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方法概述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方法概述

来源:化拓教育网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方法概述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的一些研究方法的简单分析、概述,让大家了解其研究方法的本体性、基础性、永恒性,在面对许多美学、文艺学的问题时,都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体论、一般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寻求一些答案。

关键词 哲学本体论;一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恩格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笛卡尔通过总结自己对方法的认识,得出方法是一种用高级的认识能力—理性,是可以指导一切活动的认识论,并且是反对神秘主义、信仰主义、经验主义的。马克思的认为的方法是辩证法、实践论、历史观,不同于笛卡尔的片面理解,认识不仅指导实践,而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指导实践的认识,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升华。马克思主义的文论、美学理论的方法也不例外,它是以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相统一为原则的,侧重于审美和无功利的,且遵循马克思哲学的方。

可见,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含有许多重要的美学、文论方法,需要我们每个人去认真的研究和运用,来发挥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方法的巨大作用。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文论、美学呢?在之前我们较多的接触到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哲学方面的重要的理论以及一些实践证明的真理,而对马克思主文论、美学比较陌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过程中,许多人也感到困难和茫然,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理论多夹在马克斯、恩格斯与一些作家的书信中,或者是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跟随者所发表的书信和报告,并不是像其他文艺理论一样是整体、系统的理论专著。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也越来越被人们熟悉,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中的一些理论,逐渐变成人们在研究一些文本和理论的重要的方法,并在当今文学创作中非常值得借鉴。

首先,要知道文艺学、美学的研究方法,最根本的是审美哲学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由文学理论和美学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因此,虽然它与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它本身又对艺术,尤其是文学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那么,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方法对文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无论是在作品的创作中,还是在读者的欣赏中,或者是评论家

1

的评论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且审美的意识形态是文学的第一特性。因为,如果仅用哲学的方法,就把审美特征作为第二性理解了,只能引出简单的反映的意识形态,而不是科学的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方法了。

其次,也要知道,没有一种理论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当时是无产阶级发展、壮大的时期,那时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理论可能多侧重于对现实主义伟大作品的分析,然后挖掘对有利的因素,具有功利性的一面。但是,抛开这个方面不谈,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美学理论还以是审美性、无功利性为主的。所以,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方法,要主要从审美性和无功利性的方面展开来谈,这是由文学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决定的。那么,下面所提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方法,是钱中文先生的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理论基础问题的三个划分,即:哲学的本体论、一般意识形态理论、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我主要是从方的角度对这三个层次进行分析研究,而这三个层次与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相统一的原则是密不可分的。

一、 哲学本体论方面

方的定义是从哲学上得来的。所以,文艺学、美学的方法也是从哲学借鉴过来的,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方法的根基。首先,马克思主义美学本身就是吸收了德国古典美学、黑格尔、康德、费巴哈的美学思想,然后自此基础上得出的较高层次的理论,它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意识形态领域的,所以相对的研究方法,也是与哲学分不开的。其次,它又有自己的特点是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马克思文艺学、美学就是这样。

具体来说,文学是一种活动,人是这种活动的主导者。人类文学和美学的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方法与历史哲学的一致性。人类的发展是靠人化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这也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化自然,是指人类发现自然、改造自然,在自然中不断完善自己,创造一切非自然的物质,以及人类文明工程。人创造文学和美的活动,也是一种人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以及其中的形形色色的物,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也产生精美的艺术产物。这些艺术产物有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文学等等,都是由人在大脑思维的支配下有目的、有意识的主动创造的,都被创造者赋予了与众不同的内涵和深意,都有着令人惊叹的效果,都是举世无双的人类文明成果。这样的创造不同于蜘蛛织网、蜜蜂建巢,这些动物的奇特的技艺是由它们的本能所支配,是身体本身对外界生存的一种反应,与燕子南飞、鲸鱼喷水是相通的。虽然我们

2

人类无法织出蜘蛛那样精细唯美的网,也建造不出蜜蜂那样特别的巢,但是,我们可以做出不畏惧狂风暴雨的网,可以建造冬暖夏凉、抵抗地震的房屋,在做到这些的同时,有注意外部形态的美。总之,人类的聪明才智和能动性,使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刷新。当然,在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反作用于人类,让人类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加以改进和提高,例如,由原先的四肢行走到现在的直立行走,由原先的野蛮到现在的文明开化。这说明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共同进化的,这与哲学上的辩证法是一致的,这与自然历史的发展脉络是相通的。

二、 一般意识形态方面

一般意识形态,是从社会现实生活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文艺学和美学的方法。所以,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方法反对,提倡言论自由,提倡文学艺术创作者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成为的传声筒,而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这样一个时代才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历史上的文学艺术才会各有千秋,才会有更多传世的经典和佳作。当然,文学艺术的生产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历史、风俗、宗教文化等也有一部分的影响。例如,但是在某个特定时期,在社会主义国家,文学艺术多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的特色;在资本主义国家,文学艺术多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政治的特色。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人,而且是社会中的人,离不开社会环境而独自存在,所以,艺术创作最终受到的还是社会环境的制约。于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马克思把创作比作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艺术生产这个名词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逐渐被更多的人熟悉和认可。可见,艺术生产最主要的还是受到社会经济的制约。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具有多重意义,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也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形式创造出来”;同时论述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比平衡关系,认为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第二种意义,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属性。这种意义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剩余价值论》中经常提到的。[1]这里提到的艺术生产主要是第一种和第三种含义,只有在一般意识形态中,在社会经济中研究艺术生产才能更全面的了解艺术生产,才能获得对它的最终解释。

艺术生产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关系,在长久社会历史发展来看,二者是成正

3

比例关系的。所以,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艺术生产也是向前发展的经济繁荣发达的时期,艺术生产都有具有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某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二者又是成反比的,所以,从总体看来,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例如,19世纪70至90年代的当时经济发展与西方相比是比较落后的,刚从封建农奴制出来的,还有大量的封建农奴制度的残余影响经济的发展,可是当时的文学却是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产生了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等一大批文学巨人。这说明了艺术生产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是间接的,艺术生产有自己的性。

艺术生产与社会经济是相互影响的,是双向互动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艺术生产,为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多有利的条件,是的艺术生产百花齐放,并且产生很多新的艺术种类。同时,艺术生产的更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都将经济带入了一个新高度。总之,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从社会生活为对象的研究方向,同时在深处挖掘到艺术生产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对于这种客观存在而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艺术生产用自己独特又吸引人的方法彰显给人们。

三、 审美意识形态方面

从审美的角度,对文学艺术进行研究,是恩格斯提出的最高的研究角度之一。恩格斯认为,要从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对文学艺术进行批评研究,是最高的衡量标准,这在恩格斯致拉萨尔的信中提到过。所谓美学观点,就是强调文学作品是具有艺术真实的作品,在现实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文学创作者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结果。所以,按照审美的标准分析作品时,要看看作品是不是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具有较高的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能否充分显示美的本质、特征和魅力。文学艺术本身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和一般的意识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研究它必须分析社会中的各种因素以及社会历史对它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它作为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又有它自身的性。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和美学追求的美,并不是黑格尔所认为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那种完全的形而上的美,也不是那种脱离了人类实践活动,只是依靠人类的思想而产生的观念上的美。马克思主义认为的美是来源于物质的,美是产生于实践的,美是人类通过自由的创造,改变物质世界而产生的,美的感觉来自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要遵守的原则就是美的规律。具体来说,人类创造美的过程,就像是一种艺术品诞生的过程。人类在最初被成为人类的时候,人类进行的劳动实践不过是为了生存,主要是由人的生理本能所支配的。比如,感到寒冷就会找到遮风避雨的山洞居住;感到饥饿就会

4

抓捕野兽来填饱肚子,渴了就会寻找河流饮水;为了纯粹的生殖和繁衍后代而如动物一般进行媾和。但是,渐渐的在这一切本能都得到满足之后,人类自发的有意识的特性,开始使人类摆脱单纯的肉体需要的生产,而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把实用的需求和美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开始创造出区别于动物的艺术化的生产。例如,在一些日常器皿中刻上一些简单的纹理;在脖子上挂上一些动物的牙齿作为饰物,在身上画上一些花纹。等人类真正达到审美的高度和境界,就会完全的抛弃那种自私、功利的利己主义,自然界也失去了那种实用性,这时的审美是超乎一切实用性的,是人类本身审美激情无私欲的喷发。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认为的审美,补充了古典美学中审美缺少了的一部分,但是又不违背美的规律。

这三个层次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每一个层次都与其他两个层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完全的抛弃另外两个层次去谈其中的一个层次,只能侧重某一层次具体阐述,但是在阐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运用其他两个层次的相关知识。因此可知,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方法是包罗万象的,是符合哲学本体论的,是与社会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人类探索美的永恒的定义。无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还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在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和当今社会现实的同时,都不能违背这些基本的原则,否则就会歪曲马克主义美学、文艺学的经典研究方法,走向片面的、偏激的研究道路。

【注释】

[1] 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14页

【参考书目】 笛卡尔.(法)《谈谈方法》[M].王太庆 译商务印书馆 .2010 年版

周忠厚、陆贵山.《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杰.《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周忠厚、邹贤敏、印锡华等《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潘天强.《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M]. 复旦大学出版社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