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骆驼祥子》浅析老舍语言风格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小说《骆驼祥子》中具体语言的运用,着重从俗
白而深刻、浓浓的京味、简洁传神且透露着个性化三大方面论述了老舍的语言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
其中,结合《骆驼祥子》中的具体实例,通过叙述 语言、人物语言、肖像描写、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五个方面,浅析了老舍语言“俗白而深刻”的特点,这不仅使作品易于读者接受,而且还具有特殊的审美效果;通过地理环境、景物描写,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人物语言方面三个方面,浅析了老舍语言“浓浓的京味儿”特点;通过人物对话、动作描写、比喻用词三方面,浅析了老舍语言“简洁传神且透露着个性化”的特点。然后,结合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观、“白话万能”的理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蔼谦诚的人品论述了他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最后得出结论:老舍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运用纯正的北京口语进行文学创作的杰出代表,他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世界将永远充满活力,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1
本论部分:
一、 俗白而深刻
老舍先生从二十年代末期开始,就把用白话文写作看成是自己的责任。而且老舍在运用白话文写作时,能把大众口语和文学语言区分开,他认为:“文学语言,无论是在思想性上,还是在艺术上,都须比生活语言高出一头。作者须既有高深的思想,又有高度的语言艺术修养。他既能够从生活中吸取语言,又善于加工提炼,像勤劳的蜂儿似的来往百花之间,酿成香蜜。”(1)
他的以“俗白”、“清浅”、“深刻”为特色的文学语言赢得了普遍的赞誉。他在北京口语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古典文学、民间文学和国外文学的营养,用普通人能够听得懂,说得出的话来写作,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而又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不流于肤浅。正像曹禺说的:“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词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传的”。通过《骆驼祥子》,我们来分析老舍确实“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
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据有人用电脑统计,只用了常用字二千四百一十一个,因而具有小学水平的人也可
2
以毫不费力地进行阅读。在这里,不仅冷僻字眼儿一个也没有,就连人们常用的“时”,老舍不是写成“时候”,就是写成“那阵子”,因为单说一个“时”字显得文绉绉的,不合乎普通人到口语。
《骆驼祥子》用北京口语,主要通过叙述语言、人物语言、肖像描写、景物描写、心理描写,显示了老舍语言“俗白而深刻”的特点,不仅使作品易于读者接受,而且还具有特殊的审美效果。
1、叙述语言
小说开头这样写道“我们所要介绍的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是个外号;那么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与祥子的那点儿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这个以平时
口语语汇为材料的说话口气的开头,决定了《骆驼祥子》的整体语言风格。这是一种标准的叙述方式,由于是叙述,所以句子不能长,否则讲的人吃力,听的人也不容易明白;叙述的词语不能艰深,否则便难以达意。
像这段文字“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有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
3
人的也是车的…”这里用的也是又俗又白的叙述语言,然
而作者的叙述与人物的内心语言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使读者读后感到既是人物内心活动,又是叙述人的具体描述,真正达到了叙述人像钻进人物内心去说话的境地。这种叙述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使读者能够及时得到叙述人的提示,很快“进入角色”,身临其境地分担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老舍正是以他独特的叙述方式赢得了读者。他不像多数传统小说那样旁观者似的讲故事,而是充满感情,很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他下了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也好,他得买车!…他对自己起下了誓,一年半的工夫,他——祥子——非打成自己的车不可!”在这里读者会明显地感觉
到,作者虽然以第三人称写祥子,是在“叙述”,但是却将祥子的心理活动真切、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三五个字组成的短句和几个感叹号、破折号,使祥子心头斩钉截铁的话语响亮地回荡在读者耳旁。所以小说既保留了第三人称叙述的俗白,又同时兼有第一人称自述的真实与亲切感。
2、人物语言
《骆驼祥子》中的人物语言更是纯正的北京口语。比
4
如刘四爷在寿宴上嫌进来的寿礼太少,便拿虎妞杀出一肚子的怒气。他将祥子和虎妞的隐情挑明后,有这样一段话:
…虎妞反倒痛快了:“我不要脸?别叫我往外说你的事儿,你什么屎没拉过?…”
“我?”刘四爷的脸由红而白,把当年光棍儿的劲全拿出来:“我放把火把棚烧了也不能给你用!”…
祥子直挺挺地立在那里,没有一句话可说。
这段个性化色彩极强的对白,用的是典型的北京口语。句子短,句法灵活,而又生动传神,自然贴切,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虎妞泼辣,粗野,心直口快,厉害能干;刘四爷自私,冷酷,狠毒,蛮不讲理。祥子虽然一言未发,但那口拙语笨的憨态却跃然纸上。
3、肖像描写
许多作家在写人物对话时运用口语,但在肖像描写时却不用。这是因为,书面语在许多人眼里更雅致、丰富、也更具有文学性;而口语则因为它的俗白,较少被运用在描写中。老舍却是个例外。他的描写,不论是肖像描写,景物描写,还是心理描写,都用一色的口语。
“刘四爷是虎相。快七十了,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
5
个十里二十里的。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象个老虎。”老舍抓住刘四爷身上的本质特征,运用口语,如实描绘,形象逼真,让人一读之下,一个凶神恶煞般的刘四爷顿时站到了眼前。这完全避免了古典小说中人物肖像描写的程式化套语,显得生动活泼,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4、景物描写
以方言口语进行场景描写更是老舍的拿手好戏。《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写景,历来为人称道。老舍在此用通俗的北京口语,写出了酷暑灼人的热气,夏日滂沱的暴雨,文字之精妙,无以伦比,却全无生僻、晦涩、刻意琢磨的书面语言,使本来十分平常的字在巧妙的组合中成为句眼,使文章洋溢着一股灵气。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像下了火。”一个“狂”字,一个“下”字,都是非常
通俗的字,却 把本来容易写成静态的天气一下子写活了,本来只是时感觉的热,现在变成了一个浩大的着了火的场面。感受与现实都被推到了极致。
5、心理描写
6
用俗白的口语描写人物心理、动作,在《骆驼祥子》中比比皆是。如祥子买车时的兴奋激动,对车时的绝望挣扎,拉扯跌了曹先生时的愧疚,婚后对虎妞的厌恶,虎妞死后对小福子的希望,都是用口语叙述的,非常真切,竟有人怀疑老舍年轻时是否拉过洋车,这不正是对作家描写成功的肯定吗?
老舍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物心理也十分精妙。祥子成了“刺头”以后,从一个温顺、耐苦有理想的人,变成一个易怒的、要反抗的人。心里的变化,行动也变化了,他不再对“座儿”毕恭毕敬,“说翻了,过去就是一把,抓住他们五六十块钱一身的洋服绸子,至少给他们印个大黑手印!”这里通过俗白的口语“大黑手印”,写出了他对那些
“强横吝啬”座儿 的憎恶心理。 二、 浓浓的京味
我们所说的“京味”,是指用北京话写出来的北京的地
方味、乡土味。老舍对北京话,北京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北京人特有的性格、习俗、心理都了如指掌,所以他能把握住北京人独有的质和独有的味儿,被公认为“京味小说“的宗师。《骆驼祥子》的京味特色主要通过地理环境、景物描写,风土
7
人情、生活习惯,人物语言方面得以体现。
1、 地理环境、景物描写
老舍作品中所提到的北京市的山水名、地方名、大街小胡同名及店铺名等等都是相当真实的。比如《骆驼祥子》中最能体现京味儿特色的有关线路的描写。
第一次, 祥子拉着自己的新车,由新街口,出西直门,
过高亮桥,被大兵抓走。
第二次, 祥子牵着骆驼逃出磨石口,过海淀进西直门。 第三次, 祥子由东城拉曹先生会曹宅,路过天安门,到
南长街,摔了车,伤了人。
第四次, 虎妞找祥子谈话,有南长山街,经中山公园往
北走,虎妞指着肚子告诉祥子“有了”,一直走到北长街北头。
第五次, 祥子拉曹先生有西城会曹宅,被特务跟踪,奔
景山背后的黄化门左宅。
以上几次线路的描写,北京好像突然站立在我们眼前,变成了立体的。这里透露出作者对北京的熟悉,对北京的热爱,以及浓浓的京味儿。
《骆驼祥子》在描写景物时,不仅体现了老舍“白,俗”
8
的特点,而且也透露出浓浓的京味儿。比如这一段有关北京雨天的描写“北京远处一个红闪,像把墨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土,雨,混在一起,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这里,老舍用的是北京白话,没有一
个冷僻难深的字眼。这是一段富有光彩,有表现力和韵味儿很足的文字。也可以说,是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的语言,不仅有形象美,而且带有泥土味儿的词语,更使语言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
2、 风土人情、生活习惯
老舍先生作品中,用北京话描绘北京风俗画的 地方,也是最富有“地方特色、民族色彩和时代特 色”的部分。他所描绘的风俗画,也是描写了中华 民族的生活和思想方式。我们从中能够看出当时社 会的经济状况和人物的思想风貌。
《骆驼祥子》中有一段用北京话描写北京祭节 的风俗画。“卖糖瓜的都着了急,天暖,再加上雪花,
大家一劲儿往糖上撒白土子,还怕都粘在一处…街上 的人都显出点惊急的样子,步行的,坐车的,都急 于回家祭神,可是地上湿滑,又不敢放开不走…”
9
这里,用的是北京白话,描绘出在北京街头上祭灶 的风俗,而且也描写了北京人的历史文化的观念, 使这部作品含有时代特色,又有浓郁的京味儿。
3、 人物语言
老舍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中,明确地 写道:“既决定了不利用幽默,也就极自然决定了文 字要极平易…给平易的文字加上些亲切,新鲜,恰 当,活泼的味儿。因此,《祥子》可以朗诵。它的语 言是活的。”(2)所以,《骆驼祥子》中运用北京口语描 写人物语言,也体现了京味儿。
比如,“那才透着邪行呢!”“透着”一词是典型 的北京口语动词,类似的小说中还有“鼓逗”(反复 摆弄)、“抠搜”(吝啬)、“哗啦了”(失败之意)、“挤 兑”(让人过不去,欺侮人)、“咂摸”(仔细辨别)、 “扫搭”(匆匆地看一看)等词,都是既准确又传神, 并透着浓浓的京味儿。
与动词关系密切的是副词,北京的口语副词很 有表现力,例如虎妞到曹先生家里去找祥子,虎妞 怨恨祥子老不回车厂去,她认为这里说不定有什么
10
女人把祥子迷住了。所以虎妞把祥子从曹宅里叫出 来时便说:“怨不得你躲着我呢,敢情这儿有个小妖 精的小老妈儿。”“敢情”的“情”字读轻声,北京 味十足。这里这个“敢情”表示发现原来没有的情 况,含有“这下儿,我猜对了吧!是不是?”这里 既有猜测,也有肯定,能准确传达出人物说话时的 心态,传达出虎妞对祥子不满意的心态。类似的副 词还有“紧自”(老那样)、“横是”(大概)、“一晃 儿”(表示时间过得快),都充满北京口语特色。 另外,在方言中,名词时最具有地方色彩的。 北京口语中“心思”叫“心程”,“累赘”叫“吃累”, 下午晚些时候叫“晚半天”等等,这些地方色彩比 较浓郁的名词,用在小说中,更增加了小说的地域 色彩。比如原作中的“就是那些花生,似乎也是没
心程去动。”“鬼没有他们那么多的吃累。”“明天落 座,晚半天就有亲友来。”
三、 简洁传神且透露着个性化
《骆驼祥子》中的人物有些是很少说话的。这部十四万三千字的小说,其主人公却只说了几句话。但老舍让祥子说的几句
11
话,都反映了他的典型性格,不是随意塞到他嘴里去的,是祥子的性格发展到一个节骨眼上必然要说的话。祥子第一次丢了车,他只说了三字:“凭什么?”他因被抢而产生的痛苦、烦恼、愤怒、抗议全在这三个字里了。祥子被孙侦探敲诈了三十块血汗钱后,他气极了,但他也知道,孙侦探要打死他会像抹个臭虫一样容易,虽然祥子气的脖筋跳起多高,攥起了拳头,但还是不敢动手,只说了六个字:“我招谁惹谁了?”祥子谁也没招,谁也没惹,黑暗的旧社会就是不让老实人说话,你有什么办法呢?这样可以激起读者对祥子的同情,对压迫他的社会制度的憎恶,通过简洁的语言不但反映了人物的个性,也深化了主题。
虎妞骗祥子,肚子努出点来,指了指,只说了三个字:“我有了!”语调平和,态度亲切,可差点把祥子震昏,脑子成了空白,像断了的电影片。这“我有了!”一语写出了虎妞的全部灵魂。虎妞式的恋爱自有她的苦衷,“我有了!”三个字,道出了虎妞的为人,心路,可怜,可恶,可叹。“凭什么?”“我招谁惹谁了?”“我有了”这是多么简洁的个性化语言,放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嘴里,却是一字千金了!
《骆驼祥子》中的动作描写是极为准确而传神的。所谓准确,就是用一个动词可以把动作的原样描述出来,恰如其分;
12
所谓传神,就是说用一个动词就能把人物发出动作时的精神状态给表现出来。“…他一拿腰,一口气跑到了家。”这句话里用了一个“拿”字,在北京口语里,是指腰部突然用上劲儿的那个动作。拉车人拉着的东西很重,刚开始起动时,或者突然加速时,就会出现这个动作。这个动作是拉车人的腰突然弯一下,脚用力向后蹬,肚子收缩进去。两只胳膊反而高过脊背,甚至连脖子上的肌肉都紧张起来,拉车人一拿腰,实际上是全身肌肉都在紧张,都在用力,全神贯注,所有的劲儿都集中在了腰上。这个“拿”字既准确又传神,写出了祥子用力拉车时的神态,也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祥子拉车出大力的艰辛生活。
“(祥子瞒着虎妞拉车)准知道家里有个雷等着他呢。”这
个“雷”字就是指虎妞。因为虎妞性格是猛烈的,脾气是爆炸型的,所以用“雷”来借喻人,就把虎妞在祥子心目中的形象写绝了。比用“母夜叉”“丑妖怪”等词更有震撼力,很能体现人物的个性。另外,老舍极力避免没有没有个性的程度副词“很”。在非要用这类词不可的情况下,他选用了带有比喻性的词语来充当。湿得很,叫“精湿”;滑得很,叫“贼滑”;甜得很,叫“蜜甜”,这样的语言就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风格,避免了语言笼统,用词一般化。
13
四、 老舍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老舍的语言之所以呈现上述风格特色,首先与他的 语言艺术观密不可分。老舍在许多论文中都强调:生活,是文学语言的唯一源泉。有人曾问他能巧妙地运用北京话描写“洋车夫”的秘诀是什么?他回答说:“我能描写大杂院,因为我住过大杂院。我能描写“洋车夫”,因为我有许多朋友是以拉车为生的。我知道他们怎么活着,所以我会写出他们的语言。”(3)老舍一生的语言艺术的精湛造诣,从根本上说,得益于他对北京人生活的熟悉,北京的各色平民生活,都被他读透了,破解了,直至感到“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心中。”(4)所以,老舍文学语言的“根”扎得很深,深入社会生活的低层,源源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活语汇,这正是老舍先生语言艺术成就卓越的一个根本原因。
其次,老舍“把白话的真正香味儿烧出来”、“白话万能”的理论主张,也决定了他的语言风格。许多文学评论上都提到,老舍在白话文运动的史册上的地位,确实是在鲁迅一人之下而在万人之上的。他在许多讲话和文章中都反复强调:“我们说话,
14
是为了叫别人明白我们的意思。话必须说明白,文章必须写得更明白”。这也正是老舍先生极力主张并实践文章要“深入浅出”的原因,是他一直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把语言的大众化提升到很高的位置,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而艺术最终只有表现生活,表现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才能长久的散发着魅力。
再次,老舍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形成独特语言风格的重要原因。他“从大白话中提炼金子”用了推敲、转圈、多念等方法,使作品俗白而深刻,简洁又传神。老舍说推敲是传统的挑选词语的方法,“写完一句,要看全句站得住否,每个字都用得恰当与否,是不是换上哪一个字,意思就更明确,声音就更响亮…”(5)所谓转圈,是指老舍曾说过,一千字的文章,他常常要写三天,第一天写成,第二天、第三天加工修改,把那些陈词滥调和废话都删掉。“习惯了脑子多转圈儿,笔下便会精致一些。”所谓多念,是指老舍写作时,口中念念有词,连一个虚字,“了”、“啊”等等,都不肯轻易放过。所以,老舍的许多作品琅琅上口,是可以直接朗诵的。
常言道:“文如其人”。老舍先生深入浅出的文风,跟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为人是一致的。凡是跟老舍先生接触过的
15
人,都对他的质朴、和蔼、谦诚的人品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种待人之风,自然会著文时烙上印记。
结论部分:老舍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运用纯正的北京口
语进行文学创作的杰出代表,他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世界将永远充满活力,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注:(1)老舍《话剧的语言》 (2)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 (3)老舍《我怎样学习语文》 (4)老舍 《三年写作自述》 (5)老舍《人物、语言及其他》
参考书目:
1、《骆驼祥子》 老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老舍研究资料》上下册 曾广灿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3、《论老舍的语言艺术观》 李润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
16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