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18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0N0MIC RESEARCH GUIDE No.18,2014 Sefial No.236 总第236期 大学生兼职行为的现状调查、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 顾韵嘉,钱梦雯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211816) 摘要: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兼职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通过对南京五所高校329位大学生展开问卷 调查,试图了解当前大学生兼职行为的现状,发现兼职活动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提高大学生兼职效果、促进大学 生利用兼职获得能力提升、积累工作阅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280—02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压力 面临巨大挑战,2014年甚至被冠上“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说法。 一业压力更大,需要不断积累一些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的能力, 才能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打下基础。 3.兼职动机比较集中于两类。一类是为谋求 l 作提前准 备。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两耳不闻窗 般认为,大学生动手能力偏弱是影响就业去向的重要因 素,因此很多在校学生都积极寻求兼职机会,希望藉此获得 能力提升,为将来寻求工作打下基础。本研究试图了解当前 大学生兼职行为的现状,发现兼职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而提 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模式已不能适应如今这个充 满挑战的社会大舞台。很多同学希望在学有余力之时,通过 兼职活动提前进入社会,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实践 水平为将来毕业以后真正转化为一个社会人做准备。另一个 比较集中的动机是经济利益驱动。大学生大部分已年满1 8 周岁,在脱离了父母的保护下独自来到外地求学,其意 识觉醒,希望能尽量少花父母的钱,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生 活费。因此,很多同学选择通过课外兼职来满足自己的经 济需求。 4.兼职类型技术含量低,与专业相关程度较小。根据统 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大学生选择兼职、学校管理学生兼职 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帮助。 一、关于大学生兼职的现状调查 1.大学生兼职行为日益普遍。本次调研向南京五所高校 350位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有效回收329份,有效回收率为 94%。统计发现,其中有162人曾经有过兼职经历,比例接近 50%,说明兼职现象非常普遍。进一步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兼 职去向分析,发现随着年级的上升,兼职的比例不断地上升, 大三学生56%的被调查者有兼职现象。年级越高,越临近步 计分析,大学生兼职类型80%集中在餐饮、促销、发传单、家 教等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活动。认为自己的兼职I=j专业 有相关的人也仅仅占到8%。也就是说,大学生从兼职经历 中能够获得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经验是极少的,这与其 试图借助兼职获得积累专业知识和 I:作实践能力的初衷是不 相吻合的。 入社会,感受到的就业压力也大,所以更多的高年级同学想要 通过兼职来积累一些经验。大学生们已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 中所习得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积极投身到 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为将来步人社会谋求工作做相应的准备。 2.女生较男生更为积极。在回收到的329份有效调查问 卷中,男女生比例为154:175。其中162个显示有兼职经历 的同学中,男女生人数比为71:91。由此可以发现,参加兼职 二、关于大学生兼职存在的问题分析 伴随大学生兼职现象的日益普遍,随之产生的问题也越 发凸显。调查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而问题。 活动的女生的积极性比男生更高。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针对 兼职的收获这一问题的调查中,选择通过兼职能够获得“经 济”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这两项的,男生为94人次, 而女生则多达127人次。通常人们都容易理解大学里男生比 女生更加注重经济,更愿意较早地去社会上磨练,然而 数据显示却恰恰相反。或许相较于男生,女生认为自身的就 收稿日期:2014—03—19 1.兼职与学习之间存在冲突。大学生们一旦选择兼职,必 然会占用一部分时间。虽然很多兼职的同学会主动将兼职活 动安排在课余时间,试图利用好课余时间丰富自己的实践经 历、积累社会阅历。然而,往往在实践过程中会碰到一些问 题。比如时间上的冲突,由于兼职工作的劳累导致f:课疲倦 作者简介:顾韵嘉(1992一),女,江苏南通人,学生,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通讯作者:钱梦雯(1992一),女,江苏南京人, 学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280--—-— 难以集中等等。事实上,数据分析发现,58%的有过兼职经历 的同学认为兼职是会影响到学习的,甚至有l2位回访者谈 校外兼职现象,通过对各年级兼职者,尤其是即将步入社会、 面临就业压力大三大四的同学并进行正确引导。建议成立学 及会为了做兼职而选择逃课。此外,兼职内容与专业的相关 性很小也能反映出部分兼职无法起到对专业学习的有益补 充。如果兼职行为影响到本职内的学习,甚至成为拖累,这样 不免陷入“本末倒置”的境地。 校组织、学生管理的自主服务型兼职管理服务中心,从事专 项服务工作。首先从兼职来源开始,对遍布校园的广告信息 进行管理和清理,对校外的兼职信息事先审核,提供可靠信 息;创建兼职网络系统,大大减少“黑中介”、“黑机构”的诈骗 行为。其次兼职管理中心寻找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该 企业的实践基地,对有兼职意向的学生进行统计并形成兼职 2.兼职存在被侵权现象。由于针对大学生兼职的法律不 完备、兼职市场的不规范性,一些用人单位缺乏社会责任感, 以及兼职的学生自身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比较薄弱,在现实兼 职过程中兼职者往往受到劳动安全、人身安全、财物安全等 诸多方面的侵权问题。调查显示,与兼职机构或用人单位签 订过书面协议的仅占30%。14%的同学明确表示曾在兼职过 程中受到过侵权问题,22%的同学则不能界定自己的经历是 者数据库,进行企业和兼职者的匹配筛选。学校还可以开设 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培训指导课,提高本校学生的专业实践能 力,从而为相关用人单位输送高水平的专业性人才。兼职管 理中心可设立兼职法律维权部门,以法律专业学生为主力 军,老师协助,从而使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得到实践锻炼。对用 否属于被侵权,表示说不清。换句话说,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 到侵犯时,只有三成不到的同学可以根据协议签订的内容来 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3.学校对兼职同学提供的帮助不足。大学生对在学校的 帮助下获得兼职机会是极其渴望的。有过兼职经历的162人 工单位进行备案,以监督用工和维护学生的权益,之后跟踪 回访兼职学生和用人单位,以利于更好地开展以后的工作。当 兼职学生权益受到侵害时,让法律维权部门的成员为大学生 维权提供后盾和支持。 3.社会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兼职环境与服务。大学生兼 职一方面受经济利益驱动,但是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 中,有117名同学(占73%)认为学校有义务设立专门的兼职 机构给予指导并建立兼职通道。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学校对 大学生兼职活动提供的帮助并不多。在有兼职经历的162位 社会,适应社会,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而企业和作为 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和义务来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 兼职环境和服务。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可以加强与学校的合 同学中,仅16人次表示自己是通过学校的勤工俭学机构获 得的机会,35人次是通过校内海报信息,其余则都是从校外 信息中获得。对于月消费在600元以下、600元一800元的同 学往往更希望通过更为便捷的渠道获得兼职,而学校的勤工 俭学办似乎就是这样的渠道。然而调查发现这部分同学从中 作。每年的校园招聘都是企业招聘员工的重要环节,企业可 以通过与学校的合作,通过适度增加兼职实习岗位,开展“订 单式”的教育,提前为准毕业生们提供真正能够锻炼能力的 岗位。企业既能通过实习来找到自己心仪的人才,宣传扩大 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同时学生也能够提前走向社会、适应社 获得兼职信息仅占兼职总人数不到2%;另外,学生在被侵权 后通过校方获得帮助的更是少之又少。 会、融人社会,提高自己的素质与能力,使企业的招聘与大学 生的兼职相对接。 三、关于大学生兼职问题的对策建议 1.兼职者应处理好学习与兼职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参与 兼职要避免本末倒置现象的产生。兼职是为了提前接触社 会、锻炼个人能力,这需要建立在学好自己专业理论知识的 也应该为大学生的兼职的环境与服务的完善做出 努力。首先要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提高 中介机构的市场准人机制,建立起社会信息公开机制和监督 机制,给大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兼职信息;同时要加强对大 基础上,知识与实践需要做到更好地平衡。同时,大学生选择 学生兼职等相关法律的建设与完善,使大学生兼职的相关行 为有法可依,加大对不法中介的惩罚力度,对于兼职过程中 的侵权行为进行更好的制约,避免学生在外出兼职过程中的 兼职要避免盲从现象,尽量减少关于“促销、家教等”等技术 含量比较低的岗位,这些工作对大学生的能力上的提高作用 是很局限的,所以更应该尽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兼职来促进 权利受到损害,适时地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 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牵线搭桥,出台有利于大学生兼职的相 关,为大学生兼职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他们通过兼职 来切实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通过学校、企业和的多方努力,为大学生创造更好 的兼职环境,提供更周到的服务,提高兼职的针对性和效率, 使大学生兼职真正地成为大学生锻炼能力、塑造自我、适应 社会的有效途径。 职业发展,通过兼职来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现实,从自己的 职业生涯规划出发,寻找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机会,从而提 高自己行业的认识与经验,提高个人竞争力。 2.学校可以根据大学生兼职实际情况进行管理模式的探 索与改革。校方的角色定位不应仅是在校大学生的管理者, 还更应该担当服务者角色。在真正做好勤工俭学相关的工 作,为困难学生提供平台的同时充分关注其他在校大学生的 参考文献: J].理论观察,2006,(1):106-107 【1】 张辉金,萧洪恩.当代大学生的兼职原因与青年社会化[姜晓文,刘春帅,郭晶泾.大学生兼职基地化管理与实践创新模式探析[J】.新西部,2012,(9):115—116 [2] 张俊杰,杜营营.基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社会兼职模式探究【J1-企业家天地,2010,(3):112—113. 【3】 邓文娟,浅谈在校大学生兼职的社会法律问题及保护【J].黑龙江史志,2009,(1 6):103一】04. [4】 李平.[责任编辑魏一杰】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