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贵州省贵阳市统招专升本教育理论自考真题(含答案)
自考真题(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10题)
1.《学记》中的学不躐等体现了教学中的()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2.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进行适当的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主要的学习目标,持这种观点的是()
A.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B.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C.范例教学模式 D.程序教学模式
3.在我国古代,最早把师与道相连的是() A.《周礼》 B.《礼记》 C.《仪礼》 D.《礼仪》
4.有一种我们不认识的水果,远远地能看到它鲜亮的颜色和特殊的形状;用手去触摸,感到其表皮光滑而坚硬,这种认识活动是() A.感觉 B.表象 C.记忆 D.思维
5.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数次引用到教育界,他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塑造人类心灵的工程师。从此,人类灵魂工程师是社会给予教师的崇高赞美
A.马卡连柯 B.加里宁 C.斯宾塞 D.苏霍姆林斯基
6.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A.同化性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特殊迁移 D.一般迁移
7.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8.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 A.定势现象 B.迁移现象 C.记忆现象 D.创造现象
9.以雄辩与问答法闻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
10.鲁迅在《故乡》中对少年闰土的回忆是作者的()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动作记忆 D.逻辑记忆
二、填空题(10题)
11.一个10岁孩子的智龄是12岁,那么这个孩子的智商是____
12.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恰得衣食两分足,家中缺少美貌妻。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这段民谣和____理论的精神实质不谋而合
13.1985年颁布的《____》,提出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14.____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15.教师知识素养中的学科专业知识也被叫作____
16.校园文化的特征有:____ 、渗透性和传承性
17.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体现了知觉的____
18.____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19.我国目前教育有很多方面不同于解放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____
20.失明者可以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一定的补偿,这是人身心发展的特点的____体现
三、名词解释(5题) 21.学校办学水平评价
22.元认知
23.学习迁移
24.讲授法
25.说理教育法
四、论述题(5题) 26.简要说明合理情绪疗法
27.研究者设计了一个两绳问题的实验。在一个房间的天花板上悬挂两根相距较远的绳子,被试无法同时抓住。这个房间里有一把椅子、一盒火柴、一把螺丝刀和一把钳子。要求被试把两根绳子系住。问题解决的方法是:把钳子作为重物系在一根绳子上,使绳子形成单摆运动,当两根绳子靠得很近时,抓住另外一根绳子,从而把两根绳子系起来。结果发现只有39%的被试能在10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被试认为钳子只有剪断铁丝之类的功能,没有意识到还可以当作重物来用 上述实验主要说明哪种因素影响问题的解决?
28.简述瞬时记忆的特点
29.论述适应21世纪需要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30.试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五、案例分析(2题)
31.王老师所教的班有这样两位学生:学生甲在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时,常因缺乏信心而患得患失、犹豫不决、顾虑重重,长时间处于内心冲突状态;学生乙在采取和执行决定中,往往只有三分钟的热情,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便垂头丧气,望而却步,半途而废 甲和乙两位学生分别缺乏哪种意志品质?
32.学生乙的思维具有什么特点?
六、简答题(1题)
33.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C循序渐进原则,也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不躐等指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躐指超越,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2.B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帮助,所有学生都能学好。该模式主张教学应该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帮助以及额外的学习时间,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故题干所述为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的观点。
3.B《礼记》最早把师与道相联系。该书所要表达的天道观是:天道是人道之所从出,故天道是人所仿效的榜样。在《礼记》中,天或天道虽是由超越性的主宰演变而来的客观性原则,但却又是与人生世界相通的。《礼记·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世间的教是效法天道 4.A
5.BB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6.AA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识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发生迁移时,原有知识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属于同化性迁移 7.C 8.B
9.D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问答法亦称“产婆术”,分为四步:讽刺、助产、归纳和定义。
10.AA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记忆内容的记忆,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形象记忆中,一般人以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为主 11.120
12.需要层次
13.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4.遗传 15.本体性知识 16.互动性 17.理解性 18.培根 19.历史性 20.互补性
21.学校办学水平评价指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专业的教学评价机构,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运用科学的评价理论和技术,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条件、管理工作、办学效益等方面水平进行的总体或单项的价值评判
22.又称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 23.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学习迁移是一种普遍现象,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也有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行为的迁移。
24.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方法。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式。
25.说理教育法又叫说服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多种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转变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明确道理,从
而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能力的德育方法。
26.(1)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其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2)艾里斯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A指诱发事件;B指个体对诱发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即信念;C指事件发生后,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该理论认为C并不是由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想法B引起的
27.上述实验主要体现了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28.(1)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保持时间极短。(3)记忆容量大。(4)信息原始,记忆痕迹易衰退
29.(1)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为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2)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
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抛弃传统的接受性学习。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利用学生档案袋记录、评价学生成长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30.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征:①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此阶段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②客体永恒性的形成。这一阶段的显著标志是获得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
失,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③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④延迟模仿的产生。(2)前运算阶段(2~7岁)。特征:①早期符号功能。儿童可以越来越多地使用符号来表示外部世界。②自我中心化。儿童常以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观察和理解世界。③不可逆性。儿童还未形成守恒,他们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表面的、显著的特征,思维表现的事物关系单一,不能进行可逆运算。思维呈现出片面性的特点。④不能推断事实。⑤泛灵论。儿童认为任何物体都是有生命的。(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征:①去自我中心化。儿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在这一时期,儿童区别现象与想象的能力提高。②思维可逆性。③守恒。即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持有的属性不变。④分类。⑤序列化。此阶段的儿童能够顺利完成排列大小的任务。(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特征:①命题之间的关系。此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推论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②假设—演绎推理。此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③类比推理。此阶段的儿童能进行类比推理,能够理解类比关系。④抽象逻辑思维。⑤可逆与补偿。此阶段的儿童具备了逆向性和补偿性的可逆思维。⑥反思能力。⑦思维的灵活性。⑧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31.根据案例所述,学生甲缺乏意志的果断性;学生乙缺乏意志的坚韧性。 意志的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是缺乏果断性的表现;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等是与坚韧性相反的品质
32.学生乙的思维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具有较好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33.(1)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对学生的热爱,以及对教师集体的协作精神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专业知识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学科专业知识,其次是文化基础知识,再次是教育科学知识。
(3)专业能力素养。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也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教师的专业能力一般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