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 第28卷第2期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ang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Jun.2010 Vo1.28.No.2 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血缘"探究 天 直 吴 玉 萍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闪现于马克思的多篇经典著作中。马 克思坚持实践的观点,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探寻羡的本质和根源。要清楚认识马克思 “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观点,必须从人的本质的内涵和对象化的内涵两方面探究马克思主义与关 学的“血缘”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图分类号:A 8l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536(2010)02—0030—04 文学与哲学历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西 方先哲的思想对于我国的文学美学影响从柏拉图、 的这个完整体系是经过长期发展而且散见于一系列 著作中的,例如从《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 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这些唯心主义的美学大师开 始,一度统治美学思想界。然而真正对我国美学思 想具有指导意义的并非是他们的唯心主义,而是马 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提出“劳动创造美”, 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 批判手稿》直到《剩余价值论》、《资本论》和一系列 通信。举例如下: (一)里夫希兹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 这是一本完整、系统地收录马克思和恩格斯有 将实践观引入美学研究,使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 “直系”关系明朗化,后来更有了“马克思主义美学” 关美学和文艺理论观点的权威性资料专著。论著一 开始便是关于“艺术创作的一般问题”,用大量篇幅 选了关于“悲剧”、“现实历史中的悲剧和喜 的命名。李泽厚先生也将其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主 流。但很多时候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关系 问题仍旧莫衷一是,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说不上有 一剧”、“黑格尔的美学”等方面论著,这些都是艺术理 论中的首要问题。 个完整的美学体系;也有人认为我们国内的美学 理论有柏拉图、黑格尔、康德等人的已经足够了。其 实,如若从实际出发,多加思考,便会发现马克思主 义与美学有“血缘”之亲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一这本书由前苏联当代美学家里夫希兹主编,从 1933年初版,到1976年多次再版,被译成多种文字 广为流传。中译本根据苏联国家艺术出版社1957 年版两卷集俄文版翻译,分为四册,由人民文学出版 、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相关论著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写过一部美学或文艺理 社自1960年起开始出版。第一册的主要内容是:艺 术创作的一般问题、唯物主义的文化史观、阶级社会 中的艺术和艺术与主义;第二册的主要内容是: 关于艺术史和文学史、从古代到十九世纪上半期的 艺术和文学;第三册的主要内容是:对欧仁・苏的长 论专著,但这并不能说明它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美学 体系。要说体系,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比起过往任 何美学大师(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康德、黑格尔 和克罗齐)所构成的任何体系都更宏大,更完整,而 且有更结实的物质基础和历史发展线索。只不过他 收稿日期:2010—02—12 篇小说《巴黎的秘密》的批判分析、诗歌和散文中的 作者简介:吴玉萍(1985~),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3O・ ・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反对资产阶级的庸俗性和 反动思想、工人阶级政党和文学中的资产阶级风尚; 第四册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与诗人们的 关系、英国的社会主义作家、马克思青年时代的著作 与书信(摘录)、恩格斯青年时代的著作与书信(摘 录)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与文学。单从这些内容 就可以看出这本书没有脱离文学的框架。此外全书 前面还有米海伊尔・里夫希兹写的长篇序言。在这 篇序言中,他指出:“这本书首先是一种用比较连贯 的方式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哲学’来的尝 试,如果没有更好的说法而可以使用这个十分惯用 的说法的话。”由此他肯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美学思 想的科学性和合法地位,批驳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 者的谬论,指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美学思想在当 今世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思想斗争中的巨大 作用。他还从历史发展和社会理想的角度,分析和 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旧美学的本质区别。所有 这些都可归纳为一个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对于美学 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乃至决定作用。 (二)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这篇著名的“提纲”里提到了的一个重要观点 即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的内涵不同 于亚里士多德、康德以及意志哲学、生命哲学、存在 哲学,它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核心范畴,是指人 的感性物质活动,首先是生产劳动。 实践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凭着他的“本质力量” 或功能对改造自然和社会所采取的行动,主要见于 劳动生产和社会斗争。应用到美学里来说,文 艺也是一种劳动生产,既是一种精神劳动,也并不脱 离体力劳动;既能动地反映自然和社会,也对自然和 社会起改造和推进作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艺 归根到底要受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反过来又对经 济基础和的上层建筑发生反作用。人与自然 (包括社会)决不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对立面,而是不 断地互相斗争又互相推进的。因此,人之中有自然 的影响,自然也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这就是“人化 的自然”和“人的对象化”,也就是主客观统一的基 本观点。从这个基本的实践观点出发,马克思既揭 示了文艺的起源和性质,又追溯了文艺经过不同社 会类型的长久演变,还顺势分析了一些具体文艺作 家和作品,从而解决了一系列文艺创作方面的重要 问题,例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莎士比亚化与席勒 方式,人物性格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文艺与物质媒介 的关系,文艺与批判继承的关系,以及作为对需要的 供应,文艺与读者、观众的关系,如此等等。这些对 于美学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三)其他论著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将人类把 握世界的精神方式分成“科学”、“艺术”、“宗教”与 “实践一精神”四类,这与二十世纪中西美学关系史 的开山祖、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王国维的人本 艺术美学是有不谋而合之处的,因为王国维的 美学体系里也有审美一艺术的非功利性及其实践的 功利性之观点。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 的存在。”而“个人的存在”这一最基本、最原初的问 题包括为什么存在、怎样存在以及存在的怎样等诸 多内涵,涉及哲学、宗教学、伦理学与社会学等诸多 领域,而“存在的怎样”这一人在存在中的感受与体 验就主要属于美学领域。 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美是 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他说:“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 践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主体力量不断进步, 这产生出美感和审美”,所以审美和美感是社会实践 的产物,这是马克思美学与以往一切美学的不同之 处:审美和美感是社会实践劳动的结果。 以上相关论著中清晰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 体系的存在,这种美学体系因有了自身的特色更可 以命名为“马克思主义美学”。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特质 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各派美学家曾经提 出过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论点,这些后来都成了促使 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的不可或缺的理论前提和思想 资料。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主要是由于没有科 学的世界观指导,他们都不能对美、美感和美的发展 规律等等一系列美学重大问题作出科学的说明。从 方的意义上总结美学史上探索美的基本途径, 大致可以归结为两条:一条途径是从精神上去探索 美的原因、规律和标准,把美看作是一种理念的显现 或主观情感的外化,认为它完全由某种超感性的观 念设定和个人心情所生。这里讲的精神,可以指主 观感觉、经验,也可以是绝对观念,甚至是下意识的 欲念,如黑格尔的“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另 一条途径是从物的自然的属性上去探索美的根源和 规律,把美看作纯粹是事物的一种自然属性,从比 例、对称、均衡、变化统一等方面进行考察。他们各 执一端,可惜都未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3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到了马克思那里,他把美 学的研究建立在实践的观点之上,把对美的本质的 探讨和实践的观点联系起来,这无疑成了他对美学 面是什么关系呢?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 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 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 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 科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环节,把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物质与意识统一起来,推动了哲学的变革。 身。”l j 。又说:“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 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 和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 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 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 正是这种实践的力量,使自然界成为人有意识有目 的地加以改造的对象。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坚持实践的观点,从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来探寻美 的本质和根源。而马克思主义美学之所以不同于以 往的一切美学,根子就在于它把实践观点引人美学 研究,首倡“劳动创造了美”,他的这种实践观点的 引入,使得我们在对待美学问题时找到了真正科学 的理论基础。此外马克思还从哲学的、历史唯物主 义的思想高度,从根本上把审美关系看作是在人的 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为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 当事物与人形成了某种关系之后,它才有可能成为 美的对象。把美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是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为我们找到了正确认 识美的科学依据,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探讨、研究 美的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 “实践论美学”的核心论点,源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马克思在著 作中多次谈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是他并 没有像某些“实践论美学”的论者那样,笼统地认为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为并非凡是人 的本质力量一经对象化就产生美,并非人的本质力 量不管怎样对象化都产生美。那么,究竟应该如何 认识马克思的关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这一定义呢? 首先,应弄清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内涵。马 克思对此有三个方面的论述:其一是“情欲是人追求 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l1】】 ,“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 本性” 2 。其二是“生活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 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 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50。其三是“人的本质 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l2]66 I6 ,“人的本质是人的 真正的社会联系”_2』2 。其中,第一个方面是对人的 类本质和自然本质之规定;第二个方面是对人的类 本质和理想本质之规定;第三个方面是对人的类本 质和现实本质之规定。那么,人的本质的这三个方 . 2. 关系,才会有生产。” 这两段话阐明了物质生产 活动的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由于自然需要是主体 主观的东西,社会联系和关系又产生于并依存于物 质生产活动,所以这三个方面恰好与人本质的三个 方面相对应,因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人的本质的 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弄清对象化的内涵。关于对象化,马克 思说:“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为对象的 劳动。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44又 说:“劳动的对象化是人的类的生活的对象化:人不 仅像在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在精神上把自己划分为 二,而且通过活动,在实际上把自己划分为二,并在 他所创造的世界里直观自身。” Jl5 前句话提到一种 对象化,认为它是劳动的物化或现实化。后句话提 到两种对象化,即“人在精神上把自己划分为二” (可以叫它精神性的对象化)和“人在实际上把自己 划分为二”(可以叫它实际性的对象化)。精神性的 对象化是指主体人在意识中对包括人自身在内的客 体对象进行感受、体验、想像、思维等观念性的改造; 实际性的对象化是指主体在认识和掌握客体对象的 本性、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物质性的工具和技术, 实际地改造客体对象的形式、结构以实现自身的需 要、目的的物质生产活动。实际性对象化虽跟精神 性对象化相对,但其产品却偏于体现主体的肉体性 本质力量,也体现主体的精神性本质力量,因为从广 义上说,正常人的任何活动都可以说是精神性活动, 这种对象化就是马克思前句话所说的对象化,即狭 义的对象化。其实不管从逻辑还是从历史来说,在 这三种对象化活动中,都是先有实际性的对象化,因 为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 衣、食、住等需要的资料的物质生产活动;其次有精 神性的对象化;最后有象征性的对象化,说白了就是 在实际性的对象化的基础上产生了精神性的对象 化,又在前两种对象化的基础上产生了象征性对象 化。由于实际性的对象化处在三种对象化之先,所 以,如果说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产生了美,最初只能是 美学的所谓“后实践美学”的热潮。 主体的实际性的对象化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产生了 虽然学界不赞同“后实践美学”,但也并没有对 美。由于作为人的类本质和理想本质的“自由自觉 它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相反,认为它在推进我国美 的活动”与物质性生产活动是同一的,而实际性的对 学研究从宏观研究走向微观研究,从社会学研究走 象化活动就是物质生产活动,所以它与实际性的对 向心理学研究和文化学研究方面,是有一定的贡献 象化活动也是同一的。 的。只不过由于它们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理论 马克思的实践理论以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 基础,继而终究难以走向科学,因为只有在马克思主 化”和“对象的人化”的理论虽然为我们的美学研究 义的指导下美学之路才是“正途”。 找到了科学的基础,指引了正确的方向,但是前提毕 三、结语 竟不等于结论,若要具体说明美学问题,还需要我们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内联是有凭有 在此基础上结合审美心理学、审美文化学来进一步 据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更因有了自身的特质而具备 作深入的研究。当然,以往我国的实践论美学离完 了合法的地位。此外,马克思主义美学所倡导的实 善的境地还有很大的差距,这除了对于“实践”这个 践美学对我国的美学界来说是起着引领作用的,它 概念的理解尚存在着不够全面深人,并在很大程度 把我国的美学从过去的唯心世界(如主观派)拉了 上还没有完全摆脱认识论美学的思想窠臼,把实践 出来,现在的主客观统一派、客观社会派等主流美学 仅仅看作是美感的现实基础,而未能上升为作为人 体系的建立皆得益于马克思主义,这一系列的贡献 的社会存在的基础来看待美学问题之外,还由于它 都使得我国的美学体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基本上只是停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层面而未能 [参考文献] 进人与美学自身的特殊性相结合的层面。这种不足 使得我国美学界,不仅不能直接以“人的本质力量对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 象化”来说明美的问题,而且对实践论美学这个核心 人民出版社,1979. 命题给予了否定和遗弃,转而从纯感性、纯生理和纯 [2]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和人道主义[M].北 心理方面去进行探讨,这样就出现了一股否定实践 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2. An Inquiry into the Consanguinity of Marxism and Aesthetics WU Yu—p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10000,China) Abstract:Marxism is prevalent in our daily life.It is related to aesthetics profoundly.Marxist aesthetics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genres.It holds the viewpoint of practice,and quests the essence and root of aesthetics from th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human and society,material and consciousness.Pity that it is not adopted generally by academic community.In this article,we will not discuss whether the view of practice is the main trend in the aesthet ic field or not,but only trace the kin between Marxism and aesthetics. Key words:Marxism;practice;Marxist aesthetics (责任编辑:礼明)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