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混词语辨析
首先,要准确认识词语的概念义。
(大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生最重要的现实遭遇和实践行为,便是争取科举致仕。)
其次,要辨清词语的附加色彩。
(“死亡”是中性词。“仙逝”:褒义,文言、道家意味。“翘辫子”有嘲弄的含义。口语、方言、非正式场合)
最后,对容易混淆的词语还要细加辨析。一是辨析词义的侧重点,抓住不同语素的差异;二是辨析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异;三是辨析使用对象、使用范围的区别;四是辨析词性上的区别。
这里我们重点辨析出版物中20组容易混淆的词语。
1. 以致 以至
都可以表示因果关系,但有差异。
“以致”强调某种原因引起的后果,多是消极的、不好的,如“他一路沉思,以致错过了班车”;“造纸厂开错了阀门,以致有毒液体排放进了河道”
“以至”,相当于“一直到”,所引导的分句强调、显示事情的程度。如“老板太胖了,以至连车门都进不去”,“她太高兴了,以至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2.传颂 传诵
都有广泛传播的意思。
辨析要点:第一,侧重点不同。“传诵”是诵读;“传颂”是颂扬,给予高度评价。
第二,对象不同。“传诵”的对象一般是诗词、文章等。“传颂”的对象一般是人的事业、品行、功业、功德等。
3.沿用 延用
“沿用”,沿袭以前的,不加以改变,对象是方法、制度、法令等;
“延用”是“延期使用”的缩略,指超过预定时间继续使用,对象是设定了使用期限的药物、电器、购物券、电子卡片等。
4.因缘 姻缘
“因缘”泛指人与人之间的一切机缘、缘分。不论性别,只要相互之间有了某种机缘,都可以叫“因缘”。
“姻缘”专门指婚姻的缘分。男子与女子之间的因缘发展到了婚嫁的地步,结为夫妻,这就叫“姻缘”。
5.启示 启事
1)语素“启”的含义不同。“启示”的“启”,指开导、启发;“启事”的“启”,含义为告知、表白。
2)词义不同。“启示”,指经过启发而使人领悟,如“这则故事启示了一个道理”;“启事”是公开声明某事的一种文体,如“征文启事”、“招生启事”
6.必须 必需
都有强调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
“必须”是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头,作状语。表示事实上、情理上的必要性,非做不可;也可用在分句之前,充当句首修饰语,如“这件事别人办不了,必须你亲自去”。
“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在句子中作谓语或定语。
7.不齿 不耻
“齿”,牙齿,引申指齿状排列之物;再引申为动词,指平列、列为同类。“不齿”,即“不愿与……同列”,不愿提及,表示鄙夷不屑、瞧不起某人。
“不耻”的“耻”是意动用法,以……为耻;“不耻”,就是不以为耻。
8.权利 权力
1)侧重点不同。“权力”侧重于力量,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和服从的关系;
“权利”侧重于利益,体现的是相关联者的平等关系。
2)行为性质不同。“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体现的是国家、社会的公益,它是以对应方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权利”则与“义务”相对应,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体现的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利益。
3)行为主体不同。权力的主体是被授予权力的国家机关及其特定的工作人员。权利的主体,一般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团体。
9. 暴发 爆发
“暴发”强调突发性,出人意料,事先往往没有明显的征兆。如“山洪暴发”、“暴发禽流感”、“暴发户”等。
“爆发”,更强调事件发生的猛烈程度,爆炸式地发生,具有由内而外的扩张性、迸发性,如“火山爆发”、“爆发世界大战”、“爆发农民”等。
10.振动 震动
“振”,振作、奋起,其结果、效果是积极的,有用的,如“声名大振”、“振聋发聩”;“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返运动,这种运动是有规律的,没有破坏性的。如“手机振动”。
“震”,结果对于对象来说是破坏性的、消极的,如“震慑”。“震动”,即颤动、使颤动,是无规则的。
11.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不同意或否定某一观点,带有轻蔑的意味。
“不以为意”,不在意,不放在心上,对事情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12.侧目 刮目
“侧目”,怀着畏惧、愤恨等情绪而斜着眼看,不拿正眼看人。让人“侧目”的对象,往往是令人不愉快的,让人憎恶、愤恨、鄙视、不屑的。
“刮目”,即拭目,擦眼睛。引申为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的目光看待人,因为对象本身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吕蒙答鲁肃:“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3. 学历 学力
“历”是“经历、经过”的意思。“学历”是说学习的经历,指曾经在学校或其他教育、研究机构肄业或毕业。强调的是在校求学的经历。
“力”是“能力”的意思。“学力”是说学习达到的程度,即学问上功夫、造诣的深浅。强调的是学习之后所具有的能力。
14. 熏染 熏陶
都有对人和事物产生影响的意思。但是在词语的感情色彩上却有很大区别。
“熏染”是指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的影响),具有浓重的贬抑色彩。
“熏陶”是指长期接触的人对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好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褒奖色彩。
15.反应 反映
“反应”是对刺激、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回应。
“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表象或实质映照、表现出来,向有关部门、人员汇报情况。
16. 泄露 泄漏
“泄露”,因果式的词语。指处于隐秘状态的情报、消息等信息被曝光、被公开。如“泄露核机密”。
“泄漏”,并列式词语,对象既可以是抽象的信息,也可以是具体的液体、气体等物质。
17.年轻 年青
“年青”指处在青少年时期,强调年龄正是青年时代。如“年青一代”“你正年青,应专心学习”。它只适用于年龄在二十岁至三十岁左右的人,而不能用于四五十岁以上的人。一般不用于比喻。
“年轻”指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强调相对来说年龄处于较小的状态。
如“年轻人”、“年轻力壮”。但它所指的年龄不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可用于二十岁左右至三十岁左右的人,也可以用于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如“著名演员***虽然年过六旬,但还是那么有活力,那么年轻”。它可以用于比喻,如“年轻的风儿吹拂着春天的原野,四处都飘洒着醉人的芳香”。
在指二十岁左右至三十岁左右的人时,“年青”和“年轻”都可以用,在句子中是可以互换的。但在指四十岁或五十岁以上的人时,就只能用“年轻”,而不能用“年青”。
18.出生 出身
“生”有生育、产生的意思,“出生”是并列式的动词,出就是生。常用词中有“出生地”、“出生证”等。
“身”的本义是身躯,又指全身。“出身”有其独特的含义,在极左路线肆虐时期,“出身”指的是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即从“血统论”出发划分家庭的阶级成分,所谓“出身不好”即为这个意思。如今,“出身”可表示人的地位、身份、职业、职务的来历。如“行伍出身”、“科班出身”等。
19.度(过) 渡(过)
“渡”的本义是“横过水面”,如“渡河、渡江”,也可引申为“由此到彼”,如“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等。而“度”是“渡”的其中一个义项,虽也是“由此到彼”、“过”的意思,但专指时间,如度日、欢度春节、度假、虚度光阴等。不过,在文言文中“度”有时也通“渡”;如《南史.孔范传》 :“长江天堑,古来隔绝,虏军岂能飞度?”而“渡”却不能通“度”。
20.做 作
“作”产生较早,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起也”,如“一鼓作气”、“兴风作浪”等。后来在语言实践中产生“发作”等词。南北朝时期分出两种读音,一种入声,一种去声。人们造出“做”字,分担“作”的一部分意项。“作”为母字,“做”为分化字。“做”字的出现最早不晚于宋代,最早收录“做”字的辞书为明代的《字汇》。
后来“作”“做”都读去声。宏观来看,“作”比较典雅,多出现在抽象意义的词语、书面色彩较浓的词语,特别是在成语里。“做”口语色彩较重,表示具体东西的制作或具体性的事物、职业性专业性的工作。
关于“做”和“作”使用的场合,具体可分为一下三种:
1. 必须用“作”的场合
1) 表示“起、兴”意思的时候:日出而作、声大作 等。
2) 典雅、古老的两字格词语,或四字成语中:作别、作壁上观、作法自毙 等。
3) 表示“发作”的意思时:作怪、作呕、
2. 必须用“做”的场合
1) 表示“制造”的意思:做一张桌子、做鞋垫 等。
2) 表示举行庆祝或纪念活动:做寿、做生日。
3) 表示结成某种关系:做朋友、做合伙人、做亲。
4) 表示假装某种样子、神态:做鬼脸、做样子。
5) 表示从事某种活动的三字格词语:做手脚、做针线、做生意。
3. 两可的场合
1) 表示从事某种活动:~秀、~主、~东。
2) 表示“充当、当成”的意思:~伴、~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