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药量的计算
1.炮孔数量和装药量。
常采用类比法或经验公式法,结合具体工程进行现场试验确定较合理的炮孔数量和各种炮孔类型的炮孔间距。 常用计算公式为:
N=
QKSLKS== (6-1) γαLγαLγα
其中:γ=100(π/4)d²△k;W=(0.5~0.8)B (6-2) 式中 N--次掘进循环中开挖面上的炮孔总数; Q--次爆破的炸药用量,kg; L--炮孔深度,m;
γ--单个炮孔每米装药量,kg/m; d--药卷直径 cm; △--炸药密度,kg/cm³;
k--装药压紧系数,通常硝铵炸药,k=1.0,油炸药,k=1.2; α--炮孔的装药影响系数; B--开挖断面宽度,m; K--单位耗药量,kg/m³; S--开挖断面面积,m²。 装药量:(1)排炮总药量
Q=KV=KLSμ (6-3) 式中 Q--排炮进尺炸药耗量,kg; K--单位耗药量,kg/m³;
V--每排炮进尺爆落岩石的体积,m³;
L--实际钻孔深度,m; S--开挖端面面积,m²; μ--炮孔利用率,μ=L′/L; L′--爆破后的实际深度,m。
(2)单孔装药量:排炮总药量计算出来之后,即可进行分配。根据炮孔的位置不同,需要不同的装药量。 1)导洞部分
Q导
掏槽孔:
q掏=1.15N导 (6-4)
Q导
崩落孔:
q崩
=0.85
N导
(6-5)
Q导
周边孔:
q周=N导 (6-6)
2)扩大部分
Q扩
q扩=N扩 (6-7)
; 上四式中 q掏、q崩、q周----分别为掏槽孔、崩落孔、周边孔的每个孔装药量(kg) Q导、N导------分别为导洞的总装药量(一个开挖面的一个循环)及导洞一次 循环的炮孔数目;
q扩、Q扩、N扩----分别为扩大部分的单孔装药量、扩大部分一个循环的总装药量 及扩大部分一个循环的炮孔总数。 2.炮孔深度
炮孔深度的确定,主要与开挖面的尺寸、掏槽型式、岩层性质、钻机、自由面数目和循环作业时间的分配等因素有关。合理的炮孔深度,能提高爆破效果,降低开挖费用,加
快掘进速度。因此,合理的炮孔深度,应综合分析确定。根据经验,炮孔深度为隧洞开挖断面宽度的0.5~0.85倍,同时还应与循环作业时间相协调。循环作业时间常采用4h、6h、8h、16h、24h等。因此,炮孔深度L又是循环作业时间的函数,即L=f(T)。 循环作业时间T的组成为:
T=Φt1+Nt2+t3+t4+t5 (6-8) 其中 t1=NL (6-9) vmLSη t4= (6-10) p式中 T--一个循环作业内各工作所需时间的综合; Φ--钻孔与装岩出渣平行作业系数,用手提钻机时Φ=0.3~0.5,不平行作业时,Φ=1.0; t1--开挖面上的钻孔时间,h; N--开挖面上的炮孔总数; L--炮孔深度,m; V--一台钻机的钻孔速度,m/h; m--同时工作的钻机台数; t2--每个炮孔的装药时间,h; t3--爆破后的通风散烟时间,h; t4--出渣时间,h; S--开挖断面面积,m²; η--炮孔利用系数,一般为0.8~0.9; P--装岩出渣生产率,m³/h; t5--准备工作于交时间,h。 将上述参数代入式(6-8),并经整理可得到的炮孔深度: L=(T-Nt2-t3-t5)mvp (6-11) pNφ+Sm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