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德育价值探析
传统“孝”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德育价值探析
作者:卜令敏 陈佳慧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04期
摘 要:“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延续至今,对于个人素质发展、家庭情感培养、国家价值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随着中国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传统“孝”文化中的部分内容已经不再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对此加以摒弃和转化,以便让传统“孝”文化发挥其重要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孝文化;德育
现今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迅速地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经济基础的改变使得社会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改变,所以,传统“孝”文化也必须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才能够得到继承和发展,否则就会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失去其重大的德育价值和意义。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正确地判断出传统“孝”文化中的哪些内容成为了与现代道德要求格格不入的,成为文化糟粕的部分,并对这一部分加以取缔和转化,使之能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相适应,从而能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 一、传统“孝”文化的发展
“孝”作为中华民族最传统的道德观念之一,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阶段,并且在每一历史阶段的发展中都会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含义,对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们就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从这时起,国家的统治者和百姓心中就已经有了对“孝”的认知和行动。在那时,统治者要求每个人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能够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能够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上则必须要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周代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一级的官员,七十岁时就要将执掌的政事交还统治者并告老还乡。贵族官员“致仕”后,朝廷就把他们奉养于各级官学。《礼记·王制篇》中提到:“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周代的学校,把“国老”、“庶老”们安排在官学养老,让诸位官员既能够轻松安享晚年又能够让其继续发挥才能,传播知识、推广教化。
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等人已经开始将“孝”思想政治化,主张统治者以“孝”来治理国家,《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指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但由于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处于战乱状态,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统治者无暇无心顾及这些,所以他们对推行“以孝治天下”不感兴趣。但在汉朝建立以后,战争大大减少,社会逐渐走向稳定,统治者开始重视推行“以孝治天下”,将先秦儒家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家的“孝”思想付诸实践,这才使得“孝”有了实践意义上的政治化。汉朝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以孝治天下”的王朝。在之后的朝代中,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孝”文化中带有的政治因素也不断增加,直到宋朝时,在“忠”和“孝”问题上最终确立了事君重于事父母。由此,“孝”文化的含义和内容逐渐出现了偏差,这也正是下文中提到的与当代社会发展不相符合的“糟粕”。
二、传统“孝”文化中的糟粕
在中国古代,“孝”对于社会稳定、家庭和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其中的一些内容一直延续至今,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还具有着重要意义。但随着“孝”德在历史长河中政治化的不断加重,使得传统“孝”文化中的有些部分与当今社会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孝”德的泛化
传统“孝”文化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孝德被无限制地泛化,“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亲,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在封建社会中,一切人的一切言行都可以用“孝”作为标准来进行衡量,这就把“孝”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度。而孝被“异化”的顶端表现为如同“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等丧失了人性的愚孝。这种名义上为永垂青史而做出的“殉子养亲”的极端化孝行,其实在本质上已经走向了“孝”本质含义的反面,由此滋长出在历史上有相当严重的破坏力的封建孝道。
2.“孝”德的刻板化
传统“孝”文化出现的第二个问题是孝德被逐渐固定在一种特定模式当中,过度地约束了人们的日常行为。在汉代,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推行,“孝”逐渐成为一种舆论导向和被社会广泛认可的价值准则。从表面上来看,“孝”文化是以各种礼俗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而在实际上,这种情况其实是用“孝”过度地限制了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例如,《礼记·曲礼上》中提到的“父子不同席”、汉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所描写的,尽管焦仲卿十分爱自己的妻子刘兰芝,但由于母亲不喜欢,他也不得不抛弃自己深爱的妻子,以至于最后双双殉情。只是不听从父母的话或者某些行为惹父母不喜就是不孝,这些都表明,孝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逐渐变得刻板。 3.“孝”德的形式化
传统“孝”文化出现的第三个问题是“孝”德的形式化,这是因为我国古代丧葬文化与“孝”文化密切相关,并且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仍能祸福子孙、预示世事。所以,古人为了寻求祖先的保佑,十分重视祖先和去世亲人的丧葬,竭尽全力供奉先人的灵魂和尸骨。这尤其体现在统治者们身上,他们在生前尽享荣华富贵且相信生命轮回,所以他们希望自己进入冥国时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能继续享受人世的尊贵。因此他们为父母、自己建造起一座座奢华的坟墓,除了随葬精美丰厚的随葬品之外,更是追求高大宽阔的墓室,甚至大量使用奴隶随葬。统治者们的厚葬之风直接影响带动了民间的丧葬之风,上行下效,甚至于互相攀比,使丧葬成为了一种彰显身份和地位的工具,也使“孝”逐渐成为了一种外在的表现和形式。 三、传统“孝”文化的当代转化
传统的“孝”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除了自身的发展和改变之外,还被统治者不断地拿来作为管理社会和国家的工具,因此其内容广泛、良莠不齐,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所以,要想使传统“孝”文化在当今时代继续发挥其重要价值,就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对待历史遗产的一贯原则和方法,实现传统“孝”文化的转化和提升,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通过家庭教养传承正确孝德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饱含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自历史发展至今,人们就一直非常重视家庭的和谐稳定,从而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家庭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家庭,作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是社会得以存在的基本因素,也是影响一个人品质行为发展的重要场所,因此家庭中对于“孝”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从小培养起孩子的爱心、孝心,父母既要“言传”更要“身教”,不仅仅是抓住时机进行孝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但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个问题,虽然古有例如卧冰求鲤等经典范例,但是我们要学习的并不是“卧冰求鲤”中以血肉之躯融化寒冰、求得一鲤的尽孝行为,而是要传承这些故事中所包含的孝德精神,绝不能本末倒置。赡养父母,天经地义,家庭中的“孝”德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形之中就能传承中华美德。 2.借助学校德育学习正确孝德文化
众所周知,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从萌芽到诞生,随后再经历成长,最后趋于成熟。学校教育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为学校是每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因此注重学校内对于孝德文化的教育,对于扬弃传统“孝”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外在感化濡染以及内在情感建构必须齐头并进、双管齐下,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孝德教育模式,才能使孝德教育成为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文字教育。首先,学校应注重增加教材内与孝德相关的内容及知识,让学生们感受传统“孝”文化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内容和性质,并借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孝德意识。另外,学校更要积极开发以孝德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传播途径,比如说板报、宣传栏、广播等等,借用新颖的形式吸引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将孝德转化成行动。 3.通过社会感染弘扬正确孝德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家庭中,孝德主要指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孝。而在社会层面上,孝文化就要从子女对父母的孝扩展到自身与兄弟姐妹之间友好相处,与朋友为善,对世间所有的人都友善。《孝经·开宗明义》中提到“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君子教导人要遵守孝道,是让所有的父亲都得到尊敬。这句话强调一个人不仅要敬重自己的父母,也要敬重别人的父母。所以,在社会层面上我们提倡的孝德一定是以全部人为对象的。社会是所有人生活的大家庭,正确的孝德教育能够使每个人的行为得到规范,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首先,我们要判断什么是正确的孝德教育,这主要看其是否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潮流。其次,创立孝德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引导社会成员学习。最后,通过各种新型传播途径,并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类渠道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接轨,发挥最大的影响作用感染社会成员。这样才能逐步养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整体意识,让孝德文化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 肖波:《中国孝文化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