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研究述评
来源:化拓教育网
第23卷第3期 2010年5月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0l_23 No.3 May,2010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研究述评 赵志峰 (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重庆400067) 摘要:目前,旅游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导致这些问 题的重要原因。进而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不同方面的探讨,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评 述.认为现有的研究成果不能从根本上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述评 中圈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0)03-0050—04 1 引言 我国旅游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旅游业的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观点。 2.1 观点1:认为本科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 养目标制定的偏低 飞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从1978年我国第一所旅游 国内学者对教育部颁布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 中专学校——南京旅游学校在南京成立.短短30年 的时间。中国旅游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规模。 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向 大众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旅游教育的扩张。在 发展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热门专业之一。为防 止发展过热,一度被列入控制发展之列。即使如此。从 数量上看。最新统计表明,国内已经有494所高等院 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1],其中不乏重点名校,在校 学生达20余万人。教师近万人.就规模而言已经相当 可观。 养目标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一些学者认为目前的旅游 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偏低.主张进一步提高专业的培 养目标 张立明认为作为面向21世纪的高等旅游人 才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深 厚的基本理论、较强的综合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奉 献精神的知识型管理人才:而且认为未来旅游产业的 发展对管理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要 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是要有坚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旅游学等方面的基 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三是要有创新管理能力和适应旅 与旅游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大 量制约专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迄今为止没有得到有 效解决,诸如缺乏竞争力、就业压力大和供需错位等 问题。显然,这些问题是旅游高等教育诸多矛盾的综 游行业特点的业务技能:四是要有健康的体魄和敢于 面对挫折、迎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现代旅游管理人 才在知识方面应具备“T”形结构.即在广度上有扎实 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在深度上专长于旅游行 业,在能力方面要具备业务操作技能、更新知识与创 新管理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三维能力结构.在心理 方面既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又要有 合反映,揭示出旅游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但 学者们都不约而同的都意识到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 目标不合理是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 为推进我 国旅游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有必要对旅游管 理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 究 事业进取心和科学探索精神[ 。江晓云认为旅游专业 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 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 2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存在I.口]题的传统 管理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能分别在现代饭店业、 解释 国际旅游业及其他相关旅游企业从事经营管理工作. 学者们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探讨.大致上 收稿日期:2009—10—28 广、能力强、素质高、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旅游 在各级旅游规划、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行业管理工 作者简介:赵志蜂(1981一),男,内蒙古丰镇市人,硕士,主要从事旅游教育与旅游企业管理研究。 ・50・ 作,以及在旅游、酒店管理院校与科研单位从事教学 与科研工作[3]。张勤所著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与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18期), 认为目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已滞后。主张应修正 原有的培养目标。随着形势的变化.旅游管理专业培 养目标已经不能局限于培养国内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及旅游企事业单位人才,更应该从历史的高度、审时 度势,培养国际旅游管理部门、国际旅游企业、旅游跨 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不能只培养成中国旅游企 业的管理者。何健伟认为在制定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 时,应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交流能力和 较好的国际知识.使他们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现代旅 游业发展的需要。只有确立为全球服务。面向全球发 展的观念,才能顺应旅游业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浪潮,才能克服保守的区域观念、本土观念,面向世 界、面向现代化、面向国际教育市场办学.培养出具有 国际意识,能进入国际市场竞争.敢于挑战的现代旅 游业跨国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引 这种观点形成于90年代末.鉴于当时中国已加 入世贸组织。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中国的 旅游企业越来越多的参与国际竞争.而旅游管理专业 作为一个新型的本科专业被确立.同时学者们对本科 旅游专业性质认识不清.于是才提出了这种观点。随 着对旅游专业认识的逐步加深.目前持有这种观点的 学者是越来越少 2.2观点2:认为本科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 养目标制定的偏高 在对有关旅游专业培养目标的文章进行分析后. 发现一些学者认为现有的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超出了 学校的培养能力。邹宏霞所著的《高等旅游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云梦学刊,2004 年1期)。认为旅游业是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它要求管 理者必须熟悉最基层的业务工作.甚至从最基层干 起 由此也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一般不可能直接为旅 游行业输送高级人才.而是只能为旅游行业培养同时 具备最基层业务操作能力和经营管理潜质潜能的高 素质的管理人才 陈特水认为旅游行业对于“本科”学 历以上的人才表现出较大的需求倾向.高等旅游教育 作为“本科”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应淡化和改变 培养基层工作人员的目标体系.以行业所需的“中高 层管理人员”为培养目标,实现中专、大专、本科旅游 教育的差异区隔.达到优化旅游教育结构的目的_5]。 吴巧红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实际有 着较大的出入.旅游院校作为应用性教育学院,其专 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都应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与 相关的职业相适应。即要相对稳定.又要根据产业发 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 在 大众教育时代.也许至少一半以上的旅游院校应定位 于培养饭店等旅游企业的初中级管理者.而不应该过 分强调“总经理摇篮”的概念_6] 纪培玲认为培养目标 过高是很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存在的问题.尤其 是本科层次。在本科教育培养方面.国家教育部1998 年在重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本 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规定.这样的培养 目标超出了学校现实的培养能力.过高的培养目标在 实际中无法落到实处.造成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 差的普遍现象.同时培养目标过宽也是很多院校在人 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7] 随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越来 越多的学者开始反思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认为其培 养目标过高是导致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之一.因而建议降低现有的培养目标。这种观点建议 把目标中的“高级”管理人才改为“中级”,以降低学生 的期望值.让旅游专业学生能够从基层做起。这种简 单的把“高级”改为“中级”的做法.在现实中其效果也 不是很理想.不能彻底的解决其问题。 2.3观点3:认为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目标太单一。 应多方位、多层次的建立旅游管理专业的目标体系 马勇认为目前人才培养的层次理念模糊.对培养 面向市场的管理人才还是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没有 明确的层次界定.他认为解决目前人才培养目标中存 在的问题是提高旅游人才质量的首要因素。正确构建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则要把握好总体目标、 层次目标、学习主体目标、培养单位目标、教育部门培 养目标、产业目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Es]。张金霞认为 目前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层次感,应把人才培养目标 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即中专是培养服务技能人才,专 科是培养基层管理人才.本科是培养中高级管理人 才[ 刘丽梅认为几乎所有的旅游院校都集中在同一 层面上培养相同类型的人才。不论是职高、中专,还是 大专、本科的培养模式,几乎都是技能型的服务人才, 从而导致旅游职高生、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毕业后 就业很难拉出差距.几乎都是从最基层的服务工作干 起.以至于旅游院校大专生、本科生频繁跳槽,甚至脱 离旅游行业.造成旅游教育浪费。其结果是大批旅游 企业缺乏中、高级管理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大量过 剩.而大量旅游高等院校的学生又找不到适合的工 作。这种现状就是由于旅游教育层次定位模糊,没有 对旅游人才市场进行细分、没有找准自己办学的市场 定位引起的[1 Dl ・51・ 这种观点要求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根据市场 的需求而适当的调整,建议应建立目标培养体系,学 么类型的人才(服务操作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中 高层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人才),目标定位并不十 者们基本的观点认为中专是培养服务技能人才,专科 是培养基层管理人才。本科是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 研究生、博士生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这种观点存在着 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观点主要是站在市场的角度来 看待这一问题。没有从学科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具有 一定的片面性 2.4观点4:认为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定位不明确。表述不清楚 同时一些学者认为现有的培养目标定位过宽,表 述不清。如蔡靖方所著《新时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 养目标、规格探讨》(高等函授学报,2004第8期),认 为培养的层次目标跨度太大.定位过宽.素质目标中 缺乏素质教育的内容.业务目标中缺乏对本科学生进 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所以作者提 出了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培养德、智、体全 面发展的具有一定能力和较高素质的旅游管理工作 者。毕业后主要在旅游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同时也能 适应其他的管理工作和旅游教育工作 培养规格应 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热爱 祖国、热爱党、热爱旅游管理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 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 力;熟练掌握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和 原理以及相关的管理技术、旅游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 法;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具 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具有基本的信息收 集、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责任感 等。林海英认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究竟 是应用型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型人才.缺乏明确的 目标定位;其次。即使是明确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 目标的旅游本科院校.往往由于缺乏对旅游行业特点 的深刻理解,其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表现在教 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上不够科学.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构 建和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培养出的本科生显示不 出应有的水平和能力.与专科生甚至中专生之间在许 多方面并无明显区别;在职业意识、敬业精神及实践 能力等方面还不如专科生.难以适应旅游行业和社会 对旅游专门人才的特殊要求 而在目前的旅游高等教 育中.存在着不顾旅游企业的接受能力和对人才的实 际需求、盲目攀升办学层次、争办旅游本科教育的现 象.导致培养出的大量本科毕业生去干专科生甚至是 中专生的工作。一方面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 面,本科生不安心于操作层面的工作.造成人才的大 量流失[1“。蒋长春认为旅游院校在为旅游行业培养什 ・52・ 分明确,以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针对性差。培养出来 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 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E ]。 3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虽然学者们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进 行了不同层面的分析,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 这些研究成果没有从根本上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 目标进行定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现有的研究成果只是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 标进行了一种简单的改动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认为本科目录中对旅游 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偏低的观点是较早提出来 的 其原因是90年代末.在中国加人WTO和世界经 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教育部把旅游管理专业列为一 个新型的本科专业.再加上学者们对旅游管理专业作 为一个本科专业盲目吹捧.大量考生报考了本科旅游 管理专业 所以学者们就提出了培养国际旅游管理部 门、国际旅游企业、旅游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才,这 在很大程度上拔高了教育部制定的旅游管理专业培 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型本科专业刚开始 热了几年.但随着大量的旅游专业本科生出现了就业 难和报考人数逐年下降的现象时.学者们开始反思教 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进而认为其制定的偏高,应把 培养目标中的“高级”人才改为“中级”人才。然而把培 养目标中的“高级”人才改为“中级”人才以后.还不能 彻底解决旅游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于是学者们认为现 有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太单一,定位不明确。表 述不清楚,主张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旅游专业的目 标体系.同时还应明确专业定位和准确表述旅游专业 的培养目标等。这种对培养目标的认识只是反映了旅 游专业由“热”到“冷”的一种转变,并没有触及到问题 的实质。 3.2现有的研究成果难以充分展现旅游专业教育的 经济价值 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与普通基础教育相 比,专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市场特征.承担着为社会经 济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 任务之一.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取决于社会劳动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科本身对知识的选择。专业教 育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劳动市场的需要与吸 纳程度。从现阶段旅游就业中出些的大量问题,我们 可知: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本科人才需要和吸 纳程度不高,对旅游专业的学生认可度低.其人才培 养目标和内容与市场的需求和学科本身的知识逻辑 不相适应。 础上所提出的对策.难免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现象。难于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例如学者们提 出的对策要么把培养目标中的高级管理人才改为中 级管理人才.或把高级管理人才改为适应国际旅游企 专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劳动市场和整个社会经 济发展息息相关.它必须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 展,实现专业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内在统 一业的高级人才.同时不论是建立旅游专业目标体系还 是对现有的培养目标作进一步的规定.都没有一个核 心的理念来统筹。因而抓不住问题的实质.也就不能 从根本上来解决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存在的问 题。 参考文献: 。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内涵的转变.要以市场和 就业为导向,并体现学科自身的特点。根据社会经济 和旅游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的需求.确定旅游专业人才 培养的目标、规模和结构.对旅游专业的建设和创建 专业教育的特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3现有的研究成果没有充分体现出旅游管理专业 的性质 [1]魏小安,厉新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 旅游学刊,2006,(s1):30—33. [2]张立明.全球化时代: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国际接轨[J]. 桂林旅游专科学报.旅游学科建设与旅游教育增刊. 1999,104—107. 随着对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旅 游学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一些学者已经认识到旅游 管理专业不仅仅是管理学在旅游中的应用.旅游管理 [3]江晓云,伍进,黄燕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调查 及创新研究[J].桂林旅游专科学报,2003,14(14):70-76. 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性。任何一门专业都有其特殊性. 只有抓住其特性.才能促进专业发展.培养出具有核 [4]何健伟.浅论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调适[J].高教 探索,2003,(3):57—58. 心竞争力和市场针对性的人才 从现有旅游管理专业 的培养目标来看.我们只看到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管 理”内涵.而没有揭示出“旅游”内涵。这就很难把握旅 游管理专业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 专业的本质差别。只有抓住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 [5]特陈水,殷章馨.论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特 征——以湖南省旅游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为例[J].湖南师 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6):103—106. 『61吴巧红.从供需错位看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应注意的几个 问题[J].旅游学刊,2004,(s1):22—25. 『71纪培玲,路军.基于人才资源需求的旅游教育分层培养模 才能更好的揭示出“旅游”内涵.进而能够更好的界定 出旅游管理专业性质 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是长期以 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5,(S1):57—61. [8]马勇,唐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 来人们没有弄清旅游专业的性质.只是把它等同于一 般的管理类专业,没能抓住旅游专业的个性。目前,虽 然学者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各式各 研究[J].旅游学刊,2003,(S1):127—13. [9]张金霞.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 汉大学报,2005,22(2):87—90. 样的修正.但都没有充分体现出旅游管理专业的性 质。 [10]刘丽梅,吕君.旅游管理教育教学创新模式思考[J].内蒙 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3(1):38—41. 3.4缺乏核心理念来统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11]林海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 河南教育学院报.2005,24(2):77—81. 综观现有的研究成果.许多的学者对旅游管理专 业培养目标进行了解析.但基本上缺乏一个核心的理 念来统筹现有的培养目标.只停留在旅游管理专业培 [12]蒋长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路[J].莆 田学院学报,2004.11(4):39—41. 养目标存在问题及原因的一般性描述 在此研究的基 [责任编辑王南山] A research summary of the cultivation objectives of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ZHAO Zhi—feng (Tourism Department,Chongqing Education College,Chongqing,400067,China) Abstract:At present,many problems exist in tourism higher education.Many scholars think the current e ̄tivafion objectives of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problems and they discuss the cultivation objectives in many aspects.This paper comments on some research achievements comprehensively,but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se achievements can not position the cultivation objectives f o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at its source. Key words: ̄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cultivation objectives;summary .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