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5期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12,NO.5 2010年10月 J.of Wuhan Uni.of Sci.&Tech.(Social Science Edition) oct.2010 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整体性和学术张力 一读《艺术与人的》之后 韩清玉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l0093) 摘要:《艺术与人的》一书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关学的整体性和学术张力,对于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文 艺美学在当下的发展趋势,对于我们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当代形态,都具有至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书中关于一些理论家的归属问题值得商榷,对“艺术与人的”这一主题的原理性探讨略显不足。对其 内在悖论与融通的复杂关系缺乏充分论述。这些都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起点。 关键词:《艺术与人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整体性;学术张力 中图分类号:1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99(2010)05—0095-04 近读谭好哲先生主编的《艺术与人的解 我们不难看出,马尔库塞就理论的美学锋芒这一 放一~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题学研究》【_1j一 点来说,当属政治型美学(事实上,整个社会批判 书,颇受启发。作为国内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与 型都划归为政治型亦不为过);葛兰西的斗争实践 文学理论的著名学者,谭好哲先生曾出版了数部 与理论倾向也充满了政治色彩。当然,作者作如 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学理论的理论专著,受 此划归是出于一定的认识思路,即“将年代顺序的 到学界的积极评价。这部5o余万字的著作是由 演进与思想取向的区分有机统一起来,借助于这 谭先生主编并主要执笔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 种研究方法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论分析构架。…… 究的著作,他认为该书是《马克思思格斯艺术哲 这种区分,既从发生学的角度理清了各种类型的 学》 的续书,理由是该书进一步发挥了后者“绪 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先后序列,又凸出了各种 论”中的基本看法,“将人的自由与作为马克 类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思想取向和理论特 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基本理论主题,因而将艺术 色,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也更为深入地把握和分 审美与人的自由和的关系作为马克思主义美 析后经典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理论”_1 一。 学和文论的基本问题视域”_】]6 。 这一“全面”和“深入”的期望达到了,只是我们在 笔者认为。在学术著作的评析上既要看到该 对著作研读的过程中不要对诸位理论家作单一、 著作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又要分析它是如 绝对的理论取向。 何论述这些问题的。就该书的理论框架来说,作 该书意在阐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视域中的 者将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分为 艺术与人的之间的关系,切实抓住了马克思 四种理论形态:科学型、政治型、社会批判型和文 主义文艺美学研究的主题和命脉。我们认为,在 化分析型。这种宏观的理论概括的学理依据自然 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艺术从来就是作为人把握世 不容置疑,因为这是作者在仔细考察经典马克思 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出现的,从属于“人的和自 主义理论家的理论观点后得出的结论。同时我们 由全面发展”这一宏大主题。我以为,“艺术与人 应该注意的是,这种理论归属的划定对于丰富庞 的”这一理论主题具有双重理论视角:一方 杂的后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是一次系统的梳 面,艺术在人的实践中处于怎样的有机位置; 理,也是一次限定。即是说,每一位理论家的理论 另一方面,在艺术理论中,“艺术与人的”是一 属性并非单一的,理论本身都能体现不止一种的 种怎样的关系。二者都是艺术功能论的社会学考 理论形态特征。特别是就各种理论的科学性来 察,只是后者更为注重艺术作为艺术本身的内部 说,都是对后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阐发与生长。 规律的深层探究。“艺术与人的”或者“艺术 收稿日期:2010-05—09 作者简介:韩清玉(1981一),男,山东梁山人,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96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 与自由”论题的讨论滥觞于德国古典浪漫美学,是 文本的再创造而生成作品,很少提及接受美学中 在资本主义取得一定发展并开始显现压抑人的自 由的特征的背景中产生的。康德主要在人的认知 框架中加以分析,到了席勒便把这~论题明朗化, 可以说,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美 学思想即是对席勒这一思想的直接继承。马克 思、恩格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考察人的认 识与科学,艺术自然不会是他们研究的重心,但是 他们从来没有因此而在探寻人的的道路上舍 弃艺术,在他们看来,艺术在人的实践中处于 必不可少的有机位置。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特别 是法兰克福学派则是持艺术一端而不言其他,把 艺术视为人的自由的唯一出路。从这一点上 说,经典马克思主义是属于第一个理论视角的,而 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则是属于第二 个理论视角。这一点书中没有涉及,笔者在此提 出权作参考,并有进一步争议和讨论之必要。 把“艺术与人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美 学的主题加以研究,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整 体性。我们知道,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对经典马 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度的,有点有面,但 是仅仅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某一方面加以 发挥,固然深刻却有些片面和极端,而“艺术与人 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中的一个主题,无 论是经典还是后经典,都是一以贯之的。因此,选 取这一主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研究取 向,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整体性,把经典 与后经典用一根红线连在一起。 除了按照四个理论形态对现代马克思主义美 学思想加以梳理之外,该书还从比较的视野分析 了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所处的多元格局及理论lh 身的独特意向。具体说来,著作分别比较了精神 分析美学、存在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及接受美 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分析, 更加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辩证科学精神和实 践品格,并且激发了许多理论研究的兴奋点,特别 是“接受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一章,采取了互 为方法、互现问题的论证策略,这种方意识与 问题意识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强调作品的服务对象,并注重人民群众对文学生 产者的反哺角色,这完全可以用接受美学的理论 工具加以解读。强调人民群众与文艺之间的紧密 关联可以直接溯源于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力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 大命题。在我们以往对接受美学的理论阐述中, 一般只是关注文本与读者的关系,特别是读者对 关于艺术与社会所生发出的艺术的社会功能这一 理论模块,但是在“艺术与人的”这一主题的 笼罩下,作者在比较的阐释中展示了接受美学中 有关艺术的社会功能的论述。在此我们也可以看 出,本书虽然内容丰富,领域宽广,但是并没有因 此变得庞杂而枝蔓丛生;相反,全书始终围绕“艺 术与人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主题等中 心加以论述,让人读来有一种整体感。 正是在对19世纪末2O世纪初以来的现代马 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对诸种理论 流派加以比较分析,该书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美 学的理论张力。在学界,似乎对马克思主义美学 存在很大的偏见,可能是由于当代社会形态是由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这一意识形态的 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本 身的学术魅力。似乎只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 者才深谙它的深刻性和生动性,才明了它的学术 价值。笔者曾不止一次听说,在不少高校,有些讲 授文学理论的老师只要一讲到马克思主义文论便 一带而过,甚至将其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大大贬 低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学术意义。笔者认为 这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无知,而这一做法 本身也是缺乏理论研究的科学精神的。在该书中 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美学不仅仅是只强调 艺术内容和政治功用的艺术政治学,它对艺术形 式始终没有加以漠视;相反,它对把艺术作为政治 工具的庸俗的艺术社会学是加以排斥和鞭挞的。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辩证色彩和实践品格使得这一 理论富于生动性,具有很强的学术研究意义。“不 是只有研究弗洛伊德、研究海德格尔才叫做学问, 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也是做学问,而且也 是一门让人钻之弥深、令人受益无穷的学 问”_】 。在作者看来,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 论是一个当代美学和文论研究工作者应该具备的 素养,而研究它并在新的理论创新语境下发展它, 使之当代形态化,则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美学和 文论研究工作者应该自觉肩负的时代责任。正是 从这一点出发,该书的研究应该还有很大的发展 空间。比如,马克思主义强调发展和创新,这一过 程本身就内含着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自我否定。理 论形态的发展与生活中的人的进步一样,自我否 定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也是发展进步 的必由之路。这一过程的实现要求马克思主义研 究者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形态来对待,并 且是诸多理论形态中的一种。只有把它与其他理 2010年第5期 韩清玉: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整体性和学术张力 97 论形态放在平等的位置才能客观科学地加以比 较、分析、互鉴,也只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获致 进一步认为,艺术的真理,就在于它能打破现存现 实的垄断性,就在于艺术能由此确定什么东西是 其他理论的优秀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这就要求 我们在比较分析时不能持有唯马克思主义的评判 标准。笔者坚持认为,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应 该是充分借鉴吸收其他理论合理成果的理论形 态,唯有借鉴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方能保持其勃勃 生机。此外,后现代主义在解释发达资本主义和 高科技时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之间区隔而 又暧昧的关系上具有相当大的理论优势,并且我 实在的,进而艺术在这种与既存现实的决裂中,所 呈现出的虚构的世界,也就表现为真实的现实。 他甚至极端地认为,在真正的艺术中,即使是对现 实的肯定也不能排除其中所包含的对现实的控 诉。在他看来,本能和希望仍然保持对过去事情 的追忆。 就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艺术与人的”的 主题,我们难免会作美学原理层次中的一系列思 们知道后现代理论家诸如詹姆逊、德里达、福柯等 都在主动与马克思主义的接近中获取丰厚的理论 资源来充实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本身就 应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的某些组成部 分,对他们的研究和分析对于我们构建马克思主 义的当代形态具有积极的意义,只是这其中需要 我们有一个艰苦的鉴别论证的工作。笔者始终认 为在理论的建构中,各种理论形态之间的融通比 区隔更富于建设性,也更有意义。 在文本的细处,该书既有许多精彩之笔,也有 一些需要填补的空白点。比如,文本提到马尔库 塞认为艺术对现实既肯定又否定,在论述“艺术的 肯定性”时作者认为:“艺术的肯定性有两种情形, 一是借美学的理想化把现实加以美化,以调节主 体与客体、个人与现实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时代 文化现象的普遍性格,但不是艺术所应有的 品格。艺术的肯定性,在于它对一切发自主 体内心本能冲动的东西的合理性的肯定,在于它 对作为一切的最终目标的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的表现与呼唤。 ̄[11 332在这里,指出艺术的肯定性 的两种情形是深刻的,是立足于法兰克福学派批 判理论对既定现实否定的理论语境,又是对艺术 的理想化塑造特质的明确揭示。只是,在论述马 尔库塞的这一带有悖论特征的论点时,可以说得 更具体一些。否定和超越的是异化了的、压抑人 的生命本能、束缚人的自由的不合理社会,而要超 越现实本身就意味着再造一个现实,即在现存现 实中创造出另外一个现实,即希望的宏大世界。 否定与超越是同时进行的,“破”和“立”结合在一 起。只有分辨出两个现实的不同意义,才能准确 地理解马尔库塞的这句话:“艺术作品在谴责现实 的同时,再现着现实。-Es]句中的第一个“现实”是 不合理的既存现实;第二个“现实”则是艺术所力 图构建的理想世界。艺术构建理想世界,也是对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人按 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观点的积极呼应。马尔库塞 考。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者强调艺术作为人的解 放运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难免强调它的工具性、 从属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者并不忽视艺术作 为特殊意识形态的自主地位,反对对艺术的外在 干预。这本身是否在制造艺术自律与他律之间的 悖论?诸多理论家曾对此进行了多次建构的尝 试,但是仍没有完满解决这一关乎艺术存在的根 本命题。一面捍卫着艺术的本体存在,一面高歌 着艺术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秉持自律与他律 统一的艺术辩证论,而问题在于如何实现这种辩 证?又怎样达到统一?是通过艺术形式吗?艺术 形式其实与艺术自律是同一命题,它们之间的同 谋其旨归仍是艺术的本体意义。或许在席勒的理 论中可以得到些许启发:通过艺术的自由给予人 的自由,而显然这一路径又满是矛盾,正是这一论 题的复杂性构成了审美的迷幻魅力。在笔者看 来,这一问题应该是该书重点解决的理论课题,至 少是郑重提出的一个问题。 该书虽是谭好哲先生的构思与设计,但其完 成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合著的形式并没有 表现出各自为战的情形,正像前文所述,全书浑然 一体,紧紧围绕着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艺术与人 的”的主题展开论述。只是由于章节的论述 对象的重点之间的差异,使得文章中出现了一些 理论重复表述的情况。比如在运用马克思、恩格 斯的某一经典理论时,论述的严谨与明晰要求我 们对此进行一定的展开与分析,但是如果不同的 章节出现类似的分析则显得重复,这在独著中是 不会出现的,而在合著中难于避免,因为各章节出 自不同作者之手,要求各自的完整性,只是读者会 对全书的整一性提出如此的阅读要求。 读罢全篇,掩卷而思,笔者被书中论题的深刻 性和论证的严密性深深折服。该书以“艺术与人 的”为线,以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现代美学史上 的发展为经,以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原典与后经典 理论之间的相承关系及与其他理论形态之间的异 98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 同比较为纬,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整体 性和学术张力,这对于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 美学在当下的发展趋势,对于我们建构马克思主 义文艺美学的当代形态,都具有至为重要的意义 和价值。自然,学术著作本身就是学者学术生命 的成长过程的见证,其中必有曲折和缺憾。关于 复杂关系缺乏充分论述;另外,作为合著,著作有 理论重复表述的现象。正是以上这些,为我们研 究马克思主义美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起点,值得包 括笔者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进一步钻研 和讨论。 该书的不足,笔者在前文分析中已经逐条指出,但 作为学术探讨的论析性文字,客观的科学态度应 参 考 文 献 [1]谭好哲:艺术与人的——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 的主题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该作为本文的第一追求,因此有必要在此总结一 下该书的缺憾。首先,作者把20世纪马克思主义 Ee3狄其骢.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M].济南:山东文 美学划归为四种理论形态,但是一些理论家的归 艺出版社,1991. 属问题是值得商榷的;其次,著作把艺术与人的解 E3]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 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6. 放看作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题,但是对这一主题 的原理性探讨略显不足,对其内在悖论与融通的 Integrity and academic vitality of researches on Marxist aesthetics: a review of Art and Human Liberation Han Qingyu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8 Literature,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 Abstract:Art and Human Liberation shows fully the integrity and academic tension of research on Marxist aesthetics。There i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research bot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Marxist aesthetics and tO construct the contemporary form of Marxist aesthetics.Howev— er,some theorists’category in the book is questionable;the theme of Art and Human Liberation is slightly investigated;and there is a lack of full discussion about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intrinsic paradox and harmony.All the room for improvement provides a new starting point for Marx— ist aesthetics researching. Key words:Art and Human Liberation;research on Marxist aesthetics;integrity;academic vitality [责任编辑 勇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