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惠济区建筑业运行情况简析
2016年上半年,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全区经济运行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惠济区建筑业整体运行状况平稳,呈现产值稳步增长、施工面积扩大、行业结构优化的发展态势。但建筑业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企业固定资产、在外省完成产值、房屋建筑竣工面积、签到的合同额出现较大幅度回落等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一、全市建筑业运行现状
(一)建筑业总产值稳步增长。2016年上半年,全区资质等级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共有57家,较上年增加6家,其中有施工活动的企业188家,较上年增加7家。全市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34.1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装饰装修产值3.4亿元,同比增长20.5%。从产值构成上看,建筑工程产值完成123.2亿元,同比增长5.5%,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1.9%;从承包工程完成情况看,全市建筑业企业自行完成施工产值133.7亿元,较上年增长5.03%,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9.7%。
(二)新签合同额和新开工面积负增长势头得到遏制。2016年上半年,全市建筑业企业签定的合同额为203.39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为127.亿元,同比增长1.7%。全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51.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8%,其中新开工房屋面积537.06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6.5%。在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行的大环境下,新签合同额和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均小幅增长,遏制了2013年双下降趋势,特别是新开工房屋面积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负增长的情况下,建筑业施工合同额实现增长实属不易。
(三)非国有经济建筑业占绝对地位。2016年上半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产值2.91亿元,同比下降35.33%,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3年的3.53%下降至2016年上半年的2.17%。非国有经济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产值131.2亿元,同比增长6.58%,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48个百分点,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3年的96.47%上升至2016年上半年的97.84%,提高了1.37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和比重的提升,说明建筑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四)一级资质企业龙头带动作用明显。2016年上半年,全市5家一级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3.47亿元,同比增长5.2%,高出全市平均增幅0.1个百分点,占全市总产值的比重为47.33%。从一级资质企业产值的增速和比重看,作为我市建筑业的龙头企业,一级资质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带动作用进一步明显。
(五)建筑业企业实力进一步提升。随着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实力进一步提升。2016年上半年,全市总专包企业拥有资产合计达165.2亿元,同比增长7.5%。全市建筑业企业营业收入达125.0
亿元,同比增长2.9%;营业税金及附加4.3亿元,同比增长3.3%。 二、全市建筑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市建筑业总体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制约了企业发展。近年来,随着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市建筑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建筑业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突出,建筑业产值占全省比重逐年萎缩。目前全市198家总专包资质建筑企业中,还没有特级资质企业,一级资质5家,二级资质47家,三级资质146家,分别占资质企业数的2.5%、23.7%和73.7%。由于缺少高资质建筑企业和综合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我市建筑业企业竞争力明显偏低,一些质量要求高的大型工程往往被外来大型建筑企业所竞得,从而制约本地建筑业的发展壮大。从近年来我市建筑业产值占全省比重的情况(表一)可以看出,全市建筑业产值占全省比重由2004年的3.29%下降到2016年上半年的1.69%,降幅达94.7%,接近一倍。从我市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的产值看,2016年上半年在外省完成的产值仅9.5亿元,同比下降18.3%。 表一:2004-2016年上半年平顶山市建筑业产值占全省比重表(单位:亿元) 年份 2004 2005 平顶山市 25.9 31.2 全省 787.8 1066.1 比重% 3.29 2.93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45.98 .5 83.9 74.6 88.7 102.9 121.6 130.4 134.1 1530.9 2151.7 2824.4 3596.5 4400.6 5279.4 6009.1 7082.37 7911.9 3.00 3.00 2.97 2.07 2.02 1.95 2.02 1.84 1.69 (二)建筑业发展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企业发展出现滑坡。2016年上半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造成固定资产投资拉动进一步减弱,直接影响到建筑业的发展,我市建筑业企业发展出现滑坡。截至2016年上半年年底,全市建筑业企业竣工产值84.6亿元,同比下降2.2%;企业固定资产合计21亿元,同比下降15.4%;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为5.6万人,同比下降5.3%。 (三)运营成本增速过快,营业利润呈负增长。2016年上半年,全市建筑业企业营业成本106.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5.36%,仍在高位区间,加之管理费用4.9亿元,同比增长8.1%,财务费用1.7亿元,同比增长13.2%,固定资产累计折旧11亿元,其中本年折旧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1%、14.3%,这些运营成本的过快增长,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盈利空间,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增。2016年上半年,全市建筑业企业营业利润6.1亿元,同比下降5.4%,利润总额6.2亿元,同比下降8.3%。
(四)地区发展不均衡,差异较大。2016年上半年,在9个县(市、区)中,鲁山县、湛河区、舞钢市、叶县等四地建筑业总产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鲁山县增速达到32.4%,在全市排在首位,但总量仅为6.9亿元,在全市所占比重较小;湛河区增速为11.0%,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0.4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22.67%,其增速相对较高、总量较大,对全市建筑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比较明显;舞钢市、叶县增速分别达到7.7%、7.6%,总产值分别为6.3亿元、4.1亿元。宝丰县、新华区、卫东区、郏县等四地增速低于全市平均增速,其中卫东区增速仅为0.8%,而其总产值为60亿元,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44.7%,此外郏县、新华区增速分别为3.7%、4.2%,而甚至宝丰县出现负增长,下降14.0%。
三、加强推进建筑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适应新常态,支持帮助建筑业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固定资产投资将进一步萎缩,特别是当前我市经济发展进入爬坡过坎的瓶颈期,本地建筑业市场将会出现僧多粥少的状况。对此,要按照“扶大育专”的原则,以一些实力雄厚、管理规范、资质等级高的大型企业为依托,强化引导和帮扶,加快建筑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企业规模扩张、联合重组、优势互补,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带动作用的品牌龙头建筑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我市建筑业企
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巩固优势市场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不断开拓省内和省外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
(二)加强扶持,加快推动我市建筑业发展。一是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能够促进建筑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配套技术,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抓好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提高建筑业施工机械化生产水平,促进建筑业产业升级,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二是完善建筑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和职业技能岗位培训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的再教育,开展全方位、多层次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工程建设一线操作层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为建筑业企业实现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三是加大帮扶力度,一方面与银行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强化金融支持,积极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拓宽建筑业企业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加强与省内外有关部门加强沟通,签订合作协议,为我市企业开拓外部市场创造条件。四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出台税收减免或返还等刺激,支持本地骨干企业承担市内公路、厂房、水利设施、场馆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高本地企业对外竞争力。
(三)推进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秩序。要建立健全工程参建各方主体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细化建设、施工、监理三方主体责任,改进对建筑安全生产、质量的监管方式,完善监管体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保证工程
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到位有效。要进一步规范建设工程承、发包交易秩序,积极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对建筑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建筑市场主体不良行为记录公布制度,完善企业动态考核和日常管理,严格市场准入清出,形成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制约机制,营造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督促建筑企业加强自身质量意识,坚持走“质量兴业”之路,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进行“绿色建筑”,建立完善的保质创优管理体系,不断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建筑产品,以质量、信誉拓展市场,以优异工程质量、先进管理水平及良好服务意识,打造企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