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 2020 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三)
一、积累与运用(20 分)
1.(10 分,每空 1 分,添字、漏字、错字则该空不得分)(1)欲辨已忘言(2)一片冰心在玉
壶(3)晴川历历汉阳树(4)山重水复疑无路(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6)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3 分)D 【解析】A 项中“chù”应为“chǔ”,属于多音字误读;B 项中“霄”应为“宵”, 属于同音字误用;属于形近字误用;C 项中“qiào”应为“qiáo”,属于多音字误读。 3.(4 分)(1)(2 分)A. 耳目一新 B. 因地制宜 【解析】“焕然一新”,光彩夺目;给人一种全
新的感觉。是指对象本身的改变。“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
指的是观看者自身的体会。“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因时制宜”,根
据时间的不同,发展适合的生产。(2)(2 分)可传承不易、创新犹难,文化的流传不仅在于形式的
创新,更在于精神与情感的追寻。 【解析】本句语病属于语序不当,先是浅层次的形式的创新,然
后是深层次的精神与情感的追寻。 【点拨】病句修改对考生来说一直都是难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关联词使用不当、不合逻辑等。要对常见的病句类型
5熟悉,然后再结合语境判断,修改。
4.(3 分)D(A.看社戏是小说《社戏》中的故事 B.《蒹葭》属于风。C.“彗星袭月”是重大灾
难的征兆。)
二、阅读(57 分) (一)(15 分)
5.(2 分)上以为爱我∕赐入殿门不趋∕杀人不死。 【解析】文言断句,一定要注意一些常见
的标志性。虚词,如“而”“则”等,这类虚词若在句首就在虚词后停顿,若在句中就在虚词前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句子词语结构的对称,及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
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点拨】一般来说,文言文断句的基本
方法有以下几种:(1)根据句意断句。阅读全文,理解文意,理清人物关系,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其次,依次解释所断句子中每个词的意思(不会解释的暂时不解释)。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
特点,抓住几个关键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借助标志词断句。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以“曰”
“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省略主语。遇到
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和答者。(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
情。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停顿的地方。句首发语词:“善哉”“夫”“盖”“其”“然”
“则”“然则”“岂”“既”“既而”“故”“至若”“若夫”“初”“唯”“斯”“凡”“且”“窃”“请”等,
在这些词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句尾语气词:“也”“哉”“乎”“耳”“焉”“耶”“矣”“而已”等词,
一般可以在其后面断开。
6.(4 分)(1)阻断 (2)免掉 (3)使……降服 (4)眼泪
7.(3 分)D ( A.;兵器 B.派遣;出使 C.国家;国都 D.归顺) 8.(4 分)(1)曾任高祖警卫,是以家臣的身份跟随高祖起事的。(2)从前秦王攻取天下,不
曾亲自出征。 【解析】翻译句子要注意:①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②翻译要注意调整语
序。③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④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
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9.(2 分)当时作战时情势严峻,但周緤始终没有背离高祖的意思。(1 分)高祖曾经要亲自攻
打陈豨,蒯成侯流着泪劝阻(1 分)。
【译文】蒯成侯名緤,是沛县人,姓周。曾任高祖警卫,是以家臣的身份跟随高祖起事的。他曾
陪高祖到霸上,又西去进入蜀、汉地区,后随高帝返回平定了三秦,并受封池阳作为食邑。他奉命
率兵向东进发切断了敌人的运输通道,随后跟着高祖出征渡过平阴渡口向东进发,在襄国与淮阴侯
韩信会合。当时作战时而获胜时而战败,情势严峻,但周緤始终没有背离高祖的意思。高祖赐
封他为信武侯,食邑三千三百户。高祖十二年,又赐封周緤为蒯成侯,同时免掉原先的食邑。高祖
曾经要亲自攻打陈豨,蒯成侯流着泪劝阻道:“从前秦王攻取天下,不曾亲自出征。现在您经常亲
自出征,这难道是没了可派遣的人吗?”高帝认为周緤是由衷地爱护自己,破例恩准他进入殿门不
必碎步快走,杀了人不定死罪。到汉文帝五年,周緤年老病故,谥号为贞侯。他的儿子周昌代承侯
爵,后因犯罪,免除了封地。到了汉景帝中元二年,又封周緤的儿子周居代承侯爵。到了汉武帝元
鼎三年,周居任太常官职,犯了罪,封地被免除。太史公说: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都获得了很
高的爵位,跟随高祖从山东起兵,攻打项羽,斩杀名将,击败敌军几十次,降伏城邑数十座,而不
曾遭到挫折和困厄,这也是上天赐给的啊。蒯成侯周緤心地坚定忠良,从不被人怀疑,高祖每有出
征的行动,他不曾不流泪哭泣,这只有心里十分痛苦的人才能做到,可以说是个忠诚厚道的君子啦。
(二)(4 分)
10.(4 分)(1)(2 分)“踌躇”本义是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象写出作者的心潮起伏,
思想找不到出路的苦闷(1 分),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感慨及对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1 分)。(2)(2 分)都是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1 分),直抒胸臆(1 分)。【解析】第一小题考查的
是品析词语作用。要掌握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作用。第二小题考查抒情方式。
先明确常见抒情方式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再根据具体内容判断。 6(三)(10 分)
11.(2 分)艾叶花皮豹子精。后被猪八戒打死了。 【解析】这题考察的是名著内容的准确把
握,要求考生要准确熟练把握。
12.(4 分)从八戒用心“埋葬师傅的人头”,能看出他是个重情重义的好徒弟。(2 分)。从他乱
给师傅起绰号,能看出他的滑稽荒唐(2 分) 【解析】这题考察的是对人物及人物特点、故事情节
的了解。重点是熟知人物性格,还要结合选文来进行分析。
13.(4 分)谐音的运用(1 分),人物的性格更鲜明(1 分)增添小说的趣味性(1 分)吸引读
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 分)。 【解析】引导学生从整本书的语言进行赏析,不能盲目的套
用识记的知识点,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来分析。这既要求学生对名著语言特色非常熟悉,又要求学生
能够根据具体句子分析。 (四)(10 分)
14.(3 分)①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持续增高并居高不下。②低年龄段近视问题比较突出,
呈现近视率增长迅速的事态。③高度近视问题不容忽视,高度近视容易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应该引起高度警惕和重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搜集、概括信息的能力,利用文本、图表,
找出相关信息并进行有效概括。
15.(3 分)①遗传因素,父母都是高度近视,孩子近视的几率就高。②环境因素,电子产品的
广泛使用会引起视频终端综合症,长时间近距离阅读,也将加重近视的发生与发展。③户外活动严
重不足,睡眠时间不达标,不良用眼行为也是导致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从字里行间找到相关内容。
16.(4 分)①应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纠正不良用眼习惯,认真、规范做眼保健操。②减少电
子产品的使用,避免引起视频终端综合症。③保证户外运动的时间,放松、调整眼部肌肉。④保证
睡眠时间,给眼部充足的休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在答题时一定要注意结合选
文内容,有理有据的进行梳理内容,这样才能不遗漏。 (五)(17 分)
17. (3 分)不解(困惑);陶醉;释怀 【解析】此题属于整体感知明线索一类,通读全文确定
答题区域,锁定表达感情的语句,然后筛选关键词即可,尽量用两字来概括。
18.(2 分)结构上:过渡引出下文对生命的思考(1 分);内容上:童年时梧桐花给我带来的快
乐及其成年后面对盛开梧桐花的思索表达对梧桐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 分)。 【解析】此题属于
局部概括及其段落作用,细读题干要求,进行内容概括,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段落的作
用主要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其中内容主要从内容概括和情感两方面入手。
19. (6 分)(1)正侧面描写相结合(1 分),抓住梧桐花的形状、质地,颜色等突出了梧桐花样
子的可爱及其旺盛的生命力(1 分),让皱巴饱经沧桑的梧桐树鲜活起来,侧面突出梧桐花开的多和
旺盛(1 分)。 (2)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1 分),把梧桐花的飘落和樱花梨花的飘落作对比,
更能突出梧桐花飘落时的果敢(1 分),面对死亡不惧怕的特点(1 分)。 【解析】此题属于语言赏
析,一定要注意赏析的角度,看清题干的要求,第(1)应该区分描写角度和描写方法两个概念;第
(2)题要让学生掌握常考的几种表现手法。
20.(3 分)对梧桐花的喜爱,对儿时快乐时光的怀念,渴望回到纯真美好的童年(1 分);对成
人世界里的缺乏真正快乐的遗憾(1 分);对未来美好纯真的快乐生活充满向往(1 分)。 【解析】
此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一定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分析本身意及其象征意和由此产生的人生 哲理。
21.(3 分)总结全文,深化文章的主旨(1 分);运用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联想)的写法,
由花到人,揭示了生命的内涵(1 分);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1 分)。 【解析】此题是考查
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的题型,也是中考至今备受出卷老师青睐的题型,学生作答时可从结构、内容、
写法、语言几方面切入即可。 三、作文(63 分,含书写 3 分)
【审题指津】首先要理解关键词“不知不觉”即“没有察觉”,然后精心选取自己擅长的写作素
7材,比如提示语中所说的“父母衰老”“朋友远行”等方面内容。而选择恰当的时机,察觉这些东西
的时候,恰恰是成长的契机,也是这篇文章构思的关键所在,不能随随便便就察觉到了,此处最见
作者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