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互动影响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互动影响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来源:化拓教育网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互动影响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作者:杨贝贝,宋娇妮,高洁等

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7年第8期

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虽然城镇化水平受到区域经济,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经济发展仍是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城镇化也是经济发展必须要经过的过程,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的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城镇化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有着重要的关系,城镇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与水平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城镇化建设所引起的经济外部效应又推动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 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机制分析

1.1 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首先,城镇化对农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城镇化有利于转移剩余劳动力,城镇化提供的非农就业机会有助于农民脱贫。农民工进城,不仅在城市中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并且将自己在城市所获得的工资带回农村,有效的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农村的发展。同时,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城镇化的发展使得机械等高科技产品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以此促进农业的不断发展。

其次,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也有赖于城镇化的发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聚集到城镇,弥补了工业发展中劳动力的不足,扩大了工业生产规模,而人口的聚集会增加对工业产品的需求,需求能够有效促进供给的增加。随着人口和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当城市的人口和要素在一定时间内达到饱和时,便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带动周边地区工业化发展。由此,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第三,城镇化能够有效的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当人们对生活服务的需求从满足基本的温饱消费上升到以享受型生活消费时,才会促进第三产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此外,第三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解决又增加了人们的收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1.2 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

城镇化是人口、产业不断向城镇靠拢的动态变化过程,而这一过程是由于经济的增长才实现的。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与转化;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加速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聚集,促进了城镇的扩大,同时也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

不断增加的需求、进步的技术以及变化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等都是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首先,不断增长的经济,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这样就增加了社会需求;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就必须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产业结构就会不断优化升级。其次,变化的产业结构,又会促进就业结构的进一步转变,进而人们会向工业部门以及服务业寻找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农村人口开始向城镇工业部门或者服务业部门不断聚集,进一步加快了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在此过程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出逐渐增加并且能够远远地超过第一产业,同样土地产出也大过于农业产业,进而企业大多出现在城市,因为在城市可以享受到规模经济和低的交易成本,进而带来收益的扩大。如此一来,大量的劳动

力也会同样的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劳动者相互之间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明确,最后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产业结构的诞生与完善,企业数量的增加与扩张,势必促进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2 徐州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现状

2.1 徐州城镇化现状

(1)在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大环境下,徐州市的城镇化有了很明显的提高。自2006年到2015年徐州的经济一直持续不断地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应的有所提高(见图1)。这种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小城镇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化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

(2)城镇化的速度增快,城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非农业转移,徐州城镇人口呈现大幅度增长。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缓解。随着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小城镇的聚集效应和吸纳功能大大增强,由此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第二、三产业转移。

(3)城镇化的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也趋于一致,经济发展水平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化发展动力强劲,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

(4)涌现了一批有产业支撑的中心城镇。主要依靠铁矿煤港发展钢铁产业的利国镇,仅仅是钢铁的产值就已经达到了千亿元;依托煤化工、盐化工、光伏光电的龙固镇形成了三大百亿元产业;欢口镇地处苏鲁交界,利用其地理优势发展边界商贸,仅仅是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就超过了10亿元;主打“花木之乡”的高流镇,其产品销售范围广,多达全国20多个省市。这些城镇都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产业,而主导产业就是城镇汇集人口、增加就业、扩大实力的根本和源泉,产业兴盛了城镇便会兴盛。如果城镇没有了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便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2 徐州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徐州的经济与城镇化发展不断增速的同时,必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1)徐州地区城镇化水平不断地提高,但是作为苏北欠发达地区的核心城市,徐州城镇化的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具体表现为城镇规模较为分散,城镇管理经营水平较低。

(2)区域内城镇中心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3)徐州的一、二、三产业所占比中不平衡,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严重错位,产业内部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徐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背后高投入高污染的能源消耗方式使能源问题愈加突出。

(4)城镇化的发展被农村金融供给的不足制约着。徐州市市区的平均贷款额远远高于地方县(市)的贷款额,大概是县(市)平均水平的3~4倍。其实,农村金融需求比较旺盛,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而事实上,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存在着诸多问题,不仅数量少,而且种类少,在业务上存在“惜贷”和“倒吸”的问题。

(5)城镇化在发展的历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徐州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而且由于重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等。

3 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城乡规划工作。良好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降低人们的生活费用,而且可以降低经济要素的进入要求,进而节约生产成本,吸引更多的资金和劳动力进入城镇,形成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协调的良性循环。随着徐州城镇化的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首先,明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地位,以法律法规形式支持其顺利进行,保证建设工程合理有效和有用。然后,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城市管理的数字化发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同时还要提高城镇居民的文明素质,不断加强对城镇居民的教育。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加快城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首先,完善社会保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营模式和管理监控机制。其次,拓宽城镇社会保障的人群,让进入城镇工作的农民工享受到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尤其在农民工的住房、就业等方面进行的扶持与帮助,加强对农民工的技术性的训练,有针对性地在本地城镇培养相关行业的对口人才,弥补本地城镇人才的缺失。最后,在推进人口的城镇化的进程上,徐州市应该在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城镇转移人口与城镇人口同样的待遇,切实做到推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模式。首先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徐州的服务业所占比重很低,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徐州是个重工业城市,在城镇化发展中,要重视环境问题,优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转变能源消耗方式和发展方式。其次徐州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建设徐州特色城镇。如充分发挥沛县大屯镇的“全国生态肉鸭第一镇”的美名,以此带动沛县经济的发展;铜山区马坡镇已成为全国第五大玻璃品产业园,年产玻璃瓶20亿只,依托此作为马坡镇的主导产业,同时可以加强玻璃品对外贸易;邳州市港上镇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银杏树交易市场与新沂市窑湾古镇开发打造了“一山一湖一古镇”品牌等旅游经济独具特色,可大力发展其旅游业。

(4)健全投资、融资体系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首先要积极寻找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充分参考、改善和运用不同的融资模式,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来。然后,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作用,鼓励各类组织参与到城镇化的建设项目中,完善投融资,健全地方债务发行机制。最后,提高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与资金的需求量的不断扩大,有效的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空间、提高了综合收益。同时,各个金融机构要增加在农村的营业网点,特别是增加一些与农业有关的金融机构。

(5)增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对环境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和联防联控,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模式,建设绿色徐州生态城市。首先要从源头防治大气污染,管理对居民健康有严重影响的雾霾天气,加强绿色生产模式的推行。然后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不同程度的缺水危机,确保饮用水安全,也要加强循环利用水资源的力度。最后要对城市中固体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回收和利用进行大力推广,把城市垃圾作为“城市矿山”加以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 刘耀庭.新型城镇化的潜在金融需求分析与探讨[J].金融服务,2013(5)

2 宁战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徐州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淮海文汇,2015(2)

3 吴昌盛.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J].南方金融,2012(9)

4 赵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5(4)

5 刘建华,周晓.吉林省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 税务与经济,2014(11)

(责任编辑 何 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