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因索源:“英国工业革命”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历史教学问题2013第6期
●教学天地
探因索源
———“英国工业革命”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
重大事件,是人类文明转型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嬗变为工业文明。这一历史事件从它发生以来200多年中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追踪研究的热点课题,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也作为必修的重要内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已作了明确规定。
在中学听课过程中,我觉察到要讲好英国工业革命这节课,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准确深刻地解读它发生的原因和源头。
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19世纪的英国,而不是发生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
不发生在欧洲一些文化昌盛、经济动兴起的故地、
发达的地区,而恰恰发生在原先相对落后,处于世界文明边缘,孤悬在大陆之外海岛英国,究属是那些因素促成了英国首先发生震撼世界的工业革命,这是国内外学术界和广大历史学习者都怀有极大兴趣的问题,蕴涵有丰富的意义和价值。
可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此问题不够重视,有的认为,该问题是老生常谈,缺乏新意,不值得化精力加以深究,有的认为该题体大复杂,学术界众说纷纭,难于形成准确的标准答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叙述工业革命的过程和表
在英国工业革命这现上,这种偏向值得注意。其实,
“为什么发生”的问题是一个很有意义值得节课中,
深入探究的历史之谜,它不应无足轻重、可有可无
要讲清工业革命发生轻描淡写地加以处理。当然,
的原因确有相当大的难度,但正是这样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激发学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点燃学生生的求知欲、
创新精神的火苗。简明清晰地诠释这一问题也是达成这节课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历史教学的目130
李月琴
的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的历史基本知识,知其
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启发学生善于独立思
质疑,学习如何理解和处理重大复杂的历史问考、
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而培养历史意识,以史为鉴,增长历史智慧。无疑,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把
“为什么发生”的问题放在重要地位,使它追本溯源
成为本节课的一个教学支点和闪光点。
英国工业革命不是一朝一夕突然发生的,它经历了长期酝酿自然成熟的过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水有源、树有根,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叶,但其根源却要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它的生命之根深深扎在英国土壤中,而它汲取营养的根须却超出英伦,远远伸向欧洲和世界各个角落。促成工业革命的动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多向的,涉及经济、政治、科技、思想文化、国际环
英国和欧洲出现了一境等各领域。从16世纪开始,
系列意义深刻的变化,发生了大大小小层次不一的
“商业贸易革命”、“手工革命性变革,如学者所称的
业革命”、“农业革命”、“动力革命”、“金融财政革命”、“政治革命”和“科技革命”等冠以革命名称的历史变革。上述诸多不同的因素不是由一种因素独大支配的,彼此之间也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时空交叉,相互联系渗透,相互影响激荡,一个因素的增强会增加另一个因素的力度,互为推动力,产生了
“时来天地皆同力”,众多1+1大于2的放大效应,
分力不断聚合,终于汇成了促成工业革命发生的强大合力。
因此,我们在考察和理解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时,应站在时代的高度,长时段、多角度、多层次、全
综合整体地通观历史全过程,以求得历史的方位、
真实和真谛。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学术界的认识
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第6期
不尽相同,但在中学教学中,以下几方面是值得探讨和讲清的。限于篇幅,本文将提纲絜领地作一叙述和分析,谨供参考。
一、解析工业革命发生的源头,
先从工业领域的经济变革开始
一般来说,在工业革命正式开始之前,欧洲曾经历了一个“原始工业化”或称“工厂制度前的工业化”的阶段。这一时期最典型的工业经济形态是工场手工业,其代表性经济组织为手工工场。①
15世纪以来,特别是17、18世纪后,工场手工业在欧洲蓬勃兴起。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在当时世界上是最为发达的,早在13世纪晚期开始,农村纺织业已出现相当规模的手工工场。到18世纪初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已发展到鼎盛时期。手工工场最大的特点是生产规模较大,集中生产并实行劳动分工,它的出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表明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方式和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手工工场实行集中生产,推动了劳动分工和协作,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工场手工业是近代大工业的始发点,在工业革命的产生过程中起了特殊作用。马克思曾将“人数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空间、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视为“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②手工工场是从个体生产过渡到工厂制的中间环节,体现了两者之间血缘承续的关系。手工工场与现代工厂的共同点是集中生产,实行生产的分工协作,不同点是前者使用手工生产,后者是
“原始工业”的发展为使用机器生产。手工工场这种
工业革命的来临做了技术和组织上的准备,后来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度实际上是手工工场基础上脱胎而来的。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重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不能将工业革命与过去的手工工场绝然中断割裂。
二、商业贸易的兴旺、国内外市场的拓展是观察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视角商业贸易是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市场在人类生产和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国在商业贸易和市场开拓中走在世界前列。15世纪末开始兴起的航海运动,开辟了大西洋航线和印度洋、太平洋航线,大洋商路的开通使英国的贸易走出了地中海,跨入世界范围,经历了所谓商业与贸易革命。商业革命创造的市场伟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当时英国已成为世界商业大国和世贸强国,以往东西方贸易从奢侈品贩卖为主发展为美欧间的大众贸易,英国是这种贸易的主角和获利者。英国的对外贸易不断迅速增长,从1698到1775年,英国的进口和出口商品都增长了
③
500-600%。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东印度公司等联合股份公司扮演了重要角色。商业贸易活动推动了货币金融业的发展,17世纪后半叶英国完成了统一铸币制度,而法国直到19世纪才完成现代货
1694年成立了由币制度。英国的银行业发展较早,
政府特许商人入股的英格兰银行,并组成了由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组成的国内金融体系。④
工业革命发生前,英国在国际多边贸易体系中日渐居于中心地位,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18世纪90年代伦敦已取代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货币市场中心。兴旺发达的商业与贸易使英国通过伸向世界各地的营养吸血管道把财富源源不绝地吸引到英伦三岛,英国的资本从1700年的50000万英镑激增到1800年的150000万英镑。⑤滚滚而来的惊人财富为工业革命筹集和储备了必要的资本。
三、“农业革命”催发了“工业革命”的来临农业是农业文明时代最基础最主要的经济部门,探究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离不开农业的变革。
①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革命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4页
③⑤[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277页、第302页。④参见(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页。
131
历史教学问题
中世纪晚期的英国农业已开始发生广泛深刻的变革,一些史学家将它称之谓“农业革命”。其内容包括农业经营方式变化、农业技术的改进、农业结构
土地关系变化等等。在“农业革命”的推动下,变化、
英国的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工业的发展。小麦产量1650-1800年间提高了77%,粮食总产量从1700年的3175百万夸特增加到1845
①
年的18665百万夸特,被誉为“欧洲粮仓”,为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农业的支撑,对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业革命的过程中,历经400多年的圈地运动是影响重大最具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它与工业革命发生有何关系值得研究。英国圈地运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8世纪以前大多属于个人的私自圈地活动,18-19世纪大多属于经议会通过法案实行的圈地活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国会就通过了近4000个圈地法案。1547年政府颁布了惩治流浪者的法令,规定如果破产农民和贫苦者被告发为流浪者就会被判为告发者的奴隶,如奴隶逃亡三次就要被当作叛国犯处死。在伊丽莎白时代,每年都要处死三、四
托马斯·莫尔指百个流浪者。对于圈地运动的评价,
责为“羊吃人”的罪恶行径,后来不少学者指责为通过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暴行,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掠夺形式和手段。马克思在论述资本原始积累时指出:“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
②
程”,“十五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和十六世纪最初几十年,以极大的规模,像奉天之命一样,拆除耕地上的那些小屋,结果是许多工人不得不到村镇和城市里去寻找栖身之地。资本主义生产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这样无情地处置过传统的农业关系,这方面
③
英国是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这种历史现象是存在的,诚然,“圈地运动”带有人被羊吃的悲剧性,散
更重要的是如何发着残酷的血腥味。但在教学中,
全面认识圈地运动的影响和意义,它和后起的工业革命的发生有什么关系。圈地运动是由商品生产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所引起的,本质上是一场有关土地所有制、生产形态、产业结构等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它的直接后果是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土
对外贸易、远航交通业地资源,大大推动了纺织业、
2013年第6期
的发展,同时把大量破产农民转变为工业生产所需
要的自由劳动力。从广泛的社会变迁的意义上说,历史的发展真是有点吊诡,圈地运动竟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充当了为工业革命创造重要条件的不
“世界上最革命的自觉工具。在这方面英国确实是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英国首发工业革命的其国家”
中一个秘密所在。
四、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的来临开拓了广阔的来源十五世纪末,随着往返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④
航道的开辟,西方国家开始了疯狂的海外掠夺。继葡萄牙、西班牙之后,英国成为殖民扩张的急先锋。
17世纪初,英国开始向亚洲扩张,到下半叶势力范围几乎涵盖了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所有临海的国家和地区。17世纪中叶占领了北美的东北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18世纪中叶确立了在整个北美地
印度、孟区的统治地位,18世纪末现在的巴基斯坦、
加拉、斯里兰卡、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印度洋上几乎所有岛屿都沦为英国殖民地。同时,英国占领了非洲西海岸和南非,控制了直布罗陀海峡
英国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对殖民地进行了剥削和掠夺。奴隶贸易是早期殖民掠夺的方式之一。西方列强通过暴力交易的方式抢掠非洲发展程度较低民族的劳动力,迫使他们成为奴隶,生产市场所需要的商品,榨取高额利润。英国在奴隶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仅在1783年到1793年的10年间,英国贩卖黑奴人数达30万,英国著名的城市利物浦就是靠奴隶贸易而发家的。这种将廉价原始劳动力和资本剥削方式的结合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最残暴的形式之一。
英国作为贸易强国,主要还是通过“三角贸易”和其他不平等交换的商业贸易获取了大量高额利润和低价原料。早期的殖民扩张是由封建统治阶级
“双重扩张”,和资产阶级结合进行的,形成了所谓
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扶植工商业,工商业资本借助封建势力进行扩张。此外和其他西方列强一样,英国
“七年战争”等一系列侵略战用军事政治手段,发动
争,达到最大限度的掠夺目标。⑤
《世界文明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4页。①马克垚主编: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3页,第263页。②③
《世界文明史—观察世界的新视角》,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④[美]麦克高希:
《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101页。⑤参见齐世荣:
132
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第6期
总之,英国通过殖民掠夺多方面为工业革命的到来积累了能量。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大步前进,但其力量的来源渠道之一却印有野蛮罪恶的
“恶”在历史发展中到底起什么作用,这也是标饰,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
五、思想和政治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扫清道路,
创造了重要的发展条件和环境工业革命从狭义上来说其本质是经济领域中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但是它与思想和政治的变革密不可分,可以说是思想革命为它开启了精神大门,政治革命为它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思想改变世界,历史上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有深厚的思想文化的积淀作为基础,并以思想文化的变革作为起点和导向。从14世纪开始,欧洲先后掀起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它们一个比一个更为深刻地批判宗教神学世界观,弘扬人性和人道主义,提倡追求人生现世的幸福,动摇了天主教的权威,打破了思想信仰
是崇上的大一统局面。18世纪是启蒙运动的世纪,
尚理性的世纪,它把思想解放运动推向新的阶段,启蒙运动高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和原则日益深入人心,它把潜藏于人们自身之中的理性召唤出来,打击了神权、王权和特权,把人们从无知、迷信和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启蒙运动基本构建了资产阶级的独立思想文化体系,形成了一种时代精神,这些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变革无疑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强大思想观念力量。在上述历次思想解放运动中,英国虽不属于运动中心,但它所受的影响决不消极被动,无足轻重的。不难理解,一个充满愚昧迷信、保守僵化的国家和民族绝不可能率先发生像工业革命那样的历史巨变。
思想文化的变革是无形的力量,要化为改造社
政治革命等社会的物质力量,需要通过政治变革、
会运动来实现。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在英国领先爆发,两者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联系。
工业革命不单纯是技术革命,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它的孕育和发生需要有合适发展的政治条件和环境,需要政治革命为它扫除发展障碍,开拓有利的生存发展空间。英国的政治变革经历了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变革的核心是国家统治权利的转移和
社会权益的再分配。这种变革首先集中反映在政治
制度的变革上,即代议制度的逐步形成。代议制起源于英国,1254年,为征收赋税,平民阶层首次和贵族一起参加议会,标志着议会制度的产生。15世纪末,议会权力逐渐扩大,成为名符其实的立法机关。1640年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根本性变化。1688年的光荣革命正式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制政治架构。1689年10月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规定国王要定期召开国会,如要增加财政预算必须通过国会同意等。至此,代议制成了英国治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代议制度有利于打破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革命胜利后的政府按宪行政,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扩大资产阶级权益的政策措施,大大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改善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环境和条件,直接加速了工业革命的来临。17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仅仅相隔100年,工业革命便在英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兴起了。
六、科学发展和技术革新是催发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动力
工业革命实质上是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如果说,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有内因外因、近因远因、国内国外原因之分,那么,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乃是最直接的原动力,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革新就根本不会发生工业革命。
在中世纪初中期,科学发展十分缓慢,处于萌芽状态,技术的改进也是零散局部的,直到16世纪后,西欧出现一系列的科学发现,宣告了近代科学
“科学革命”。近代科学是完的诞生,人们将此称为
全不同于过去的新的知识体系、思维模式和科学方
大批科学家积极从事各门科学的法。从16世纪起,
研究和探索,在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等诸多领域都有了突破性进展,涌现了哥白尼、伽利略、牛顿、波义耳、拉瓦锡、哈维、林耐等一大批科学巨人。从17世纪中期起,英国已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1662年成立了欧洲第一个正式科学研究机构英国皇家学会,1665年出版了科学技术刊物《皇家学会哲学学报》。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自然科学特别是实验科学的研究,并从事机械装置和动力机械的发明和改进。
133
历史教学问题
虽然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研究与技术发明的关系不是十分密切,这点与后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不尽相同。长期以来,科学与技术是分离的,科学家与工匠也是分离的。但瓦特已是开始把科学与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发明家,为了改进蒸汽机,他曾钻研过力学、数学、化学,做过系统的试验并仔细计算过汽缸的热效能,蒸汽机技术的改进正是在近代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发生的。现在中学所使用的教材由于篇幅所限,对于科学革命没有单独章节的介绍,教师在备课中应对此予以特别关注,让学生明白正是近代科学的诞生,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在探讨科学技术对推动工业革命发生时,不仅要研究科技对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经济飞跃发展的重大作用,而且要研究是什么力量推动科学技术强劲有力的发展,并使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对发展科技的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做深入分析。当时,英国的执政者推行了激励科技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专利权”的创设值得注意。具有现代专利特点的专利制度最早是英国创设的,1449年英国国王亨利六世授予制造彩色玻璃的制造者享受专利权,1624年议会通过《垄断法》,宣告以往国王所授予的专利权一律无效,规定以后凡新产品的第一发明人授予专利证书,享有不超过14年的独占保护。自此以后专利制普遍得以推行。到1851年止,英国总共颁发了13023项专利。①发明大王瓦特在20多年不断改进蒸汽机的过程中就获得了4项技术专利权。专利制从法律上保护了发明人的知识产权,大大激励了科技人员创造发明的积极性。工业革命期间的重大核心技术极大部分都在英国发明,科技的创新威力在英国得到尽情的释放,大大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西欧国家。可见,一项正确的政策措施竟能激活一个国家,可谓奇迹。这一政策和其他一系列措施为英国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正像
·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指出:道格拉斯
“到1700年英国的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
2013年第6期
个适宜的环境。……现在舞台已经为产业革命布置
②
就绪。”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策源地,探求其发生的原因和源头,自然重点放在对英国本身的分析上,但也不能局限于英国本身孤立地进行探究。因为英国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它与当时的欧洲和世界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可以说是当时欧洲已发生的种种变动催动了英国,是整个世界滋养了英国,英国正是从世界各国的机体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和乳汁。因此,我们在探讨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原因时,必须用全球的眼光,开阔的视野,阐释和体认世界各国家、民族和地区对推动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所做的贡献,工业革命果然是英国创造的历史奇迹,无疑也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硕果。
英国工业革命是上述诸多因素积聚而成的自然演进的产物,它不是哪位英明君主谋划的结果,也不是哪位天才思想家巧思妙想的结晶。它不像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事先有一定的谋略和规划,而是在原发状态中发生、发展的。直到1776
·斯密发表《国富论》时也没有人认识到工业年亚当
革命已经发生。
英国工业革命就其规模和影响之深远巨大,可说是翻江倒海、波澜壮阔,但它不像急风暴雨摧枯拉朽式的政治革命在短期内颠覆旧世界裂变完成,而是润物细无声,一步步悄悄走来,足足经历了整整百年才完成了革命的全过程,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综观历史时空的演变,这是一种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将长期以来人类积蓄的创造力喷发汇聚而成的过程,比较典型反映了社会大转型的原生态
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历史轨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
选取反映各阶段、各领域中促成工业革命发生的重
人物和思潮做深入的探析,并在此基础上大事件、
做长时段的综合考察,宏观概括,以获得客观、平正和科学的解读。
《大国崛起英国》,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①
·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②[美]道格拉斯
1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