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安古镇:千年盐都的新与旧
作者:暂无
来源:《农家科技·城乡统筹》 2015年第8期
新一期《乡约》栏目来到重庆云阳o云阳是中国井盐文化、巴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而著名的云安古镇更有“千年盐都”之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乡约》一同走进云阳,一同走进云安,感受别样的巴蜀风情。
在云阳,曾经有过一座依山傍水、古朴悠深的古镇,她的名字叫云安。古镇四面环山,一条小溪从古镇中间穿过,这条小溪因冬暖夏凉,故名汤溪。云安镇就位于这条汤溪河上游谷地,四面衔山,幅员面积2平方公里。这里曾是称雄巴蜀、名闻遐迩的古盐都,涌流着世界最古老的盐泉。云安古镇始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巴人扶嘉率众凿盐,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唐宋时形成街市,北宁成为县北工商业重镇。明末战乱熬盐工人逃亡,商业急剧萎缩,清初战乱初平,因“湖广镇四川”等大量移民迁入,城镇盐业恢复到唐宋时的繁荣。清乾隆(1771)后,江西、湖北、陕西、湖南等盐商集聚云安开发盐业,规模逐渐扩大,成为最有名的盐场。后,经三次技改,使盐的规模从2万吨增至10万吨,盐的制盐工艺从平锅熬盐到真空制盐。
昔日的云安,就如汤溪河畔的一颗明珠。秦末汉初的扶嘉,凿井煮盐,为云安制盐的始祖。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在此寓居,并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北宋著名哲学家邵雍曾在此设坛讲《周易》。中国第一幅春联也出自云安人之手,他就是五代后蜀国翰林学士、工部侍郎辛寅逊,“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对联铺盖皇宫、寺庙以及城乡门第,以至无联不成户,为华夏文化锦上添花。一代酿酒名师胡海足,首酿胡记“黍子酒”,誉满巴蜀,欲醉长江。而在这片方圆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上,名寺古刹、庙宇神祠星罗棋布,比比皆是。妇幼皆知的“九宫十八庙”,衍生出千年宗教文化景观。这些宫庙寺宇建筑规模、风格大不相同,建筑时间也不尽一致,历朝历代皆有建筑或修缮,但其格局却是按太极图而分布。虽有的毁于战火,有的毁于山洪,有的改作他用,逐渐被世人冷落、淡忘,但有趣的故事仍在民间传说。
如今的云安古镇,已经被长江整个盖住了。那古老的盐井、成片的吊脚楼、幽深的青石板巷子、神秘的“九宫十八庙”,都已经从这片土地上消失,沉睡水底。这座曾经无比繁华、无比热闹的古镇,随着三峡库区水位的升高而消失。作为全是非农业人口的深山古镇,云安古镇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昔日的中学早已更名,成为县城最漂亮的学校;维新学堂、陕西牮楼,还有滴翠中学院子里那棵被誉为“三峡树神”的古黄桷,都已经完整地迁入了新城的三峡博物公园,成为云阳新城中重要的景点。这座典型的移民城镇,有来自五湖四海、天南海北的人,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在古镇留下深深的烙印。来自同一地域的乡亲,房舍相依,毗邻而居,他们用自己的祖籍地名为街巷命名,寄托乡思。如湖北黄州人聚居的黄州街、江西人聚居的江西街,陕西街……不同文化的交织,不同情感的融合,赋予了云安新的涵义。
新的云安古镇,易地新生,从汤溪河畔来到长江岸边。她的盐脉未断,新的希望正在孕育;她的文脉未息,新的生机一片盎然;她的精神,永远在云安人的血液里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