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近代史时段大总结

中国近代史时段大总结

来源:化拓教育网


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4年) 重实 政治 经济 文化 时段特征 1.政治领域: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 自然经济解体;商品输出;民用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式服装、餐饮、住宅传入 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 2.物质领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文化领域: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4.社会生活方面: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礼仪受到冲击。 二、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5~1919年) 重实

(1)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反割台斗争;瓜分狂潮、维新变法 政治 (2)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 (3)同盟会、辛亥、中华成立、《临时约法》 (4)五四运动 (1)资本输出 经济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近代交通运输业兴起;实业救国兴起 (4)民族工业春天到来 文化 选修 时段特征 1.政治领域: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领域: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3.思想领域: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方面:戊戌变法、辛亥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三、新民主主义时期(1919~1949年) 重实 新民主主义崛起时期:1919~1927年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抗日战争时期:1937~五四运动、中国党创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国民失败 南昌、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九一八事变、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国民开展经济建设,民族工业处于黄金时期。思想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南京大、两个战场、四大会战、七维新思想、断发易服、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戊戌变法、孙中山 1945年 大、抗战胜利。日军对沦陷区疯狂掠夺、官僚资本膨胀、民族工业萎缩。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战争时期:1945~1949年 时段特征 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国统区经济崩溃,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1.政治领域:中国党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经济领域: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国民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战争期间遭到摧残。

3.思想文化领域: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思想形成,成为中国的指导思想。

4.社会生活方面:在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隐性线索

1.外敌入侵: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1931~1945)

2.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美友好通商航海章程》

3.反侵略斗争:虎门销烟——三元里抗争——黄海之战——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

4.学习西方思潮:“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兴民权、倡西学)——民主共和(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

5.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民族工业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春天(初年)——民族工业黄金时期(1927~1936)——萎缩(抗日战争时期)——陷入绝境(战争时期)

6.国共关系:第一次合作(1924~1927)——十年对抗(1927~1936)——第二次合作(1937~1945)——再次决裂对抗(1946~1949)

第1招 把握非选择题最常用的设问句式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说明)„„

非选择题的设问句式对答题思路有重要引导作用。常见的设问句式有如下几种:

1.根据材料„„指出(说明、分析、归纳)„„

实例1:2014年天津卷第12题第(3)问:“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 实例2:2014年重庆卷第38题第(1)问:“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审题对策] 凡设问中只要求“根据材料”回答的问题,思时主要关注材料中的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答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实例3:2014年福建卷第38题第(2)问:“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审题对策] 凡是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问题的设问,在思考答题方向时,一定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材料中的信息往往是教材知识的补充,而所学知识往往比材料中的要点还多。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要点才会完整。 3.结合史实(所学知识)说明„„

实例4:2014年天津卷第12题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审题对策] 凡这类设问,要说明的问题(论点)往往体现在材料中,需要借用的史实,多在材料之外,大多在所学知识中,要注意调动所学教材中的知识来回答。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分析、说明)„„

实例5:2014年重庆卷第14题第(4)问:“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

[审题对策] 凡这类设问,试题都不是一段材料,而是多段材料或多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凡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回答的设问,一定要注意采用每个材料的有效信息。凡是另加“结合所学知识”的设问,一定要注意与教材知识的结合。这类设问往往放在试题的最后一问,多是考查综合能力。

第2招 如何审非选择题思维方式类设问用语

——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评价·说明

1.分析、比较

分析、比较是历史学科命题中最常见的命题用语。因为它是一种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它常见的形式有:

(1)根据„„分析„„;结合所学,分析„„

实例1:2014年天津卷第13题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实例2:2014年重庆卷第13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比较(对比)„„分析(指出)„„;分析„„有何不同(相同之处)?

实例3:2014年天津卷第37题第(3)问: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实例4:2014年广东卷第38题第(3)问: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

[审题方法指导] “分析”思维在审题时要注意:(1)分析什么?如例1:“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例3“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2)依据什么分析?如例2,要求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例4只要求“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

“比较”思维在审题时要注意:(1)比较什么?要求说明什么?比较是手段,说明是目的,重心在于说明。

(2)试题要求找“相同点”“不同点”还是“异同点”?根据要求进行思考。

(3)分析、比较类设问,一般情况下答案要求都相对详细、具体,要有史有据,言之有物。 2.归纳、概括

归纳、概括是历史命题设问中常见的思维形式用语。主要用于对历史材料和历史现象的总结、提炼。常见的命题句式为: (1)根据„„归纳„„

实例5:2014年重庆卷第14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

实例6:2014年福建卷第38题第(1)问: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概括„„

实例7:2013年山东卷第29题第(1)问:据片断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第(3)问:据片断三,概括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

实例8:2014年福建卷第38题第(3)问: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 (3)依据„„列举„„;依据„„指出„„

实例9:2013年天津卷第12题第(3)问: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实例10: 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第40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审题方法指导] 这类试题的审题要点主要有:(1)归纳、概括的内容是什么?这是答题的核心。(2)依据什么,即从哪些地方去寻信息源?不外乎“材料”“所学知识”“二者结合”。(3)答案要精炼、概括,要点化,文字浓缩。(4)概括要求准确、全面、完整。 3.评价、说明

“评价”与“说明”两个词汇是在历史学科高考命题中经常出现的用语。 “评价”用语通常的用法为:

(1)根据„„评价(评述、评析)„„

实例11: 2013年全国卷Ⅱ第40题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实例12: 2014年福建卷第38题第(4)问: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实例13:2010年江苏卷第23题第(1)问: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 (2)根据„„说明„„

实例14:2014年山东卷第46题第(2)问: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

实例15:2014年安徽卷第36题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审题方法指导] 关于评价类用语的试题,要注意如下几点:

(1)要明确评价的对象,即评价什么、找到关键词或核心词,如例11,要求评述的是“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例12要求评述“在近代科举制在中西不同的命运”。 (2)要明确评价的根据材料,如例11、例12,都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3)要明确评价的限定角度,如例13,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另外还有其他的限定,如从“积极”或“消极”影响等。

(4)评价要求客观、公正、全面、史观先进、史论结合、摈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和阶级斗争观点。关于说明类试题,“说明”二字使用最为普遍。它往往与其他的用语结合,如“分析说明”、“比较说明”、“概括说明”、“归纳说明”等。说明即文字表述形式,可联系语文体裁中的“说明文”,要求表述准确、用语恰当、文字简炼、观点明确。

第3招 如何审非选择题历史内容类设问用语

——原因·背景·条件·影响·意义·作用

1.原因、背景、条件

(1)根据(结合)„„分析(指出)其原因

实例1: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0题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实例2: 2014年天津卷第13题第(2)问: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2)根据„„说明(指出)„„的背景

实例3: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0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实例4:2013年重庆卷第14题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 (3)据„„指出(说明)„„的有利条件

实例5:2013年山东卷第29题第(1)问:据片断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

实例6:2013年江苏卷第24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审题对策] 原因、背景、条件,在设问句式上,一般放在设问的最后。“原因”应从因果关系上分析,构成因果关系的才属于原因。“背景”比原因要宽泛,背景要注意时代性,背景一般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去思考或从国内、国际等方面去思考,晚于历史现象发生的不能列为背景。“条件”有时贯以“有利”和“不利”。“条件”与“背景”在含义上有所不同,属于背景的不一定能成为条件,条件是促成历史现象发生的因素。 2.影响、意义、作用

“历史影响”“历史意义”是历史学科最常用的术语,也是高考历史命题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常见的句式有:

(1)根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简析、归纳)„„的影响

实例7:2014年重庆卷第13题第(1)问: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实例8:2014年天津卷第13题第(1)问: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

(2)根据„„分析(简析、论述)„„的意义

实例9:2014年浙江卷第39题第(1)问: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

实例10:2013年重庆卷第13题第(3)问: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清在建省的历史意义。

(3)根据„„分析(简析、概括、说明)„„的作用

实例11:2014年全国Ⅱ卷第40题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实例12:2014年江苏卷第23题第(2)问: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的作用。

实例13:2013年全国卷Ⅰ第46题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审题对策] “影响”范围较为宽泛,有当时的影响和对后世的影响,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等。“意义”多是正面的、积极的定性。“作用”与“意义”有类似的含义,但作用往往是实际发生的,具有行为性。这三个用语有一致性的地方,很难严格区分,“影响”往往能包括意义和作用在内。这三个术语在设问中是最具实质意义的核心词。其前边的用语多是引导词和限定词。

第4招 如何审非选择题历史认识类设问用语

——特点·特征·认识·启示

1.特点、特征

常见句式:根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指出„„特征(特点)。

实例1:2014年全国卷Ⅰ第45题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实例2:2014年全国卷Ⅱ第40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实例3:2014年广东卷第38题第(2)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 实例4:2014年福建卷第38题第(1)问: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审题对策] (1)“特征”与“特点”只是命题用语的不同,没有必要去细分字面的意思,审题时可等同对待。(2)归纳(概括)历史事物的特征,所依据的信息源不出两类:一是试题提供的材料,二是所学知识,尤其注意二者的结合,“特征”往往在平时学习教材时得出,要注意知识的迁移。(3)“特征”具有“特有性”,它与比较思维有关,要注意在比较中总结。(4)“特征”是答题的实质性用语,一般放在句子的最后,前边的多是提示性、性用语。无论前边的用语如何变化,一定要围绕“特征”去总结。表述时文字要有概括性、简明扼要,不要拖泥带水。 2.认识、启示

常见设问句式:根据„„谈谈你的认识;从„„中,你有何启示?

实例5:2014年天津卷第12题第(4)问: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调整商业的认识。

实例6:2014年天津卷第14题第(4)问: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 实例7:2013年山东卷第39题第(4)问: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审题对策] “启示”“认识”都属于历史认识类,是高层次历史学科能力。解答这类设问时要注意言之有理,答之有据。这是历史结论性的东西,结论应在材料中和史实中有所体现,是从材料中和史实中得出的东西。所以“启示”和“认识”必须与材料有密切的逻辑关系。切忌不切实际的空发议论,凭空写出一大堆无关主题的“启示”。“认识”的观点应符合主流历史价值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