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洛丽塔》中的美感极乐
来源:化拓教育网
第l1卷 第6期 2013年l2月 红河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Vo1.11 No.6 Dec.2O13 论《洛丽塔》中的美感极乐 尹家兵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国语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摘 要:纳博科夫是一位唯美主义者,他主张艺术与道德无关,而是为美服务。《洛丽塔》完美阐释了纳博科夫的这一艺术 追求。纳博科夫借亨伯特之手用美妙的语言文字和对各种文体的独到摹仿,带给读者别样的美感极乐。 关键词:纳博科夫;洛丽塔;美感极乐 中图分类号:1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13)06—0039—04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乃 至世界文坛最为重要的作家。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 彩:他出生于白俄贵族世家,受过良好教育,熟练 掌握俄、法、英三门语言;他博览群书,尤其爱读 的细节描写赋予作品的独特的语言魅力,还是对其 威尔士、爱伦坡、勃朗宁、济慈、福楼拜、魏尔 伦、兰波、契诃夫、托尔斯泰和亚历山大・勃洛克 等人的作品;他偏爱乡间草地、落基山脉以及阿尔 卑斯山麓灵动翩飞的蝴蝶;他一直在流亡,从圣彼 得堡到克里米亚,从柏林到巴黎,从纽约到蒙特利 尔……他和他的作品都卓尔不群、冷漠孤傲,但文 字下面却潜藏着他对生活和艺术炽热的爱。纳博科 夫是位多产的作家,他一生奉献了长篇小说18部, 短篇小说50多部,诗歌4o0多首,此外还有若干文学 评论文章和蝶类学研究论文。 在诸多作品中,《洛丽塔》尽管最具争议,却 是声名最著,最为纳博科夫倾心的作品。1962年接 受BBC电视台采访时,纳博科夫谈及此书, “《洛 丽塔》是我特别钟爱的作品。这是我最艰难的一部 作品——主题是那么遥远,远离我自己的情感生 活;在用我的混合才能把它写得真实的过程中,我 感到特别的快乐”[11160两年后,他在回答简・霍华 德提问时进一步强调, “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洛 丽塔》给我留下的快乐余光最多——也许因为这部 作品最纯洁、最抽象、最经心”【1l5 。作为一部不 朽的后现代主义经典之作,《洛丽塔》集中体现了 作家极具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完美阐释了他唯美主 义的艺术追求。纳博科夫在论及蝴蝶研究与创作之 间关系时曾说,一件艺术品是诗的激情和纯科学的 精确的融合体。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点 燃纳博科夫作品激情的火焰。无论是通过精微人里 它文体的独到摹仿都令细心的读者在经过一番努力 之后感到“脊椎的震颤”,得到至高的美感极乐。 纳博科夫在1 972年接受《瑞士广播》记者采访时说 个好的读者势必要同难对付的作家较量一番。 不过较量之后会有所收获的”[11177。读者的“收获” 到底是什么?纳博科夫在《洛丽塔》后记中说“对 我来说,一部小说的存在,说得露骨一点,完全在 于它提供我所谓的‘美感极乐’’’151 ∞。怎样获得纳 博科夫所说的“美感极乐”?笔者以为细读文本, 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和解读文本中多样化的文体摹 仿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审美感受。 “一语言魅力 纳博科夫是语言天才,早在孩提时代,他就学 会了英语和法语。他在欧洲时期的作品大都是以俄语 写的。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从而不得不改用 英语创作。《洛丽塔》是纳博科夫移居美国以后用英 语创作的一部小说,是他和英语“恋爱的记录”。纳 博科夫谈及《洛丽塔》时,总会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其 中语言魅力的满足和自豪。尽管多少不屑于谈论道德 一主题,在有些评论者认为这是一部反美的作品时,纳 博科夫却感到痛苦。他提醒读者关注小说中“细腻情 感的描写”、宁芙的“典雅与温柔”以及“令人振奋 的”美国场景【1l5。。他觉得这是一部能够带来一种称 之为“美感极乐”的虚构作品。 《洛丽塔》的语言正如纳博科夫所钟爱的蝴蝶 那样具有一种轻盈灵动、超尘脱俗的气息。小说出 版之初,大洋两岸的评论家们尽管对其中的道德主 题看法不一,然而都对纳博科夫的语言魅力深深折 收稿日期:2013-05-03 项目基金: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蝴蝶情结与纳博科夫后现代美学研究(2011-bwy一02) 作者简介-尹家兵(1976一),男,江苏泰兴人,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40 红河学院学报2013.6/文学研究 服。约翰・霍兰德称这是他“记忆之中渎过的最有趣 的书”[31830 F.W.Dupee说“《洛丽塔》是一次绝妙 而独特的阅读体验”[3]84。多萝西・帕克尔也是为其 大赞颂歌:“《洛丽塔》是一本好书,一部惊世之 与蝴蝶情结在《洛丽塔》中的体现,在笔者的《魅 人的蓝蝶》一文中有所论述,此处不再重复。小说 中让人值得回味的细节描写很多: “远处是IJJ'近 处是山。山叠山;淡青色的美景我从未看清楚,一 作,一部伟大的作品”[3117o纳博科夫对语词、韵律 以及语义内涵的痴迷达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程度。 读者惊讶于小说的题材(中年男人对美国少女的不 伦之恋),更叹服于他用抒情诗般的语言来处理这 一题材的方式。在《固执己见》中纳博科夫揭秘了 给他的宁芙起名的缘由: “为我的小宁芙,我得找 一个有点抒情意味的爱称。 ‘L’是最软绵最艳丽的 字母之一。词后缀‘一ita’富于拉丁文的温柔;…… ‘L’应清脆典雅,……另外要考虑的因素是这个名 字的来源——那源泉的名字——‘多洛雷斯’里的 玫瑰和眼泪。[1128"小宁芙的名字所蕴含的抒情意味 和贯穿全篇的充满诗意的语言是契合的。 纳博科夫传记作者博伊德感叹“没有其他小说 会如此令人难忘地开头”[4125e。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我 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一丽一塔:舌尖从上腭向下 运动三步,第三步轻叩牙齿。洛。丽。塔。”I5ll 开 篇即以诗歌般的语言和节奏奏响了恋曲的最强音。 “早晨,她是洛,平凡的洛,……她是穿着宽松裤 子的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莉。正式签名时,她是 多洛蕾丝。可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 ” 从亨伯特如梦呓般痴情的呢喃中,读者骤然会有一 种心灵之门被撞开的震颤——原来亨伯特不仅仅是 个疯子、是个变态狂,他更是一个诗人,是美的信 徒。暂且抛开亨伯特道德恶魔的身份不谈,一如纳 博科夫一样,亨伯特也是位语言和文体大师。《洛 丽塔》的语言铺张抒情,通篇充满着跳跃的节奏, 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激情。这一道德层面上为人不齿 的疯子全身心投入了自己的语言狂欢,在语言方面 他(抑或纳博科夫)是彻底的胜利者,他征服了读 者,赢得了掌声。 《洛丽塔》语言魅力的另一面是其标志性的 精确细节描写。对纳博科夫在小说中细节描写的偏 爱,前人多有阐述。让・布洛说“具体是他的使命; 细节是他的偏好和信任。l6l7”纳博科夫一生对蝴蝶 和鳞翅目昆虫学研究充满激情,他曾说过“假如俄 国不发生革命,也许我会把全部生命献给蝶类学, 根本就不会写什么小说。【】l1∞”庆幸的是,造物主 在给世界一个杰出的昆虫学家的同时,留给我们一 个甚至更为卓越的文学家。对细节的敏感和偏爱连 通了蝴蝶研究和小说创作。博伊德说“对纳博科夫 来说,鳞翅目昆虫学既是一个研究领域,也是一种 激情,从童年起,这种热情就影响着他整个的想象 力,影响着他全部的艺术…・・.[41123,,关于细节描写 山接一tl_l之后出现了人迹炊烟;东南部,重峦叠 障;覆着雪脉的摩天灰色石碑,连绵的尖峰在高速 公路的转弯处突然现露出来,幽深的林阵,与整齐 的暗黑色枞树完全重叠,又被白杨树柔白的烟雾切 断;…・・.[51215-16,,这种嵌入式的静物画般的景物描写 如璀璨的钻石散布在《洛丽塔》文本各处,涤荡着 读者的灵魂,从而获得一种审美享受。如王国维先 生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置身于景,由此观 照并能形诸文字的人必然是有情之人。再看一段洛 丽塔打网球时的描写: “我的洛丽塔在轮到她有充 分的时间轻快地发球的时刻,有一种特殊的抬起弯 曲的左膝的姿势,这时在阳光中,一只脚尖突出的 脚、纯净的腋窝、发亮的胳膊和向后挥动的球拍之 间有一刹那总会形成并保持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平衡 姿态,她总会抬起脸来,露出闪亮的牙齿,对着那 个给高高地抛到了强大优美的宇宙顶点的小球微微 一笑……”[2]368。洛丽塔的这一姿势和微笑永凝固 了,读者似乎进入了纳博科夫所说的“没有时间的 意识”,这一顷刻瞬间成为永恒,这一刻“温柔典 雅”的洛丽塔便永远驻进了缪斯的殿堂,驻进了读 者的心灵。洛丽塔之于亨伯特堪比蝴蝶之于纳博科 夫,在《说吧,记忆》中,纳博科夫回忆儿时捕蝶 时的狂喜时说“这是狂喜,而在狂喜后面的是别的 什么,难以说清楚。就像是涌进了我所爱的一切东 西的片刻的真空”[71155-56。阅读这样的细节描写显 然是获取美感极乐最直接的途径。作为一个艺术家 和学者,纳博科夫喜欢细节胜过概括,如此精微人 里的细节描写也是纳博科夫作为一位独创性作家的 标志之一。尽管初读者觉得纳氏文本艰深晦涩,难 以卒读,然而大多数读者的体会是,再读两遍、三 遍,~切便清晰起来,便能感受到文本之中那难以 言说的魅力。 二文体摹仿 纳博科夫不仅是语言大师,也是文体大师。 《洛丽塔》享誉文坛,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是和它 丰富多样的文体分不开的。在《关于一本题名<洛丽 塔>的书》中,他再一次暗示读者“还有一些地方、 岔路、最喜欢去的沟谷,比起书中其他部分来,你 更急切去回想,更深情地欣赏”[21SOl。显然纳博科 夫对读者的鉴赏力有着较高的期待和要求。纳博科 夫认为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具有欺骗性和复杂性 的,而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纳博科夫痴迷于捕 蝶和制作象棋棋迷,这显然也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 尹家兵:论《洛丽塔》中的美感极乐 41 观,在文学创作中他一直偏爱设置迷一样的布局和 结构。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文学成就的巅峰之 作,从宏观架构到字里行间处处可见纳博科夫式的 摹仿。 I5”’限于篇幅,详述《洛丽塔》中的摹仿现 象既无可能,也没必要。笔者认为,读者从纳博科 夫在小说中对宏观架构的一个方面也就是各种文体 的爱情题材故事,也颠覆并重塑了这一文体。 (二)侦探小说 侦探小说是一种通俗文学体裁,讲述刑事案件 的调查和破案过程。传统题材中主要有四类人物: 受害者、罪犯、侦探和侦探的朋友。纳博科夫少年 时便喜欢福尔摩斯和布朗神父的小说。《洛丽塔》 的摹仿中也能体验到阅读的“美感极乐”。前文已 经提及纳博科夫博览群书,十四五岁时,他已经通 读了托尔斯泰、莎士比亚和福楼拜的全部作品,还 有数百本其他书籍。这就不难理解纳博科夫的作品 为何在文体层面上总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和内容呈 现在读者面前。《洛丽塔》所摹仿的文体多达十数 种,本文中的文体做宽泛的理解,既涵盖形式维度 上花样繁多的文学样式,也指内容维度上的传统爱 情题材故事、侦探小说、双重人格小说和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小说等。在形式维度上,《洛丽塔》指涉 的文体有诗歌、剧本、书信、日记等。本文将就内 容维度对主要的几种文体摹仿进行解读。批评家和 学者们关于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滑稽摹仿的论述较为 详尽,此处不再赘述。 (一)爱情故事 小说讲述了中年恋童癖亨伯特变态地迷恋12 岁的洛丽塔并毁了她的一生的故事。颇具反讽意味 的是,这一龌蹉的故事经由叙述者亨伯特之口竟然 以一种浪漫爱情故事的模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贯穿 全篇亨伯特都以细腻的笔触、诗意的语言和饱满的 热情赞美着洛丽塔,绝不亚于任何一个痴情男子对 自己意中人的暗恋、相思和执著追求的强度。无论 是得手前的期盼渴望,欲念得逞后的激动不已以及 失去洛丽塔后的痛苦和疯狂彷佛都在书写着一个中 年男子爱的宣言。亨伯特硬是把一桩虐童事件描写 成了一个热烈而心酸的爱情故事。以至于评论家莱 昂内尔・特里林在他的《最后的情人》中说“在近 来的小说中,没有哪个情人在思念心上人时会如此 温柔,没有哪个妇女在被忆起时会像洛丽塔这样迷 人、优雅”[41251。然而洛丽塔不是妇女,她只是个l2 岁的孩子,是亨伯特情欲的囚徒。女孩对亨伯特没 有爱,连喜欢都算不上,她对此始终有着清醒的认 识,知道是亨伯特“毁了她的一生”,最终在另一 个恋童癖奎尔蒂的协助下设法逃离。亨伯特对洛丽 塔的“爱”也不是真实的,洛丽塔只是他“自己的 创造物,是另一个想象出来的洛丽塔——说不定比 洛丽塔更加真实……。”病态的亨伯特一直有着这 样的“性感少女”情结:他选择和瓦莱丽亚结婚就 是因为她身上的一种模仿小女孩的魅力,更不必说 他结婚前的那些令人不齿的错乱生活。亨伯特和洛 丽塔之间的关系不是以爱情为基调的,亨伯特是个 恶魔,洛丽塔是他的牺牲品。纳博科夫摹仿了传统 开篇即告诉读者亨伯特杀了人,但受害者是谁?纳 博科夫颠覆了侦探小说的形式:杀人犯早早出场开 始为自己辩护,却要读者去猜出到底是谁被杀。在 作者的安排下,读者被动地扮起侦探的角色。传统 小说中侦探的任务是根据线索通过推理去找寻罪 犯,在《洛丽塔》中读者的任务是去确定谁是可能 的受害者。他们一个个走进我们的视野但又逐一被 排除:瓦莱丽亚因不甘受欺侮决定离他而去令亨伯 特怒火中烧,他意欲杀了她和她的情人以解心头之 恨,然终未得逞;夏洛特一再成为亨伯特接近洛丽 塔的绊脚石,亨伯特数次想要置她于死地,却未得 其便(后来这位情绪激动难以自控的母亲惨遭车祸 而亡);后来亨伯特一路追踪洛丽塔的诱拐者,但 找不到目标,接到洛丽塔来信后,他匆匆前去对 付洛丽塔的丈夫狄克・希勒,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对 象……纳博科夫最终指出了牺牲品。其实在洛丽塔 透露他的名字之前,文本已有二十多处提到了奎尔 蒂!自从洛丽塔失踪后,失去理智的亨伯特滑稽地 扮演起了侦探的角色,煞有介事地推理判断意图寻 找诱拐者的线索。和传统侦探小说不同的是,目标 的最终出现与亨伯特的努力没有然后联系。而在一 番近乎胡闹般的搏斗之后,奎尔蒂因为拐走了洛丽 塔得到了“惩罚”, “实施正义者”亨伯特却“一 点儿也没有感到宽慰,反而有个比我希望摆脱的负 担更为沉重的负担挨近了我,袭上身来重重地压在 我的心头”[21487。侦探小说的题材被摹仿,也最终被 消解。 (三)双重人格小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伟大的心理分析 小说大师,其笔下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为矛盾和焦 虑。具有这一特征的的小说人物往往处于善与恶 搏斗的分裂状态中。然而纳博科夫却视他为“笨 拙”“丑陋”的“廉价的感官刺激小说家”,是个 “哗众取宠的记者”, “马虎的喜剧家”。纳博科 夫认为他的名声在于他的“神秘色彩”,而不是他 的“艺术”,而一部作品的“艺术性”恰恰是纳博 科夫一直最为看重的。《洛丽塔》是一部对双重人 格小说的滑稽摹仿之作,在其中纳博科夫对陀思妥 耶夫斯基和双重人格小说的不屑与嘲弄表露无遗。 小说中多处命名现象就是对双重人格的影射和暗 示。小说的标题——《洛丽塔,或一个白人鳏夫的 自白》采用了对位对称的形式。忏悔录的编订者小 42 红河学院学报2013.6/文学研究 约翰・雷博士(John Ray,Jr.)的名字中的Jr.恰好是 John Ray的首字母合成词。叙述者亨伯特・亨伯特 (Humbert Humbert)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分为二的范 例,且从词源学角度来说带有“影子”之意。维维 安・达克布鲁姆(Vivian Darkbloom)是由弗拉基米 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颠倒字母顺序重组 而来。克莱尔・奎尔蒂(Clare Quihy)的名字则暗示 了“clearly guilty”(明摆着有罪的)。 陀氏笔下的人物具有分裂的人格,处于内心 的评价、诘难甚至攻击,纳博科夫对此显得超然的 的矛盾和挣扎中。而亨伯特则与如影随形的奎尔蒂 有着相似的人格,奎尔蒂是亨伯特的另一个自我的 投射,是亨伯特的“兄弟”。正如克利夫顿所说, “奎尔蒂的确是对亨伯特的滑稽摹仿,两人都是中 年恋童癖和纵欲狂;奎尔蒂同样有着艺术家的伪 装,有较高的文学修养”[91160。在帕沃尔府亨伯特 无所谓,时间业已证明他的前瞻性和对《洛丽塔》 抱持的绝对信念;再者, “雾霭”亦可理解为作家 在《洛丽塔》创作过程中为读者设置的种种障碍或 陷阱,读者一旦弄清楚小说语言中芜杂纷乱的“暗 示性、歧义性、丰富性和多重性”,在经过一番细 读深思之后对其中作者苦心孤诣的结构和文体心领 神会,《洛丽塔》便是一片明媚,在“一片明媚” 之中,读者感受到的是“美感极乐”。作家的愿望 得以实现,读者得到了回报,这种“美感极乐”是 作家和读者隔着时空可以分享的。 参考文献: [1 1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固执己见[M】.潘小松译.长春:时代文 艺出版社,1998. 滑稽可笑地念了一首诗对奎尔蒂进行了宣判,然后 杀死了他。 “我们抱成一团,在地板上到处乱滚, 好像两个无依无靠的大孩子。……在他翻到我身上 的时候,我觉得要透不过气来了。我又翻到他的上 面。我被压在我们下面。他被压在他们下面。我们 滚来滚去。t21 ”在这番搏斗中,栖息着同一人格的 两个不同躯体终于合而为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对 奎尔蒂的宣判就是对亨伯特自己的否定,奎尔蒂的 毁灭也是亨伯特自身的毁灭。纳博科夫摹仿了双重 人格小说,也重构了这一文学范式。 《洛丽塔》是一部奇书,指涉无数,是一部 亨伯特的人物传记,是一段畸形的情欲故事,一部 别样的侦探小说,一个跨越美国大陆的游记,一个 “双重人格”的故事,一部社会和家庭的悲剧。 [2】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M】.主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 版社,2005. [3]Norman Page.Vladimir Nabokov:The CfiifeM Heritage[M].London: Routledge,1982. 【4】布赖恩・博伊德.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M】.刘佳林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 1. 【5]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M】.于晓丹译.长春:时代文艺 出版社,1996. 【6]让・布洛.蝴蝶与洛丽塔:纳博科夫传【M].龙云译.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9. 【7]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说吧,记 tL【M】.王家湘译.上海:上海 译文出版社,2009. 【8】周翠华.摹仿理论与《洛丽塔》解读[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12(3). [91Clifton,G.M.HumbertHumbert andtheLimitsofArtisitcLicense’ in Nabokov’S Fifth Are:Nabokov and Others on His Life’S 结语 “彷佛一个夏日,你知道雾霭散去,它就是一 片明媚。”纳博科夫在后记里的这句哲理性很强的 话可作两种解读:其一,“雾霭”是各种对小说负面 三Work[M].Eds.JE Rivers&C.Nico1.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2. [责任编辑姜仁达] 0n Aesthetic Bliss in Lolita YIN JicI—b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aizhou Teache ̄College,Taizhou 225300,China) Abstract:As an aesthete.Nabokov claims that the sole purpose of art iS to serve beauty and ar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morality.Lolita best exemplifies his artistic pursuit for aestheticism.Written with most subtle and poetic language,Lolita makes skillful command of imitation of different literary forms,which brings readers spectacular aesthetic bliss. Key words:Nabokov,Lolita,aesthetic blis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