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公众》出发浅谈网络公众中的“公共精神”

从《公众》出发浅谈网络公众中的“公共精神”

来源:化拓教育网
第6卷第14期 2015年7月 新闻研究导刊 Joumal ofNews R_esearch Vol_6 No.14 July 2015 从《公众》、出发浅谈网络公众中的“公共精神’’ 金姿妓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摘要:李普曼在《公众》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传统社会环境下的公众样态,并从主体、客体、实 质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传统公众最终沦为虚空”这一观点。随着公众不断向现代化的进阶,网络媒 体环境兴起为传统公众从主体与客体两方面提供了有效弥合,只是,网络公众的发展依旧需要秩序精 神、参与精神、宽容精神所凝结成的“公共精神”在其中的不断突围,并充分发挥其涵育性作用。 关键词:《公众》;网络公众;公共精神;角色突围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4—0333—02 探讨公众话题,离不开李普曼《公众》这本 传播学经典著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凡是存在公共生 活的地方,“”这一概念可谓众所周知。…但是,社 会的变迁、科技的发展、个体认知水平的提升,共同促使 “公众”正在从传统型不断在向现代性进阶。 “盲人骑瞎马”的传统公众 一、(一)什么是?什么是公众? 就是意见,是碎片化的观点,通常是指没有得到充 分论证的不确定的判断。具体来说,的主体是公众,即 总是公众的。其次,的客体总是指向现实世 界中的某些具体事件。 然而,当发展成为公众时,就必须经过“公共 精神”这一词,公共精神的产生,又离不开公共空间与公共 生活的出现,由此,即可产生李普曼所定义的“公众”: 公众就是公众意见的集中表达。 (二)传统公众为何沦为虚空? 事实上,李普曼在本书中反映出的其实是对当时社会 条件下公众的不自信。因为的主体是缺乏理l生思 考能力的社会大众,客体是一些难以认清其实质的模糊事 件,而的本质又只是一些零碎的意见表达,再加上社会 外在条件,如严苛的审核制度、语言表述本身的单薄以及个 体注意力和兴趣的短暂性等,最终导致当时社会环境中的 公众不可能自发产生真正的公众。传统公众沦为 虚空。最终还要从以下三方面探究其原因: (1)主体是缺乏理性思考能力的社会大众。社会 大众不同于社会公众,米尔斯通过对“公众”与“大众” 的比较得出:在公众当中,有许多人在表达意见和接受意 见;而在大众当中,表达意见的人比接受意见的人要少得 多。_2 传统社会条件下的公众,意见的表达往往是受到了 巨大的,这也是李普曼所认为的传统公众未能发 息,这就是成见。”…成见系统是我们个人传统的核心,是 对我们社会地位的保护。成见所构筑的是一个和谐、稳定 的世界景象,是一个合乎我们需要的可能的世界。如果攻 击成见,就会被看作是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基本原理的攻击。 成见带来的公众对于公共事件最普遍的思维方式就是“先 定义、后理解”…:人们不会首先去看事件本身,而是先去 对事件做以判断,之后,再用自己大脑中已有的类似成见去 对应。正是由于成见的存在,个人就无法成为一个“理性 的个体”,成见一旦形成,将会对个体的认知方式产生深刻 影响,任何新信息将无法被个体认知与加工。无法理解新 信息、无法发表理性观点的个体将只能凭借脑海中的刻板 印象来讲述自己零碎的观念,而无法形成具有“部分一致 性”的真正的公共意识与公众。 (2)客体是一些难以认清本质的模糊事件。真理 只能被无限接近、但距离依旧存在,任何公共事件的亦 是如此。但是,之所以在传统社会条件下,公共事件的本质 更加难以被认清,则主要是信息的充分程度难以保证。“谁 能在自由开放的交流中竟会越来越不了解呢?”这是 李普曼在本书中提到的重要观点。了解事件最好的办 法就是有充足的信息作为基础以及开放的环境作为平台, 但是,在传统社会中,这两者都不充分具备。信息量的不足 方面是由于媒介本身的导致无法准确提供相对完整 的信息供每个人思考;另一方面则与信息资源的掌控者有 关。掌握信息的获取与发布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先 天资源与后天努力共同促成的一种能力。传统社会信息只 能单向流动,且仅有的信息在探究的过程中也会显得 单薄与稀少。因此,没有充分信息作为支持,公共事件的判 断就很难做到完全地接近,公众由此产生的意见与观 一挥效力的主要原因。同时,从大众个体角度出发,自我虚构 与无法摆脱的成见也成了阻碍公众效力发挥的主要因 素:1)自我虚构,即“两个自我”观点。通常来看,现实世 界的自我在拟态环境中很难生存。因此,就必须自己为自 己构筑一个更加强大有力的形象。当然,具体途径也不完 全相同,有的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有的会加强自己的言 语力量。并且,两个自我之间无法条分缕析,它们相互融 合、极其复杂。由此就产生了在公众分析中至关重要 的问题:什么样的自我会卷入之中?…面对不同的公 点,自然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众。 (3)本质就是零碎的意见表达。公众的本质, 就是公众意见的表达,但传统环境中的公众呈现的是 零散的碎片化特质。公众的核心,在于产生“部分一 致性”的观点, 即公众离不开“公共性”作为支撑。 传统公众中,互相辩驳与互相妥协的色彩较为单薄,更 多的是个人意见的逐个发表,缺乏在互相讨论中形成集中 的共识性观点,则不能充分发挥公众应有的作用。 二、网络媒体兴起对传统公众的补位 但是,自2O世纪第三次科技以来,互联网对于人类 共事件,大众会不断地虚构更多“适宜”的自我来适应事 件的不断变化,自我利益则是自我虚构的出发点。由此,公 众失去了“公共性”这一基本特质,若再想发挥公众 在社会生活中的正效用,则会更加困难。2)成见:“先 于理性被投入使用,是一种感知方式,它在我们所意识到 的信息尚未经过我们思考之前就把某种性质强加给这些信 的生存环境以及交往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的 穿透力足以通过塑造崭新的网络媒体环境,从而触及公众 最深层次的价值观念。具体而言,网络媒体兴起对传统公 众的补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真正的公共领域 什么是公共领域?哈贝马斯指出:“公共领域是介于公 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一块相对的中间地带, 作者简介:金姿蚊,女,陕西西安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 333 学 探讨 公众借以自由地发表公共意见、对公共权力予以批判。”l4 J 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必须具备批判功能。网络空间 正是这一关于公共领域界定的重要体现。 网络媒体的兴起之于公共领域发展无疑是一次新突 破。李普曼认为:传统环境同体与共同体之间是相互 的,即人际社交圈子是相互分隔的,这就导致人们无法 通过更多有效的信息和更加自由开放的环境来使越辩 越明。而网络媒体环境相较于传统环境来说,具有开 放性、交互性、快捷性三大特征。开放性大大增加了公众舆 论主体的范围与数量,进入意见发表空间的门槛基本不存 在,网络空间中人人都有权利、也有能力针对公共事件发表 自己的观点;同时,对于事实与的发布权也不再局限于 官方“喉舌”,在多元、自由、开放的信息交流环境中,公众 会越来越接近。交互性则意味着网络环境中的公众可 以通过信息的不断交流以及辩论最终形成“部分一致性的 公众”。至于快捷性,则是网络媒体所独有的优势,舆 论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实现远距离快速传播,真正实现公众 的公众性。 (二)真正的公众 越 蓊 近百年前,李普曼看到的那些充满成见、缺乏判断力、 多个自我交互重叠的个体在现代社会中从来都未曾消失, 以一种特定的象征播种于人们心中公认的权威人物以及细 致人微的新闻审查也依旧活跃。但是,网络媒体环境中的 公众相较于传统公众来说,依旧具有极大的跨越。 首先是“公众”的范围。传统意义上的公众,一 方面是指有能力思考公共事件、有平台发表公共意见的部 分公众观点的集合;另一方面是指经过权威人物及把关人 精心挑选、制造出的同意。无论从两者中的任何一方出发, 都会深刻反映出传统的“公众”概念太过狭小,甚至天生 就将一部分不具有意见发表平台的人排除在外。但是,网 络媒体则极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遗憾”。开放的网络环 境完全扩大了公众的范围与数量,精英与平民都成了网络 媒体的用户。其次是“公众”的能力。李普曼指出:“思想 是有机体的一种功能,而大众不是有机体。”换言之,大众 不能思考缘由,只能判断对错,只能在编辑好的选项里选择 个自己认为正确的,其他则划归为谬误。“乌合之众”现 象至今也未曾消失,但是,网络环境的开放以及信息的纷繁 复杂逐渐锻炼了每一个网络媒体环境中生存的成员的能 力。不断的信息交流,不断的观点辩驳,使得公众的产 生将会向着更加理性化的方向迈进。 三、“公共精神”在网络公众中的角色定位 网络媒体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传统公众舆 论的补位,是对公众在传统话语体系中那些难以避免 一先反映着其对秩序的理解,进而反映出其对公共生活的认 知和对何为公共的共识性判断。网络公众要发挥作 用,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主体对自我意见的准确表达,而 准确表达的基础就是有秩序的表达。网络媒体环境中的秩 序,不仅是指现实世界中也具备的法律、规范、习俗,同时还 有一种虚拟环境中所必须具备的“内心秩序”。“内心秩序” 指向人的自我约束和良心自由,网络环境若要避免无序状 态、网络公众若要发挥其在社会一政治进步中的作用, 就必须首先培养其参与者的秩序精神,从而摆脱传统公众 中的非理性状态。 (二)参与精神 参与精神主要是指公民对社会事务的关心程度、参与 愿望和参与信念。个人是否属于共同体的一员,首先是由 是否参与共同体事务来标示的。公民的参与精神和参与意 识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意识、民主意识。 网络环境为个 体提供了充分的公共生活参与途径,参与是公众的首 要环节,只有参与在公共事务中,才能在与公共生活的不断 交互中体验到个体与公众的亲密关系。其次,参与还意味 着个体必须在参与公共生活之后能够进入到意见的公共表 达平台。这是当前网络公众中最缺乏的环节,即个体 不愿意进行意见的表达。因为个体很容易在庞大的公共事 务面前产生退缩,认为一己之力难以改变什么,但事实上, 只有勇敢表达,才能体验到个体对公共生活的巨大推动力。 (三)宽容精神 宽容是现代社会多元发展的必然要求。宽容意味着理 解与尊重,意味着包容与共存。在网络媒体环境中,参与主 体的广泛性带来了意见发表的多元性,面对千百种不同观 点的碰撞,个体首先要能够容忍别人直接反对自己的观点 与原则。其次,宽容精神还表现为对人性与生俱来的缺陷 的容忍,个体必须意识到:任何的个体在复杂的世界环 境中都是脆弱的,都是需要其他人的包容与原谅的。 网络空间是一个典型的公共领域样态,足够数量且拥 有公共精神的公民,是保障决策及其执行的正义性的最坚 实基础。网络媒体环境中的公众在极大程度上对传统 社会条件中的公众产生了较强的缺陷弥合的作用,但 网络公众中的“非理l生表达”特征依然需要通过参与 者“公共精神”的进一步提升来转变。这个提升不会是一 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若要公众在网络空间环境中也能 发挥出对社会生活与政治决策的巨大影响力,就必须使公 共精神在网络公众中真正稳定下来,使公共精神充分 溶解在网络公众的话语体系中,并充分发挥其涵育性 作用。 参考文献: 的缺陷的一次有效弥合。但是,网络空间的发展既有可能 为公众的涵育带来力量,也有可能对其产生撕裂性的 破坏。网络世界中的公众所产生的诸多新困境。例如, 公民个人情绪的非理睦表达、真假信息鱼龙混杂等,究其原 因,离不开对“公共精神”的思考,网络世界的公众在 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公共精神”如何从中突围显得至关 重要。 [I]李普曼.公众[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世纪出版 集团,2006:1,62,74,131 [2]米尔斯.权力精英[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386. [3]郭玉锦.网络公共领域中的网络与网络公众 [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3. [4]哈贝马斯.公共领域[M].北京:三联书店,1998:125— 126. 关于公共精神概念的界定,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该概念 的不同内涵。一部分学者认为:公共精神落实于人们愿意 在公共生活或公共空间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寻找、把 握参与公共事务机会的能力;一部分学者认为:公共精神在 现代社会不仅意味着义务意识,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公民基 本的权利意识;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公共精神指社会成员 [5]李秋涛.理析中国近十年之“公共精神”研究[J].社 科纵横,2013(28):222. [6]刘娜,王红丽.基于公民参与网络的公共精神重建研究 [J].社科纵横,2010,25(4):88. 在公共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的主 观认可并体现于客观行动上的遵守与执行。 回归到网 络媒体环境中公众所呼吁的“公共精神”,离不开以下 三个具体要求: (一)秩序精神 公共生活如何有效开展?最重要的原则是共同体中个 体对秩序的遵守程度。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首 3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