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历史】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考评试卷(word解析版)

来源:化拓教育网
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

11月考评试卷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是

A. 智者学派 B. 苏格拉底 C. 普罗泰格拉 D. 柏拉图 【答案】B

【解析】“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就是苏格拉底针对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所提出的,他强调的是人的思想力。一个人有思想力,才知道如何思考,如何正确地思考,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斥。”恩格斯此段话赞扬的是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思维着的悟性”即理性,从材料中的“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以及“正义”“人权”等信息来看,材料中的观点强调理性的重要性,因此恩格斯此段话赞扬的是启蒙运动。故答案为C项。文艺复兴主张以人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排除A项;宗教改革提倡“因信称义”,排除B项;科学社会主义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排除D项。

3. 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应了 A. 唐朝佛教兴盛 B. 唐朝时期儒学没落 C. 魏晋时期佛教兴盛 D. 魏晋时期佛教获独尊 【答案】C

【解析】A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南朝;C项正确,佛教在为魏晋之际得到极大的发展,寺院林立;D项说法错误,儒家思想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

4.伊拉斯谟借“愚人”之口说道:“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吗?”根据这句话,伊拉斯谟本意是要 A. 抨击愚昧 B. 倡导平等

C. 讽刺贪淫 D. 推崇人性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伊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斯的代表人物,“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反映了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的思想,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A项正确。BCD项不符题意

5.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 ②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们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提出了满足平民土地要求的思想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 【答案】C

【解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强调官府不去干扰民众的生产,体现出的民本思想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这一主张强调维护农民正常的生产秩序,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这一主张也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们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这一主张没有涉及土地制度,无法满足平民的土地要求,排除含有④的A、B、D项。

6.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其”指的是下列哪位词人 A. 柳永 B. 苏轼 C. 李清照 D. 辛弃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词人风格为豪放派,其诗词气势沉雄,豪壮悲愤,既有歌颂祖国河山、渴望国家一统的爱国热情,又难掩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弃疾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使命感,对在战场上成就功名有着巨大的向往,但是他对于自己的境遇无法释怀,始终不能摆脱现实的痛苦。岁月蹉跎,壮志难酬让他渴望铲

除现实中的黑暗,在痛苦中热烈的追求,所以选D。柳永和李清照婉约词风,均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与材料描述豪放派风格不符,排除AC。苏轼虽然属于豪放派,但是其诗词风格缺少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排除B。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7.中国科学院任定成教授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种累积式的发展,即不抛弃旧理论,并将其归化入更全面的理论当中。下列史实符合任教授观点的是 A. 神创论与进化论 B. 相对论与量子论 C. 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D. 经典力学与量子论 【答案】C

【解析】关键信息:是一种累积式的发展,即既不抛弃旧理论,并将其归化入更全面的理论当中。题干反映的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由此分析:神创论认为神创造世间万物,生物是一成不变的,而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进化论否定了神创说,A项不符合意;相对论是宏观高速运动,量子论是微观高速运动,两者现代物理学重大理论,不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B项排除;经典力学是宏观低速运动的科学理论,而相对论否定经典力学中不合理部分,由低速运动发展到高速运动的科学理论,C项符合;经典力学宏观世界的低速运动,量子论是微观高速运动,D项排除。

8. 《宋史·艺文志》,载有宋一代,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和文学评论等)凡二千三百六十九部,三万四千九百六十五卷,较之自战国迄唐之集部,增二倍有余。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封建政府鼓励民间印刷书籍 B. 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 C. 科举考试内容发生较大变化 D. 科技、文艺获得较大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和文学评论等)凡二千三百六十九部,三万四千九百六十五卷,较之自战国迄唐之集部,增二倍有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宋代科技、文艺获得较大发展,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9.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在论述法国大革命曾指出:“人们应当预见,大革命不是由某些集体

事件引导,而是由一些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所引导。”“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主要是指 A. 君权神授 B. 基督教思想 C. 启蒙思想 D. 马克思主义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大革命不是由某些集体事件引导”可以看出这是说的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故选C。A项是君主专制的指导思想;B项错误,大革命已经上升到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高度,而不再是宗教领域里的斗争;D项错误,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并非其指导思想。

10. 南宋宋慈是公认的“法医鉴定学”鼻祖。他所著的《洗冤集录》记述了人体解剖、勘察现场、鉴定死因、自杀或谋杀、各种解毒方法等十分广泛的内容。作为朱熹的同乡,宋慈受过理学的系统教育和长期熏陶,如果从宋慈取得的业绩来看 A. 他具有浓厚的理学唯心主义 B. 他洞察“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 C. 他表现出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 D. 他忠实践行“格物致知” 【答案】C

【解析】A、B两项均是唯心主义观点,而宋慈依据人体解剖、勘察现场等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断案的依据,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故A、B项错误,C项正确;“格物致知”的“知”是先天存在的“理”,与宋慈通过现场观察得出的结果不同,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11.《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背后昭示的是

A. “大一统”理念 B. 天人感应思想 C. 民本仁政观念

D. 封建迷信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大一统”的理念,A正确;天人感应思想、民本仁政观念、封建迷信思想等三项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BCD。所以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大一统”理念

12.下图所示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其走向成熟时期可追溯至( )

A. 明末清初 B. 元末明初 C. 清同治、光绪年间 D. 清乾隆、雍正年间 【答案】C

【解析】图示为京剧脸谱,京剧在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故答案为C项。京剧大约在道光年间形成,其他三项均在这一时间之前,京剧尚未产生,排除A、B、D项。

13. “不合宜者,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谓天道自然之理。但其说与耶苏(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时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这段话提到的学说与下列哪项内容有关 A. 牛顿的运动三定律 B. 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 C. 达尔文的进化论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不合宜者,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谓天道自然之理”、“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题干材料的核心观点是:用进化论来说明改革的必要性,具有优胜劣淘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观点所涉及的学说无关。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C。

14.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到“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据此,说明“明清小说”能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 A. 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B. 封建君主制的需要 C. 商品经济的开放性 D. 自身较强的适应性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所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明清小说”经过世俗化的图解说的都是“明清小说”这个文学题材的自身本来就有较强的适应性,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另外,材料说的并不是传统文化的包是性,而是明清小说的包容性。

15. 唐代佛、道两家学说盛行于世,其声势凌驾于儒家之上。这种状况促使中唐以后的知识分子群体

A. 萌生了力爭恢复儒家独尊地位的意识 B. 极力排斥三教合流的潮流

C. 借用阴阳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 D. 试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提到,唐代佛、道两家学说盛行于世,其声势凌驾于儒家之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唐以后的知识分子群体为了应对佛、道德挑战,形成力图恢复儒家独尊地位的意识,复兴儒学,故A正确。当时三教合流的潮流已经形成,儒家出现融合佛、道的趋势,故B错误。用阴阳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属于汉代董仲舒的思想特点,故C错误。中唐以后的知识分子群体也没有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而是复兴儒学,故D错误。

16. 17世纪自然神论创始人赫尔伯特说:“神造了世界却不照管护理这个世界,任其发展。”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该观点 A. 谴责传统宗教的非理性主义 B. 强调恪守宗教的原创经典理论

C. 与资产阶级的世界观相悖 D. 坚持神创论,不利于科技发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提到,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理性主义观点,赫尔伯特在谴责传统宗教的非理性主义,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强调恪守宗教的原创经典理论,故B排除。材料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故C排除。材料虽然提出神创论,但理性主义思想有利于科技发展,故D排除。

17. “他几乎神一般的思维能力,最先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彗星的轨道和大海的潮汐。”这里的“他”是

A. 牛顿 B. 哥白尼 C. 伽利略 D. 达尔文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物理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行星的运动和图像、彗星的轨道和大海的潮汐”说明的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故排除BCD,选A。

18.“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在此,王阳明 A. 主张“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B. 关注核心问题是“得”与“失” C. 重申了“理”是万物的本原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内心求理”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文字的大体含义是不要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孔子所言未必正确,普通人言论也有可取之处,判断是非的标准应该以自己内心的判断为准绳,所以结合备选项中材料含义与此相符的只有D项,A 表达了对孔子的极高赞美之词,不符合题意,排除;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是程朱理学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19.朱熹向宋孝宗提出了“恤民”“省赋”的主张。他说:“臣尝闻天下国家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朱熹意在说明 A. 仁义王道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B. 改善民生与治理军政相辅相成

C. 民本思想以轻徭薄赋为根本 D. 无为而治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朱熹这段话的核心是体恤百姓、关注民生,主要做法是减轻赋税和降低军费开支,B项正确。A项中的“依法治国”与题干中“恤民”“省赋”的主张不符,排除。C项说法是对题干信息的片面反映,但没有涉及题干“省赋”的主张,排除。D项中的“无为而治的观念”与题干中“恤民”“省赋”的主张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20.以下言论对应的学派依次是

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③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④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A. 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B. 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C.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D. 道家、法家、墨家、儒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各学派言论的有关内容。儒家主张“正名”,各守其分;道家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法家主张今必胜古,法令政策应与时俱进;墨家主张兼爱。故本题选C。 21.有学者认为:“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心如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段话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A. 反对君主专制 B. 主张三权分立 C. 主张社会契约 D. 提倡人民主权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行政权应该由人民掌握,行政权的受托人只是人民的办事员,应该服从人民,这是人民主权思想的体现,D项正确。题干强调人民主权与没有体现反对君主专

制和主张三权分立,且也不是主张社会契约,排除AB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22.京剧艺术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堪称“国之瑰宝”。教育部决定2008年3月到2012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等10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广。下列各项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京剧的形成是几代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B. 同治、光绪年间是京剧的一个昌盛期 C. 京剧在我国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D. 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剧经过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迎来了繁盛时期;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高峰,被誉为“国粹”,在我国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故A、B、C项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并非京剧,D项说法错误,符合设问,所以选D。

23.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 A. 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 B. 使理学成为正统思想 C. 有利于市民精神的推广 D. 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 【答案】A

【解析】理学是儒家思想的哲学化,心学的出现标志儒家信仰重建任务的完成,与理学思想相比,心学更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故A正确;理学是儒学演变,一直是正统思想,故B错误;理学和心学均是士大夫思想,不是市民思想,故C错误;心学是对理学发展,不是否定,故D错误。

24.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 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 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 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D. 反映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答案】D

【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学总是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出现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仁”、“忠”、“义”等社会价值观念,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反封建礼教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小说里的“仁”、“忠、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理学思想不同,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仁”、“忠”等和民主思想无关联,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共4题,52分)

25.中国文化的不同评价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还远播世界,对许多地区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材料一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农业、生活必需的技艺等方面已臻于完美境地,其余方面的知识,倒是我们传授给她们的;但是在道德、政治经济、农业、技艺这方面,我们却应该做她们的学生了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二应该看到,科学和艺术在中国没有任何进步,这个民族既无高大的建筑,也没有美丽的雕像,更无诗歌、音乐、绘画和雄辩术

——狄德罗《狄德罗全集》

问题:

(1)孔子思想的核心有哪些?

(2)伏尔泰和狄德罗对中国文化的评价有何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答案】中国文化的不同评价 (1)仁礼或者相关的解释

(2)伏尔泰赞扬甚至美化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视为楷模。狄德罗贬斥中国文化,认为中国文化一无是处。

伏尔泰抨击天主教神学理论,主张开明君主制,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不提倡神学、倡导理性和仁政思想可以为其理论依据,因此高度赞扬中国文化。但也存在过度美华中国文化,没有看到中国文化的弊端。狄德罗作为百科全书拍的领袖,从西方自然科学和技术、人文及社会科学的标准去衡量中国文化,贬斥中国文化,没有意识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忽视了中国文化的成就。

(若回答伏尔泰和狄德罗对中国火文化的了解途径、俩接成都不同等因素亦可酌情给分) 总之,伏尔泰和狄德罗是从他们自己的思想或学术要求出发,对中国文化做出了比较片面的评价。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孔子思想的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仁、礼”方面回答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不同,关于伏尔泰,根据材料“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农业、生活必需的技艺等方面已臻于完美境地”可知伏尔泰赞扬甚至美化中国文化;关于耿德罗,根据材料“科学和艺术在中国没有任何进步,这个民族既无高大的建筑,也没有美丽的雕像,更无诗歌、音乐、绘画和雄辩术”可知耿德罗贬斥中国文化,认为中国文化一无是处。第二小问认识,综上可知,无论是伏尔泰还是耿德罗对中国文化做出了比较片面的评价,可以从伏尔泰肯定儒家文化中的不提倡神学、倡导理性和仁政思想;但没有看到中国文化的弊端等方面进行说明;可以从耿德罗用西方自然科学和技术、人文及社会科学的标准去衡量中国文化,但没有看到中国文化的成就等方面进行说明即可。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下图是漫画《胜出》。图中台上站着两个人,汉武帝高举儒家牌子。另一人左手做出胜利的手势,这一人显然是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力支持。台下站着一群人,个个气势汹汹,不甘失败。

(2)图中台上做出胜利手势的人是谁?台下站着的一群人应该是当时什么人群的代表?漫画反映了汉武帝时代的什么历史现象?

材料三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思想家们对儒家思想在传承中不断的反思、改造和重塑,只是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通过思想家们的反思,儒家思想在宋代发生了哪些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简要分析儒家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

【答案】(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2)谁:董仲舒。

代表:儒家以外的其它各家学派。

现象: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或:儒学地位开始提升)

(3)宋代:儒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建立理学体系,把儒学推向新高峰。

(4)作用:儒家思想对缓和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安定具有积极作用; 【解析】

(1)背景:根据“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概括归纳。

(2)谁:根据“汉武帝高举儒家牌子”可知台上做出胜利手势的人是董仲舒。代表: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材料“台下站着一群人,个个气势汹汹,不甘失败”,表明台下站着的一群人应该是儒家以外的其它各家学派。现象: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3)变化:根据所学,从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分析。

(4)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儒家思想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对缓和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的作用。

27.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尤其是19世纪中期以后,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科技革命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并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材料二 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构成比例示意图

请回答:

(1)17~20世纪初,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哪四项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深刻的成就?

(2)科技改善生活,我们今天还有哪些生活用品利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和二战后科技革命分别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

【答案】(1)经典力学体系;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生物进化论;相对论或量子论。 (2)电灯、电话、电报、汽车等。(凡是采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成果且现在仍使用的都正确。)

(3)影响:①蒸汽机的使用促使煤炭大量使用,木材使用呈下降趋势。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推动石油、煤炭等的大量使用。③原子能技术的发展促进核能的使用,以煤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使用下降。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将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进行比较,选出四项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成就并分析其意义。 (1)本题考查了自然科学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重要成就——电磁感应、进化论、相对论。

(2)根据材料“生活用品”“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本题的答案,凡是采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成果且现在仍使用的都正确。

(3)根据“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构成比例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结合材料从煤、石油、电等方面思考能源结构的变化。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伟大的君主,一个强大的帝国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例如秦始皇和韩非,汉武帝和董仲舒。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在治国中的体现。

材料二文天祥抗元被俘,宁死不屈,以正气歌明志,是文化的作用使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座座贞节牌坊下压的是一个个鸣咽的冤魂,这也是文化作用的体现。

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

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扎》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

材料五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1)针对材料一的观点,若你是君主,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中,你会重用哪位思想家来治国,为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谈谈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文化的作用”?据此,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3)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4)概括材料五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答案】(1)法家韩非子。主张建立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实行法治,顺应当时历史发展趋势。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克制,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等。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中继承。

(3)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标准,认为时代变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发生变化。 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

(4)观点: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 经济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

(1)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中。因为当时是乱世,需要强有力的政权和法治。所以应该用法家思想,韩非子的思想中有主张建立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实行法治,顺应当时历史发展趋势。

(2)材料二明显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阐述理学影响,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

二小问借用毛泽东对于传统文化态度思想回答即可。

(3)分析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就是分别把两个人的思想表达出来就可以了,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发生变化。两者的观点是不同的,尤其是李贽的观点是时代不同了,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

(4)根据材料五中“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还有材料的出处是黄宗羲《原君》,说明黄宗羲的观点是批判君主专制,限制君主权力。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要结合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来回答,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或者回答资本主义萌芽也可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