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夏习俗史之辽代习俗
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107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辽代习俗
辽(公元907- 1125年)是契丹人所建立的中国北方王朝。契丹源于东胡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北魏时居于潢水以南、和龙以北,从事游牧。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日渐强大,于公元907年即可汗位,于公元916年称皇帝。辽朝的国号先后用汉文命名为契丹、大辽、大契丹,最后复号大辽,而在契丹语和女真语中一直称为契丹。1125年,辽朝为金兵所灭。
契丹人以畜牧业为主,兼有古老的渔猎和新兴的农业,并且,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大。捕鱼和狩猎是契丹传统的生产部门,契丹人盛行凿冰钓鱼和骑射围猎的方法。契丹一直采取游牧方式,每年从四月到八月让畜群自逐水草,九月把畜群赶回冬牧场饲养。耶律阿保机在建辽前后,把大批汉人安置在头下州城从事农业,当契丹占据渤海故地和燕云十六州后,农业已发展为重要的经济部门,到圣宗时期(起始于公元982年),辽朝的经济已完成向半农半牧的转化。
辽朝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境内的两大民族因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各有自己的独特习俗。同时,两个民族的习俗又有许多融合的现象出现。
(一)渔猎习俗
契丹本是游牧民族,《辽史》卷五十九说: 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马逐水草,
人仰湩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 畜牧,打猎是契丹民族传统生产项目。渔业在契丹民族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辽史》卷三十二有 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 的记载。
辽朝建国后,统治阶级依然十分重视狩猎和渔业。 每岁正月上旬 辽帝出行射猎,凡六十日。然后并挞鲁河凿冰钓鱼,冰泮,即纵鹰鹘以捕鹅雁 (《契丹国志》卷二十三)。契丹人最喜冬季严塞季节 凿冰钓鱼 ,这时鱼潜水底,他们 卓帐冰上,凿冰取鱼 (《辽史》卷三十二)。宋人程大昌《演繁录》引《燕北杂录》记载过辽人钓鱼的情景。每年正月河水上冻,河上结了厚厚的冰,辽朝皇帝开始钓鱼。辽道宗和他的母后,都在冰上搭起帐篷。派人到帐篷上下十里的河道上用毛网把鱼截住,使鱼不至于逃跑。
然后把鱼驱赶到冰帐附近,最后集中在冰帐的冰下。帐中床前凿开四个冰洞,这种洞的名字叫 冰眼 ,中间的洞要凿通透水,其他三洞环绕着这个洞,不凿透。鱼快到中间洞的时候,负责观察的侍从,赶快告诉皇帝,辽道宗就在透水的冰洞中抛下鱼钩,没有不钓到鱼的。道宗把钓鱼绳拉起来,把鱼从洞中拉上来,就是所谓 头鱼 ,钓到头鱼以后,皇帝与侍从们都从冰帐中走出来,到其他帐篷里饮酒作乐。
头鱼酒宴 是辽规模很大的宴会,不仅有宴饮,还有歌舞,还要宴请各地方的首领,各方首领还要为辽帝歌舞作乐。史载 天庆二年(1112年),天祚如混同江钓鱼,界外生女真酋长在千里内者,以故事(按以往的规定)
皆来会,适遇头鱼酒宴,别具宴劳。酒半酣,天祚临轩,使诸酋次第歌舞为乐 (《契丹国志》卷十)。
辽代皇家钓鱼的地方有混同江(鸭子河)、达鲁河(长春河)、纳水等地。《辽史》卷十五记载: 二年(1022年)春正月,如纳水钩鱼。三年(1023年)春正月丙寅朔,
如纳水钩鱼。四年(1024年)春正月庚寅朔,如鸭子河。五年(1025年)春正月乙酉,如混同江。 1027年,1028年亦均在混同江。
辽代皇家去诸水钓鱼均在春正月。
狩猎打围为契丹风俗,捕鹅也是契丹旧风。《契丹国志》卷二十三云: 纵鹰鹘以捕鹅雁。 《辽史》有 春捺钵曰鸭子河泺。捺钵 是辽帝春、夏、秋、冬四时游猎,避暑消寒,暂时游幸的场所。它体现了契丹民族生活生产的特色。 鸭子河泺 , 泺 指水泺,即大池或湖。皇帝正月在鸭子河之大湖旁捺钵,约六十日鹅雁才来,鹅来之前进行捕鱼,鹅来后捕鹅。
晨出暮归从事弋猎。鸭子河泺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在长春州(今松花江边)东北三十五里。四面皆沙埚,多榆柳杏林。皇帝每至,侍御皆服墨绿色衣,各备连鎚一柄,鹰食一器,刺鹅锥一枚,於泺周围相去各五七步排立。皇帝冠巾,衣时服,系玉束带,於上风望之。有鹅之处举旗,探骑驰报,远泊鸣鼓。鹅惊腾起,左右围骑皆举帜麾之。五坊擎进海东青鹘,拜授皇帝放之。鹘擒鹅坠,势力不加,排立近者,举锥刺鹅,取脑以饲鹘。救鹅人例赏银绢。皇帝得头鹅,荐庙,群臣各献酒果,举乐。更相酬酢,致贺语,皆插鹅毛于首以为乐。赐从人酒,遍散其毛。弋猎纲钩,春尽乃还 (《辽史)
卷三十二)。辽朝对捕鹅极为重视,臣下以捕鹅得重赏,也以捕鹅失期获重罪。《辽史》载,道宗时鹰坊使耶律杨六因捕鹅得获升迁为工部尚书。宰相张仁杰因获头鹅,加升为侍中。穆宗时,虞人沙剌迭因侦鹅失期,受到炮烙铁梳的酷刑。
南宋姜夔(姜白石)有《契丹歌》云: ……平沙软草天鹅肥,胡儿千骑晓打围,皂旗低昂围渐急,惊作羊角凌空飞。海东健鹘健如许,韝上风生看一举,万里追奔未可知,划见纷纷落毛羽……一鹅先得舍百两,天使走送贤王庐。 金赵秉文有《春水行》诗云: 光春宫
外春水生,驾鹅飞下寒犹轻,绿衣探使一鞭信,春风写入鸣鞘声。龙旗晓日迎天仗,小队长围圆月样,忽闻叠鼓一声飞,轻纹触破桃花浪。内家(皇帝)最爱海东青,锦■掣臂翻青幂,晴空一击雪花落,连延十里风毛腥。初得头鹅夸得隽,一骑星驰荐陵寝(祭祖)。欢声沸入万年觞,琼毛散上千官鬓。 猎天鹅用的鹰叫海东青,海东青为辽从女真所取来,女真不产,而是取之于五国(国名)。《契丹国志》卷十载: 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国之东邻大海,出名鹰。自海东来者,谓之' 海东青' ,小而俊健,能擒鹅鹜,爪白者,尤以为异,辽人酷爱之,岁岁求之女真。 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载,女真每年要到五国境内取鹰,常常要与五国战斗以后才得取得,女真不堪辽国的索求,以后竟成为女真反辽的原因之一。海东青极为名贵,是辽属国进贡的贡品之一。辽朝禁止民间畜养海东青。《辽史》载,张孝杰因功大,皇帝赐名张仁杰,并允许他放养海东青。可以知道畜养海东青是一种,只有皇族、贵族才能畜养。
秋季是狩猎的季节,《辽史》卷三十二载: 秋捺钵曰伏虎林。七月中旬自纳凉处起牙帐,入山射猎。伏虎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尝有虎据林伤害居民畜牧,景宗领数骑猎焉。虎伏草际,不敢仰视。上舍之,因号伏虎林。
每岁车驾至,皇族而下分布泺水侧,伺夜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角效鹿鸣,既集而射之,谓之舐鹻鹿,又名呼鹿。 据傅乐焕先生考证,上文 永州应为 庆州 ,庆州在今赤峰市林西县附近。辽代诸帝都喜射猎。据《辽史》载,穆宗每年到庆州幸秋山,七八月分射虎障鹰,军国大事都委托给大臣。穆宗以后历朝辽帝都到庆州黑山,赤山拽剌山进行秋猎。从七月到八月甚至九月,日日射猎,在各山射鹿,不视朝政。秋猎主要是射鹿,射鹿时先用盐引诱群鹿饮盐水,又仿鹿的叫声把鹿集中起来,然后射杀。天祚帝时,女真首领阿骨打有弟绖吴乞马、粘罕、胡舍等 天祚岁入秋山,数人必从行,善作鹿鸣,呼鹿使天祚射之,或刺虎,或搏熊。天祚喜,辄加官爵 (《契丹国志》卷二十三)。据《辽史》记载,辽帝狩猎地有祖州、庆州、宜州等地。 太祖秋猎于 祖州,穆宗猎于庆州,东丹王每秋畋于宜州。张舜
民《北使记》中曾说: 二月三月放鹘子海东青打雁,四五月打麋鹿,……月打虎豹之类,自正月至岁终,如南人趁时耕种也。 打虎、猎兔也是辽人喜好的活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一记辽国主 好以铜及石为鎚以击兔.猎兔不仅为狩猎活动之一,也反映在辽的传统节日中, 三月三日,国人以木雕为兔,分两朋,走马射之 (《契丹国志》卷二十七),又载九月九日,皇帝率群臣部族射虎。总之,打猎是辽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打猎是他们物质生活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他们 习武练兵 的骑射活动和娱乐活动,打猎与政治活动也是紧密结合的。
畋猎与政治活动结合,表现在 捺钵 中。 捺钵 是契丹主的四时游猎行宫 ,即《辽史?营卫志》卷三十二所说, 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捺钵 分春、夏、秋、冬四时的 捺钵.《辽史》卷三十二载: 夏捺钵 ,与北、南僚议国事,暇日游猎.又云 每岁四时,周而复始,皇帝四时巡守,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并应役次人,及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每岁正月上旬,车驾启行,宰相以下,还于中京居守 ,凡是 拜官 , 权差 等重大问题都要 俟会议行在所 取旨,出给诰敕。
五月,纳凉行在所,南北臣僚会议。 春捺钵在鸭子河,夏捺钵 多在吐儿山 或黑山(赤峰巴林右旗白塔子庙东汗山),或怀州西山;秋捺钵,在伏虎林;冬捺钵,在永州东南三十里广平淀。冬捺钵时 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契丹人出猎要祭猎神 麃鹿神 ,《辽史》载鹿鹿神:辽俗好射麃鹿,每出猎,必祭其神,以祈多获。麃就是狍子,是当时射猎对象之一。
(二)游牧习俗
辽统治着的大部分民族,都属游牧民族,所以,畜牧业是辽的主要经济来源。《辽史?营卫志》谓: 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 居住古毡房 穹庐 , 但宿穹帐 , 皆无馆舍 (《续资治通鉴长编?真宗》卷九十七)。饮奶食
肉,逐水草而居。
宋苏颂有《契丹帐诗》: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辽人看重牛羊马匹,述律后说: 吾有西楼羊马之富,其乐不可胜穷 (《资治通鉴?后梁记》卷二百七十一)。辽人不论蕃汉均 以牧养多少为高下 (苏颂《魏公集?使辽诗注》),辽人征战也以掠获马、牛、羊数目多为荣耀。《辽史》卷六十载: 获牛、羊、驼、马十万. 上讨女直所获生口十余万,马二十余万 (《辽史》卷十一)。对于被征服的各族要求上贡牲畜,如: 东丹国岁贡千匹,女直万匹,直不古等国万匹。阻卜及吾独婉,惕德各二万匹,西夏、室韦各三万匹,越里笃、剖阿里、奥里米、蒲奴里、铁骊等部三百匹 (《辽史?食货志下》卷六十)。
牧羊 以千百为群,纵其自就水草,无复栏栅.牧马 动以千数,每群牧者,才二三人而已,纵其逐水草,不复羁绊,有役则旋驱策而用 (《魏公集?使辽诗注》)。畜群 生息极繁.辽设群牧司使管理国有马匹。《辽史》卷二十四记: 牧马蕃息多至百万,赏群牧官,以次进阶。
(三)农业习俗
辽代以畜牧业为主要的、传统的生产部门,随着汉族的加入,民族的融合,牧民的需求农产品,特别是战争的需要粮食,农业成为辽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辽朝在对外战争中掠夺了大量人口,其中被俘的汉民按照汉族的习惯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成就引起辽统治者的重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经 专意于农 (《辽史》卷五十九),辽太宗也曾下保护农田的诏令,并曾令一部分部族进行农业生产。辽统治阶级多次诏令许民耕种,募民耕种。在奖励农耕的下,辽朝统治地区出现了大片被开垦的荒地,农业得到
很大发展,辽的社会经济也从纯牧业向半农半牧发展。
辽代初期的农业生产,是粗放的耕作。契丹人原不事农耕,开始只有少数奚人进行农业生产,奚人与汉人居住区相近,他们借边民荒地种田,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载 岁借边民荒地种粟,秋熟则来获。 看来是受汉人影响开始进行农耕,但尚未精耕细作,只是到秋熟收获。
随着汉人带过去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的推广,辽地的农业生产也普及起来,技术也提高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七载宋绶使辽时,看到了 奚人善耕种.当时在辽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还是汉人。苏辙《栾城集》四十一卷《使辽诗》有 故垒开都邑,遗民杂汉佃 ,汉族遗民已成为辽贵族奚贵族的佃户。辽朝韩州,成州出土的辽代农业生产工具有铁锄、铁镐、也有铜铸的锄等。说明当时耕作已有锄草耪地的细作过程。辽的农业生产发展了,形成半农半牧的生产格局。苏颂《使辽诗》记 农夫耕凿遍奚疆,部落连山复枕岗。种粟一收饶地力,开门东向杂夷方,田畴高下如棋布,牛马纵横似谷量。居人处处营耕牧,尽室穹车往复还 (苏颂《魏公集》卷十三)。
辽代用窖藏或仓库储存粮食。最早时奚人把粮食 窖之山下,人莫知其处(《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到了辽道宗时,农业生产繁荣,储粮很多。《辽史?食货志》载积存粟米十五万斛,在东京道的五十余城内设有和籴仓。虽然战争频繁,也未感到粮食的缺乏。
辽代为了供给粮食,曾有屯田之举,据《辽史?耶律唐古传》载,兴宗曾命令耶律唐古去西疆屯田。耶律唐古曾在胪朐河,镇州等地督军士农稼,连续十四年取得丰收。
除了汉族、奚族及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外,辽圣宗时契丹的部分居民也进行农业生产,《辽史》卷五十九载,辽圣宗 过藁城,见乙室奥隗部下妇人迪辇等黍过熟未获,遣人助刈.
《辽史》卷一百○四载, 夫西北诸部,每当农时,一夫为侦候(守卫巡逻),一夫治公田,二夫给糺官之役,大率四丁无一室处.这就说明辽代西北部地区的契丹人不仅有牧业还进行了农业生产,农忙时各司其职,劳作十分辛苦。当时出使辽的苏颂《魏公集》,有诗写辽代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如: 赋役百端闲日少,可怜生事更茫茫 (《魏公集》卷十三)。
(四)祭山仪
祭山仪是辽祭祀天地神祗之仪。祭祀地点在木叶山。 木叶山在中京东微北 , 本阿保机葬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真宗》卷九十七),即今赤峰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交汇之处附近。
据《辽史》卷四十九载:祭山仪要设天神,地祗的神位在木叶山。 中立君树,前植群树, 像站列朝班一样,又并排植两棵树,作为神门。皇帝、皇后至, 夷离毕(刑狱之官)具礼仪。祭祀用牲有 赭、白马,玄牛,赤、白羊,皆牡。 然后由仆臣 杀牲,体割,悬之君树.太巫还要 以酒酹牲.礼官奏 仪办.皇帝、皇后都穿祭祀大礼的祭服,皇帝戴金冠,穿白绫袍,腰系红带,悬鱼,三山绛垂,以犀玉刀错为饰,脚踏络缝黑靴。皇后系红色头帕,穿络缝红袍,悬玉佩,双结帕,络逢黑靴。皇帝、皇后骑在马上,各部的首领及命妇也都在场,群臣在南,命妇在■。皇帝、皇后到君树前下马, 升南坛御榻坐。群臣,命妇分班以次就坐;合班;拜讫,复位.皇帝、皇后到天神,地祗位,致奠。宰相及宗正官(辽称为 惕隐 )依次致奠于君树。及群树。皇帝率领他的各位叔父围绕神门树转三圈,其他部族要转七圈。并在皇帝率领之下又礼拜后诣 东所 ,皇帝、皇后各举酒二爵,肉二器 再奠 ,大臣命妇各举一,一奠。然后命府正官向东 掷之 ,又命中丞奉茶、果、饼饵各二器奠于天神,地祗位。巫身穿白衣,致辞三次。
皇帝、皇后还有饮福、受胙,群臣 在位者以次饮.关于木叶山 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
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
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亦不忘本尔 (《辽史?地理志》卷三十七),辽人视木叶山为民族起源之地,自认为是神人、天女之子孙,祭祀时八部首领都要参加。木叶山上建有 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 (《辽史》卷三十七)。
到辽太宗时,又将幽州大悲阁白衣观音像迁来木叶山 建庙木叶山,尊为家神 (《辽史?礼志》卷四十九),于拜山仪过树之后,增 诣菩萨堂仪 一节。
皇帝出巡必祀于木叶山,谒祖陵、告祖庙。
(五)瑟瑟仪
瑟瑟仪是祈雨的仪式。辽以畜牧业为主,兼有农业,天旱则不利。 若旱,择吉日行瑟瑟仪以祈雨 (《辽史?礼志一》)。
祈雨之前要先置 百柱天棚 ,祈雨时在百柱天棚下,皇帝先致奠于先帝御容,然后率群臣射柳,皇帝射柳,亲王、宰执以次各射一次。射中柳树的可以留下标志 柳者 的冠服,不中的把自己的冠服留下。 不胜者进饮于胜者,然后各归其冠服 (《辽史?礼志一》卷四十九)。第二天要植柳,在天棚东南,巫师主持祭柳, 巫以酒醴、黍稗荐植柳,祝之。皇帝、皇后祭东方,毕,子弟射柳 (《辽史?礼志一》卷四十九)。最后分等级赐给物品。三日之后 雨,则赐敌烈麻都(礼官)马四匹、衣四袭;否则以水沃之 (《辽史》卷四十九)。
(六)柴册仪
柴册仪是古代推举各部族首领的古老遗风。
举行柴册仪,必须择吉日,并在仪礼举行之前准备好木制的柴册坛,坛有三级,把它放在柴堆之上。《辽史?礼志》谓: 置柴册殿及坛。坛之制,厚积薪,以木为三级坛,置其上。 据《辽史》卷四十九后的 校勘记 载: 柴笼之制高三十二尺,用带皮榆柴叠成,上安黑漆木坛三层,坛安御帐。 坛上铺 百尺毡 ,放 龙文方茵 , 又置再生母后搜索之室.皇帝先入 再生室 ,行再生仪 ,假做一次从新诞生的礼仪,用以追念母后的恩德。
契丹八个部族德高望重的老人, 八部之叟前导后扈 ,引导、跟随,左右扶翼皇帝至册殿之东北隅。 拜日毕,乘马, 选外戚中的老者御马。皇帝急驰,假做倒在地上,御者,从者 以毡覆之.用以象征年轻皇帝在前辈辅佐下成长。
皇帝来到一块高地之上,站定, 大臣,诸部帅列仪仗,遥望以拜.皇帝派遣使臣发诏命曰: 先帝升遐,有伯叔父兄在,当选贤者。冲人不德,何以为谋? 群臣对曰: 臣等以皇帝厚恩,陛下明德,咸愿尽心,敢有他图。 皇帝令曰: 必从汝等所愿,我将信明赏罚,尔有功,陟(升)
而任之,尔有罪,黜(罢)而弃之。若听朕命,则当谟之。 各部人等全体说: 唯命是从。 皇帝在这里 封土石以誌之 (《辽史?礼志一》卷四十九)。
皇帝及大臣 逐行.拜先帝御容,宴飨群臣。
第二天皇帝才走出册殿。由护卫太保扶翼升坛。将七庙神主奉至 龙文方茵 ——龙形花纹的方垫。北、南府的宰相率领群臣圜立,各举毡边,赞祝完毕,枢密使捧玉宝、玉册进来,此时,有司读册后,枢密使称皇帝尊号进宝、进册,群臣三呼万岁,皆拜。宰相,北、
南院诸部帅,进赭,白羊各一群。
接着皇帝更衣,又拜诸帝御容。于是欢宴群臣,并各有赏赐。
柴册仪把辽代皇帝登基与古老的契丹民族推举首领的仪礼结合起来,使之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并带有一些民主色彩。
(七)拜日仪
契丹民族崇拜太阳, 契丹好鬼而贵日,每月朔旦,东向而拜日 (《新五代史?契丹》卷七十二)。故 辽俗东向而尚左,御帐东向 (《辽史?百官志》)。又 凡举兵,帝率藩汉文武官僚,以青牛白马祭告天地,日神,惟不拜月 (《辽史,兵卫志上》卷三十四)。
拜日礼仪,皇帝升露台,设褥,向日拜两次、进香,随后门使通、阁使或副阁使,应参与拜日的臣僚及殿左右阶的陪位官,都拜两次。 皇帝升坐,奏牓讫 (《辽史?礼志一》卷四十九)。北班臣僚向皇帝行大礼,宰相以下 通名再拜 奏 圣躬万福.又再拜,其他臣下与北班臣僚同礼。奏事也是北面先奏。
(八) 节仪
这是辽朝各民族群众祭祀已死皇帝、皇后的习俗。
每户毡帐中 置小毡殿,帝及后妃皆铸金像纳焉。节辰、忌日、朔望,皆致祭于穹庐之前 (《辽史?礼志》卷四十九)。又要用土垒一个高一丈多的大高台,上面放一个大盘,把祭祀的酒食撒在盘里,然后,焚之。国俗谓之 爇节.据《辽史?礼志》谓,这是被俘掠人民或臣下进献人口,或犯罪没官户,由于皇帝建立州县安置了他们,所以皇帝死后要表示敬意
追念。
(九)岁除仪
除夕的晚上,诏令刑狱官率执身郎君,把盐和羊油放在火炉里烧,巫和大巫,依次赞祝火神,皇帝向火礼拜。
开始是皇帝亲自拜,至道宗开始命刑狱官拜。
(十)再生仪
在皇帝十二岁 皇帝本命前一年季冬(十二月)之月,择吉日 (《辽史?礼志六》卷五十三)举行这一礼仪。
先要在禁门北,准备好再生室、母后室、先帝神主舆。 在再生室东南,倒植三歧木。 在举行仪礼这天, 以童子及产医妪置室中.一个妇人拿着酒,一老者拿着箭袋,立在室外 有司请神主降舆,致奠 ,然后, 皇帝出寝殿,到再生室。群臣奉迎,再拜.皇帝进入再生室,脱衣服,光脚, 以童子从.皇帝三次从歧木下过,每次过,产婆都要致词,用于拂拭皇帝的身子,童子从歧木下过七次后,皇帝躺卧在木边,老者打着箭袋说 生男孩子了.太巫用巾盖上皇帝头,皇帝起来了,群臣称贺,再拜。产婆从妇人手中拿过酒进奉,太巫捧着襁褓,彩结等物赞祝。事先选出的七位老人,各人都把为皇帝起的名字系在彩缎上,他们都跪着向皇帝进献。皇帝选一个好名字接受,并赐给老人物品,老人拜后退出。群臣都进献小婴儿的包被,彩结等物。
皇帝拜先帝诸御容,然后就宴请群臣。
《辽史?礼志六》赞美 再生仪 ,认为 使天子一行是礼,以起孝心。 始之以三过歧木,母氏劬劳能无念乎,终之以拜先帝御容,敬承宗庙,宜何如哉。再生仪 是契丹民族特有的礼仪,它让小皇帝深深记住母亲的恩情,从新体验来到人世间的感受,长大以后也记住这份亲情,不能 妻子具(有)而孝衰 (《辽史?礼志六》卷五十三)。
(十一)皇帝亲征仪
皇帝亲征往往在秋冬,但战争情况不同,出征时间也会随时变化。皇帝出师要先告庙,就是到太祖庙拜祭后再出征。祭时要立三个神主祭祀,一是先帝,二是道路,三曰军旅。要杀青牛白马祭祀天地。祭时,常常依托于一棵独树;没有独树, 即所舍而行之 (《辽史?礼志三》卷五十一)。
皇帝要穿上军服、铠甲,去祭祀各位先帝的庙,然后就检阅。将出征时,以 牝牡 狍子各一 ■祭.将要与敌人战斗前,把马尾结起, 祈拜天地而后入。 攻打下城池,战胜了敌人,也要祭天地,以白、黑羊做为祭牲。班师回朝,要以俘获的牡马和牛各一祭祀天地。
出师以死囚,还师以一谍者 ,植柱缚其上,于他所向的方向乱射箭,矢集如蝟 叫做 射鬼箭 (《辽史?礼志三》卷五十一)。这是对死囚参战后宽恕,免其死刑的特殊形式。
(十二)腊仪
腊,是十二月辰日。前一天,诏令司猎官选好猎地。
到了举行腊仪的一天, 皇帝、皇后焚香拜日毕,设围,命猎夫张左右翼《辽史?礼志三》卷五十一),司列官禀奏成列,皇帝、皇后坐上车,礼官奉进二壶酒和盘飱,北、南院
大王以下的进奉马和衣服。皇帝下车祭奠东方,然后乘马进入围中。皇太子,群官向皇帝进献酒,分两边前进。
皇帝围猎开始得兔, 群臣进酒上寿,各赐以酒。至中食之欢,亲王,大臣各进所获 (《辽史?礼志三》卷五十一)。赐群臣饮,回宫。
(十三)丧 仪
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一?契丹》卷七十二记载,在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建国之前,契丹 风俗与奚、靺鞨同 ,保留许多古老风习,人死以风葬。 父母死,以不哭为勇,载其尸深山,置大木上。后三岁,往取其骨焚之。酹而呪曰:' 夏时向阳食,冬时向阴食,使我射猎,猪鹿多得'. 至辽太祖 而多用汉人……又制婚嫁,置官号 (《新五代史》卷七十二),风俗有所变化。人死已为土葬。但其原始风习仍时有所见,如辽太祖阿保机逝世,皇后述律氏 于义节寺断腕,置太祖陵,即寺建' 断腕楼' ,树碑焉 (《辽史?地理志》卷三十七)。又,辽景宗死 葬景宗皇帝于乾陵,以近幸朗、掌饮伶人挞鲁为殉 (《辽史?圣宗本纪》卷十)。景宗死二人殉葬,一个是近侍宠幸之人叫朗的,一个是掌管皇帝饮料的伶人。
据《辽史?礼志》卷五十所载,辽圣宗逝世的丧葬礼仪已颇类汉制了。
辽圣宗死于太平十年(1030年), 圣宗崩,兴宗哭于菆(zōu)塗殿(放置棺木的宫殿). 大行之夕(先皇帝死的那天晚上) ,四鼓过后,皇帝率领群臣,到灵柩前祭奠,恭奉先皇灵柩出殿的西北门,皇帝坐在暖车里,车内铺着白色坐垫。这时还要由太巫做法事,除灾祈福。到了祭所还要由 太巫祈禳。 这时皇族、外戚、大臣、京官都要依次致祭。仪式中两次由太巫除灾祈福的祈禳,说明辽人重视神鬼,这是与汉制丧仪明显不同之处。尤为不同的是在祭祀先帝时要将衣物一把火烧光, 乃以衣、弓矢、鞍勒、图画、马驼、仪卫等物
皆燔之.葬毕,皇帝坐在御帐,命令改火,面向火焰又致祭奠,礼拜三次,又向东拜天地。然后骑上马,率领群臣及送葬者过陵前神门之木,下马,向东再拜。第二天率群臣、命妇到山陵 行初奠之礼.然后到有先帝遗容的御容殿接受遗赐。第三天像原先一样祭奠。
兴宗崩,道宗亲自选择埋葬之地,与汉人 择地 的礼制相同。
道宗崩,天祚帝曾因丧服事问礼于总知翰林院的耶律固,耶律固把汉族人披麻带孝的礼仪告诉了天祚帝,天祚帝始披麻带孝,并且皇族、外戚、使相、矮墩官及郎君都服相应的丧服,其余官吏及承应人都穿白麻衣披白麻巾,哭丧。宗正官,皇族亲属(皇帝的叔、伯)、南府宰相,各种、亲王、贵戚国舅等、各级首领都要依次荐奠,进奉鞍马,衣服,犀玉带等物,用表列上数目,读完表后,焚表。各属国,邻国都有丧礼送来,亲王和诸京留守也送来丧礼。先帝小 前一日,皇帝穿丧服上香,奠以酒,痛哭于先帝旁。
夜里进行小 .第二天由北院枢密使、林牙(掌文翰的文官)把赠与死者的器物服饰放置在幽宫。灵柩上车,亲王推车,一直到食羊肉的地方停下。这时按辽风俗,杀黑羊以祭。到了葬所,把灵柩从车上抬下来,放到众多人用肩抬的车上,皇帝脱下丧服,亲自步引灵柩到长福冈。这天晚上,皇帝入陵寝,并且将先皇遗物赐给皇族、外戚和各位大臣,乃从陵寝出来。皇帝命人把先帝用过的帐子,带过陵前神门之木。皇帝不亲往,而是派遣侍从们穿着官服去。第一次祭陵,皇帝、皇后率领皇族、外戚、使相、节度使、夫人以上的命妇都来祭拜,围着陵墓转三圈而下。第二次祭奠像第一次一样,然后辞陵而还。
先帝去世后,辽朝廷要为先帝举行 上諡册仪 ,这明显是受汉制的影响。上諡册仪前一日在菆塗殿西廊设皇帝御帐,并且排好臣僚的幕次。准备好礼乐之器。到这一天,臣僚都穿朝服,天刚透亮就到菆塗殿。册与宝案都放在西廊下。皇帝穿宽衣系皂带到御帐。大臣站好班面向殿立、皇帝升殿到先帝神座前,跪,祭奠三次。在乐声中皇帝祭奠后,立于神座前。
捧册函者进前跪下,读册者跪下伏地读諡册。然后捧册者置册函于案上。皇帝在褥位再拜。礼毕,皇帝归御帐。
到了先帝的忌辰还要举行 忌辰仪.在先帝生日的前一天,要奏忌辰榜子,预先写好名纸。用一幅大纸,用阴面后第三行写上 文武百僚宰臣某以下谨诣西上閤门进名奉慰.至日,所有大小官僚都要穿皂衣、皂鞓带,四鼓时于幕次前,在京于僧寺,站班,依位望阙而立。 直日舍人 跪在右面,手执名纸在前,班首以下皆再拜。名纸由宣徽使 面付内侍奏闻 (《辽史》卷五十)。
宋使吊丧,辽有 宋使祭奠吊慰仪.仪载 道宗崩,天祚皇帝问礼于耶律固。使入门,皇帝哭,使者诣柩前上香,读祭文讫,又哭。有司读遗诏,恸哭。使者出,少顷,复入,陈赙赗(祭礼之物)于柩前,皇帝入临哭。以后帝御游仙殿南之幄殿。使者入见且辞,敕有司宴于馆 (《辽史》卷五十)。
辽的丧葬从建辽国以前的风葬,到阿保机以后土葬,到兴宗、道宗、天祚帝,愈益受汉族影响,礼制也愈益完备,至天祚帝时除保留杀黑羊、过神门之木等特殊礼俗外,其丧葬仪礼与汉制已很相似。
(十四)皇帝纳后之仪
据《辽史?礼志五》卷五十三载,皇帝纳后要择吉日。 至日,后族毕集.早晨,皇后 坐于堂 ,皇帝派遣使者,媒人领着担酒担肉担粮的酒礼入门。媒人进内谒见, 进酒于皇后,次及后之父母、宗族、兄弟 (《辽史》卷五十二)。再拜,致辞,纳币。宗正夫人要四拜后,请皇后上车。皇后辞父母、伯叔、兄,各四拜,对宗族长者两拜。皇后上车父母劝戒勉励皇后并及使者、媒者、送者。车发轫,起行,叔伯父母、兄饮酒如初。 教坊遮道赞祝 ,后族
追拜,进酒,遂行。
将至宫门,宰相传敕,赐皇后酒,遍及送者。宗正官率皇族欢迎,再拜。
皇后车到便殿旁,宗正夫人请她下车,宗正夫人率人负银罂、捧滕,从黄道走。后有一人 张羔裘若袭之,前一妇人捧镜 (《辽史》卷五十二)倒行,将马鞍放道上,皇后跨过其上。到神主室三拜,再去向公婆御容拜,奠酒。
选皇族宜子孙之妇,再拜,授以罂、滕。又拜各位皇帝的御容。神赐袭衣、珠玉、佩饰,拜受、服之。送者,迎者遍赐酒。皇后坐于别殿。
皇帝即御座,选皇族尊者一人当奥坐,即坐于室内最尊贵之处,主婚礼。
执事往来致辞于后族,引后族之长及送后者升殿,面当御座,皆再拜,后族之长奏送后之词。跪向 圣躬万福.当奥者与媒者行酒三遍,命送后者再拜,酒宴为终。
第二天,皇帝起床先拜先帝御容,上殿宴请皇后的族人及大臣。皇族、后族一起饮酒,有百戏,角觝,并进行戏马比赛以为乐。第三天,皇帝赏赐送皇后的人及皇后的族人。酒五行,送后者辞。皇族向后族献礼,后族以礼谢当奥者。这时婚礼结束。
历代辽帝纳后,只娶萧氏之女,他姓不纳。
(十五)正旦朝贺仪
元旦日,诸臣、亲王、外国使者朝驾、祝福庆祝新年。在《辽史?礼志六》卷五十三有详细说明。
这一天昧爽,大臣和诸国使者入朝,奏 班齐.皇帝升殿坐。契丹臣僚从东门入、汉人臣僚及诸国使者从西门入,合班以后,向皇帝行舞蹈之礼,五拜、鞠躬。亲王从东阶上殿,祝寿,下殿,向皇帝行舞蹈礼,五拜、鞠躬。
宣徽使传皇帝的宣制说: 履新之庆,与公等同 ,群臣又拜舞。
亲王向皇帝进酒,皇帝要传宣 饮公等寿酒,与公等内外同度。 皇帝饮酒,教坊奏乐,殿上下臣皆拜,称 万岁.臣僚、亲王及使者参贺皇帝以后,皇帝起身到太后殿,群臣皆从。皇太后升殿,皇帝在东方侧坐,诸臣拜舞,称贺太后与称贺。皇帝礼仪相同。
称贺后是宣宴。臣子、亲王、使者都要谢宣宴并鞠躬。
一进酒,两廊从人拜,称 万岁 ,各就坐。亲王进酒,如果太后手赐亲王酒,亲王要跪饮喝完。殿上三进酒,行饼、茶。教坊人员跪,并致语,请大臣大使、副使、廊下从人立,读口号诗毕,然后行茶,行殽膳。以后是大馔入,行粥碗,殿上七进酒乐曲终。使相、臣僚在座,揖廊下从人起,称 万岁 ,从两门出。然后是 揖臣僚、使副起 称 万岁 ,下殿。最后要舞蹈,五拜,出洞门,礼仪结束。
(十六)立春仪
立春日,辽 皇帝出就内殿,拜先帝御容,北、南臣僚丹墀内合班,再拜(《辽史?礼志六》卷五十三)。可矮墩以上的入殿,赐坐,皇帝进御容酒,陪臣都再拜。 一进酒,臣僚下殿,左右相向立 ,皇帝戴幡胜,赐幡胜给臣下,臣僚都簪毕后,皇帝在土牛前上香,奠三次酒,不拜。教坊奏乐,侍仪使跪进彩杖,皇帝鞭土牛,群臣跪左膝在丹墀内,受彩杖,直起身,再拜。
司辰报告春天到了,鞭土牛三匝。矮墩鞭止, 引节度使以上上殿,撒谷豆,击土牛 (《辽史?礼志六》卷五十三)。撒谷豆,允许众人夺之。
臣僚依次坐,行 酒两行,春盘入,酒三行,行茶,皆起,礼毕 (《辽史》卷五十三)。
(十七)重午仪
五月五日, 至日,臣僚昧爽赴御帐,皇帝系长寿彩缕升车坐 (《辽史?礼志六》卷五十三)。大臣合班, 所司各赐寿缕,臣僚跪受,再拜 ,最后从驾至饍所,酒三行。若赐宴,临时听诏令。
(十八)重九仪
臣僚旦赴御帐,从驾至围场,皇帝赐茶。皇帝就坐,引臣僚御前班立,所司各赐菊花酒,臣僚跪受,再拜,酒三行,揖起。
(十九)藏阄仪
大康十年(1084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开始行藏阄仪。君臣宴饮,得阄者饮酒。
这一天臣僚服常服入朝,皇帝御天祥殿,臣僚依位赐坐。 契丹南面,汉人北面;分朋行阄 (《辽史?礼志六?嘉仪下》卷五十三)。 或五或七等,赐饍。晚赐茶,三等或五等.若帝得阄,臣僚进酒,以次赐酒。
其时,在宋朝廷宫廷宴饮也有藏阄仪。
藏阄仪这天辽臣不御朝。
(二十)岁时杂仪
正旦,除夕之夜,辽国俗以糯米饭和白羊髓油为饼, 丸之若拳 , 每帐赐四十九枚,戊夜,各于帐内窗中掷丸于外,数偶,动乐,饮宴。数奇,令巫十有二人鸣铃,执箭,绕帐歌呼,帐内爆盐垆中,烧地拍鼠,谓之惊鬼,居七日乃出 (《辽史?礼志六》卷五十三)。
立春,妇人进春书,剪刻青色丝织品为旗或为龙,或为虾蟆,在旗上写上宜春.人日,正月初七为人日,辽人要看到天晴就认为是一年吉祥,如果阴天就认为有灾异。人日这一天民间习俗是在庭院中煎饼食,叫做 薰天.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国舅族萧氏设宴,请国族耶律氏,岁以为常。
三月三日为上巳,辽俗,刻木为兔,分朋走马射之。先中者胜,负者下马列跪进酒,胜队马上饮之。
五月重五日,午时,采艾叶和绵著衣。这天君臣宴乐,渤海厨师进艾糕。
用五彩丝为绳缠臂,谓之 合欢结 ,叉以彩丝盘绕作成人的样子,谓之长命缕.夏至之日,俗谓之 朝节 ,妇人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送。
六月十八日,国俗,耶律氏设宴,请国舅族萧氏。
七月十三日夜,天子于宫西三十里设帐住宿,之前准备好酒馔。七月十四日,诸军部落从者皆奏藩乐,饮宴至暮,乃归行宫,谓之 迎节.十五日中元,动汉乐,大宴。十六日昧爽,又去西方,随行诸军大噪三次,谓之送节。
八月八日,辽国风俗,杀白犬,埋在寝帐前七步的地方,露出狗嘴,后七日中秋,移寝帐在上面。
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获猎少的为负,罚重九宴。射毕,在高地设帐,赐官僚饮菊花酒。以兔肝为带骨酱,鹿舌为肉酱,又研茱萸酒,洒门户以驱灾祈福。
岁十月,五京进纸造小衣甲、刀、器械万副祭山用。十五日天子与群臣望祭木叶山,用国字书状,并都焚之。
冬至日,辽国俗,杀白羊、白马、白雁、各取血和酒,天子望黑山拜。
黑山在境北,俗谓契丹人魂魄归宿之地。由山神司之。每年这一天, 五京进纸造人马万余事,祭山而焚之.习俗对黑山很畏惧,不祭 不敢近山 (《辽史?礼志六》卷五十三)。
腊辰日,天子及群臣都穿戎服, 饮酒作乐,赐甲仗、羊马 (《辽史?礼志六》卷五十三)。
契丹辽朝信奉佛教,四月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 京府及诸州雕木为像 ,仪仗和百戏导从,循城为乐(本条见《辽史?礼志》卷五十三 二月八日 一节,盖二月八日应为四月八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