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资料
一、举例谈谈崇高美与优美的区别
1、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2、崇高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3、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如《维纳斯》雕像恬静典雅,宁静安详,体现出一种静态的优美;《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濒临死亡前那一瞬间的竭力挣扎,以静示动,寓动于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第三,形式上的柔与刚。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崇高的事物却常常有意地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协调,显得突兀、怪诞、凶猛,甚至有意包含一些丑的因素,让人首先压抑、不快、畏惧、痛苦,然后才提升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如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
第四,力量上的弱与强。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方的平衡、统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崇高的事物则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小简练、构思巧妙,具有阴柔之美;而北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大江东去》,则抑扬顿错、气势磅礴,具有崇高之美。
二、联系实际,比较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的特点
知识点: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1形体的单纯性:色彩—光影—背景
2瞬间的丰富性:a静态特征和“环境”“情节”的不可见
b对神性的追求:黄金分割律和理性
3有意味的形式。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1特定的材料和丰富的造型语言
2特定的环境要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深邃的象征表现力。
例: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它的人物形象开始保持的空间地位,追
求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动的塑造,使人体逐渐丰满起来,
衣褶也随之有了结构的变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实在的人体。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拟,
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特式建筑上多采用圆雕和接近圆雕的高浮雕
(哥特式教堂)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
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顶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
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
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
机的精神反映。它的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
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刻的装饰,综合地造成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
建筑艺术侧重于情感和意境的表现,
三、自然美是 “人化的自然”吗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物及其运动过程的总和(广义的理解),现实的自然界是属人的自然、人化的自然、历史的自然(狭义的理解);所谓“人化自然”,是人类已经改造、认识、把握和活动的自然。“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扩大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可以使人在劳动过程中把自己对象化,使自然成为人的作品和无机的身体,从而在对象时间直观自身。
自然的人化,则是人的对象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天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本质力量越来越表现了自然界的对象化,自然界在越来越广泛的意义上成为人化自然,成为人工生态系统。自从有了人以后,人类为了能够生活就要通过自己的活动作用于自然,变天然的自然为人化的自然。人引起自然界的变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体现,并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致性。
自然美是指自然物或现象的外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美,它是人化自然的产物。如,圆形柔和,方形刚劲,红色令人兴奋热烈,绿色给人安静平和,这些都是形式因素在各种自然事物或现象上的具体表现。比如泰山之雄,华山之险也是指两座山形体、线条等形式因素的审美特征。
四、考夫卡认为,人類的心理活动是地理環境和行为環境结合而成的心物場。谈谈你对此观点是怎样理解的。
(各种心理要素复杂交错的动力综合:可从错觉、通感和审美感知的特点上说明。)
感觉和知觉,同属于精神活动的认知活动,感觉和知觉都是认知活动的初级阶段。—般情况下,感觉和知觉往
往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感官,而使人对外界事物得到总体的认识。
正常人的感知觉活动所感知的世界(审美对象)不全等于客观世界。却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是它们相互诱发、相互渗透、相互推动的合规律的自由运动而产生的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经验、感性、情感)。尤其是感知觉的特点决定。
考夫卡的举例
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和路标,某男骑马穿越过一道平川来到一客栈。由于找到这样一个安身之处,使他格外高兴。店主诧异地到门口迎接这位陌生人,并问客从何来。男子直指客栈外面方向,店主用一种惊恐的语调说:“你是否知道你已经骑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闻及此事,男子当即倒毙在店主脚下。考夫卡认为,在他骑马过湖时,地理环境毫无疑问是湖泊,而他的行为环境则是冰天雪地的平原。人所感知的是地理环境、行为环境结合而成的心物场。
人类的心理活动却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同样一把老式椅子,年迈的母亲视作珍品,它蕴含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而在时髦的儿子眼里,如同一堆破烂,它蕴含着在女友面前陷于尴尬处境的危机。
我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事实上是这只灯息了,那只灯同时亮了。这种错觉是灯光广告似在动的基础。
曲调取决于音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音符本身:
①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
知觉选择性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它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刺激物强度大(动与静)、对比明显、颜色鲜艳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人的知觉选择性不仅依赖客观刺激物的物理特性,还与知觉者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目的和任务、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刺激物对个体的意义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②审美感知具有完整性
顿悟1:“接竿”实验
大猩猩被关在笼内。大猩猩喜欢吃的香蕉放在笼外不远的地方(即用一根竹竿够不着,两根竹竿接起来可以够得着的地方)。笼内有一根较短的竹竿,笼外有一根较长的竹竿。大猩猩为了取得香蕉,起初用那根较短的竹竿去够香蕉,够不到。猩猩常常将竹竿扔向香蕉,连竹竿也丢了。在用一只取名为“苏丹”的大猩猩做实验时,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苏丹为了取得香蕉,用较短的竹竿拨到了另一根竹竿。当它玩弄这两根竹竿时,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然后将两根竹竿接起来(用较细的竹竿插入较粗的竹竿),用这根接起来的竹竿够到了香蕉。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起初把两根竹竿放在一起,苏丹一看到两根竹竿处于这种关系,就能够突然地发现这种关系,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把一根竹竿插入另一根竹竿,从而移到远处的香蕉。
顿悟2:“迭箱”实验
香蕉挂在笼子的顶棚上。笼内一只木箱可以。要想够到香蕉,须将木箱搬到香蕉下面,然后爬上木箱,跳一下才能够到香蕉。这个问题对于大猩猩来说是一个难题。但是,苏丹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就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6只大猩猩也在人把箱子置于香蕉之下,或者观看到其它猩猩使用木箱之后解决了问题。
香蕉挂在高处,大猩猩必须爬上迭起的三只木箱的上面才能够到香蕉。大猩猩起初站在一只木箱上够,却够不到。大猩猩跳下木箱,对周围的木箱和高处的香蕉进行了“良久”的观察,突然,大猩猩终于表现出一种突然的理解,迅速地将三只木箱迭在一起,爬到箱顶,取下香蕉。
③审美感知注重形式的表情性
五、举例谈谈悲剧美与喜剧美的区别
悲剧美是指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到侵害或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同时又被其崇高精神所感动,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的由痛苦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悲剧性美感的实
质——唤起人的崇高感,悲剧性的崇高感是矛盾冲突中的美,如普罗米修斯与天帝宙斯的冲突,普罗米修斯为了解救人类,与自私的宙斯对抗,宙斯对他这种肆无忌惮的违抗行为大发雷霆。他令其他的山神把普罗米修斯用锁链缚在高加索山脉的一块岩石上。一只饥饿的神鹰天天来啄食他的肝脏,而他的肝脏又总是重新长出来。他的痛苦要持续三万年。而他坚定地面对苦难,从来不在宙斯面前丧失勇气。最后,赫拉克勒斯(海格力斯)使普罗米修斯与宙斯恢复了他们的友谊,找到了金苹果,杀死了神鹰,因而解救了人类。
喜剧美是悲剧性的对应概念,又称滑稽,它反映各种在实质与外貌之间具有内存矛盾性与不一致的生活现象。它源于“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鲁迅语),指对违背客观规律的荒谬现象进行审美反映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美感。喜剧美多用讽刺——以夸张的手法对不合理的事物和现象作辛辣的嘲笑和非难,多反映否定型喜剧的人物性格,如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愚昧无知的皇帝最终在小孩天真的呐喊中丢失了自己的威望和尊严,由高贵的形象瞬间转化为一个活生生的小丑。
六、举例说明美感的差異性
知识点:1、时代差异性:人的社会生活受到特点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及社会形态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等,比如服装,七十年代人们喜欢穿中山装,但是八十年代以后,服装在样式和颜色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着装只有顺应了时代和潮流才是美的。服装美在折射时代风貌的同时,也在推动时代发展起着作用。
2、民族差异性:各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他们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习惯、民族性格和爱好各不相同,这些因素渗透在审美过程中,使不同的美感表现出差异性。最具中国民族特色风格的服装是唐装和旗袍,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追求的是更加开放风格的服装。
3、阶级差异性:不同阶层的人们,由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的不同,其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美感特征也不同。不同阶层的人具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在服装设计构思中,不用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爱好,也有着各自的艺术美标准,比如有的人注重衣服的耐用性,有的人注重衣服的流行和时尚性。
4、个人差异性:即使再同一个阶层内部,人们的社会地位相同或相近,但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文化
修养和性格、心境也各不相同。不同的欣赏着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感受。比如我们大学生,有的同学喜欢物质上的享受,追求时尚,喜欢名牌;但是有的喜欢追求精神上享受,对于庸俗的东西不屑一顾。
七、联系实际,比较绘画和雕塑的审美特征
知识点:
绘画的审美特征:1、准确用色:西洋画的光和色 2、以形传神 3、扩展空间
雕塑的审美特征:1、形体的单纯性:色彩—光影—背景
2、瞬间的丰富性:a、静态特征和“环境”“情节”的不可见 b、对神性的追求:黄金分割律和理性 3有意味的形式。
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是雕刻和塑造的两种制作方法的总称。它是使用体积语言来表现的。这是它和绘画的本质区别。采用三维空间来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绘画达到的是以形传神的效果,雕塑却是通过存在于一定空间的物质实体来表现它的审美性。比如中国佛教艺术的雕塑作品,主要通过实在的各式形态的形象来表现佛陀的美,衬托佛的庄严与静穆,而佛教绘画艺术主要是描绘人的神情以及内在的精神状态来表现佛的至尊和无上威严。
八、怎样理解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的统一
知识点:
劳动使主题和客体开始分化—A创造了美的事物;B创造了能创造欣赏美的人。a伴随着萌芽状态的劳动,人的身体器官的质量、形态和功能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脑手的进化);b劳动在使主客体分化的同时,也使人的意向有了所指,且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的世界。c劳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性,并在不同方面发展了自身的感官的特性:人具有:①概括性 ②联系性 ③情感性 ④创造性
所谓合规律性,是指导实践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规律,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所谓合目的性,是指实践及其结果必须符合主体自身的需要、利益等价值追求。“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真”:合规律性即合乎“真”;“目的”是人类对于物质和精神满足的追求;“合目的”即合乎人的愿望;“善”:合乎“真”与“善”才美。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包括认识关系(真),功利与伦理关系(善),审美关系(美)。审美关系不同于其它关系就在于:审美关系是人同现实的一种特殊精神关系,它要求在对对象的感性形象的观照和感应中达到自我肯定和自由体验,获得身心整体的愉悦和满足,并使人的本质得以生成。美的规律并不是僵死的现成物,而是随着人的审美创造活动不断生成的。即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