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故事为王】 《故事王》第一季

来源:化拓教育网
【故事为王】 《故事王》第一季

从2009年到2011年,北京晚报每年都创作年度大型特刊,

连续获得巨大成功,上至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下到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从北京新闻媒体业界、相关行业知名人士,到北京晚报百万普通读者,嘉奖纷至,好评沓来。无论从创作规模上看,还是从读者反响上看,抑或是从获得奖项上看,《国家》、《梦幻》、《江山》这三大特刊,都无愧于一个名称:北京晚报年度特刊。而这三大年度特刊的成功,意味着传统报纸探索出了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存之道:故事为王。

全新样式,“新媒”空白

2009年,北京晚报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开创性地推出了《国家》特刊,刊期从当年5月29日到9月25日;2010年,北京晚报为报道上海世博会,在上年成功推出《国家》特刊的基础上,推出了更大规模的《梦幻》特刊,刊期从当年4月16日到10月29日;2011年,北京晚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推出了《江山》特刊,刊期从4月22日到9月2日。

这三大年度特刊给读者带来了什么?就拿今年的《江山》特刊来说吧。随意在网上搜索“北京晚报江山特刊”,挑出三条结果,就能很轻易地看出这个特刊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1.“望京论坛望京社区:《江山》每周五随北京晚报赠送…这个特刊…不错…真的不错!民主…科学…自由…清末民国…中国觉醒”;2.“百度知道:北京晚报江山特刊是从哪一天开始的?热心网友:2011.4.22”;3.“我和老伴的精神食粮:这些文章深入浅出,版面图文并茂,设计别具匠心。为了便于阅读和学习,我已把《江山》特刊分门别类剪报,并装订成册。”

这三大年度特刊时间跨度均长约半年,每周一期,每期至少16个版,报道内容围绕当年的重大新闻事件,创作团队集社外著名专家和本报骨干编辑记者于一身,规模空前庞大,内容精彩可读,作者身份权威,致使三大特刊一经推出就引起强烈反响,特刊结束后又均由国家级权威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主动结集出版,使得北京晚报的年度大型特刊很快造成了影响,形成了品牌,巩固了市场――更进一步说,这三大年度特刊为传统报纸创造了全新的报道样式,也造成了新媒体报道领域的空白。

讲好故事,讲清道理

北京晚报三大年度特刊的成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传统报纸探索出了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存之道:故事为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三大年度特刊尽管内容千差万别,规模不尽相同,创作团队也不尽一致,但一以贯之的,是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独特报道形式,是依托新闻事件又跳出新闻本身的制作模式,是讲述自己的新闻故事的独家创作。一句话,就是讲好了故事,讲清了道理。

《国家》特刊,看似鸿篇巨制、内容庞杂,其实只有四个字:策、志、传、赋。策是治国之策,讲新中国成立以来面临的重大历史抉择;志,是北京方志,说新中国首都北京在60年中的历史沉浮;传,写新中国历史的创造者、亲历者、见证者;赋,抒新中国明天的美好生活。四个部分,各成一体,又相互配合,通过新中国不同侧面的一系列小故事,编织出一个“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水乳交融、丰富多彩的大故事。

《梦幻》特刊,看似支离破碎、光怪陆离,其实只有一个人:晚宝――来自2049年的北京晚报未来派记者,整个特刊讲述的都是晚宝的世博经历、晚宝的未来体验。通过营造晚宝穿越时间、来到上海世博会采访的故事,描绘出今天的科技和思想,将演绎出怎样的发明和生活。特刊紧紧围绕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细数未来城市

生活的方方面面,带领读者进入未来城市的智慧空间。

《江山》特刊,看似千里纵横、沟壑丛生,其实也只有四个字:史、迹、士、镜。史,用探究发问的思维,梳理国人百年自强史,挖掘90年中共建党史;迹,走循物寻史的路子,踏勘遍布史迹的北京城,走进小胡同,仰望旧门楼,寻觅老故事;士,探先贤明哲的心路,求救国救亡的真理,在更加开阔的视野,绘先进分子的群像;镜,从外国人士的视角,以冷眼旁观的心态,看中华大地的变迁。特刊似乎十分碎片化,实际上是从当今民众的眼里回望百年,审视新史料,解答新问题,坚定强国路。

三大年度特刊,三个故事。故事讲完了,道理不讲自明。

这样的年度特刊,这样的三年坚持,在传统报纸上可算是仅见。而在以海量信息、即时传播为特征的新媒体上,这样的创制尚未见到。因此,北京晚报年度特刊的成功推出,可以说为传统报纸探索出了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存之道。

内容为王,故事为王

在与新媒体的多年竞争中,曾用尽各种手段苦苦挣扎、但依旧节节败退的传统报纸,目前似乎已逐步站稳脚跟,心态也开始放平,自信开始恢复。而这种自信心态,就来自于那句出自美国传媒巨头、维亚康姆公司(Viacom)总裁雷石东之口的著名信条:“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而且绝对必须是内容,内容就是一切!”即:内容为王。

《中国记者》杂志2011年9月载文:“中央媒体数字化生存五问:内容为王时代正在回归”。文章说:“面对数字化冲击,纸媒真正的功夫应下在如何提升产品附加值上……内容为王时代正在回归。”的确如此。纸媒形式的存废之争,已经没有意义,而媒体的实

质并不在于这个形式,其关键是:作为一家媒体,能否拿得出吸引读者的“内容”?有“内容”就有读者,就有市场。而只要有市场,一家媒体能否存在,以数字形式还是纸媒形式存在,就仅仅是个技术问题。

不过,通过北京晚报三大年度特刊的实践可以看出,内容为王回归确为事实,但这个回归的“内容”却并非当年的“内容”,即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为王,而是经过挖掘、创作、梳理、整合的“故事”为王。

本文作者曾于2009年4月在《新闻与写作》杂志撰文称:报纸应对网络冲击,报道必须权威、抢眼、有深度。而“故事”,就是体现报纸“深度”的具体形式之一。

撇开事件,探究内里

《国家》、《梦幻》和《江山》这三大年度特刊,固然都讲述了一个浑然天成的大故事、好故事,但细细分析,它们实际上分别讲述了诸多类型迥异的故事。

新闻故事。三大特刊的诞生,分别源于当年的一大新闻事件: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10年中国首次举办世界博览会,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毫无疑问,三大特刊讲述的都是新闻故事。

历史故事。《国家》和《江山》特刊的故事主体,都沉寂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创作团队通过独有的视角进行挖掘、整理、解读,把一个个今人关注的历史细节放置在当代媒体上。毋庸置疑,这些细节属于历史故事。

科幻故事。《梦幻》特刊的故事主人公来自未来,特刊的关注点是现代科技在未来城市

生活中的应用和发展,特刊的笔触着力于现代人对未来的畅想。显然,这是个科幻故事。

理论故事。《国家》之策,讲述新中国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历史抉择。这是历史故事,但更注重理论阐释和解读,因此,更是理论故事。

地理故事。《国家》之志和《江山》之迹,讲述古都北京的变迁和沿革,讲述今人熟知的一个个地名背后的慷慨激昂、萍踪侠影,间或也有月白风清、花前月下。这是典型的地理故事。

人物故事。《国家》之传和《江山》之士,讲述仁人志士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也讲述元帅大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更有红色特工奇谋百变、飞鸽传书,还有平民布衣随波逐流、见证历史。这是人物故事。

这许多不同类型的故事,巧妙组合,组成特刊,编织出精彩可读的新闻故事。说是新闻故事,但细细分析,这些故事并非停留在新闻事件本身,而是深入新闻内部,探究新闻影响,其实质是: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

独家视角,还原生活

特刊再大,也只是报纸的一小部分。靠特刊挣名声、造影响固然是传统报纸巩固市场地位的重要手段,但只靠这个,恐怕不够。值得思考的是:能否将特刊成功的经验,推广到报纸正刊的其他版组?这就需要认真总结,特刊讲述的新闻背后的故事,究竟是什么样的故事?有什么特点?

综合分析发现,北京晚报三大年度特刊讲述的所谓新闻背后的故事,都包含这样几个

要素:新闻背后,独家视角;还原生活,有血有肉;制作精美,可读耐读。这些要素完全可以作为报道原则,在传统报纸各个版组的日常新闻报道中进行推广。

新媒体之所以在当今称雄,其根本在于三条:海量信息、即时传播、网络互动。与此相对应,传统报纸的缺陷则是:版面狭小、延时报道、有限互动。但巨人自有巨人的短板,小舟自有小舟的灵活。海量容易淹没,快速导致浅薄;版小易于梳理,延时可以深入。实际上,就传播的效果而言,如果考虑接受者的阅读感受,自然会看到,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读者早就对海量信息审美疲劳了。所以,在传统报纸放弃“新闻总汇”的使命之后,仍然拥有巨大的生存空间,那就是:集中力量搞深度,透过新闻讲故事。

如今,新闻同质化严重,但故事各有各的讲法。因此,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传统报纸就有了抢“独家”的可能,从而也就有了市场“卖点”和存在价值。这样的新闻故事,必须要像北京晚报三大年度特刊那样,还原生活本来的面貌,挖掘有血有肉的细节,通过精心巧妙的制作,提供可读耐读的故事。而如果各个版组都能讲述这样的新闻故事,传统报纸实际上就已经脱离了“传统”,迈进了新媒体时代。

(李海青为北京晚报《江山・士》责任编辑,栗晨为北京晚报《江山・士》编辑)

感谢您的阅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