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整治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研究
作者:黎丁玮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23期
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发展,河流水资源不仅是城市发展的一项动力资源,也是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相关部门一直都很重视城市河道的治理与开发,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果 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河道整治工作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传统河道整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有效治理河道,让河道为城镇建设更好的发挥作用。 关键词:河道整治;城市规划;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当前社会飞速发展,河流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在环境的不断破坏下,河流污染已成为当前环境破坏的重点。河道的整治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难题。河道的整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河道治理工作人员要根据城镇具体河道的分布特点和走向特点,研究其水文特征,全方位的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环保方面的因素,让河道为城镇建设更好的发挥作用。 1传统河道整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治理理念有待完善和更新
河流的规划设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成不变的设计不符合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理念。传统的“工程水利”着重重视河道的防洪、航运等功能,造成河流的资源、生态功能等被忽视、被淡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对治水的思路进行重大的调整和创新,使河道达到“安全”、“资源”、“环境”的有机结合。 1.2缺乏全面的规划
同一条河流经常是由流经地区的不同省、市、县河道管理机构进行分段管理,各管理机构各自为政,缺乏对整条河流的统一认识和全面规划。在治理方面,常常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对河道结构、功能、生态系统等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常产生如下问题。 1.2.1 河道破坏严重,结构趋于简单化。
①河道岸线:在我国江南河网密度高的地区,裁弯取直设计理念把河流自然状态的弯曲形状改变成直线,使得自然河流中主流、浅滩和急流相间的格局改变,呈现河道单一化、河网主干化。②河道断面:过去片面地强调防洪功能,在横断面上,改造过的河床常用输水性能好又便于施工的梯形断面,河道平直、护岸整齐划一,使得水流流速均一化;另外,河道疏浚工程主要关注清淤工程量,往往忽视原有河道断面的生态合理性,使得河道断面出现均一化倾向。③河道护岸:因以往的护岸工程主要考虑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功能,往往采取硬质护岸,使得迎水坡面被封闭起来。 1.2.2 河道功能单一化。
过去几十年由“工程水利”主导的水利思想,片面强调河流的防洪排涝等功能,使得河流系统演化为单调的泄洪道和排污沟,原有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功能丧失或得不到充分发挥。
1.2.3 水体污染严重,河湖生态系统失衡。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水污染成为城市河道面临的最大问题,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一系列的污染源严重毁坏着城市河道的水质。废污水排放量与日剧增;农业生产方式与土地利用方式对水环境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此外,治污规划相对滞后,废水、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不够健全,导致雨污混流现象十分严重,河道富营养化程度增加,水生植物茂密,水环境严重恶化。 1.2.4河岸开发不合理,河岸带环境退化。
河流的自然流动状态及其所带来的适度洪水冲刷对河岸带生态意义重大,然而人们在解决河流水文特征改变时往往忽略了河流的自然属性,以防洪为名,进行人工化的整治和景观建设,城市化建设造成河岸带地区地表硬化,如混凝土块石护坡等导致洪水对岸边的冲刷频率和幅度很小,使得河岸带土壤湿度减少、地下水位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造成河岸带生态系统退化。
1.3河道整治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有待提高塑造河流新形象不是一蹴而就的单一建设工作,河道的管理以及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是河道治理中亟需重视的工作。在规划建设工作中往往只注重有形过程,而忽视管理、软科学等科学研究,使其成为规划报告的空摆设。河道修复技术以及一些相应配套过程的实施和养护,是河流恢复健康重要的后期保障工作,众多河道在规划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技术上的提高,造成河道的整治效果得不到有效体现。 1.4国家对河流周围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修大坝是用来发电,而对河流自身的保护缺乏。修的泄洪区很多被人们挤占,使得洪水来时,大面积的农田水利被摧毁,房屋也受灾颇多。而且河流上下游河段没有合理的统一管理,致使出现上游用水下游缺水的局面,容易出现洪涝灾害。这都说明国家对河流自身的基础建设不够,人识不够。
2、河道整治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合理规划设计
在进行河道规划设计时,不要只注重克服防洪排涝的问题,还要考虑到河道在城镇规划中的组合作用,在规划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要本着河道整治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建立具有生态效果的河道规划设计方案,促进资源与环境的有机融合,建立绿色环保的功能多样的河网水系,建设和谐美观的城市水文化,发挥河道在城镇建设中的经济作用环保作用和文化作用。 2.2 宣传教育和严格执法
为了保护河流水资源,促进河道整治的效果,应该对城镇居民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加大对河流污染等破坏行为的执法力度河道的水文环境与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关系到人们的用水健康用水消费等诸多问题,应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城市网站等来对人们进行河道保护的宣传教育,让人们认识到河道水环境保护对于人们生活和健康的重要性,从根本上培养人们保护河道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外,还要加强河道保护的规章制度建设,对于破坏河道水资源与水环境的行为和个人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水务规划部门要强化监督管理职能,力求通过各种严厉的惩罚措施引起人们的重视,以预防为主。 2.3 加强河道生态建设
建设河道两岸的生态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 1) 生态保护坡
利用混凝土来建设防护坡,是为了防止河岸土壤与河流进行自然交换导致河流淤塞,但是这种方法消弱了河流的自净能力,时间长久导致河流水质发黑变臭,所以,应该从河道的水流规律出發,建设生态防护坡可以采用木桩透水砖石块绿化植
物来建设保护坡,保持良好的河道生态环境,通过合理设计,建设一定的河道景观,使其具有保护河道和文化新上的双重价值。 ( 2) 种植水生花草
对于已经发黑变臭的河道段,由于水质已经富营养化,可以采取种植美人蕉菖蒲慈姑芦苇等水生花草来建立小型水上生态链,利用植物来吸取过剩的营养,恢复水流的自净功能同时,水生植物的种植还能够有效减少水流对河岸的侵蚀和冲刷,形 成独特的城市河流景观,美化城市环境 ( 3) 河流净化技术
对于污染比较严重的河道,可以采取相应的生物化学技术来净化水体比如,在流动性较差的河道,由于水流中的各种化学物质不能够得到有效分解,才导致河水发黑变臭,河道治理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安装曝气机,给水体进行充氧,创造水体杂质的化学反应环境,促进污染元素的分解挥发,改善河道水质。
总之,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项长期工程,其研究内容涉及水利、环境、交通、生物科学等。加强河道治理,建设人水和谐的水环境,以达到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品位、发展经济的目的。
[1]吴芳.河道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探[J].江苏水 利,2012( 1) .
[2]朱国平;王秀茹;王敏;齐实;高甲荣;;城市河流的近自然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年01期
[3]金舒丽,袁兴中;城市河流近自然治理——概念构架与治理设计[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