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针灸对黄斑变性的作用
Chinese Journal of the Practical Chinese wih tModem Medicine 2008 VOL.(2t)NO.6 电热针灸对黄斑变,r生的作用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trophin Macular degeneration by Low--Fpequency 刘兆霞向天平吴东霞张贤梅汪春艳刘 芳 (湖北宜昌市中医院,湖北宜昌,443 ̄3) 中图分类号l R246.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 1607-2286(2008)06-O50o-Ol 【摘要】目的观察电热针灸对黄斑变性的疗效。方法将144例(280只眼)黄斑变性病例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用参麦 丹红注射液加电热针灸,对照组仅用参麦丹红注射液注射液。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5.80%,对照组有效率为56.80%,两组比较差 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电热针-L-rt干性黄斑变性有明显的增视作用。 【关键词】黄斑变性:电热针灸;增视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 tion,AMD),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是50岁以上常见的致盲眼 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发病率增高,该病分为干性和湿性两 型。本课题研究干性型,我们观察治疗164例(280只眼),取 得了较好疗效。 糖250ml中静脉滴注(糖尿病用0.9%氯化钠)。每日一次,连 用20天。对照组:参麦注射液30ml、丹红注射液10m1分别 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糖尿病用0.9%氯化钠)。 每日一次,连用20天。 2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04年元月至2006年10月我院眼 科住院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84例(162 只眼),男性33例,女性51例,年龄50 ̄86岁,平均64.64 岁。对照组:60例(118只眼),男性22例,女性38例,年 龄50 ̄93岁,平均63.67岁。 两组视力改善情况:观察组有效率为85.8%,对照组有效 率为56.8%。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电热针灸对干性黄 斑变性有增视作用。(表附后) 3讨论 老年性黄斑变性分为干性和湿性两型,对湿性黄斑变性的 研究较多,而对干性黄斑变性的关注较少。 电热针灸(低频脉冲治疗仪)是一种不用针的电针仪,直接 通过皮肤电极刺激穴位进行治疗,有舒筋活血和调节肌体平衡 1.2 r诊断标准:按照1986年全国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制订标准 和高等学校教材《眼科学》第六版标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干性型诊断标准:①年龄50岁以上;②视力下降明显;③黄 的作用。眼部属终末器官,黄斑部无血管,依赖周围组织供养, 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电极置于太阳穴位刺激眼周,能改善眼 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眼部的血液供养,故能改善黄斑功能。 参麦注射液和丹红注射液,原本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 我们新用于眼病领域。对干性黄斑变性的作用机制可能有二: 斑部病变:色素脱失或紊乱,玻璃疣,金铂样反光,萎缩斑; ④黄斑部无出血,无荧光渗漏[1】。 1.3疗效标准:按视力和黄斑病灶改善程度分为四级:①痊愈: 视力达到1.0,黄斑病灶基本消退;②显效:视力提高2行以 上,黄斑病灶明显缩小:③好转:视力提高1行,黄斑病灶 ①干性黄斑变性病理改变为色素上皮萎缩和深层脉络膜细血 管萎缩,中医认为属气血亏虚证,参麦注射液有改善微循环和 提高耐氧能力的作用;②黄斑变性是老年衰弱性疾病,中医 认为年老多虚,虚则补之;参麦注射液属补虚中药,延缓细胞 衰老,故用之有效。 稍有缩小;④无效:视力无提高或下降,黄斑病灶无变化或 扩大。 1.4治疗方法:观察组:①用电热针灸仪(低频脉冲治疗仪), 取双侧太阳穴,将布极板的布面沾些水以增加导电能力,选择 适当长度的绑带,待绑带在头部扣牢后,将电极板插入并置于 参考文献。 【l】全国高等院校教材.眼科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6-177 【2】王锦鸿主编.新编常用中药手册『M】.金盾出版社 1995.102-112 太阳穴位处,调好频率与波形,再打开开关并调节强度,以病 人感觉舒适为度,治疗时间15 ̄20分钟,每日一次,连用20 天;②参麦注射液30ml、丹红注射液10m1分别加入5%葡萄 (下转501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CJCM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年VOL.(21)NO.6 ..501.. 低血糖反应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1 8例临床分析 Clinical analysis of 1 8 misdiagnosed cases of hypoglycemia reaction as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张秀芬(山东省招远市人民医院,山东赵凤 招远,265400) 中图分类号l R587.3文献标识码l A 文章编号l 1607-2286(2oo8)06-0501-O1证型:DGBA 【关键词】低血糖反应;脑血管病;急性;误诊分析 老年人突发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及精神症状时,首先考虑 急性脑血管病而忽略低血糖反应,我院自2003 ̄2006年收治 诊,极易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经查血糖低,补糖后症状消失, 均为低糖神经症候群。低血糖一般以血浆GS浓度低于 2.8mmol/L为诊断标准。低血糖时,大脑皮层首先受抑制,继 而皮下中枢,脑干相继受累,表现为头晕,反应迟钝,肢体瘫 痪,癫痫,昏迷等症状,锥体束征阳性,但昏迷恢复后肢体瘫 痪4例,对于局部症状的可能机制,李玉亭认为,①低血糖 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致脑血管痉挛;②动脉硬化引起血 管狭窄;③低血糖引起神经的选择性损害,可诱发脑梗塞或 出现继发性癫痫。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复查血糖,调整用药剂量,尤其是老年 人体质差、有肝。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时,降糖药半衰期延长, 易发生药物蓄积而致低血糖,因此接诊有糖尿病的急性脑血管 病患者应详细了解降糖药的应用情况,无糖尿病的患者也不能 忽视,处理原则为用快速测糖仪测定血糖,可提高低血糖的早 期诊断率,及时纠正低血糖,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如果持续时 间过长(>6h),即使血糖恢复正常,大脑损害亦不可逆转。 18例低血糖反应而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8例患者中,男8例,女l0例。年龄52 ̄74 岁,平均为63、2岁。其中有糖尿病病史12例。应用胰岛素2 例,长期服用二甲双胍4例,消渴丸2例,优降糖4例。临床 表现昏迷12例,均伴一侧肢体运动障碍,癫痫样发作4例, 精神症状2例,锥体束征(+)12例,意识转清后仍有局灶体征4 例,抽搐发作3例,反复昏迷3例。18例均行脑CT检查,12 例阴性,6例示基底节区腔梗灶。血糖水平均低,其中 1.0mmol/L5例,1.0 ̄2.0mmol/L6例,2.1~2.8mmol/L7例。 1.2治疗效果:18例患者均以急性脑血管病收住院。入院后查 血糖低,确诊为低血糖反应合并急性脑血管病,立即静注50 %GS40 ̄60ml,静滴10%GS,每2小时查血糖1次,至血塘 稳定,反复低血糖者应用激素,脑水肿应用甘露醇脱水治疗。 治疗后18例患者意识转清,精神症状消失,肢体瘫痪恢复, 锥体束征转阴,恢复时间在1小时内8例,2~8小时内6例, 24小时4例。 参考文献。 【1】李玉亭.老年人低血糖偏瘫fJ】冲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18(1):58.59 【2】吴继红,张云良,等.低血糖症状致神经症状1例报告fJ】冲国全科医学, 2002,5(5):397 2讨论 18例患者均以突发肢体瘫痪,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而就 编号:R.8049810(修回:2008 5.8) (上接500页) 两组视力改善情况(眼) 倒(%) 两组视力改善比较:有极其显著性意义:X =28 P<o.01 编号:E.80430149(修回:2008.5.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