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安溪茶产业发展特点及思路

来源:化拓教育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安溪茶产业发展特点及思路 余文权 (福建省农业厅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 福建省安溪县地处厦漳泉结合部,居山而临海。全县土 地面积3057.28平方公里,人口111万,是全国著名的乌龙 万亩有机茶生产基地。 (4)促进茶园流转 引导茶叶加工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 茶主产区,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安溪产茶历史已有 1000多年,自古就有“闽南茶都”的美誉。 安溪制茶起源于唐朝,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停滞于 过承租、承包等形式,加速山地流转,促进茶园向大企业、大 公司集中,形成规模经营。 2.质的提升 (1)茶叶制作水乎和品质明显提高 近代,崛起于当代。据《安溪县志》载,250多年前安溪人就 已在东南亚形成了初具规模并较为完整的茶叶加工销售体 系。20世纪90年代后,安溪茶业步人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其 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猛、效益之高、影响之远,居全国上千 个产茶县之最,安溪也从福建省最大的贫困县,跻身全国县 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之列,被称为茶业界的一面旗帜。1949 年,安溪全县茶叶总产量仅419.6吨;至2007年,全县茶园 总面积达到50万亩,年产茶叶5.2万吨,涉茶总产值57亿 全县大部分茶叶主产区基本形成种植大户一规模制茶一 专业经销的专业化分工格局,出现了以出售茶青为主的种茶 大户、以制作高质量茶叶为主的制茶大户、以商贸交易为主 的卖茶大户三大群体。适应市场需求,乌龙茶加工以家庭作 坊生产为主向企业加工转化;从“看天做青”向“空调做青” 发展,制作技艺和设备不断改进创新,尤其是夏暑茶使用 “空调调温调湿”技术,摆脱了制茶靠天吃饭的状况,高档 茶、中档茶数量分别较未采用该技术前增加20%和30%。分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00元,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 的50%以上,主产区茶农茶叶收入甚至占总收入的90%以 上。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包装印刷、机械制造、交通运 输、餐饮旅馆、茶文化旅游、房地产开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工的逐步细化,有力地促进了茶业的集约化生产,改进了制 作技艺,茶叶品质得到普遍提高,实现了质的飞跃。 (2)构建社会服务网络 全县有近80万人的经济收入得益于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 及与茶相关的行业,形成了“一业兴、百业旺”的可喜局面。 1995年3月,安溪被农业部授予“中国乌龙茶(名茶)之 是建立了县、乡、村级茶树病虫害测报网络和服务队 伍,进行综合防治,实现茶叶无公害生产。二是建立了“安溪 农特网”、“农业110”服务热线及“中国茶都”网上交易市 场等信息服务体系,使服务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三是组织开 拓市场、规范行业竞争行为、协调同行业利益关系。2005年 在茶叶同业公会的基础上,组建安溪县茶叶协会,会员涵盖 茶叶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各领域和茶叶机械、包装、文化、 乡”;2000年9月,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 授予“中国铁观音发源地”;2001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 园艺产品(茶叶)出M示范区”;2002年被农业部确定为 “全国首批南亚热带作物(乌龙茶)名优基地”;2003年,被 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基地县先进单位”; 2005年荣获“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称号。 旅游等行业,进一步规范全县茶叶市场经营秩序。2006年在 长坑珍田、西坪内山等地探索建立村级茶业合作社,联合农 民,集团作战,实现茶叶生产“五个统一”(统一购买农药、 安溪茶产业发展特点 统一喷洒农药、统一品牌经营、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质量检 1.量的扩张 测),有效地提高了茶业组织化水平。 (3)严把茶叶质量关 制订了《安溪铁观音》和《安溪乌龙茶》两项产品标准, 其中《原产地域产品——安溪铁观音》国家标准已通过专家 审查。推进无公害茶叶基地、优质铁观音基地、绿色食品基 地、有机茶基地的建设发展,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降 低茶叶农残和重金属污染,提高茶叶食品卫生质量。协调同 业公会和有关质量管理部门,经常性地开展市场和厂家的茶 (1)狠抓种植结构调整 引导茶农因地制宜,利用“山边田”、“缺水田”种植本 地经济效益高的良种茶树,尤其是重点发展铁观音、黄金桂、 本山等品种,不断扩大基地面积。近5年来,全县新增茶园面 积7万多亩。 (2)加强“三低”茶园改造 通过“改造、淘汰、集中”和改植换种等措施,不断扩大 铁观音的种植规模,在大坪、芦田、虎邱等乡镇引进种植台湾 及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选育的茶树良种,目前全县 茶树良种比例达95%以上。 (3)组织实施“2l12”工程 “2l12”工程是指建设20万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10 叶产品质量抽查;加强中国茶都的市场管理,连续多年组织 开展“绿色茶都”创建活动,让茶农和茶叶经销者建立起 “绿色、天然、无公害、原生态”的理念。 3.市场拓展 安溪乌龙茶内外销并举。国内已形成了福建、广东、长江 流域和北方四大市场,安溪人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设的茶 16· 万亩茶叶绿色食品基地、10万亩高产优质铁观音基地及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爷 ·产业论坛 庄、茶店、茶行、茶艺馆达3万多家,全国市场占有率从2000 年的5%提高到8%左右。此外,还形成了以日本、东南亚为 主,俄罗斯、欧美为辅的外销市场,产品销往五大洲4O多个 相继举办了“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暨首届中国安 溪铁观音乌龙茶节”,“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两届“中 华茶产业国际合作高峰会”,“中华茶文化安溪铁观音和谐 健康”高峰论坛,“安溪铁观音神州行”等重大茶事活动,组 织茶艺队到全国各地宣传表演,并代表中国参加了法国皮卡 国家和地区,年销量1.5万多吨,每年创汇6000多万美元, 2007年出口单价2.88美元/公斤 安溪县城区和茶叶主产乡镇均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 茶叶专业交易市场,销量逐年上升。安溪中国茶都是福建省 迪“中国文化年”活动,深入挖掘了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内 涵,有力地宣传了安溪茶业及安溪茶文化的精髓。 特别是2005~2007年举办的“安溪铁观音神州行”系 列活动,邀请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10多家新闻媒体记者随 团,横跨10多个省,行程4万多公里,围绕“绿色、品牌、诚 信、文化”这一主题,在北京、广州、深圳、汕头、长沙、济南、 农业重点企业和省十佳龙头企业之一,现有1800间商铺、两 个交易大厅、3000多个交易摊位,客运站、物流中心、酒店、 茶文化博览馆、精品展厅、茶文化研究中心、文化广场等配套 服务设施齐全。开业6年来,交易量年均增幅达40%,交易额 年均增幅达60%,为全国茶叶市场之最。2006年交易量达到 西安、成都、武汉、上海、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中城市,组织 开展品茗赏艺、茶商茶友座谈、专家讲座、论文书籍首发式、 茶王赛、成立茶叶协会分会等近60场次活动,全面展示了安 溪铁观音的品牌形象。有100多家各地主流媒体进行报道, 先后刊播及转载新闻3000多篇(次),反响强烈,效果良好, 1.3万多吨,交易额l2亿元,在全国茶叶市场上位居前列。 4.品牌塑造 安溪乌龙茶产品积极参与相关认证。2004年,“安溪铁观 音”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6年,“安溪铁观音”被国家 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还被外商评为所熟悉和最喜 爱白勺 胜一中国农产品品牌;“风山”牌铁观音连续25年获得 国家金质奖;2007年安溪铁观音集团有限公司和安溪八马茶 业有限公司荣获“福建省品牌农业企业金奖”;到2007年9 月,全县荣获茶叶行业中国驰名商标5件,福建省著名商标5 件,泉州知名商标7件;获无公害食品认证的企业7家,获得 被新闻界誉为保护品牌之旅和安溪铁观音的“万里长征”。 二、安溪茶产业发展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1.茶叶产品的卫生质量问题 茶叶产品卫生质量已成为影响安溪茶产业发展最重要的 绿色食品商标使用权的企业10家,获得有机茶标识使用权的 企业6家;获IS09000质量认证企业30家,HACCP认证企业 制约因素,虽经多年努力在农残控制上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明显 效果,但这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必须持之以恒地紧抓不放。 2.茶叶生产的规模化问题 2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企业4.4家,GAP认证企业1家,OS认 证企业102家;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准用企业50家。 5.文化弘扬 千家万户的小作坊生产仍然是当前安溪茶叶生产的最 主要方式,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今后 应大力促进其向规模化转化,实现茶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3.茶叶经营的规范化问题 安溪茶叶营销主体还是众多的个体户,据不完全统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溪县以“文化搭台,经贸唱 戏”,借助“茶王赛”这一形式,认真办好茶事活动,开展茶 王拍卖会、茶艺表演、产品展销会、名茶品尝会和新闻发布会 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安溪乌龙茶的知名度,深化了安溪铁 观音的品牌内涵,扩大了内外销市场,增加了茶农收入,促进 了茶产业与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从2000年起,在中国茶都 全县有10多万人从事茶叶营销,形成“无安不成市,无铁不 成茶”的销售格局。这样的销售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小品 牌多、市场竞争无序的不良后果,对安溪铁观音乃至安溪整 个茶产业的信誉度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 有必要进行市场规范整合,提高整个营销 体系的诚信度。 4.茶叶产品的品牌化问题 英国立顿红茶一个品牌年营销额达26 亿美元,而安溪全县涉茶产值才50亿元人 民币,由此可见品牌对一个产业发展的重 要性。安溪茶产业要在现有的区域性品牌 基础上,整合形成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性的 知名茶叶品牌,通过品牌的带动,进一步提 升安溪茶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产 业发展从产品开发到品牌开发的质的飞 跃。 5.茶文化推荐的方向问题 安溪茶文化宣传推广可以说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从茶王赛到高峰论坛,至神州行 等各类活动,大力宣扬了安溪茶产业的文化 1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内涵。但当今全国各地都在进行茶文化的宣传推荐,安溪茶界 应充分认识安溪铁观音和安溪茶产业文化的主体内涵,确定 观、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大力构建县城“大”茶文化与其他中 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进一步促进茶文化在不同群体中的 流行与推广,使更多的受体接受茶文化、参与茶文化。四是建 宣传的核 t2,内容,即“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的新理 念,让这一理念深入人 t2,,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认知。 设茶文化博览园。融合现有的中国茶都、茶叶公园和茶叶大 观园等旅游资源,建设全国一流、高品位的安溪铁观音茶文 化博览园。博览园要集茶叶教育、茶叶科研、茶文化宣传与旅 游为一体,通过一个点的参观考察,就可让外地游客充分领 略安溪铁观音和安溪茶文化的魅力与内涵。 安溪茶产业发展思路探讨 1.以生态工程为载体,构建平衡协调的生态体系 是严格控制茶园规模。严格禁止毁林新开茶园,出台 4.以品牌工程为载体,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体系 规定对2007年1月1日后新开的茶园全部退茶还林,对于 是要大力塑造区域性品牌和民族性品牌。要以现有的 坡度过陡的茶园征收水土保持费,对于违法开垦茶园的予以 “八马”、“风山”等中国弛名商标为依托,创建区域性品牌, 严厉追究,确保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抓好生态 力促茶叶企业上市,使安溪乌龙茶、安溪铁观音形成2-3个 茶园建设。继续组织实施生态茶园建设五年规划,每年建设 在全国知名度高、市场占有量高的品牌;引导茶叶企业自创 4万亩生态茶园,落实种树、梯壁留草、种植绿肥、灌溉和完 品牌,近期再培育3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省级著名商标。二 善道路设施5个方面的措施,至2010年全县建设生态茶园 是加强品牌整合。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中小茶叶企业向 20万亩,逐步恢复安溪茶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 龙头企业集中,逐步改变茶叶企业小、散、弱的局面,加快品 和生态效益和谐统一。三是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建立茶园水 牌整合。三是规范市场体系。运用安溪铁观音驰名商标、证 土保持示范点,降低茶园水土流失,重点是高标准建园,使小 明商标、原产地域认证等法律武器,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样品 雨不出园,大雨不冲园,有效利用降雨,变不利为有利。 制度,建立完善的安溪铁观音经营许可及产地确认制度,形 2.以健康工程为载体。构建保健养生的品质体系 成公开、公平、开放的市场体系。 是加大茶叶保健功能的研究与开发。成立安溪铁观音 5.以素质工程为载体。构建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研究院;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在安溪建立 是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质。继续实施“茶业万人培训 省茶科所分所;依托八马茶业有限公司、安溪铁观音集团等 工程”,从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精制、营销及茶文化宣传等 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研究安溪铁观音的保健功能。二是延伸 多方面提高茶业从业者的素质,使他们成为安溪茶产业的形 产业链。积极引进茶叶企业开发功能性饮料,进行安溪茶产 象大使。二是提高茶叶企业的总体素质。从政策、资金上培 品的深度开发,提取茶多酚等茶叶功能性成分,延伸茶叶产 育扶持50家产值超千万元的茶叶企业,积极鼓励有实力的 业链,增加茶产业的附加值。三是提倡健康品饮技艺。 企业尽早上市,促进安溪茶产业的优化升级。三是强化茶叶 3.以文化工程为载体,构建平和平静的茶文化体系 专业合作。扶持鼓励茶叶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通过 是要持续强化安溪茶文化的宣传。持续开展各种形式 茶叶协会的行业自律功能,茶叶专业合作组织的统一组织管 多样、内容丰富的安溪铁观音乌龙茶文化,注重从娃娃抓起, 理功能,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逐步向规模化聚合,进一步降 使茶文化大众化、普及化,在品饮乌龙茶的同时,感受安溪茶 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销售,提高市场的诚信 文化的精髓,赋予安溪茶文化内涵。二是要发展茶文化旅游。 度和美誉度。四要提升产业内涵素质。要整合现有的产业资 安溪茶文化之旅已成为中国三大茶文化旅游黄金线之一,是 源,充分利用安溪、台湾两地的“五缘”优势,筹划建设海峡 安溪茶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培育茶文化特色旅游 两岸(安溪)茶业合作示范基地,从茶叶生产、加工、科研乃 这一新兴产业,注重把安溪独特的茶文化和丰富的自然景 至营销及文化等各方面与台湾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通过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社会认可实验室评审 3月14日,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通过了 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文件,仪器设备有效 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社会认可实验室检验能力的现场评 性确认、标准、计量等管理文件、记录与报告进行了审查。通 审。浙江检验检疫局认证管理处吴建伟处长主持现场评审的 过严格的考核和现场评审,各项指标的考核都取得了良好的 各项工作,浙江检验检疫科学技术院朱晓雨主任等4位专家 成绩,顺利通过了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社会认可实验室检 参加了现场评审工作。 验能力的现场评审。 评审组对“中心”的机构与人员、质量体系、仪器设备和 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通过这次评审,证明 检测工作、记录与报告、设施与环境等各方面进行了硬、软件 了中心的质量管理、检验能力、环境条件符合浙江出入境检 全面的现场考核和评审。专家组从“中心”样品库中随机抽 验检疫局对实验室的要求,为茶叶出El企业检验提供了便 取留存的副样,对中一lf,检验人员进行茶叶中农药残留的重复 利,也为茶叶出El企业开辟了新的检验通道。 性检验和茶叶感官审评检验现场考核 专家组还对“中心” (金寿珍)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