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来源:化拓教育网
第36卷第2期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V01|36No.2 2015年2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Feb.2015 试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孙登高 (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012000) 摘要:国民性批判是鲁迅作品最为显著的特点,它既源于鲁迅对其所处的这一代知识分子不断揭示 现实人生弊病的使命的理解,也源于鲁迅不屈的战斗精神和批判精神。他将犀利而刻毒的批判锋芒指向人 们习以为常的病态心理,以挖掘国民的劣根性,从而引起人们对民族思想救疗的注意。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国民性批判;国民劣根性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139—03 国民性,又称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在发展 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 过程中所积淀形成的文化精神和心理结构。19世 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 纪至20世纪初,在中国这一片灾难深重的土地上, 不鲜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 几千年所沉淀下来文化精神弊端以及畸形的民族 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 心理不断暴露出来:一方面,思想文化转型迫使国 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而 民“站队”,中国文化弊端显而易见;另一方面,苦难 正是处于这样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国民 的中国人民被“生存”所胁迫,病态心理占主导。鲁 的奴性在鲁迅的眼里可真谓是低到了尘埃里。 迅深刻地意识到“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于是将目 《祝福》中祥林嫂的惨死既是世态炎凉的结果, 光聚焦于国民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希望从他们 也是其自身愚昧而导致的悲惨结局,而其悲惨的命 集体无意识的劣根性中寻找到中国陷于危难境地 运是对几千年来中国底层劳动妇女的真实写照:自 的根源,并尝试探索改造国民思想的新出路,致力 觉地将自己置身于被统治、被压迫的地位,甘于唯 于“民族魂”的塑造。 唯诺诺地生活,安安稳稳地做奴隶是最大的理想。 一、国民性批判的焦点 在做女工期间,“然而她(祥林嫂)反满足,口角边渐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家尊严的丧失也 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在几次三番的命运 顺带掠夺了国民的自尊心。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冲撞 劫难中,祥林嫂依旧选择回到鲁镇做奴仆。小说中 以及长期封建压抑下的畸形思想和病态心理爆发, 反复出现“我真傻”,这既是祥林嫂痛失儿子的自我 使得国民在苦难重重的生存环境下,性格、心理迅 谴责,也是鲁迅“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悲叹。《阿 速发生变异,从而衍化成一类典型的中国人。鲁迅 Q正传》中,阿Q作为“国民性弱点典型”,其精神胜 抓住一类人的典型性格特征,并对其进行分类,以 利法为自己的失败命运、奴隶地位采取辩护、粉饰 审视国人的劣根性和落后性。鲁迅在国民性批判的 和盲目自尊的态度;《故乡》中,昔13童年好友闰土 过程中主要将炮火集中于以下几类性格的人: 一声“老爷”显露了小农阶级难以抹灭的封建残余 (一)愚昧卑怯的奴性 思想以及其在经济和思想上的双重贫乏。 奴性文化是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精要的 (二)麻木冷漠的看客 概括。在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统治下,国民习惯臣服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凡是愚弱的国 于逆来顺受、绝对服从的被统治地位,加上儒家文 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 化“和”思想的渗透,自我意识薄弱、反抗精神缺失, 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 国民的性格之中始终带有愚昧卑怯的奴性。鲁迅在 的。”正是几千年来强调秩序的正统儒家文化的浸 杂文《坟-灯下漫笔》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 染,中国国民在比自己更为强大的势力面前唯一能 做的就是沉默地参与“热闹”,而在弱者面前则或是 冷漠的“打量”、或是冷嘲热讽地渲染“热闹”。鲁迅 的笔下,不乏这样一群看客,而在其所创造的“看与 被看”的独特审美视觉下,其大都显得麻木而冷漠。 这既是特殊社会背景下,人们迫于生存而不得不 “关闭”各项感官的结果,也是国民在长期封建统治 下思想发生变异的产物。 在小说《药》一文中,鲁迅借老栓的视角,生动 的刻画了一群看客“看”革命英雄夏瑜被砍头的场 景:“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 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 上提着。”中国人素来喜欢看热闹,也善于将从“热 闹”中得来的素材加工、整理成佐料,以为茶余饭后 的谈资添油加醋。可悲的是,国民将所有的热闹都 看成是一场“表演”,袖手旁观不说,甚者还落井下 石。《祝福》一文中,鲁镇的民众不仅对祥林嫂悲惨 的命运无动于衷,还以取笑其遭遇为乐,如其在述 说自己凄惨的故事时:“……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 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 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 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 的评论着。”鲁迅将矛头直指这一类冷漠、麻木、没 有丝毫血性的看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他们丑陋的 嘴脸,将中国人爱看热闹的劣根性表现得淋漓尽 致。 (三)不愿改革的保守派 正如鲁迅在《论改革》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 “体质和精神都已硬化了的人民,对于极小的一点 改革,也无不加以阻挠,表面上好像恐怕于自己不 便,其实是恐怕于自己不利,但所设的口实,却往往 见得极其公正而且堂皇。”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不仅 钳制了国民的精神,也摧残了他们的意志,而只能 一味地安于现状,成为封建制度忠实的维护者和追 随者。难怪鲁迅发出这样的哀叹:“可惜中国太难改 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 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人自己是不肯动弹 的。”在这一片固步自封的土地上,实难自觉地孕育 出一场惊天动地的改革,鲁迅对这样一群不愿改革 的保守派可谓是捶胸顿足。 小说 巴皂》主人公“四铭”正是保守派的典型, 因为儿子不知道“恶毒妇(old foo1)”的意思,就愤 然不平:“其实,在光绪年问,我就是最提倡开学堂 的,可万料不到学堂的流弊竞至于如此之大:什么 解放咧,自由咧,没有实学,只会胡闹。……吓,什么 学堂,造就了些什么?我简直说:应该统统关掉!”四 铭忠诚地奉行着老祖宗的那一套,认为“女孩子读 书无用”“女娃出来乞讨有伤风雅”,更把“新文化” 贬得一文不值。鲁迅对这一类不愿改革的保守派言 辞中难掩讽刺之情,他们鼠目寸光地固守着旧文 化、旧礼仪,甚至不允许他人做丝毫的改变,这一类 人的可悲正在于成为旧文化、旧道德的守护者。 二、改造国民劣根性的出路 鲁迅的全部创作表达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和 现代反抗意识,显示出一种民族魂,其在杂文《偶像 与奴才》一文中指出:“自卑和内松,是我国民的劣 根性。此劣性一天不拔去,就一天不能脱离奴才。” 鲁迅认为改造国民思想的根本出路在于根除民族 的劣根性,其主要提出了3条出路: (一)依靠先觉醒的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的结 合 《呐喊(自序)》中写道:“假如有一问铁屋子,是 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 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人死灭,并不感到 就死的悲哀。”鲁迅借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20 世纪中国的社会环境、国民的思想状态,在这样坚 不可摧的“铁屋子”中,必然需要铁屋外的“先觉者” 找把钥匙来打开。五四时期的新知识分子作为中国 精神、文化的先驱者,其必然肩负着改造国民思想 的重任。包括鲁迅在内的这一代知识分子从传统中 走来,同时又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熏陶,他们 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深谙其糟粕和 精华,又汲取了新文化思潮的精髓,具备改造国民 思想的基本条件。人民大众作为改造的主体,先觉 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直接作用于此,因此知识分子与 人民大众的觉醒是改变整个国民群体命运的必然 选择。 鲁迅的作品中不乏对自身角色的自省意识和 对新一代知识分子角色的审视和深度思考,如在 《狂人日记》中,鲁迅采用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 合的手法,在看似病态的思维和语言之下巧妙地融 人了象征性描写,以达到战斗的深意。而“狂人”正 是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先觉醒过来的一批知识分子 的形象而存在的,其思想上彻底的反封建和叛逆精 神既是对封建礼教和制度“吃人”本质逐层揭露。也 是引起国民救疗注意的需要。鲁迅借以“狂人”的形 象,希望以其疯言疯语打破国民传统封建思想的局 于促进民族自省、提高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限,为社会注入新鲜的认知思想以及价值观念。 (二)改造国民的道德素质 国民深受旧道德的戕害,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 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不仅绑架和束缚了国民的 理智,而且使其陷入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境地。在 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相交加的中国,鲁迅深知思想 [1]刘海洲.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反 思[『】.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 [2]陈玲玲。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I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6). [3]何芬.中国现代文学国民性f,l题研究评述[『】.海 的贫乏远比经济的落后来得更加的严重,于是果断 “弃医从文”,并汲取了章太炎“道德衰亡,诚亡国灭 种之根极也”的思想,认为改造国民“自改造国民道 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1). [4]李建军.“国民性批判”的发生、转向与重启Ⅱ].文 德素质始也”,简单地说,就是使国民能分清对错、 知荣辱。鲁迅提出了“人立,而后凡事举”的“立人” 思想,以彻底贯彻启蒙的教育思想。其对国民性的 批判,将国民的人性弱点赤裸裸地、毫无保留地展 现在读者面前,正是以改造国民道德素质为出发 点。 (三)发挥文艺的重要作用 鲁迅深刻地认识到文艺在改造国民思想的重 要作用,他认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出的火光, 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文艺作为 一个民族思想浓缩的载体,其既能够反映社会各方 面的状况以及人的精神面貌,又能够“辅翼道德”, 实现“高沽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的目的。另外, 文艺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兼审美性、教育性、娱乐 性于一体,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的价值观念、 道德素质。正如其所说,“我们国民的学问,大多数 却实在靠着小说,甚至于还靠着从小说编出来的戏 文。”因此,鲁迅积极倡导发挥文艺的多种社会功 能,鼓励国民从小说戏曲等文艺作品中挖掘营养、 精髓,以达到“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 当然,鲁迅所指的文艺是优秀的作品,即健康、高尚 的“艺术品”,他不反对借鉴西方积极的文化精髓, 但批判全盘接受的崇洋媚外的行为,对此提出了 “拿来主义”的原则。 鲁迅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独辟蹊 径地从民族性格出发,以寻求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他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身上采撷罪恶之花,借有 力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深度,深入地剖析、表现“恶 之花”对人性的摧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积极寻求 改造、更新国民思想的有效方法,以打破旧文化、旧 思想对国民的钳制。另外,其所创造“国民性批判” 思想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对 艺研究,2009,(10). [5]王宗凡.鲁迅与柏杨笔下的国民性Ⅱ】.社科纵横, 2008,(9). [6]曹林红.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国民性”主题 流变卟古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8). [7]剥、强.国民性概念与理论的历史性考察U1.山西 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8]常立霓.“国民性”问题再思考13].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4). [9]但红光。《呐喊》《彷檀》的结构和主题表达D】.长 江职工大学学报,2001,(2). [10]王亚光.浅论鲁迅小说的主题特色Ⅱ】.淮北煤师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Z1). [11]刘晓华.论鲁迅的国民性思想【D】.江南大学, 2008. [12]李霞.论老舍小说中的文化批判意识[D】.西北 大学,2007. [13]朱继红.鲁迅“国民性剖析”的哲学意蕴及其价 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4]张升.老舍小说改造国民性主题的再思考【D】. 山东师范大学,2007. [15]李战忱.关注社会关注人生[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16}黄萍.立体透视民族灵魂[D].苏州大学,2006. [17]梁志豪.'3-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国民性改造问题 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 [18]刘晓丽.鲁迅与沈从文启蒙功用之比较【D】.湖 南师范大学,2006. [19]常纪.鲁迅国民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吉林 大学,2006. [20]孙拥军.国民性的百年寻探[D】.郑州大学,2005. (责任编辑孙国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