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提炼语意)精选
第一节 连续性文本提炼语意
提炼语意是江苏卷特色鲜明的题型之一.它主要有两种命题形式:一种是连续性文本提炼语意,一种是非连续性文本提炼语意(图文转换).连续性文本提炼语意,要求选出对所给材料主旨概括正确的项,或者与所给材料内容相符的项.这一考点在2014年江苏省《考试说明》中首次提出,但之后两年并未涉及,2016年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今年也未涉及,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不会出现.因此,对此类题型还是要予以适当重视的.
三步思维 破译提炼语意题密码
【真题试做】 (2016·江苏
卷)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读万卷书 寸草春晖 我思我在 B.悦读生活 寸草春晖 指点江山 C.悦读生活 那些花儿 我思我在 D.读万卷书 那些花儿 指点江山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仔细归纳各组文章名字所透露出的内容或情感的共同点.第一组写的分别是读后感、自己爱读书、读苏轼有感和家中的书,都与读书有关,但表现了阅读的多面
1 / 4
性和对阅读的喜爱,所以宜用“悦读生活”.第二组写的分别是同桌、经历、同学、心情,同表现“报答父母恩情”无关,因此该用“那些花儿”.第三组写的都是自己的思想和感悟,并不是写对时政的看法,因此该用“我思我在”. 答案 C
[三步思维 破译提炼语意题密码]
审清 题目一共给出三组文章,每组四篇,要求依据文章内容,给每一组拟一题意 个总的标题.
研读每一组文章,依据题目推测内容.第一组的《看见(看见)》写的应该是读后感;《书虫诞生记》写的应该是因为自己爱看书而成了书虫;《对话苏东坡》写的应该是自己读了苏轼作品后的心得;《家有书窝》写
研读
的应该是对自己书屋的喜爱之情.第二组的《同桌的你》写的应该是同学之情;《伴我同行》和《奔跑吧,兄弟》写的应该是朋友之情;《没有
材料 麦田的守望者》写的应该是自己对某种事物的
“守望”.第三组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
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写的应该都是自己的思想和领悟.
第一组突出“喜爱”之情,用“悦读生活”比较恰当;第二组不能用表
对号 达对父母报恩之情的
入座 “寸草春晖”,而适合用“那些花儿”;第三组该用“我思我在”,而
不能用意思为针砭时弊的“指点江山”.
紧抓三个环节 助你破解两类题型
一、拟写活动主题
环节一、审题干,明要求 环节二、查内容,抓核心
题干规定答题方向,或者给出几组文章,或者给出几项活动内容,要求拟出标题或者提炼活动板块名称.
研究比对所给材料,发现其中内容情感等方面的相通之处.比如【真题试做】第一组文章,
“看见”“书虫”“对话”“书窝”都能明显读出喜爱读书的
2 / 4
味道,故可用“悦读”概括.
环节三、细对号,定选项 【典例1】
某校文学社准备根据以下主题挑选学生习作,下列各组习作与主题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主题一:月是故乡明 主题二:向青春举杯 主题三:和平的钟声 主题四:文化与传统 A.《母亲的微笑》 《青葱岁月》 《我看辛德勒》 《奇妙的昆虫》 B.《温暖的布鞋》 《成长的欢乐》 《人生驿站》 《肯德基印象》 C.《游子折柳》 《年轻的梦想》 《华沙之跪》 《秦腔古韵》 D.《风华正茂》 《原驰蜡象》 《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京的地坛》
解析 “折柳”寄寓思乡之情,与“月是故乡明”主题相符.“年轻的梦想”与“青春”相关.“华沙之跪”寓意和平.“秦腔”是一种文化. 答案 C
二、提炼材料旨意
明确要求 剖析材料 逐项排查
细心审读题干,明确选择方向,是理解语意,还是提炼主旨.
明确段落特点,划分层次.关键句就在开头和结尾.
抓住材料核心,先易后难,一一排查选项,锁定最能够概括语段内容或主旨的答案
在概括每一组材料中心的基础上,一一与选项对号入座,明确正确答案.
3 / 4
【典例2】 下面是一段乞丐和路人的对话,对其寓意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乞丐:“能不能给我一百块钱?” 路人:“我只有八十块钱.” 乞丐:“那你就欠我二十块钱吧!” A.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B.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吃月亮. C.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D.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解析 注意是跟别人要钱,还让别人欠账.可见是不知足. 答案 B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