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发展趋势与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化拓教育网
金融业发展趋势与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 李华(安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 摘要:金融学人才培养与金融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了解金融业的发展趋 造性和灵活性。金融企业将越来越依靠对顾客多样化金融需求的满足 势才能正确找到金融学人才培养的方向。在金融学微观化的发展趋势下,金 来寻找新的增长点。创新能力是金融学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金融业是 融学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做相应变化,宏微观并重,综合商学院模式和经济学 个高风险和激烈竞争的行业,要想在金融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 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要注意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金融人才。 1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金融学人才培养的变化 3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金融学人才培养与金融业的发展紧密相关。计划经济时期,没有 借鉴西方经验,现在主流的观点,一般把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分 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仅有的中国人民银行是财政的出纳部门,与此相适 为两种:“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经济学院模式”侧重从宏 应,理论上只有社会主义的财政与信贷理论,没有真正的货币银行理 观经济学视角研究货币、信用、银行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效应、功能: 论。因此,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学教育主要从经济的宏观层面研究资金 而“商学院模式”侧重以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强调从微观个体的角 的运动及其规律,主要以解释马克思的货币、信用、银行等的基本原理。 度出发,研究金融与金融体系、价值评估模型、风险管理与投资组合、 改革开放初期,与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相适应,人民银 资产定价、公司理财等。“商学院模式”和“经济学院模式”的明显区别 行独立为中央银行,分设几家专业银行,人民银行教材编写委员会组 在于:商学院大多学位是职业性学位,主要面向就业;经济学院模式 织编写了《货币银行学概论》,80年代中期,理论上部分引进西方的 以博士生培养为目标,注重搞学术研究,尤其注重以后研究的可持续 货币银行理论与计划经济理论结合,试图建立社会主义的货币银行 性。中国金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要始终根植于中国金融业发展实践, 学理论体系。这一时期的金融学人才培养突出体现了我国金融体制 不能照搬西方。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 改革的实践,金融学主要研究银行和银行信用、货币和货币流通、银 各类模式都应得到充分的尊重。 关键词:培养模式商学院模式经济学院模式 院模式的优点,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方案。 行的经营管理。 3.1创新教育理念,构建金融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全球化视角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实施和经济金融体 的指引下,我们应立足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建立新的金融学人 制改革的进一步进展,我国金融学教育开始面向整个金融体系、面向 才教育理念。现代金融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他能够支配的各种资 世界,研究的范围也有原来单纯的货币银行转到研究货币银行、银行 源(主要是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以至形成较强 经营管理、货币政策、通货膨胀、银行信贷、国际金融等。 的知识整合能力是新的金融学人才教育理念的精髓。中国有自己的国 9O年代中后期至 21世纪初,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西方金 情,在培养模式方面,既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培养模式,也不能依 融业微观化发展的影响,我国金融学的研究领域开始出现两条路线, 照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培养模式。金融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条路线是继续保持原来货币银行、货币政策等的宏观金融理论路 我们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进行精深的金融学理论和专业技能 线:另一条路线主要是借鉴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研究范式,主要研究 训练,但以应用型知识为主,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 资本市场的定价、以及作为微观主体的个人、企业或金融机构怎样进 解决我国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课程体系上侧重于应用型金融学专业理 行金融决策等微观金融领域。 论的拓展与深人,以及对金融工具和方法的研究与分析。 2对金融人才的新要求 3.2加强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强 金融业的变革都对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 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着力点,鼓励学 要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既熟悉本国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又精通 生自主学习、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让学生带着 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金融 问题学习,把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与现实中的金融问题有机地联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在学分 人才,同时这些人才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知识与外 系起来,语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能够通过国际视角分析和理解 制中加入实践。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到金融机构或其它部门调研和实 现实金融问题等。然而从我国目前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看 习,要求递交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社会实践报告。调研和实习有利于学 都与上述目标存在差距,并且现有的金融学科建设水平与世界金融 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 学科前沿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制约了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 重视事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素养。和竞争力的提高。 3.3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金融学的课程设置应该紧 加大选修课的数量和比例,由学生根据 人才需求决定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金融业对中高级管理人才、 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改变,并允许跨专业、跨学院选课,以扩大学生的知 个人理财、公司金融、金融工程和信用管理等领域的金融人才产生的 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识面。金融学是集宏观、微观和数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三大部分 新的需求,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又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科有机体。应将现有金融学课程体 2.1对高学历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由于金融业由过去的 既各有侧重,手工操作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电子化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 系进行优化并划分为宏观、微观和数理三大模块,以培养学生具备扎 掌握系统的微观金融理论和宏观金融理论,通过 从业者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硕士研究生或 实的数理分析基础,优化课程的内在结构,实现从传统的知识讲授向强化能力培养方面 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需求比重将逐步增加。 在培养方法上,注意交叉学科培养和不同学院的联合培养;在 2.2复合型的金融人才成为市场的追逐对象随着经济和金融 转变:的全球、国际化,我国金融业务综合化趋势加强,这对金融人才提出 教学内容上,既要注重宏观金融理论的教学,又要结合未来金融发展 适当加强微观金融的比例:在教学方法上,要把课堂教学与讨 了更高的要求。那些既懂管理又懂金融,既懂金融又能熟练运用计算 趋势,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 机、英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需的工具,既精通金融业务又熟 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悉企业财务知识,既掌握本国金融运行特点又通晓国际金融业务运 有条件的可以多邀请实业界著名人士作讲座或授课。一参考文献: 作的复合型人才更受市场青睐。我国财经类院校金融学专业的人才 …曹源芳.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J】金融教学与研 培养模式在数理方面重视不足,而一些理工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学 究,2009,3:64—66 生对金融实务的感知较欠缺。在新形势下,对金融学人才的知识结构 [2】黄达金融、金融学及其学干斗建设【J】当代经济科学,2001,4:1—1 1. 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尤为必要。 [3】罗刚,李华美国金融研究生的商学院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学位与研 2.3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创新是当今金融业克服局限性、解决内部 究生教育,2006,9:73—76. 矛盾、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由之路,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之间呈现高度的 【4】彭建刚等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 正相关关系。在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企业规模和资本,而是创 生教育,2006,2:26-28. 1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