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汉语“与”的用法

来源:化拓教育网
精品word 你我共享 古汉语“与”的用法

(一)“与”,繁体作“與”,原本是动词

《说文解字》:“与,赐与也。一勺为与。此与與同。” “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與”, 《说文》“ 黨與也。从舁从与。”共同抬起,与,给予。其本义应是“给与”、“授与”。

“与”作动词,意义很多,其基本意义是“给与”、“帮助”、“赞同”、“等待”、“对付”、“参与”等。例如:

①则与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

②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一》) ..

③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翟方进传》) .

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

⑤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史记李将军列传》) .

⑥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例①中“与”译作“给与”,例②中“与”译作“帮助”,例③中“与”译作“赞许”,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word 你我共享

例④中“与”译作“等待”,例⑤中“与”译作“对付”,例⑥中“与”译作“参与”。

(二)“与”的介词用法

“与”的介词用法从动词用法虚化而来,主要用法有二种:

1、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一般可译为“为”、“给”、“替”等。例如: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庸耕。(《史记·陈涉世家》) .

②汉王与义帝发丧。(《汉书·高帝纪》) .

2、引进动作、行为的另一个实施者,一般可译为“和”、“跟”、“同”等。例如:

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滕文公上》) .

②吾比夫子,犹黄鹄与壤虫也。(《淮南子·道应训》) .

(三)“与”的连词用法

“与”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结构中的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可译为“和”。例如:

①句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语·越语上》) .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word 你我共享

②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者,胜。(《孙子·谋攻》) .

(四)“与”的语气词用法

“与”作语气词,通“欤”读作yú,位于句子末尾,可以用来表达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可酌情译为“呢”、“吗”、“吧”等。

①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 .

②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子罕》) .

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知识改变命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