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看艺术美

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看艺术美

来源:化拓教育网


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看艺术美

【摘要】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美是显现在感性形式中的人的本质力量,是真善的统一体。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确认“审美实践”,从“审美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从而认识什么是艺术美,才构成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

【关键词】 劳动实践 审美欣赏 真善美 辨证统一

一、关于美的本质的思想

1、美与人类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是“劳动创造了美”。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美和艺术的起源时,高度强调了人类劳动实践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一再指出,“劳动创造了美”,认为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和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态,并且受生产普遍规律支配,强调人在生产实践中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在谈到人的美感时,指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美感是在劳动中,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形成的。恩格斯在谈到艺术起源时也指出,通过劳动,人类的手才获得了很大的灵活性,手变得自由了,因此,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而且是劳动的产物。人脑同样是通过劳动才与猿脑区别开来,变得高度发达。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和体现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和《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两部经典著作中。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讲:“诚然,劳动是劳动者的直接的生活来源,但同时也是他的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这里,所谓“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即“审美生产”或“审美实践”。这种“审美生产”或“审美实践”并不排除客观对象的功利价值、实用意义,它只是更关心更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生存意义。以此为基础,人才能“在活动时享受个人的生命表现”,“在对产品的直观中”“感受到个人的乐趣”,即通过审美欣赏获得美感愉悦、心灵满足和精神安宁。马克思还讲:“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劳动是我真正的、活动的财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论述了自己的这种审美实践伟大思想。他讲:“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在《美学四讲》中,李泽厚讲:“在美的探讨中,虽然好些人都讲实践,都讲‘人的本质对象化’,都讲‘自然的人化’,其实大不相同。有的是指意识化,讲的是精神活动、艺术实践,有的是指物质化,讲的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我讲的‘自然的人化’正是后一种,是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生产,即实实在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我认为这才是美的真正根源。”在这段论述中,李泽厚先生批判了朱光潜对“自然的人化”的错误理解,明确提出所谓“自然的人化”就是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二、艺术品的审美欣赏

马克思讲:“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它实际上是一种自然与人的相互作用、彼此统一过程。同时,它对人而言又是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和自愿的。所以,在具体的展开过程中,它往往表现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鉴于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马克思从劳动、从“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角度解释人类的审美欣赏活动,马克思讲:随着“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只有当对象对人说来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里面丧失自身”。这就是说,随着“自然的人化”,自然对象成了“人的对象”,即成了一种凝结着人的智慧、创造力,凝结着人性,凝结着人生命价值或生存意义的对象;随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自然对象又成了“对象性的人”,即成了一种以自然对象的形式显身或存在的人。这样,在自然对象身上就实现了一种自然对象与人之间的现实统一关系,这种统一关系,就是“审美价值”。正是这种“审美价值”,才标志着人实现了自我,完成了自我,也就是马克思所讲的“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里面丧失自身”,标志着人“审美生产”或“审美实践”的完成。有了这种审美感觉、审美意识,人才能进行审美欣赏,从审美对象那里获得美感愉悦、心灵满足和精神安宁。马克思讲:“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否则,“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

三、关于艺术美的理解

艺术美是经过艺术创造实践,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炼,集中的表现在

艺术作品中的美。“它是由艺术家的审美意识而产生、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作品的美。”在美学史上,由于美学家的哲学观点不同,对艺术美的认识也不相同。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艺术美是历年在高级发展阶段上的美,是美的高级形式;他主张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宣称艺术美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心灵产生的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车尔尼雪弗斯基则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出发来批判黑格尔,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认为“客观现实中的美是彻底的美的。”“艺术创作低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艺术只是生活的苍白而不准确地反映。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艺术美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艺术离不开形象,因而艺术美主要的是艺术形象的美,它同艺术形象一样也是源于现实生活,同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一样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等特征。但它又跟艺术形象一样不同于现实生活,它是艺术创造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因此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说:“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 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做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吃、住、喝、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和谐。他认为艺术所展示的美体现了一种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美在于物体的和谐与比例,美的本质就是和谐,即,“美是一定数量关系的和谐。”;亚里斯多德认为美是整一。在亚里斯多德的美学思想中,有机整体观念是他最基本的美学观。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现实中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念”,即“美本身”,它是使一切事物都“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感性世界的美是由理念世界的美所派生的。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不在于客体对象本身,而在于具体事物有了“美本身”;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黑格尔论美的本质: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批判了柏拉图把“理式”看作是永恒不变的观点,认为“理念”是发展变化的,美是感性和理性、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作为内容的理念(又叫绝对精神),决定作为形式的美。只有在经过艺术家心灵创造的艺术美中才能真正达到二者的统一,所以,他认为真正的美是艺术美。

四、艺术美与真善美的关系

艺术作品离不开创作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离不开创作艺术典型,“而创作了艺术典型的作品,都必定以其生动的形式充分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真理,同时又都突出地体现出创作主体真挚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的善。这就是艺术的美。因此,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的三位一体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批判吸收各家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真善美的辩证关系。从内容方面说,美既不是单纯的自然,也不是纯粹的主观意识,美是显现在感性形式中的人的本质力量,是真善的统一体,即人在实践中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体。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求真向善的活动。求真,即合规律性的活动;向善,即合目的性的活动。所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美与真、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内容看,美是真和善的辩证统一;从形式看,美也是真和善的辩证统一。

1、美与真的区别

真是真实存在着的客观物质及其运动,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外部现实世界。真也不单指外部现实世界的本质规律,应指由本质与现象、规律和结构、形式统一组成的客观物质世界。当外部现实世界作为真实的存在,并且按照自身的规律永不停息地运动时,它只是真,还不成其为美。美以真为基础,真是美的前提。真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和意识的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它是美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了真便没有了美,所以罗丹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是的美。”

真的不一定是美,但美的必须是真。美虽以真为前提,真却不等于美。美学史上美在真,真即美的看法,强调了美对真的依赖性,美与真的相似性,却没有看到美与真的相异性。从美与真的联系看,美必须以真为基础前提,美的必须是真的;但不能反过来说,真的就是美的。美与真的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真是客观规律本身,可以离开人、人的实践存在。而美不是客观规律本身,不能离开人的功利目的和生动形象;二、真是求知的对象,而美是欣赏的对象。

美必须把自然界作为自己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所谓历史,就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过程。美虽然是历史的产物,但必须以自然界的现实存在为基础和前提。没有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就失去了对象,也就无法展开。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实践、创造、审美的对象。离开自然界,人既不能生活,也不能创造。作为人类第一历史活动的物质生产,是以自然界为对象的。狩猎,是对自然界自然物的直接获取。劳动工具的制造,首先是利用自然界的天然石块。即使现代的大工业生产,也同样离不开自然界。它是人类在更高层次上,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手段,对自然的加工和创造。钢铁的冶炼,煤炭的开采,水电站的兴修,其活动对象都要依赖于自然界。

现实美的创造如此,艺术美的创造也不例外。人类童年的神话艺术,就是借助想象和幻想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所以,无论是现实美的创

造,还是艺术美的创造,都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活动,而是依赖于自然界,根据自然的客观规律以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只有依赖自然,符合客观规律,人类才能创造历史,创造美。

美必须依赖自然的客观物质而成为感性形式的存在。美虽不是自然界客观物质的属性,但必须依赖于客观物质的属性而存在。离开了物质,美也就无所附丽。客观物质的存在,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任何审美对象,首先是某种物质对象。先有太阳、月亮、高山、大海的物质性存在,然后人们与之发生审美关系,才有太阳的火红,月亮的皎洁,高山的雄伟,大海的壮阔。如果抽掉了日、月、山、海的物质性存在,这些美就无从谈起了。美不是虚无飘渺的幻想,而是实际存在干客观物质世界的具体形象。美一旦失去了具体事物的物质属性,其客观性、形象性也就自行消失了。

艺术也是如此。艺术作为艺术家审美心理的物态化,尽管是艺术家能动创造的产物,但仍不能脱离开物质形态。一方面,它源于客观物质世界的真,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它还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为载体和形式,如果艺术失去了语言、色彩、声音、形体等借以传达艺术信息的物质媒介,艺术美更无从谈起。

2、美与善

联系:美以善为前提。这里的善包括人的行为道德及其以外的许多事物的社会功利性质,也就是指符合人的目的性。

区别:(1)从功利性上来看,善是直接和功利相联系的,衡量一件事物是否善,以社会功利为客观标准。而美和功利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功利潜伏在形象之中。(2)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看,善虽有形式。但主要不是讲形式,也可以不顾及形式。而美体现内容与形

式的统一,强调内容要显现为生动的形象,注重形式。(3)善是意志活动(目的、功利)的对象,而美是认识和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

真、善、美的关系就其历史发展来说,只有当人类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实现了功利目的(善),才能有美,因为这样才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但就其历史成果来看,真、善、美是同一客观对象密不可分的三个方面,体现规律是真,体现社会功利目的是善,体现自由创造的形象是美。三者以实践为结合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