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白鹭》教学设计

来源:化拓教育网


《白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白鹭》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行文简洁,结构严谨,语言凝练,句句含情,白鹭形象之美和在不同场景中的美,跃然纸上,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紧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一花一鸟总关情\"。 在课文后面,除了本课需要掌握会认会写的生字以外,还有三道练习题。教学中第一题和第二题,可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朗读文本、想象画面、交流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完成课后第三题。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二是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两个要素既有读的要求,又有写的要求,体现了读写结合,读为写作铺垫的理念。本单元第一课《白鹭》,作者是借助描写白鹭的外形和不同场景中的美,字里行间寄托了自己的情感,既围绕人文主题展开,又符合和承载了语文要素的要求。

二、学情分析

从身心特点来看,五年级学生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从知识与能力来看,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学习了体会直接抒发情感,为本课学习“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打好了基础。同时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能够阅读基本的文章内容,读懂文章大意,具有一定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从生活能力来看,五年级学生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学生明事理、辨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期。

三、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字,会写“精巧、配合”等15个词语。

2.能想象并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3.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4.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

四、教学重点

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理解“精巧、配合、适宜、寻常、流线型”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会写“宜、鹤、嫌、朱、嵌、框、匣、哨、恩、韵”10个字。

3.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教学环节】

(一)分享激趣,导入新课

1.请学生说一说写白鹭的诗句。

预设: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杨慎“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教师相机提问:谁见过白鹭?指名回答。

预设:白鹭也叫鹭鸶,腿很长,全身羽毛雪白,主要生活在我国长江以南等地方,春夏季多活动于湖边沼泽或水田中,主要以小鱼等为食。

2.出示:杜牧《鹭鸶》:“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自由朗读,学生回答对白鹭的认识。

预设:白鹭身穿雪白的衣裳,长着雪白的头发和青玉一样的嘴巴。它们成群

地在溪中捕鱼,美丽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突然,它们因为受惊而飞起,背衬着碧绿的青山,向远方飞去,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

教师引导:白鹭到底是一种怎样样鸟儿,受到文人墨客如此垂青?吟罢诗人笔下美轮美奂的白鹭,我国现代杰出文学家郭沫若先生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一起来学习。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把白鹭的美读出来。

教师过渡指导:文章写得很美,一起走近白鹭,用心感受白鹭!

(二)读熟课文,自主识字

1.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熟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不熟悉的词语和句子要多读几遍。

2.小组合作,检查预习。学生质疑交流自主识字写字要注意的问题。

3.全班交流检查认读情况,教师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鹭、嫌、黛、嵌、匣、嗜。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认读,教师相机指导,交流利用形声字、查字典、借助熟字、联系上下文进行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在田字格中的占位以及重点笔画的书写。教师指导学生抓住笔顺、关键笔画、间架结构等特点写好生字。重点指导“鹤”“嫌”: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鹤”左右比较均匀,“嫌”左窄右宽;笔画都比较多,要注意笔画的谦让。

(2)出示词语:适宜 白鹤 嫌弃 朱红 嵌入 玻璃框 镜匣 望哨 恩惠 韵味 澄清。学生认读,重点区分翘舌音“朱、澄”;正音,“宜”读二声,不读四声。

(3)出示句子: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教师指导读好平舌音“增”,通过领读、齐读等方式,教师点拨读好句子。

(4)小组合作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互相正音,读熟课文。

教师指导:读熟课文,扫除了字词障碍,跟随作者的描述,我们走近白鹭,白鹭这种常见的鸟,在郭沫若先生眼里,为什么是一首“精巧的诗”?

(三)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教师出示课后第一题: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批注,读出自己的理解,感受白鹭外形的诗一般的精巧美。

1.学生找到第1或第11自然段。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教师提问:在文中找出来这两句话在什么地方?这是什么写作方法?

预设: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者直接赞美白鹭的感情。

教师点拨:开篇直入,白鹭这种常见的鸟,在郭沫若先生的眼里,它却是一首“精巧的诗”。 请再读读文章的2-10自然段,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白鹭之美的,美的就像

一首精巧的诗。(板书:精巧的诗)

2.学生自读第2到10自然段,找出从两个方面写白鹭之美。

(1)第2-5自然段写了白鹭外形美。重点指导朗读第3和5自然段,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白鹭的身段、颜色美。(板书:外形之美)

(2)第6-8自然段感受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出示课后第二题: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学生小组交流给画面起名字的理由,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抓住描写的关键词展开想象给每幅画面起名字,所起名字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板书学生给画面起的名字。

①水田钓鱼、钓鱼图或白鹭觅食:“钓”字写出了白鹭的悠然自得的姿态和优雅垂钓的情景。

②枝头独立、望哨图或白鹭栖息:白鹭悠然地凝视着远方,等待未归的同伴;白鹭像一个士兵在望哨,警惕着天敌飞过来。

③空中低飞、低飞图或白鹭低飞:白鹭在黄昏的空中低飞,就像一个翩翩的舞者,舞姿优美。

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回味,在想象中感悟,感受白鹭优雅、悠然、惬意、快乐的美,读出诗的韵味。(板书:不同场景之美)

3.教师提问:质疑白鹭还有美中不足吗?

学生自读感悟,从9-10自然段感知白鹭“美中不足”之美。

(1)教师指导学生重点理解“美中不足、铿锵”词语的意思。

(2)出示句子: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教师指导朗读好这个反问句,体会在作者的心中这使白鹭的美变得更加纯粹,这是一种无声的、不张扬的美。

(四)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结构。

学生先小组交流课文是分几部分来写的,然后全班交流。

预设: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白鹭色素搭配,身段大小,都很适宜。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白鹭钓鱼、望哨、低飞三个生活场景,给人美的享受。

第四部分(第9-11自然段):白鹭本身就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学生了解课文脉络后,朗读全文。

教师小结: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味无穷的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若老先生,因

此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细细品读,感觉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伴着音乐,齐读全文,尽情享受白鹭无尽的美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白鹭外形和在不同场景中的美,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2.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

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尝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环节】

(一)对比阅读,温故知新

1.教师出示说明文《白鹭》,并提问:结合“学习单”学生回答:课文所写内容与说明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表达了什么情感,

白鹭是白鹭属,鸟类的统称。白鹭属共有13种鸟类,体羽皆是全白,世通称白鹭。大白鹭体型大,既无羽冠,也无胸饰羽,中白鹭体型中等,无羽冠但有胸饰羽;白鹭和雪鹭体型小,羽冠及胸饰羽全有。

白鹭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地和潮湿的森林里。它们经常一只脚独立在水中,靠灵活

的脖子和鱼叉一样的尖嘴觅食。它们会将河蚌往石头上甩,直到河蚌被震开。与其他鸟类不同的是,白鹭不会叫。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再一次回顾和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写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表达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体会“精巧”,聚焦重点

1.教师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外形的精巧?

学生边读边想边画,然后全班交流。

预设1:“色素的搭配,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体会作者概括描写,白鹭颜色、身段搭配的和谐美。(教师板书:色素、身段、适宜)

预设2.“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白鹭的样子很美。

2.教师点拨使学生体会作者对比描写,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相比,有其独特的小巧美和寻常美。然后抓住“色素、身段、搭配、适宜”这几个关键词,教师指导朗读感受如诗般精巧、美丽的白鹭,读中体会白鹭的外形美,就好像人们精心设计过的一首诗。

教师过渡: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古往今来,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听听课文6-8自然段,也许大家能从“白鹭”这首诗中找到优美的、富有诗意的画面!

(三)想象画面“精巧”。

教师范读课文第6-8自然段。(播放背景音乐) 提问:哪些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你?用心读,划出使你回味无穷的词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1.第一幅图:水田钓鱼(第6自然段)。

教师点拨精读第一句,出示句子: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

学生体会“站着钓鱼”拟人手法的绝妙,体会白鹭与水田的和谐搭配。

教师指导: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读出白鹭的自在,诗一般的韵味。(板书:自在)

2.第二幅图:枝头独立(第7自然段)。

出示句子: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教师质疑激趣,启发想象:在晴天的早晨,白鹭悠然登高,独处小树的绝顶,真的是在望哨吗?多么耐人寻味的生活画面,别有一番情趣!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白鹭的悠然,诗一般的美。(板书:悠然)

3.第三幅图,空中低飞(第8自然段)。

教师指导学生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白鹭傍晚时分,在天空中飞翔的画面。

预设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预设2: 看白鹭乘着夕阳归去,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教师指导朗读并小结:白鹭低飞,空灵而具有生命力,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无穷的乐趣! (板书:空灵)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目睹白鹭的亲身经历,也可以结合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感受到的白鹭美的就像一首诗。

教师引导:白鹭是一首诗,有钓鱼的闲适、独立的悠然、低飞的空灵,当再次聚焦白鹭生活的画面不得不惊叹于白鹭全身流泻的诗一般的美! 言有尽而意无穷,值得反复品味。

(四)品味语句“精巧”。

教师出示:宋代《登徒子好色赋》原文的节选部分: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東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想象一下,这段话在强调美女怎么样?作者把古人描写女子美丽的句子改编后来写白鹭,想强调什么?学生回答:作者要表达在作者眼中白鹭美到了没有任何地方可以挑剔的程度。

1.课件出示句子: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1)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对比理解“素--白、黛--黑”,“素”的意思是“白”,“黛”的意思是黑,“一忽”的意思是极小的分别,理解“分、忽”强调极其微小,小到极致。

再长一点就太长了,再短一点就太短了,再白一点就太白了,再黑一点就太黑了,白鹭的一切都是刚刚好!

(2)学生图文对照,朗读文字,教师指导朗读,读出排比短句欢快的节奏,连贯而有气势。反复朗读,读出赞叹的语气,细读品味语句中所表达的愉快的心情。

2.延伸方法,带着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全文,体会作者抓住关键语句,传递出的美好,赞美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五)指导背诵,积累语句

1.出示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练习背诵。

色素的( ),身段的( ),一切都很( )。

那( )蓑毛,那全身的( )结构,那( )长喙,那( )脚,增之一分( ),减之一分( ),素之一忽( ),黛之一忽( )。

2.出示结构图,梳理脉络进行背诵。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列结构图的形式建立起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梳理课文整体思路,为背诵整篇课文打基础。

3.学生同桌互相检查背诵。

4.教师指导全班学生背诵。

(六)联系生活,尝试迁移

1.小练笔: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写几段话,可以仿照第2至5自然段,也可以仿照第6至8自然段来写。

2.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的表达方法。

3.教师展示点评学生的小练笔,以鼓励为主,把课内所学知识及时有效地进行巩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写作水平。

六、板书设计

水田钓鱼

白鹭 枝头独立

空中低飞

七、作业建议

1.规范书写课文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阅读类似《白鹭》的美文,写下自己的感受。

《白鹭》教学反思1

教学《白鹭》时,因为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白鹭缺少直接的接触和直观的感知,所以我在教学中一是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培养,白鹭优美的外形,及其生活画面的图片展示,配以舒缓的音乐,给学生以丰富的试听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二是以读为主,以读为本。

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白鹭色彩搭配和谐,身段大小适宜的形美和诗中有画,韵味无穷的意美。三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我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在读中品味白鹭的精巧。如给予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受可言,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对话平台中孕育出独特的感悟和想象。本节课的阅读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阅读体验到了读书的快乐,感受到了白鹭的美,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收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