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教学的策略研究
作者:孙庆博
来源:《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8年第12期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它采用幻想和夸张等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从而对儿童进行教育。幻想,不仅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就其表现的内容来分,可分为科普童话和文学童话: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来分,又分为超人类童话、拟人类童话和常人类童话。
列宁说:儿童的本性是爱听美妙的童话故事。可以说,儿童的阅读一般是从童话开始的。童话伴随着每个人幸福的童年。
1.善恶分明的审美意蕴,富有情趣的游戏精神。
童话的主旨是教人勇敢、顽强、热情、友善、乐观,摒弃卑鄙、怯懦、邪恶、自私、虚伪,童话故事中充满正能量。然而,在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黑与白、邪与正的价值取向上,童话作品又往往呈现出极端化的倾向,即塑造的好人极其善良,塑造的坏人也极其恶毒,正义的一方与邪恶的一方泾渭分明。正义必然战胜邪恶。
比如《灰姑娘》这篇童话中,主人公灰姑娘极其善良,后母则极其恶毒。《渔夫与金鱼的故事》中,金鱼知恩图报,老太婆则自私、贪婪。《狐狸分奶酪》中,两只小熊天真、朴实,狐狸则狡猾、虚伪。
每篇童话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道理。童话是“真理”的化身。童话,教人扬善弃恶,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表达儿童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儿童,从童话中明辨了是非,提高了认识:成人,从童话中找回了童年,纯净了内心。
游戏精神是童话的基本美学精神之一。儿童的游戏精神是儿童天性的集中体现。“对孩子来说,工作就是游戏,游戏就是工作。”(卢梭语)“游戏——这是一扇巨大、明亮的窗子,正是通过这扇窗子,关于周围世界的图景、概念的赏心悦目的光流,才照射到儿童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语)游戏,是点燃儿童求知欲和钻研精神的火种。游戏精神,是孩子学习的原发动力。儿童在童话的阅读中,与世界对话,与自然交流。在阅读童话中,儿童实现自我梦想的建构,催发了自由与创造游戏精神的尽情绽放。童话,是儿童精神成长的最珍贵的礼物。
2.千奇百怪的人物形象,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包罗万象:风雨雷电、鸟兽鱼虫、妖魔鬼怪、侏儒巨人……有些“人物”还被塑造得夸张与变形: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七个小矮人、拇指姑娘、变形金刚等。有的作品不仅赋予人物英俊的外表,还赋予他超凡的本领和完美的品格。白马王子是西方童话故事里的人物。通常这位王子的出现都是为了解救落难的少女,最为典型的是他凭借着自己的勇敢与智慧把少女从邪恶的魔法中解救出来,最后赢得了少女的“芳心”。千奇百怪的人物形象,契合儿童好奇和爱幻想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童话故事大多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故事完整清晰,但情节却十分离奇。《七色花》中,美丽的七色花能帮助珍妮姑娘去实现一个个梦想:修复了打碎的花瓶,带她到北极去玩,变出了一个个漂亮的玩具,帮助一位跛腿的邻居男孩健康行走……《拇指姑娘》中美丽可爱的
拇指姑娘居然被癞蛤蟆掠走,又差点成为鼹鼠的妻子。后来在好心燕子的帮助下,才成功逃离魔窟。最后她落在一朵花上,巧遇了英俊的王子,并成就了一段幸福的姻缘。
神奇的想象、曲折的情节、美好的结局.真挚的情感,调动了儿童的阅读期待,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提升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质量,让整个世界都充满着暖暖的爱意。
3.生动活泼的童话寓言,回环反复的叙事结构。
童话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作品除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思维、儿童的情绪与情感来创作外,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十分讲究,尽量用那些简洁的、准确的、鲜活的、浅近的语言来表达,使儿童读起来亲切、自然。如《松鼠和松果》这篇童话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这段话中出现了两个“没有”,形象地写出了没有松树和森林的世界一片荒凉,接着用“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让孩子想象出松鼠的子子孙孙在没有松树和森林的状况下生活的可怕。这样的表达,极易与儿童的思维和情感产生对接和共鸣,让故事走进儿童的内心,让故事柔化儿童的心灵。
从语言的表达效果上,童话故事多采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在情节的安排上,童话往往采用回环反复的叙事结构,便于儿童积累言语经验,习得言语技能。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童话,小蝌蚪在找妈妈的途中,先后遇到鲤鱼、乌龟和青蛙,写见到他们的情形,绪构和写法基本相同,先写小蝌蚪热情地打招呼,再写鲤鱼和乌龟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长什么样,并让他们到别处去找。《雾在哪里》这篇童话,通过反复描写雾的语言——“我要把大海藏起来”,“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我要把自己藏起来”,来展现雾的淘气和顽皮。
明晰了童话的文体特征,也就发现了其教学价值之所在:明晰了童话的文体特征,便于我们依体施教。
1.理清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形象。
童话故事也是一种叙事作品。只不过这种叙事作品是作者通过幻想的方式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既然是叙事作品,那就要按照叙事作品的文体要求来施教。课标对每一个学段的叙事性作品都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如在第二学段中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复述故事大意、感受人物形象和语言是童话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个目标的落实,应以理清故事的情节为前提。故事情节,是文章的写作骨架,也是我们教学的“思维导图”。拎住它,教学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在牛肚子里旅行》这篇童话故事的情节十分清晰。先写红头蟋蟀在和青头蟋蟀玩捉迷藏游戏时,被吃草的牛卷进嘴里,再写红头蟋蟀和草一起从牛嘴里进入到牛的第一个胃、第二个胃,最后写牛反刍时红头蟋蟀随草一起又回到牛嘴里,在青头蟋蟀的帮助下死里逃生,重新回到草地上。理清了故事情节,文章的脉络就清楚了,青头蟋蟀勇敢、智慧和博学的形象跃然纸上。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体会和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不能靠教师的讲解和灌输,而应该渗透在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来实现,更要有机渗透在听、说、读、写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来完成,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2.强化角色意识,重视感情朗读。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师“一讲到底”“一问到底”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课堂上缺少琅琅的读书声。对讲解和朗读,语文教育专家徐世荣先生曾经有过一段独到而深刻的论断,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本,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通、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还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
朗读是一门艺术。借助朗读,我们可以看到童话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美丽的生活场景:借助朗读,我们能很快地理解故事的内容,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借助朗读,我们可以读懂人物话语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总之,朗读可以把师生引进一个绝妙的艺术境界。对童话故事,读好人物的语言、读好人物的对话特别重要。如何才能读好?
首先,要强化角色意识,说白了就是在朗读时做到“读谁像谁”。强化角色意识,主要是分辨说话者是谁,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年龄,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其次,要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言为心声。人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蕴含在各自的语言中。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从标点符号中去细细捕捉,慢慢品味。请看下面《狐狸分奶酪》的一段对话:
“你分得不匀!”小哥儿俩嚷着,“那半块大一点儿。”
狐狸仔细瞧了瞧掰开的奶酪,说:“真的,这半块是大一点儿。你们别急,看我的——”说着便在大的这半块上咬了一口。
“可是现在没咬过的那半块又大了一点儿!”两只小熊又嚷了起来。
从“嚷”和感叹号,我们能够看到狐狸没把奶酪分匀时两只小熊十分生气的样子。朗读时,声音响亮,表情气愤,语速略快,更能显出小熊内心的着急。从狐狸的“看我的——”那个表示声音延续的破折号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读的时候,语速不宜过快,神情要认真,最后的声音要拉长,才能显出狐狸的自信与得意。注意这些,人物的对话就读活了,人物的形象就能跃然纸上了。
再次,要强调的是教师要注重范读。于永正老师认为,示范是最好的指导,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指导。在低、中年级,教师的范读要常常略带夸张。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体会与模仿。模仿时,要引导学生看教师的表情,感受教师朗读时的语气。有了教师的形象示范,相信学生练习朗读的热情会更高,进步会更明显。
3.借助教学支架,指导故事复述。
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王宁教授在《语文学科素养与语文课程的性质》一文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按照汉字和汉语的特点,通过学生在真实的母语运用情境中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内在的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同时,使他们得到思维方法和培养思维品质,养成基于正确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复述,是一项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复述,可以促进学生言语技能的提升,可以促进言语知识、言语经验的积淀以及思维品质的养成。童话,故事完整,有情有趣,特别适合复述能力的培养。
复述的要求不同,形式多样:有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创造性复述,有段落复述、全文复述,有用自己的话复述、改变人称复述,有常叙复述、变叙复述,有运用图片复述、抓住关键词句复述等。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加之有的童话篇幅较长,让他们短时间内把故事复述下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教学时,我们常常要寻找教学支架,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来完成。课文里隐藏的众多语文要素,就是很好的教学支架。
例如《大象的耳朵》这篇童话,描写了一头大象在散步的时候,遇到了小兔子、小羊等,他们都说大象的耳朵耷拉下来,肯定是有病了。大象不安起来,他想出了办法——用竹竿将耳朵撑起,结果许多小虫子钻进了他的耳朵眼里,为此他十分烦恼,最后还是把耳朵放了下来。这个童话告诉我们: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指导学生复述这个故事,可以借助关键词语来完成,即大象耳朵的前后变化——耷拉、撑起、放下,以及大象的心理变化——散步(快乐)、不安、心烦、高兴。有了这个支架,学生的复述就很容易了。
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可以借助图片和关键句引导学生复述。教学《蜘蛛开店》时,可以借助关键词及结构图引导学生复述。教学《青蛙卖泥塘》时,可以借助人物不同的提示语引导学生复述。教学《猴子种果树》时,可以借助人物转换和农谚引导学生复述。
当然,语文要素,除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读写技能,还包括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些语文要素分成了若干个知识体系和能力的训练点,由浅入深分布在各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主线。这是语文课程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发现语文要素,是教学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的重要体现。
4.运用学习策略,提高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症结之一,就在于语文与生活之间相互割裂,听、说、读、写各自为战。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和语文经验,从文本的语言现象中发现那些新鲜的语
言形式,提炼出语用规律,总结出学习策略,并在积极的言语实践中,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
统编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编写思路。人文主题体现语文学科全面育人的价值取向。语文要素指向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在众多的语文要素中,特别增加了一些学习策略的内容。教材前后安排了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和有目的地阅读四个策略的学习。运用这些策略,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破除“固化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三篇童话故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这个单元的学习策略是“学会预测”。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随文批注方式,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再根据课后预测的方法讨论,说说预测的根据有哪些,判断预测的内容是否跟故事的实际内容一样。最后还可以联系生活,继续展开预测,想象还有哪些小动物也来找老屋帮忙。在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时,可以引导学生先预测略去的故事情节,再预测故事的结尾还可能会发生什么,最后听老师把故事讲完,判断自己的预测和故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不会叫的狗》重点引导学生预测故事会有哪些结局,以此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每一种学习策略的运用,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运用和提高,又是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基础。长此以往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一定会有所提升。
童话,除了有“这一类”的教学价值,我们还要发现、思考每一篇的教学价值,这样,童话教学才能达到让童心绽放的美好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市开发区实验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