 体现了与宇宙普遍性形式的同构感应。 (二)重识。在探讨美的词源学问题上,李泽厚通 过对中国古代“羊大则美”、“羊人为美”的阐释分析 了“美”字现今的含义:感官愉快的强形式,是羊大为 美的引申;伦理判断的弱形式,是羊人为美、美善一 体的引申;产生审美愉快的对象即审美对象;在社会 美中提出“天人合一”的现代意义,赋予“天人合一” 以“自然的人化”的新义;在自然美的发展问题上,提 出自然美在中国艺术发展中的四个阶段——神话阶 段、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阶段、本色阶段及向宇宙 探索的现代阶段。随着太空技术的发展,“自然的人 化”得到极大拓展,一种征服宇宙怀抱宇宙的时空感 受标志着自然美的现代形态。从对自由是符合和掌 握客观规律的普遍造形力量的阐释中,得出这样一 个结论:美的创造就是指驾驭了客观规律的主体实 践所达到的自由形式,有法表现为无法,目的表现为 无目的,人的主观目的性和对象的客观规律性交融 而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大乐与天地和”。 (三)对接。李泽厚依据人的审美能力具体展开 的不同形态,把审美类型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 悦志悦神。耳目心意志神是中国本土美学概念。中国 传统哲学和艺术把人性结构分为五官、心、性,具体 展开为感、心、情、意、志、神、性,认识能力分为感知、 心智、性灵,认识的获得以修身、正心、养性为基础。 在审美经验上,“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 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目既往还, ・1 ・ 哲学问题 《理论探索))2013年第3期(总第201期) 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文心雕龙・物 克思主义认识论还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建立了 色》),“感目会心”、“神超理得”(宗炳),皆说明了耳 他的客观社会论美学思想。经由美学大讨论,中国马 目心意情志在美感中既相区分又相统一。在哲学上, 克思主义美学逐渐走向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哲学 庄子的《人间世》就提出人性结构的功能性区分:“若 基础的美学研究之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李泽厚承 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 续自己前期的理论,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和实践 气。”邵雍的《观物内篇》也作了区分:“夫所以谓之观 论改造了康德的先验哲学结构,建构了他的人类学 物者,非以目观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 本体论美学思想。人类学本体论美学从美到美感到 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性、心、意、志、情、感既不相 艺术的人类主体性精神之历史性建构,使中国马克 同又相融通。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揭示了 思主义美学回到人的“新感性”的心理结构的建设这 美感从感官知觉到心意情感到超越心意的意外之 意、味外之味、韵外之致。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 悦神既承续了中国本土美学的境界含义,又蕴含了 “自然的人化”思想。 李泽厚在对中国本土的审美经验和美学资源的 举例、重识和对接中,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中国本土美 学的特点。虽然在物质实践、外在自然的人化、内在 自然的人化、工具本体、心理本体、文化心理结构、自 由的形式、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社会美、自然美、形 式美、技术美、人的自然化、天人合一、新感性、悦耳 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形式层、形象层、意味层、 积淀等主要概念群和语汇群中,很少有中国本土美 学的概念和语汇,但重要的是李泽厚独创了“内在自 然的人化”“文化心理结构”“原始积淀”“艺术积淀” “生活积淀”等概念。“改革开放后,李泽厚通过对中 国古代思想和中国古代美学的梳理,一直力图把中 国资源引进美学原理的建构之中,只是他的马克思 加康德的构架太强,阻碍了中国资源在理论层面的 进入。因此他的《美学四讲》基本上还是西方式的体 系,甚至没有达到他自己要求的‘西学为体,中学为 用’的标准o”[0]【P 四、建构凸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系统的美学理论,有的 只是一些散见于多部论著中的美学观点,在美学学 科的基本问题上,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美 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如何建构既有普适性又有中国 特性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是非常重大而艰巨的 课题。从20世纪40年代起,中国学人就为此付出了 努力。蔡仪的《新美学》就是依照当时流行的马克思 主义的唯物反映论所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各门学科明 确地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 为指导去建设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美学 大讨论的主旨就是指向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 构。在与蔡仪、朱光潜的辩论中,李泽厚除了运用马 ・16・ 一当代课题,反映了2O世纪80年代的时代精神,标 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不再是来自于政治和 意识形态的需要,而是来自于其自身的学术性、学科 性要求,已经脱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依附,融进了许多世界美学的新思想,其中可贵的 是最大可能地把中国本土经验和资源运用于新的美 学体系中。在中国美学建设中,运用中国资源和经验 一直是中国学人的努力,如何运用和发挥中国资源, 如何建立中国型的美学原理,在美学原理中突出一 种中国文化独特的理论特色,成为中国美学原理建 设的艰巨任务。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问题相 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21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 探讨的重要问题,由此形成了关于“中国道路”、“中 国特色”等学术探讨,揭示了在中国逐渐崛起中文化 复兴、现代思想重建的学术自觉。其中,中国资源和 中国经验如何开拓、扩大、深化、提升是各学科面临 的主要学术任务。就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而言, 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将中国美学资源和 审美经验同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从理论内容、 话语、结构、范畴、概念的层面对接、融合。人类学本 体论美学在这方面做了一次尝试。新世纪以来,李泽 厚的思想基础立足于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本土资 源进行了发挥,作出了很大的转换性创造,提出了具 有中国本土色彩的“度”、“情本体”等概念,由“度”、 “情本体”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性的美学思想,对 此要做的梳理、整理工作将是另一项任务了。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十年集:第1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 [2]张法.20世纪中西美学原理体系比较研究(M].合 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周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