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3期 201()年9B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0I_26.No.3 Sep.2010 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日常生活审美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 理论视角 。舒开智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是随着现代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理论的出现才进入人文社会科 学视野的。在如何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问题上,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话语立场:前者 主张保持审美的自律性和超越性,维护审美的无功利性和精神自由,却导致了审美与生活的脱节,审美成为资产阶级贵 族的专利;后者主张消解精英主义文化观念,让审美回归普通大众的世俗幸福,倡导审美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却加重了 审美的商品化、犬儒主义和虚伪主义。面对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暴露出来的双重危机,马克思主义关学一方 面以实践论强调审美的大众化而非审美的泛化,另一方面又从人类学的根基上阐释审美理想对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审美自律;日常生活;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实践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0)03-0059-05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A point view of the Marxism aesthetic sHUKai—zhi (College ofLiterature andLanguage,HuanggangNormalUniversity,Huanggang438000,China) Abstract: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along with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consumerism,mass culture,and modernism and p0st—modernism,comes into the vis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Modern aesthetics and post— modern aesthetics show diferent positions towards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the former retain the aesthetic transcendence and self-discipline,and maintain the non—utilitarian and aesthetic spirit of freedom,while lcad to the dissociation of aesthetic from everyday life;the latter emphasize On clearing up elitist culture,advocate the concept of digestion,SO that the secular aesthetic return to the general public well-being,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aesthetics and everyday life,while increas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aesthetic,cynicism and hypocrisy doctrine.Facing the double crisis exposed by the nlodern aesthetics and post—modern aesthetics,Marxism aesthetics,on the one hand,emphasize the popularization rather than generalization of the aesthetic,on the other hand,interpret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aesthetic ideal for human beings. Key words:self-discipline ofaestheticization;everyday life;modernism;post-modernism;practice 日常生活本是社会中的普通个体自发的、自在 的生活样式,包括日常起居、日常交往、日常消费、日 常饮食等,它与社会个体的存在息息相关,在日常生 活中,人们进行生产消费活动,满足人类最基本的 生存需求。长期以来,日常生活世界只是一个经验的 世界,是人类社会结构中最基础的层次。随着现代 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理论的出 现,“日常生活审美化”才作为一个问题开始进人人 文社会科学的视野。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的开篇写道: “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 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2009JJD750009) [收稿日期]2010—07—22 [作者简介]舒开智(1979一),男,湖北武穴人,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6卷 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 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 而是受到物的包围。”I 鲍德里亚这里所说的“物的 包围”就是消费社会的一个普遍景观。日常生活审 美化现象的出现正是建立在消费主义逻辑之上,是 现代性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产生 于新教工作伦理,它要获得发展,就只有通过鼓励消 费、社会流动性和追逐地位,也就是说,通过否定它 自身的超验道德根基。” 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成为中国文艺理论与美 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看待这一社会文化 现象,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表现}H两种 不同的话语立场和态度:前者主张保持审美的自律 性和超越性,维护审美的精神自由,批判消费主义意 识形态对大众的统治;后者主张消解精英主义艺术 观念,让审美回归普通大众的世俗幸福,倡导审美与 日常生活的融合。本文认为,这两种话语立场由于其 产生的历史阶段和哲学基础的,在阐释日常生活 审美化这一现象时都暴露出各自的危机。只有从马 克思主义美学出发,才能超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 义的双重危机,科学认识与阐释这一现象,更好地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审美与日常生活的疏离:西方现代主义美 学的精心设计 现代主义美学产生于对现代性的反思之中。作 为现代性哲学根基的启蒙理性,它既有把人从中世 纪的神学禁锢中出来的伟大贡献,同时又有把 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傲慢自恋。阿多诺和霍克海默 在其《启蒙辩证法》中指出:那个旨在征服自然和把 理性从神话镣铐下出来的启蒙运动,由于其自 身内在的逻辑而转向了它的反面 。自现代性发生 以来,就有对现代性的这种压抑和负面作用的反思 与批判。浪漫主义对现代性最早做出了审美反应, 诚如哈贝马斯认为,它是导向审美现代主义的第一 步。哈贝马斯在其《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书中将审 美现代性起源直接追溯到席勒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 《审美教育书简》,认为席勒的《书简》是对现代性 进行审美批判的首部纲领性著作。它导致了图宾根 派(谢林、荷尔德林和黑格尔)的法兰克福构想,因 为它利用康德哲学的概念,对现代性自身的作 出了分析,并且设计出了_一个让艺术最终承担社会革 命的审美乌托邦。此言不虚,透过历史的脉络,我们 可以看到,卢梭、席勒等首开先河,尼采、海德格尔、 阿多诺等继之,他们纷纷认为现代生活是异化的,是 对人性自由的钳制,必须进行审美批判,使个体获得 审美的超越与救赎。 现代主义美学正是在“浪漫主义”这件外衣下 一方面实现了对古典主义基本假设的反动,同时也 建立起了美学的自律与超越性品格。从历史发展来 看,l8世纪以前的西方美学将“美”视为客观事物的 一种屙眭,直到l8世纪趣味说和感官说的提出,美 学才从一种与人无关的客观属性变为主体的审美, 并且这种观点直接导致浪漫主义美学的主体性的高 扬。正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美学中的精英主义立 场和审美无利害观念,将审美从生活中分离出来,使 审美成为资产阶级少数人的专利。 康德的哲学美学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艺 术作为一种自律活动的重要命题,他提出,“鉴赏是 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 陕感对某一对象或 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_4 J,在康德看来,“纯粹 的”审美体验并不涉及现实的、功利的或道德的外在 目的,它只因为其本身而感到愉悦,只涉及对于审美 对象的“无关功利的”沉思,把“美”看作是以其自 身为目的的学说,是无目的、无功利和高度自律的, 试图摆脱一切社会道德和政治目的来看待艺术。他 的这种审美态度要求将艺术从各种实用的语境中孤 立出来,将艺术纯粹视为艺术本身。这种审美观念 虽然确立了审美现代性的自律论基础,但是同时也 将艺术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去,使审美与生活严重脱 节。 韦伯在其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就提出,自康德以 来,西方文化就被分化为认识的、实践的和审美的 这三大领域,如果说在古典时代,艺术的合法性需 要寄托在宗教、理性和神学等形而上学因素上,那么 现代化以来,艺术就不再寄人篱下,而以自身的游戏 规则来确证自身存在的合法,“在理性主义和生活合 理化的发展条件下,……艺术演变成为一个越来越 有意识地把握价值的世界,它以自身的权利而 存在。不管怎样来解释,艺术都承担了这种世俗救 赎的功能。它为人们提供卜种从IEI常生活的刻板状 态中解脱出来的途径,特别是从理论的和实践的合 法化的压力中解脱出来。” 哈贝马斯也指出:“在现代艺术的历史中,人们 能够发觉艺术界定和实践中有一种不断强化的自律 性倾向。‘美’的范畴和美的对象领域首先在文艺复 兴时期建立起来。在18世纪的历程中,文学、美术 第3期 舒开智.日常生活审美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视角 ‘61‘ 和音乐被当作于宗教和宫廷生活的活动化 最后,在19世纪中期前后,一种审美主义的艺术 概念出现了,它鼓励艺术家根据为艺术而艺术的明 确意识创造他们的作品。从此,审美领域的自律性就 环节。因此,资本主义现代性只是一种暂时的必然 性,“这种颠倒的过程不过是历史的必然性,不过是 从一定的历史出发点或基础出发的生产力发展的必 然性,但绝不是生产的某种绝对必然性,倒是一种 暂时的必然性。”_8 正是在对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历 成为了一种精心设计的工程:天才的艺术家把真实 的表现贡献给了那些经验,是在去中心化的主观性 遭遇中所获得的经验,这种经验从常规的认识和日 常的行为中分离出来了n” 二、实践与历史之维:马克思审美现代性的独 特内涵 浪漫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所 做出的首次具有明确意识的审美反思和审美批判。 浪漫主义极力挽救挣扎于科技理性和工业文明中的 人的内在灵性,反映了不同于社会现代性的另一种 价值取向,也体现了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科学文 明和现代国家社会的反思。产生于l9世纪4O年代的 马克思主义,同样不可避免地要回答现代性带来的 困惑。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高度出发,采 用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了现代性在促进人类文 明进步中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对其依附于资本 主义制度而产生的诸多现代性问题进行深刻批判、 反思与重构。马克思主义把现代化进程看作人类历 史发展的必然环节,它有不合理的、反自由的一面, 但它却是历史的进步,这是一个充满悲剧性的历史 情境,简单地拒绝和反对现代化并不能实现真正意 义上的社会主义。在《审美意识形态》中伊格尔顿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这种特殊性: 与在他之后的尼采和海德格尔不同,马克思并 不强调通过审美化的方式来认识人类自己。这不是 某种贫血的理性主义:对于马克思来说一与亚里士 多德相一致一人类生活的目的不是真理,而是幸福 或美好的生活。作为一般的人类条件,马克思的著作 广泛地探讨了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因此 这属于古典伦理学的话语。在最传统的意义上,马 克思是一个伦理主义者,也就是说,他关心美好生 活的政治决定因素。因此,他的伦理观念也就站到 了狭隘的伦理观念的反面,现代意义上的伦理使人 际关系以及“精神”价值枯竭,马克思称之为“伦理 主 ’。【 J 。 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中,现代性的产生与发展是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个进步,作为现代性 滥觞的资本主义制度尽管不合理,但却是走向社会 主义的一个必经历史阶段,是通达未来美好生活的 史进步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展开对资本主义现代性 的反思与批判。“对工人阶级及其命运的关切,使得 马克思最终从历史与实践的角度,指出了工人阶级乃 至人类的途径。” 因此,与现代主义美学强调审美自律性,认为审 美活动具有超功利的无目的性特点不同,马克思主 义美学从具体的社会和文化出发,从更深刻的理论 层次上,认为审美不是超然的无功利,而是具有社会 属性和价值功能,主体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 而达到对艺术之外现实世界的深刻把握,因而具有 坚实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 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写于1845 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就通过对费 尔巴哈的旧的唯物主义的批判,指出了这种旧的唯 物主义忽略了主体的参与,缺乏实践的维度,因而最 终只能走向抽象的唯心主义。在马克思看来,人的 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 践的,因而人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是感性具体的 人。 “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穿住在质和量方 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不能获得。‘解 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是由历 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 往状况促成的。” 0_"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就在 于,他看到了浪漫主义所建立的现代主义美学的审 美主义神话的虚幻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正如宗教不 能解决现实的人的问题,浪漫主义的审美现代性虽 然能使人们被压抑的潜能得到实现,但是这种实 现只是情感想象和心灵意识层次的满足,与现实无 关。究其原因,“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 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问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 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 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 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 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 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 62‘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6卷 反射和反响的发展。” 叫 马克思主义美学实现了对 包括康德美学在内的德国古典美学的超越,在唯物 史观的范畴内理解审美和日常生活。 三、审美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后现代主义美学 的出场与危机 学作品从昔日书房中的珍藏文本演绎为足不出户就 可在自家欣赏的影视作品;借助于手机平台,人人可 以随心所欲地创制短小隽永的诗性短信;流行歌曲 不再局限在老式的磁卡带中,在各种媒体中可以被 轻易地点击下载;达芬奇的绘画不再是少数贵族的 奢侈品,成了居家百姓在街头广告就可瞥见的图像。 从对具体的消费主义文化文本的美学细节分析 中可以看出,后现代社会中审美文化从超功利化和 20世纪上半叶,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现 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性的一系列问题成为西方 社会自我反思的主题之-。在这种反思中,逐渐形成 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它以反思、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 问题为出发点,大力宣扬反本质主义、反理性主义、 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等。这种后现代主义思潮在 美学上的表现就是,主张消解艺术与生活的边界,颠 覆现代主义自律性美学的霸权。 后现代主义美学挑战现代主义美学的精英秩 序,对现代主义美学的审美自律性和艺术进行 质疑与批判。贝斯特和凯尔纳分析指出:艺术中的后 现代转向,把立体主义、达达主义和杜桑的作品变成 了一种新美学,这种新美学为了创造当今时代的新艺 术类型和风格拒绝了现代主义的主要原则 。后现 代主义试图以多元平等的绝对相对主义的审美观和 审美的日常世俗化重新建立审美与生活的联系,却 加重了审美的商品化、浅薄、犬儒主义和虚伪主义。 正如德国后现代美学家韦尔施认为:在表面的审美 化中,一统天下的是最肤浅的审美价值:不计目的的 快感、娱乐和享受。这一生气勃勃的潮流,在今天远 远超越了日常个别事物的审美掩盖,超越了事物的 时尚化和满载着经验的生活环境。它与日俱增地支 配着我们的文化总体形式 J。 杰姆逊在对比现代美学和后现代艺术状况时也 写道:“德国的美学家康德、席勒、黑格尔都认为心 灵中美学这一部分以及审美经验是拒绝商品化的; 康德将人类活动分为三类:实际的、认识论的和美 学的;对康德以及其后许多美学家甚至象征主义诗 人来说,美、艺术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其不属于任 何商业(实际的)和科学(认识论)领域,这里的科 学知识是从不好的角度来理解的,美是一个纯粹 的、没有任何商品形式的领域。而这一切在后现代主 义中都结束了^在后现代主义中,由于广告、形象文 化、无意识以及美学领域完全渗透了资本和资本逻 辑。”_l副在后现代这个审美“泛化”的时代,审美已 经丧失了其自身独特的领域和自主I生,与日常生活、 城市广场、博物馆、咖啡厅、假日乐园等发生密切的 联系,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模糊,甚至互相交叉。文 精神升华(净化)的传统模式里走出来,转而满足人 们日常的欲望释放和快感追逐,短暂性、平面化和 时尚化代替了韵味悠长、意境幽远和个性独特。诚 如周小仪指出:“如今审美已不再具有当年的 性和性的功能。它曾经具有的启蒙主义和人文 主义的内涵已经变质。在资本的扩张使我们的日常 感性生活纳入市场的运作过程之后,审美经验的性 质已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后现代主义美学 无视甚至拒绝审美的“神圣性”、“高雅性”,剔除了 “精英式”审美的超验性内涵,实际上也了“唯 美”的传统惯例,消解了自审美现代性以来,把艺术 看作现代日常生活的否定力量以抵抗资本主义文明 的基本特征,解构了美学对人的救赎和提升功能。 有鉴于此,我们在肯定let常生活审美化的合理 性因素的同时,对IEI常生活审美化现象中大量泛滥 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也是必须加以批判的。伊格尔 顿就指出,在今天,一方面,审美“扮演着真正的解 放力量的角色一扮演着主体统一的角色,这些主体 通过感觉冲动和同情而不是通过外在的法律联系 在一起,每一个主体在达成社会和谐的同时又保持 独特的个性” ”;另一方面“如果意识形态想要 有效地运转,它就必须是快乐的、直觉的、A我认可 的:一言以蔽之,它必须是审美的。” 。也就是说, 在后现代社会,审美不再是遗世的对抗物化现 实的手段,而是早已沦落,与意识形态发生了更多的 同谋关系。而后现代主义美学无视日常生活审美化 中的意识形态控制,无视社会个体在日常生活的虚 假繁荣背后承受的规训,因此在消解了精英文化与 大众文化的二元对立后,只是给大众许下了在轻飘 的符号游戏中自我陶醉的承诺,而并不能揭示人的自 由的真正途径。 而且,在后现代主义美学鼓吹的泛审美的潮流 中,随着对个人化、私人化的追求紧接而来的就是对 公共空间和公共政治、伦理生活的冷漠。当大众都 津津乐道于身体美容、服饰搭配等私人生活上,就 第3期 舒开智日常生活审美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视角 ’63 会分散对公共政治和社会伦理生活的应有注意力。 尤其在中国当下社会,各种各样的现象还相当 突出,社会不公、差距、工人下岗、农民失地、司 法晦败等现象还异常严峻。这就需要透过日常生活 审美泛化的表层,深刻思考我们这个社会发展所面 临的问题与挑战,不要被种种文化符号所编织的虚 假景观所迷惑。因为“景观的本质是拒斥对话,它是 一种更深层的无形控制,它消解了主体的反抗和批 判否定性,在景观的入迷之中,人只能单向度地默 从。” 四、马克思主义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双 重超越 与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对待日常生 活与审美的立场不同,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中,审美 的最终结果,是为了改变异化的现实,提高人们的生 活水平,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因此,面对现代主义 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暴露出来的双重危机,马克 思主义美学一方面以实践论为基础主张审美的大众 化而非审美的泛化,另一方面又强调从人类学的根 基上阐释审美理想对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马克思 主义认为审美作为一种人类的需求和人的自觉自由 意识的对象化存在的手段,它不仅是意识和观念层 面的,更是在交流、实践、现实层面上存在的。 关于人类本质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早就 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 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 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己看作类存 在物。”_l引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类的存在,人 的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 够从事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也就是实践活动。“动 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 而人I瞳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 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 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动物不能把自己的生命 活动与自身存在区别开来,不能把自己与世界区分 开来,而人恰恰能通过实践活动,把自己与自己的生 活活动区分开来。正是在这种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 中,人发挥了自己的审美能动性和创造性,改变了周 围物的束缚,获得了审美自由。可见,浪漫主义美学 将人类实践和其他现实活动排斥在理论视野之外, 摒弃了审美活动的历史维度和社会内涵,从而使其 张扬的审美自律表现为主观的心理状态和纯粹的精 神自由,成了脱离社会历史现实的乌托邦。而马克思 是将审美置于实践活动的广阔丰富视野中来思考, 把人类活动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赋予审美活动和 审美自由以深刻的历史维度和丰富的社会内涵,审美 不仅仅只是主观意识和心理层面,审美更是人们的 一种实践和交流。 2O世纪后半叶以来,整个西方社会的文化生活 和美学语境都发生_『巨大的改变,后现代主义美学 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后现代主义美 学看到了,在后现代社会中艺术审美与现实生活发 生多方位的相互渗透,“艺术和生活既不是完全一 致的,也不是完全相分离的。艺术和生活的区别必须 保留,同时又必须超越。经济与科学的后现代发展导 致艺术脉搏与生活现实性的强烈一致。任何人在他 的生活与工作的现实中,都直接体现着某种艺术性 与创造性的精神。后现代社会是创造性的社会,是 创造文化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成为创 造性地、艺术I生地从事自己职业活动的人。” 从肯 定社会中的普通个体具有创造审美3d-g的自由这一 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着一致之处,都 把美、艺术从少数人的手中出来,使审美艺术走 下神圣的殿堂,进人日常生活之中,都充分肯定大众 的审美创造性。马克思主义不赞成现代主义美学以 一种孤傲的态度拒绝大众,认为真正的审美主体是 广大人民群众,是在实践中创造自己历史的广大人 民,而不是少数资产阶级贵族。 但是,针对后现代主义美学张扬的审美娱乐 化,马克思主义强调在感官至上、感性沦落的消费 时代,更应自觉地重建一种价值理l生。马克思认为, 重要的是不仅仅是认识这个世界,而是改造这个世 界。美学不是论证世界存在的知识哲学,而是以张扬 人文品格、提升人生境界为旨趣的人生哲学。艺术和 审美不是仅供大众消遣与娱乐的时尚点缀,而是人 的感性与理性完整存在本身。只有实现感性与理性 的真正结合,在美学领域大力呼吁一种审美理性,这 样才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实现社会主 义的共同理想。 马克思主义赞成审美的大众化,但是反对审美 的泛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创 造世界,追求真、善、美,这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 正确方向。但是,人性中的假、丑、恶的因素,在消费 主义意识形态的刺激下,又导致文化品位的低下和 审美趣味的畸形。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审美人类学 (下转第72页) 72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6卷 [参考文献] 【1 J SMITH K G,OLIAN J D Top management team demography and R The interface of leadership 112 JZACCARO S J,KLIMOSKI and team process[J]Group &2002(27):4-14.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processljj 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4(39):412—438. 12j HAMBRICK D C,CHO T S,Chen M.The influenc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on firm s competitive moves lJ j l13j CHAsE M A,LIRGG C D,FELTZ D L Do coaches’efficacy expectations for their tean]S predict team performan ce lJ』The SportsPsychologist.1997(11):8—23 Adminl ̄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6(41):658—684. 13j LI J,YIN K R,TSUI A Building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 leadership teams in China【J j Journal of WoHd Business, 1999(1):52—61 l14j PECOSOLIDO A T Informal lead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group eficacylfJj SmallGroupResearch,2001(32):74—93. 1153 AMASON A C.Distingui shing the effect s of fnnctionaI and disfunctional conflict o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lJ j 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1.1986(39):123—148 l4j FINKELSTEIN S,HAMBRICK D C Strategic Leadersh lMj. St.pou]: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96:25—27. 15 J WIERSEMA M F,BANTEL K A.Top maHagement team 【16]JEHN K A Euhancing effectiveness:An investigation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 s of value—based intra—group conflict lJ 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ConHict Management.1994(5):223—238 demography and corporate strategic change【J j,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1992(35):95—121. 16 J BANTEL K A,JACKSON S E.Top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s in l17]TOMPSON G H The rol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conflict redistribution ofpower ID J Minnesota:University ofMinnesota,1997 banking:Does the composition ofthe top team make a difference lJ j 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89(10):107—124 l18jTJOSVOLD D,DEEMER D K Effects of controversy within a cooperative or competitive context on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 [7]KORSGAARD M A,SCHWEIGER D M,Sapienze H J.Building commitment,attachment,and trust in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J J.Jonrnalo ̄AppliedPsychology,1988(65):590—595 【19 J ENSLEY M P,PEARSON A W,AMASON A C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new-venture top in anagement teaul s—cohesion, The role ofproceduraljustice[J].Academy o ̄ManagementJournal 1995(38):60—84 [8]F1NKELSTEIN,HAMBRICK D C.Top management team tenure and organizational outconl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35):484—503. conflict,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lJj Journal ofBusines ̄ Venturing.2000(17):365~386 【20]GLUNK U,HEIJLTJES M G,OLIAN R De sign characteristic s and functioning of top management teams in Europe lJ j Europe ManagementJournal。2001【3):291—300 [9]KATZ R.The effects of group longevity on project communication and performance[J=.AdministrativeScience Quarterly,1982(27): 81—104 l21]TIHANYI L,ELLSTRAND A E,DAILY C M Composition of the top management team and irm if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__J J [10]PRIEM R L Top management team group factors,consensus,and ifrmperformance[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0(11): 469—479 JournalofManagement,2000(26):1157—1177 [22]哈肯协同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26—28. 【23]SETPHEN ROBBIN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Concepts, ControversiesandApplicationslMJ PrenticeHalllnc 1996:44—45 【11 j HAMBRICK D C Corporate coherence and the top management team【_f]StrategyandLeadership,1997(5):24—29. …………………………………………[责任编辑………………………张桂霞] ……… (上接第63页) 主张在现实感性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物质因素, 发掘美的潜在功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人文品位 和人生境界,同时抑制丑的因素的滋长蔓延 引,批 判日常生活中的虚假和无意义,挽救人的理性与感 性的双重“异化”,从而促进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 FOSTERAnti-Aesthetic:Essays on Postmodern Culture San Francisco:Bay Press,1983:10 [7](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等,译桂林: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60. [9]郑焕钊论马克思主义的审美现代性内涵[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0(1):2卜25 最终走向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超越现代主义 与后现代主义的最重要贡献。 [1o]马克思恩格斯选集:g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STEVEN BEST,DOUGLAS KELLNER Po ̄tmodern Turn fM] New York&London:the Guilfod Press,1997. [12](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 [参考文献] [1](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2000 海译文出版社,2006 [13](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7:161—162 [14]周小仅 唯关主义与消费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48 [15](法)居伊・德波.奇观社会[M]//& ̄g视觉文化的奇观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5 [2](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 [3](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 庆:重庆出版社.1990:3. [1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7](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一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 [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47 [M].毛怡红,译北京:编译出版社,1999:165 [18]覃德清审美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49. [5j GERTH H,&MILLS C W. m Max Weber:Essays on Sociology, lM J.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6:342 [6]HABERMAS J Modernity--an incomplete project lM J//HALL [责任编辑王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