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项目总体测量方案
潼荣高速 (K22+260〜K25+400)
总体测量方案
编 制:
审 核:
技术负责人:
中铁十五局集团公司
潼荣高速总承包指挥部第二分部项目经理部
2016年09月.重庆 潼南
1 / 23
潼南项目总体测量方案
目录
第一章 编制依据 ..................................... 1 一、编制依据及执行标准 ............................. 1 二、编制原则 ....................................... 1 三、工程概况 ....................................... 1 四、编制范围 ....................................... 1 第二章 控制点复测加密 ............................... 3 一、任务概述 ....................................... 3 二、既有控制网情况 ................................. 3 三、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 3 四、测量组织、设备配置及工期计划 ................... 3 五、复测技术方案 ................................... 5 第三章 施工测量 .................................... 13 一、前期准备工作 .................................. 13 二、路基施工测量 .................................. 13 三、桥梁施工测量 .................................. 14 第四章 安全措施 ..................................... 21
2 / 23
潼南项目总体测量方案
第一章 编制依据
一、 编制依据及执行标准
1. 编制依据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中国铁建股份公司规章制度; 国家和中国铁建股份公司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相关设计文件;
当前项目建设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施工装备水平; 施工组织设计; 2. 执行技术标准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 1001-2005);
二、 编制原则
符合性原则。必须满足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标准,符合施工安全要求。 科学、经济、合理的原则。树立系统工程的理念,统筹分配各测量小组的工作计划和衔接;组织均衡、连续生产;以关键工点为中心,进行人员、设备优化;管理明确,指标量化、措施具体、针对性强。
三、 工程概况
略
四、 编制范围
潼荣高速K22+260-K25+400段主线工程及潼南北互通式立交相关工程。 1. 正线部分
K22+287-K22+515鹭鸶溪大桥,全长228米,跨河。 K23+791-K24+263涪江大桥,全长672米,跨涪江。 K24+805-K25+339.5罗家村大桥,全长534.5米,跨深沟。 K22+625 1-4.0m×3.0m钢筋砼盖板涵。 KXX+XXX X-X.0m×X.0m钢筋砼盖板涵。 1705.5m路基工程。
1 / 23
潼南项目总体测量方案
2. 潼南北互通式立交 KXX+XXX 互通桥。
KXX+XXX 1-4.0m×3.0m 钢筋砼盖板涵。 KXX+XXX 1-4.0m×3.0m 钢筋砼盖板涵。 AK0+090 1-2.0m×2.0m 钢筋砼盖板涵。 AK0+250 1-4.0m×3.0m 钢筋砼盖板涵。 AK0+530 1-2.0m×2.0m 钢筋砼盖板涵。 CK0+145 1-4.0m×3.0m 钢筋砼盖板涵。 DK0+140 1-4.0m×3.0m 钢筋砼盖板涵。
2 / 23
潼南项目总体测量方案
第二章 控制点复测加密
一、 任务概述
1. 任务名称
潼荣高速项目控制网复测及加密 2. 作业范围
潼荣高速项目(里程:K22+260〜K25+400) 3. 作业内容
线路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的复核及加密测量 4. 工作量
本次测量需复测:平面控制点共计3个、水准点共计3个,并沿线加密控制点。采用GPS静态进行复测,高程控制按四等水准进行复测加密。
二、 既有控制网情况
由设计院提供控制点G011、G012、I033。并完成控制点桩位资料交接。标石完好、标识清晰。其中G011、G012为四等GPS控制点,I033为一级GPS控制点。复测时控制网等级不应低于原测等级。
三、 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1. 平面坐标系统
采用工程独立坐标系统,中央子午线:105°48′,投影高300米。 2. 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四、 测量组织、设备配置及工期计划
1. 人员组织
为确保本标段复测加密工作能够如期顺利进行,我单位成立了以总工为组长的复测领导小组,其测量组成员选派具有资质、经验丰富的专业测量人员组成。
组 长: XXX 副组长: XXX
组 员: 袁杨 傅仪 李会 罗钰峰 王亚
3 / 23
潼南项目总体测量方案
主要人员资格证件见附件二、附件三。 2. 设备配置 2.1 平面控制网
平面控制网复测加密采用经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满足精度要求的全站仪:徕卡TS02PLUS+E,GPS接收机:中海达GPS XXX 3台联合进行作业,
平面控制网仪器配置
测量仪器 仪器及出厂编号 中海达 GPS XXX GPS XXXXXXXXXX XXXXXXXXXX XXXXXXXXXXX测绘地理信息产品质量检验站 说明:以上设备均在检定有效期内,;GPS标称精度均为a=Xmm;b=X×10-6,检定合格,检定证书见附件四。 XXXXXXXXXX 检定日期/检定机构 XXX年XX月XX日、 2016年03月03日 在有效期内 检定合格且均备注 2.2 高程控制网
高程控制网复测加密采用经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满足精度要求的水准仪:DSZ2水准仪进行测量作业。
水准仪器配置
序号 1 仪器(出厂编号) DSZ2 XXXXXX 检定日期 XXXX-XX-XX 品质量检验站 2 DSZ2 XXXXXX XXXX-XX-XX 品质量检验站 说明:以上设备均在检定有效期内,满足DSZ2等级仪器要求,检定合格,检定证书见附件四。 XXXXXXXXX测绘地理信息产合格 检定单位 XXXXXXXXX测绘地理信息产合格 备注 3. 工期计划
平面控制网复测计划:X月XX日外业测量完成,内业计算X月XX日完成。
4 / 23
潼南项目总体测量方案
高程控制网复测计划:X月XX日—X月XX日外业测量完成,内业计算X月XX日完成。
复测技术报告计划于X月XX日前上报。
平面控制网加密计划:X月XX日外业测量完成,内业计算X月XX日完成。
高程控制网加密计划:X月XX日—X月XX日外业测量完成,内业计算X月XX日完成。
控制网加密技术报告计划于X月XX日前上报
五、 复测技术方案
1. 一般规定
控制网复测加密遵循分级复测,整网平差的原则。
依据《工程测量规范》等精度进行复测,GPS复测加密平面控制网按边连接方式构网,形成由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组成的带状网。
高程控制网复测加密按《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要求的精度及原测水准路线基本相同的原则进行。
2. 指标精度
2.1 GPS控制网精度指标
控制网GPS复测加密精度指标满足表2.1-1的规定:
表2.1-1
控制网级别 四等 约束点边长相对中误差差 ≤1/100000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1/40000 2.2 高程控制网精度指标
高程控制网复测加密精度应满足表2.2-2规定的指标:
表2.2-2
等级 中误差MΔ(mm) 误差Mw (mm) 不符值(mm) 线闭合差(mm) 差之差(mm) 四等 14n每千米高差偶然每千米高差全中往返测高差 附合路线或环检测已测段高△△ R1NWW F14R 25L 30R 注:表中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
5 / 23
潼南项目总体测量方案
R为测段长度,单位km;
△为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单位mm; n为测段数;
W为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水准环闭合差,单位mm; F为水准环线周长,单位km; N为水准环数。 2.3 外业观测
2.3.1 GPS控制网观测技术指标
GPS复测按照与设计同精度、同等级的要求进行,采用静态相对定位测量、同步环边联结方式扩展,应满足表2.3-1规定的技术指标:
表2.3-1
级 别 项 目 接收机 卫星高度角(°) 静 同时有效卫星总数 态 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测 时 段 长 度(min) 平均重复设站数 量 数据采样间隔(s) PDOP或GDOP 2.3.2 高程控制观测技术指标 表2.3-3规定的技术指标: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1.2-2
等级 四等 视线长度 仪器型号 视距(m) DSZ2 ≤100 前后视距差(m) ≤5 前后视距≤10 视线高度 ≥0.2 累计差(m) 下丝读数 一级 双频 ≥15 ≥4 ≥30 ≥60 ≥1.6 10~30 ≤6 高程测量按《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进行,满足表2.3-2、
水准观测的测站限差
6 / 23
潼南项目总体测量方案
表1.2-3
项目 等级 四等 基辅分化读数之差(mm) 3.0 基辅分化所测高差之差(mm) 5.0 2.3.3 GPS控制网外业观测
开始测量前对参加测量的技术人员进行交底,仪器操作人员掌握规范中各项规定、精度指标等,了解现场测量组织调度程序。
GPS测量调度员协调各作业人员进行同步观测,督促仪器高度的量取、安排人员、车辆、迁站等。外业测量应遵守以下原则:
根据测量进度、地点编制卫星可见性预报。
GPS操作员听从指挥,按照指令同步开机。当不能按计划到达点位时,应通知调度员,由调度员对观测时段做出调整。
到达测站后,首先核对点号是否正确,无误后再安置接收机,对中整平做好开机准备。
天线安置采用三脚架架立,光学对中误差不大于±1.0mm,天线高量取读取至mm,分别在测量前、后进行三个方向(120°)量取,取中数作为天线高,两次天线高较差应小于2 mm。
接收机开始工作后,及时记录测站点号、天线高信息。观测过程中要观察卫星变化、接收信号质量、存储器余量与电池余量等,遇到特殊情况及时汇报,由调度员决定处理方法。
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严禁进行以下操作:关闭接收机重新启动;进行自测试(发现故障除外);改变接收设备预置参数;改变天线位置;按关闭和删除文件功能键等。
观测员在作业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测站,应防止碰动仪器或仪器受震动。注意防止行人和其它物体靠近天线遮挡卫星信号。
观测人员要保证通信畅通,配备手机、对讲机,保证有充足电量。在GPS测量时,使用对讲机应距天线10m以上。
观测结束后经检查所有规定项目、记录无误后方可迁站。 在两个观测时段之间光学对点器必须旋转180度后重新对中整平。
7 / 23
潼南项目总体测量方案
GPS操作员配置手电筒,以方便光线不足及夜间操作仪器。 当调度员与GPS操作人员通过手机、对讲机不能联系时,调度员直接派人到点位进行联系。在GPS操作人员不能收到调度员指令时可以提前开机测量,在重新取得联系后由调度员决定下一步操作。
GPS操作人员、调度员统一采用GPS时间,每天外业出发前统一对时。开机时间选择在整五、整十分钟时开,观测时间长度在满足规范要求后再延长五分钟关机,确保观测时间和质量。
2.3.4 高程控制网外业观测 1) 测量基本方法
使用水准仪及配套尺,采用单路线往返测量。 测站观测顺序为:
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 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后-前-前-后”。 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根标尺应互换位置。 2) 跨河水准测量
线路跨越江河、深沟时,在视线长度为100m以内时,可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直接观测,但在测站上应变换仪器高度观测两次,两次高差之差不得超过1.5mm;在视线长度大于100m时,应按跨河水准测量要求进行。
3) 水准复测注意事项
测量开始时,第一周内应每天测定一次i角,稳定后可每隔15天左右测定一次,i角不应超过15″,检测记录和i角计算应作为复测资料进行归档。
每天出测前进行水准仪圆水准器检查和校正。
仪器脚架架设必须稳定牢固,在测量过程中防止仪器下沉。 为防止水准尺晃动,测量时使用5Kg尺垫,必须将尺垫踏实,以防止在测量过程中水准尺下沉。
水准仪对震动较敏感,测量时注意避开。
测量读数时必须精确调焦,在成像清晰时进行读数,并按规范要求次序进行观测。
8 / 23
潼南项目总体测量方案
每一测段结束的测站数应为偶数,往返测时需调换前后标尺。 测段水准路线较长时,应每1千米设立固定转点,或以加密水准点作为转点。
在每一个测站测量过程中,严格按规范要求对各项指标进行检查,在全部满足规范后才能进行下一站测量。
2.4 数据处理
2.4.1 平面控制网的数据处理 1) 数据管理
每天调度员负责数据下载、备份、格式转换及解算,确定观测质量是否满足规范要求,有无需要补测的控制桩,以便及时做出第二天观测计划。全部外业完成后组成整网进行数据的统一处理,统一平差。
数据处理使用HGO软件进行基线解算、网平差、坐标转换。基线解算采用相位双差固定解,按批处理方式进行自动求解。
2) 平面控制网解算过程
采用专业的HGO软件进行基线解算,其基线满足相关精度要求后,再采用科傻HGO平差软件进行无约束平差,检查控制网的内符合精度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合格后进行约束平差。具体操作按以下的流程进行解算:
9 / 23
潼南项目总体测量方案
3) 平面控制网基线质量控制
基线质量检验包括:同步环检验、重复基线检验、异步环检验。
a) 同步环闭合差:
Wx≤(n/5)、 Wy≤(n/5)、 Wz≤(n/5)
222WxWyWzW= ≤(3n/5)
其中:n—同步环中的边数
22a(bd)--弦长标准差,
a=8mm,b=1ppm,d为基线向量长km。 b) 重复基线检查:
基线长度较差ds,应满足ds≤22
--基线向量弦长中误差mm。
3)异步环闭合差:
Vx≤3n、 Vy≤3n、 Vz≤3n
V33n
其中:n--异步环中的边数
22a(bd)--弦长标准差
a=8mm,b=1ppm,d为闭合环平均边长km。
经过质量检验后,选择合格基线进行WGS84三维无约束平差,以检验本网是否符合精度。无约束平差后基线向量的改正数dV3,如基线向量改正数超过3,则剔除该基线后重新平差,直至所有基线符合规范精度要求。
全标段控制网作为一个整体网进行平差,约束平差基线向量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的同名基线改正数的较差应符合:
dvx≤2、dvy≤2、dvz≤2,--基线向量弦长中误差mm。 以稳定、可靠的点为基准进行约束平差,当基线相对精度、基线方向中误差全部满足规范要求时作为复测成果。
2.4.2 高程控制网的数据处理
外业观测采水准仪进行测量,收测后及时导出水准记录数据并及时进行往返侧高差不符值和附和水准线路闭合差质量分析。合格后,进行平差计算,并输出高程复测成果。高程复测数字按下表进行取位
10 / 23
潼南项目总体测量方案
高程测量计算取位
等级 四等 往返测距往返测距各测站高总和(km) 中数(km) 差(mm) 0.01 0.1 0.1 往返测高往返测高差总和(mm) 0.1 差中数(mm) 1 1 高程(mm) 2.5 复测结果评定
2.5.1 GPS控制网复测评定
复测精度满足要求后,按照GPS 复测相邻点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限差(见下表)进行比对分析。
GPS 复测相邻点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限差 控 制 网 等 级 四等 相邻点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限差 1/80 000 注:表中相邻点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Xij=(Xj –Xi)复 –(Xj –Xi)原 △Yij=(Yj –Yi)复 –(Yj –Yi)原 △Zij=(Zj –Zi)复 –(Zj –Zi)原 s---相邻点间的二维平面距离或三维空间距离;
△Xij,△Yij— 相邻点i 与j 间二维坐标差之差(m);
△Zij— 相邻点i 与j 间Z 方向坐标差之差,当只统计二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时该值为零(m)。
当超出限差时应分析原因,再次复测;当坐标较差依然超限时向设计院报告并由设计院进行确认。
2.5.2 高程控制网复测评定
每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符合20L,计算每条水准线路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偶然中误差MΔ。每千米偶然中误差按下式计算:
11 / 23
潼南项目总体测量方案1 M4nL
当MΔ满足规范要求后,应进行测段高差与设计原测测段高差进行比对,还应做复测高程与设计原测高程进行比对。超限时,应对超限测段进行重测。重测后,仍然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时,应报设计院进行确认。
12 / 23
潼南项目总体测量方案
第三章 施工测量
一、 前期准备工作
1. 计算程序编制
根据设计曲线要素编制出卡西欧5800计算程序,对比逐桩坐标验证计算结果,计算结果和逐桩坐标不符时,经手算验证,查找程序错误位置。手算坐标与程序计算结果符合与逐桩坐标不符时,报监理和业主改正。
2. 现况调查及原地貌测量
在施工前,应先放出线路路征地线(红线),并调查与记录征地线范围内需拆迁或改移的建(构)筑物、树木、文物古迹、各类地下管线等。若征地线范围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应及时以书面形式报告监理及建设单位。
应放出设计图纸中过种箱涵、管涵、桥梁等结构物的中心线位置,涵洞进出水口标高,是否有积水的可能,并调查其平面位置与高程是否与现况相符。若不相符,应及时向监理及建设单位提出,经其确认后再由设计单位进行变更设计。
在现况调查结束后,应计算每一桩号中心坐标与对应的路基宽度,放出路基中线与边线。
路基清表前,均应按设计路基断面图里程段,测量原地面高程。若地形复杂,纵向高差过大,设计路基断面图未勘察的,可以自行增加断面。横向原地貌高程以变坡点位置进行测量,测量时应超出红线2-5m。所有点位及高程数据应记录在册。在清表后,恢复所有点位并测量此时地面高程作为清表后的地面高程。
原地貌测量后,画出横断面图,计算土石方量。
二、 路基施工测量
1. 路基测量
为保证填方段路基边坡的压实度,在每侧路基设计边线外加宽500mm作为填筑边线。如遇到路基范围内有不适宜材料需挖除、换填,必须在开挖之前与换填之前测量其范围及深度,并经监理工程师确认。
填方段路基每填一层恢复一次中线、边线并进行高程测设。在距路床顶1.5m内,应按设计纵、横断面数据控制;达到路床设计高程后应准确放样
13 / 23
潼南项目总体测量方案
路基中心线及两侧边线,并将路基顶设计高程准确测设到中心及两侧桩位上,按设计中线、宽度、坡度、高程控制并自检,自检合格并报监理工程师确认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路基挖方段应按设计高程及边坡坡度计算并放出上口开槽线;每挖深一步恢复一次中线、边线并进行高程测设;高程点应布设在两侧护壁处或其他稳定可靠的部位。挖至路床顶1m左右时,高程点应与附后的高级水准点联测。
直线上中桩测设的间距不应大于20m,平曲线上宜为10m;当地势平坦且曲线半径大于800m时,其中桩间距可为20m。当公路曲线半径为30~60m、缓和曲线长度为30~50m时,其中桩间距不应大于10m 。当公路曲线半径和缓各曲线长度小于30m或采用回头曲线时,中桩间距不应大于5m。
在桥台两侧台背回填范围内,应在台背上标出分层填筑标高线。 对于涵洞等构筑物应首先测设其开槽中心线及边线;达到槽底高程后,检测高程并恢复中心线;涵基础完成后,检测涵基顶面高程,在涵基顶面精确测设并弹出中心线或结构边线。
在匝道出入口或其他不规则地段,高程放样应根据设计提供的方格网进行。
2. 边坡与边沟施工测量
边坡放样时,应每隔20m在上口线定一点位,计算并放出相应桩号下口线位置,两者之间用细线绷紧。
边沟放样应每隔20~40m放出边沟中线及上口线;
锥坡的施工测量应按照曲线设计形式计算坡脚轮廓线的放样数据,并按设计的坡度要求计算长、短半径。锥坡放样一般采用支距法。
3. 竣工测量
竣工测量由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单位进行。其内容包括:中心线、高程、横断面图示、附属结构的实际位置与高程。
三、 桥梁施工测量
1. 桥梁施工测量流程图
14 / 23
潼南项目总体测量方案
桩基中心坐标放样 成桩中心坐标检测 承台底部角点放样 承台模板安装后测量检查 墩身底部角点放样 墩身模板安装后测量检查 垫石角点测量放样 架梁顶面高程控制测量 垫石顶面高程复测及支座中心放样 现浇梁顶模测量放样 现浇梁梁面高程测量放样 现浇梁底模测量放样 全桥中线贯通测量 2. 桥梁施工测量仪器操作流程 全站仪极坐标法测量操作流程
在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并对中整平,初始化后检查仪器设置:气温、气压、棱镜常数;输入(调入)测站点的三维坐标,量取并输入仪器高,输入(调入)后视点坐标,照准后视点进行后视定向。定向后进入测量模式,
15 / 23
潼南项目总体测量方案
测量出后视点的坐标和高程并与已知数据检核。测量无误,方可进行施工测量。否则,重复以上步骤,直至符合限差要求。
瞄准另一控制点,检查方位角或坐标;在另一已知高程点上竖棱镜或尺子检查仪器的视线高。利用仪器自身计算功能进行计算时,记录员也应进行相应的核对以检核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在各待定测站点上架设脚架和棱镜,量取、记录并输入棱镜高,测量、记录待定点的坐标和高程。以上步骤为测站点的测量。
在测站点上安置全站仪,照准另一置镜点检查坐标和高程。
观测员在全站仪内输入放样点的坐标,尤其输入后重新核对坐标无误。 观测员旋转仪器至目标方向,指挥前视人员移动棱镜至仪器视线方向上,测量平距。
根据仪器所显示的距离(+前进-后退),指挥司镜员在视线上前进或后退。
重复过程7,直到达到目标位置。(非坚硬地面此时可以打桩)。 检查仪器的水平角值,棱镜汽泡严格居中(必要时架设三脚架),再测量一次,若ΔD小于限差要求,则可精确标定点位。
测量并记录现场放样点的坐标和高程,与理论坐标比较检核。确认无误后在标志旁加注记。
重复6~10的过程,放样出该测站上的所有待放样点。
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待放样点,可以在另一测站点上设站继续放样,但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2~3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
全部放样点放样完毕后,随机抽检规定数量的放样点并记录,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值。
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确认准确无误后,经测量监理确认后再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
16 / 23
潼南项目总体测量方案
员。
3. 桩基测量放样
首先要根据设计院提供的曲线要素进行中线桩的复核,然后根据墩台里程桩号及相关尺寸进行桩基中心坐标计算,坐标计算成果要由两人以上核对无误后报测量监理工程师审批,审批合格后,坐标成果方可用于施工测量。
桩基中心坐标测量时,根据本工程特点和施工方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桩基中心放样采用莱卡TS02 Plus +E,桩基放样前,准备好木桩和小钉子,当桩位中心坐标施测出来后 ,要打上木桩,直到木桩稳固为止,并在木桩顶面精确放出桩位中心坐标后,钉上小钉子。对中杆杆水泡居中,放样误差要小于1cm,桩位中心坐标放样完毕后应实际丈量桩中心的间距进行复核,确定无误后每根桩位中心都要做两个以上的保护桩,以便随时校核桩位正确性。
桩基护筒埋设完成后再用全站仪对桩基中心位置进行复测,使用对中杆杆水泡严格居中,平面测量误差控制在1cm以内,并对护筒标高进行测量,测量合格后,经测量监理确认后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员,方能进行桩基的开钻施工。
4. 承台测量放样
承台基坑开挖前要在原地面测出高程控制点以指导基坑开挖,当基坑开挖到位后,使用水准仪测出桩基顶面高程,以便破除钻孔灌注桩桩头。
破除桩头后,要对每根成桩的中心位置再进行一次测量,检查成桩中心位置与设计的中心位置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的小于5cm限差,并做好原始数据记录。
使用全站仪(徕卡TS02 Plus +E)极坐标法测量承台底4个角点或测量承台底十字中心线控制点。使用对中杆使水泡严格居中,平面严格误差控制在5mm以内。
测量完毕后用钢尺丈量各点间的距离及对角线距离,确认准确无误后,经测量监理确认后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员,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承台模板立模后,及时对承台模板进行检查,采用全站仪极座标法测放承台十字中心线或各承台角点控制点,采用棱镜支架杆,平面误差控在3mm
17 / 23
潼南项目总体测量方案
以内,用红油漆做标志点在模板上,根据各点拉线检查模板各部位几何尺寸。并要测出承台顶面高程,并要在模板上标出承台混凝土顶高程。高程误差控制在3mm以内,确认准确无误后,经测量监理确认后再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员。
承台放样示意图
承台放样示意图
5. 墩柱测量放样
使用全站仪(徕卡TS02 Plus +E)极坐标法在承台顶面测出墩柱底部角点或十字中心线控制点,模板固定后使用全站仪测量模板顶口平面位置,采用棱镜支架杆,平面测量误差要小于3mm。使用水准仪测量墩柱顶面的高程,高程测量误差要小于3mm。当水准仪施测无法满足要求时,使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测量墩柱顶面高程,要采用全站仪正倒镜法取中值,测量方法及精度要符合三角高程测量规范要求。
全站仪对墩柱平面位置放样,每次都必须复核后视角度和距离;水准仪进行墩柱高程放样时每次测量必须依据两个控制点。
测量时要由两个以上测量人员分别放样相互检校,以确保测量质量。 确认准确无误后,经测量监理确认后再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员。
6. 支座垫石测量放样
在支座施工前,必须进行平面控制点、高程点的复测及墩顶高程复测,并要与相邻标段联测平面和高程控制点。
在墩顶测设出支座垫石的角点位置 ,支座垫石顶面高程可通过各墩顶
18 / 23
潼南项目总体测量方案
水准标志高程测设。
采用全站仪(徕卡TS02 Plus +E)极坐标法测量放出支座垫石的平面位置,采用棱镜支架杆,平面测量误差要小于3mm。并使用全站仪或钢尺复核相邻支座垫石的间距;支座垫石顶部高程使用精密水准测量法控制,将平整度相对误差控制在2 mm以内。确认准确无误后,经测量监理确认后再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员。
7. 梁安装测量定位
架梁前要对垫石顶面高程进行复测和支座中心进行测量。高程复测采用DSZ2水准仪测量,当水准仪精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利用全站仪(徕卡TS02 Plus +E)正倒镜测法在墩顶测出一个高程控制点,然后以高程控制点为基准用水准仪测量支座顶面高程。
箱梁安装控制测量:先利用墩帽顶部的加密控制点架设全站仪与水准仪来控制箱梁的轴线与梁顶高程,箱梁安装后,可以在箱梁顶布设加密控制点用来架设仪器控制箱梁安装的轴线与顶部高程。
8. 现浇梁测量放样
现浇箱梁模板拼装完成后要用全站仪(徕卡TS02 Plus +E)进行测量放样,采用棱镜支架杆,测定出现浇箱梁的轴线位置和平面控制位置及翼缘板位置,再测设现浇箱模板的顶面高程。两者相互交替,直到平面位置和高程误差都要小于3mm。确认准确无误后,经测量监理确认后再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员。
根据设计要求做好现浇箱梁施工过程的预拱度控制,通过箱梁浇筑施工前后的沉降观测,得出浇筑施工前后的变形量,以便后期现浇箱梁预拱度的调整。
9. 竣工测量
采用垂直于桥梁轴线每五米一条断面中间参插特征断面。按实际地形变化设置测量点,测量时做好观测记录交内业工作人员,内业工作人员根据测量资料按1:100或1:200的比例尺绘制竣工断面图和平面图、桩号高程网络图(每三米注记一个高程点),并与原始坐标比较,做为竣工资料整理存档。
19 / 23
潼南项目总体测量方案
桥梁下部结构竣工资料以放样时的检测数据为实际竣工体形资料,由内业工作人员统计整理,绘制成竣工图表,做为竣工验收资料。
桥梁墩台施工完成后在梁部架设以前要对全线桥梁墩台的纵、横向中心线、支承垫石顶高程、跨度进行贯通测量,并标出各墩台纵、横向中心线、支座中心线、梁端线及锚栓孔十字线,完成后将测量结果交付架梁作业队。桥梁墩台允许偏差和梁部允许偏差要符合《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要求。
桥梁墩台允许偏差 项目 墩台纵、横向中心线距设计中心的距离 梁一端两支承垫石顶面高程差 支承垫石顶面高程
偏差(mm) ±6 4 0 -10 20 / 23
潼南项目总体测量方案
第四章 安全措施
进入施工现场的测量人员,必须首先参加项目部组织的安全教育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未经培训或考试不合格者,不得上岗作业。
进入施工现场的测量人员,必须规范戴好安全帽。
测量作业人员服从领导和安全检查人员的指挥,坚守作业岗位,未经许可不得从事非本工种作业。
作业中出现不安全险情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撤离危险区域,并立即报告领导解决,不得冒险作业。
在施工现场进行导线测量、水准测量等作业时,要注意来往行人、车辆,防止发生事故。
在交叉施工区域作业时,注意来往四周安全。 在高空作业时,必须系好安全带。 使用对中杆避开高压线范围。
边坡放样时注意观察边坡是否稳定,有无塌方迹象。
21 /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