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川省绵阳市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2021年整理)

四川省绵阳市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2021年整理)

来源:化拓教育网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1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2017年四川省绵阳市高考历史三诊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班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进行了统计。其中春秋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

的32%,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录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60%.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推广 B.世袭制度的没落 C.郡县制的实施 D.井田制度的盛行

2.魏晋时期,孝道备受推崇,为亲人的复仇风气很盛,虽然法令禁止,但总体上对这种行为是默许甚至是褒奖的,这种情况在《孝义传》、《孝行传》、《孝友传》等史书中多有记载。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思潮冲击储家传统倍仰 B.社会动荡,维护家族利益 C.国家,法律受到破坏 D.民族内迁,尚武风气盛行

3.唐朝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26.98%.仅关内道、河南道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50%以上。安史之乱后,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史书中还多次出现江南西道基雨山洪的记录。据此可知( )

A.经济严重衷退 B.土地调整 C.经济重心南移 D.管理失控

4.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 )

A.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 B.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C.盆农抑商发生变化 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5.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自行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社会。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这种情况表明,在近代中国( )

2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A.器物变革改变民众生活 B.近代化转型的过程曲折 C.政局动荡阻碍交通进步 D.排斥西方世界近代文明

6.辛亥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 宣称 “强国强种,惟教育者之功。\"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 “教育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这主要反映了( ) A.回应时代挑战的有意探索 B.民主促进民众素质提高 C.国人己找到正确道路 D.教有近代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7.1939年1月,发布第二期作战指导方案,强调:“应以一部增强被战占领地区内力量,积极开展广大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敌人”。同时,主要配置于铁路要线,“保持现在态势”,“尽量牵制敌人\".这说明国民( ) A.消极抗战的应对之举 B.全面抗战的战略构想 C.对日军力量的新认识 D.战略战术的适时调整

8.如图为l959﹣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增长率的变化曲线示意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

A.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经济调整促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C.社会土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D.中苏关系交化导致GOP 增速波动

9.在古代雅典法庭上,被告往往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然后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侧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

3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这反映出( ) A.审判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法庭判决主要依据的是情感 C.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D.法官判案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10.16世纪英国一个典型农户年产5吨谷物,同时期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农户年产量仅为英国的40%, 19世纪中叶也没有达到英国16世纪的水平。中英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 ) A.经营方式 B.社会制度 C.工业 D.经济

11.冷战时期,中、苏、美三大国在许多问题上是针锋相对的.但在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这一问题上,却心照不宜地严守机密,而且一守就是好几十年。这一“心照不宣\"( ) A.体现了冷战局势的缓和 B.意在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C.说明三国有着共同利益 D.避免了世界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12.1975年,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为维护和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反映了中国( ) A.和法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B.联合西欧抵制焚苏争霸

C.认识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D.支持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

4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片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穆斯林商人和水手成为亚洲诸海中活动的伟大创业者.中国的出口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而进口品多半是原材料,如香料、矿石和马匹灯。因而,宋期时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不过,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报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简贾评价“古代中国成为海上强国的潜在可能从未实现”的观点。

材料二 1500﹣1800年,欧洲人利用他们与非洲和美洲越来越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尤其是“三角贸易”,不断扩大对亚洲经济的全面参与。美洲的糖和大西洋的鱼为欧洲人提供了卡路里和蛋白质,亚洲的棉纺织品为欧洲人提供了衣服从而节省出大片牧场,美洲货币的大量供给使欧洲能够追求微观和宏观的经济优势,促进了欧洲的资本积累。经过三个世纪的努力,欧洲在全球最早开始了工业,并用进口替代和工业品出口拉动战略,最终抵达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位置。

﹣﹣招弗兰克《 白银资本》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朝对外贸易架构的市场相比。1500﹣1800年的世界市场有哪些发展变化。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工业”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传统的观点认为工业走一场“突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渐进论”兴起.概念之争论体现的是对工业总体认识的分歧,这场争论势必还将延续。

5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经济发展存在渐进性和连续性, 工业时期的技术进步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工业实际上是突变和渐进的结合,它不同于政治,但其意义绝不亚于后者.所以,开始于经济领域,继而发展到社会和政治领域的这场重要变革,完全可以称作是一场。

﹣﹣杨宁一《世界近代史的学术动态》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探讨(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材料 为了整治吏治,宇文泰将贪赃者放宽到满三十匹才处大辟死罪,这比《梁律》的满十匹处死和北魏北齐的“脏满一匹者死”都要宽松,但这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法律.他赫然公告:“杀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史载,宇文泰“用法颇严”,一旦发现贪脏枉法的官吏.即给予惩治。对于以前的贪官,宇文泰还制定了“征备之法”,就是以前犯的事赦免,但只要有线索可以追查到的,一定要追查到底,记录在案,贪脏所得一定要追索回来。……建立文案程式,所办事项都要绩效勾检,确保落实。所有收支都要黑笔记入,红笔记出,收支数据一目了然。

若名历史学家陈寅格对这股起于北疆的政治集团能取得三国竞逐的最后胜利称羡不已:“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反腐的胜利。

﹣﹣《人民文摘》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整倾吏治的主要摘施。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宇文泰整顿吏治的作用。

6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6.材料 美国历史学家办公室承认,“特刹是到了1947年底和1948年初,日本出现了经济危机,同时又看到主义力量的曼延,促使(美国)重新考虑占领”。美国当局认为“重新武装日本和一个好战的日本不再对美国构成威胁,相反,真正的威胁来自主义特别是亚洲主义的兴起”.在这种情况下,原定对日本进行的整肃工作也就成了一出滑稽剧.本来整肃是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必要的政治上解除武装\",不许军国主义分子担任公职,但真正被清洗的日本官僚上层人物仅为1809人,占应被清洗人物的1%还不到;漏网人中就有今日日本安倍首相的外祖父、甲级战犯岸信介。

事实上,从战后到今天,美国都竭力在实砚百年来使日本臣服于美国的梦想,而对于只有“丢脸意识”而无“罪恶意识”的日本,也正好需要向征服它的美国臣服.一个霸权主义路上逐渐衰落的美国,一个想在美国庇护下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日本,两者的结合对世界绝对不是好兆头而是值得高度警惕的凶兆。

﹣﹣张宏毅《深挖日本否认二战罪行的根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对日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变化的影响。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汉武帝既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与他同时代的司马迁评价其“四海承平疲耗中土,事彼边兵,人无聊生.偏观嬴政,几欲齐衡\"。百年后的班固则称其“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知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千年之后的司马光则认为:“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指汉武帝能够遵守先王之道,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守住基业),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7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摘编自姜鹏《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l)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的一生的重大事迹.

(2)报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三位史学家会对汉武帝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

8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2017年四川省绵阳市高考历史三诊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班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进行了统计.其中春秋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32%,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录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60%.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推广 B.世袭制度的没落 C.郡县制的实施 D.井田制度的盛行 【考点】1V: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春秋战国时期世袭制度的没落.解题的关键是对“春秋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32%,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录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60%”的分析理解,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春秋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32%,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录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60%”可知,说明贵族的衰落,即世袭制度的没落,故B项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井田制度逐渐瓦解,故AD两项错误. 郡县制的实施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故选B.

2.魏晋时期,孝道备受推崇,为亲人的复仇风气很盛,虽然法令禁止,但总体上对这种行为是默许甚至是褒奖的,这种情况在《孝义传》、《孝行传》、《孝友传》等史书中多有记载。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思潮冲击储家传统倍仰 B.社会动荡,维护家族利益 C.国家,法律受到破坏 D.民族内迁,尚武风气盛行

9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考点】38: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魏晋时期\".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魏晋时期,孝道备受推崇,为亲人的复仇风气很盛\",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看出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为了维护家族利益,故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3.唐朝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26。98%.仅关内道、河南道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50%以上。安史之乱后,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史书中还多次出现江南西道基雨山洪的记录。据此可知( )

A.经济严重衷退 B.土地调整 C.经济重心南移 D.管理失控 【考点】29: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

【分析】主要考察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历程和材料信息来共同分析.

【解答】A.自然灾害的爆发并不能证明经济衰退.

B.自然灾害的爆发客观上是天气因素,实际上也反映出,土地开发程度较高.但看不出土地的调整.

C.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南方的水灾明显增加,说明当时南方土地在大量的开发,结合史实,我们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自然灾害的频发与的管理失控没有必然联系. 故选C.

10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4.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 )

A.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 B.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C.盆农抑商发生变化 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考点】2P: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对传统观念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可以看出明朝等级观念和社会风尚发生重大变化,故A项正确.

B项中的蔚然成风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封建社会历史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没有发生变化,而且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A.

5.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自行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社会。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这种情况表明,在近代中国( ) A.器物变革改变民众生活 B.近代化转型的过程曲折 C.政局动荡阻碍交通进步 D.排斥西方世界近代文明 【考点】MH: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需要掌握近代中国交通近代化的状况.解题的关

11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键是对“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可知,说明中国近代化转型的过程曲折,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材料相违背,应排除.政局动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说明近代中国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只是过程艰难,故D项错误. 故选B.

6.辛亥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 宣称 “强国强种,惟教育者之功。”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 “教育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这主要反映了( ) A.回应时代挑战的有意探索 B.民主促进民众素质提高 C.国人己找到正确道路 D.教有近代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考点】HE: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对近代教育救国方案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教育救国”、“教育先行”,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分析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教育救国”、“教育先行”,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严重,人民企图通过发展教育的办法来拯救苦难的中国,是对社会矛盾和时代挑战进行积极回应的产物,故A项正确.

B项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应排除.

教育救国没有认清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而企图通过发展教育的办法来拯救苦难的中国,这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救国方案,故C项错误. D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A.

12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7.1939年1月,发布第二期作战指导方案,强调:“应以一部增强被战占领地区内力量,积极开展广大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敌人\"。同时,主要配置于铁路要线,“保持现在态势”,“尽量牵制敌人”。这说明国民( ) A.消极抗战的应对之举 B.全面抗战的战略构想 C.对日军力量的新认识 D.战略战术的适时调整 【考点】9S:抗日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积极开展广大游击战”、“主要配置于铁路要线”.

【解答】依据材料“应以一部增强被战占领地区内力量,积极开展广大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敌人\"可知A错误.

B与的抗战路线不符,故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依据材料“应以一部增强被战占领地区内力量”、“主要配置于铁路要线”可知D正确. 故选D.

8.如图为l959﹣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增长率的变化曲线示意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

13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A.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经济调整促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C.社会土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D.中苏关系交化导致GOP 增速波动 【考点】G5:社会主义十年探索.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需要掌握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的特征.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示的解读与分析,注意图示中的时间和曲线的变化.

【解答】依据题干“l959﹣19年”可知,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依据题干图示可知,1959年开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开始下降,到1960年开始得到回升,到19年得到根本好转,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故C项正确. AB两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图示,应排除.

中苏关系恶化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故选C.

9.在古代雅典法庭上,被告往往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然后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侧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这反映出( ) A.审判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法庭判决主要依据的是情感 C.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D.法官判案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考点】49:雅典民主机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司法制度,要求学生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具体

14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内容来分析材料.

【解答】A.材料主要强调是影响审判的因素,更多的不是案件本身的是非曲直,而是被告家属的感情戏.

B.材料可以看出审判具有感情因素,但并不能说明以感情为主要决定因素. C.材料中看不出民主原则,主要是看出审判的依据.

D.从材料可以看出,法官判案,受情感因素影响较大,主观性较强. 故选D.

10.16世纪英国一个典型农户年产5吨谷物,同时期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农户年产量仅为英国的40%, 19世纪中叶也没有达到英国16世纪的水平。中英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 ) A.经营方式 B.社会制度 C.工业 D.经济 【考点】26: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需要掌握小农经济的局限性.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小农经济的局限性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16世纪英国的谷物产量高于同时期和19世纪中叶中国的谷物产量,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而中国是小农经济,因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英经济水平不同,即经营方式,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应排除. 故选A.

11.冷战时期,中、苏、美三大国在许多问题上是针锋相对的。但在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这一问题上,却心照不宜地严守机密,而且一守就是好几十年.这一“心照不宣”( ) A.体现了冷战局势的缓和

15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B.意在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C.说明三国有着共同利益 D.避免了世界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考点】E5: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具体考查朝鲜战争期间中、苏、美三大国的博弈. 【解答】A项,当时冷战局势并未缓和,不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排除; B项,说法不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排除;

C项,说明三国有着共同利益,不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排除; D项,避免了世界局势的进一步恶化,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故选D.

12.1975年,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为维护和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反映了中国( ) A.和法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B.联合西欧抵制焚苏争霸

C.认识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D.支持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考点】EB:多极化趋势加强.

【分析】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二战以后,处于美苏两极夹缝中的欧洲的政治家们,认识到欧洲的联合有助于自身的发展,早在1967年,欧洲国家就建立了欧洲共同体.两极格局终结后,欧共体成员国更加感到有必要加快一体化进程.

【解答】\"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为维护和保证自己的安全,

16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向好的方向发展“表明中国支持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片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穆斯林商人和水手成为亚洲诸海中活动的伟大创业者。中国的出口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而进口品多半是原材料,如香料、矿石和马匹灯。因而,宋期时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不过,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报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简贾评价“古代中国成为海上强国的潜在可能从未实现”的观点。

材料二 1500﹣1800年,欧洲人利用他们与非洲和美洲越来越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尤其是“三角贸易”,不断扩大对亚洲经济的全面参与。美洲的糖和大西洋的鱼为欧洲人提供了卡路里和蛋白质,亚洲的棉纺织品为欧洲人提供了衣服从而节省出大片牧场,美洲货币的大量供给使欧洲能够追求微观和宏观的经济优势,促进了欧洲的资本积累。经过三个世纪的努力,欧洲在全球

最早开始了工业,并用进口替代和工业品出口拉动战略,最终抵达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位置。

﹣﹣招弗兰克《 白银资本》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朝对外贸易架构的市场相比。1500﹣1800年的

17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世界市场有哪些发展变化。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考点】2U: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考查宋朝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对“古代中国成为海上强国的潜在可能从未实现”的观点的评价;与宋朝对外贸易架构的市场相比,1500﹣1800年的世界市场的发展变化;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需要掌握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相关知识.

【解答】(1)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穆斯林商人和水手成为亚洲诸海中活动的伟大创业者.中国的出口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而进口品多半是原材料,如香料、矿石和马匹灯”,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封建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对外开放,海上丝绸之路兴盛;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第二小问的评价,实际上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和阻碍对外贸易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合理性是古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走向海洋缺乏经济动力;明清实行闭关锁国;古代中国没有成为近代意义上真正世界海上强国.片面性是汉唐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海上丝绸之路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古代中国在一定时期内是世界海洋大国.

(2)第一小问的变化,对比材料一、二可以得出变化是从区域性市场发展为世界性市场;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为主导;从农业、手工业产品发展为工业制成品;从和平经济文化交流到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全球化进程加快.第二小问的认识,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故答案为:

(1)原因: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封建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对外开放,海上丝绸之路兴盛;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

评价: 合理性:古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走向海洋缺乏经济动力;明清实行闭

18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关锁国;古代中国没有成为近代意义上真正世界海上强国.

片面性:汉唐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海上丝绸之路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古代中国在一定时期内是世界海洋大国.

(2)发展变化:从区域性市场发展为世界性市场;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为主导;从农业、手工业产品发展为工业制成品;从和平经济文化交流到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全球化进程加快. 认识: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工业\"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传统的观点认为工业走一场“突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渐进论”兴起。概念之争论体现的是对工业总体认识的分歧,这场争论势必还将延续。

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经济发展存在渐进性和连续性, 工业时期的技术进步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工业实际上是突变和渐进的结合,它不同于政治,但其意义绝不亚于后者.所以,开始于经济领域,继而发展到社会和政治领域的这场重要变革,完全可以称作是一场。

﹣﹣杨宁一《世界近代史的学术动态》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探讨(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考点】59:第一次工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的特点和影响,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的基本内容发展历程产生的影响和核材料所体现出来的信息,来提炼观点进行论证.

【解答】从材料中的,传统的观点认为工业走一场“突变”, 我们可以概括出工业是一场变革,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剧烈变化,这一观点,第一次工业,对人类社会生产力经济结

19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构设,政治状况以及国际格局社会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来分析论证.从材料中认为经济发展存在渐进性和连续性可以看出,工业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工业发展的历程来进行论证,包括蒸汽机产生之前的机器发明,紧接着出现了蒸汽机以及蒸汽机出现以后的机器发明,还可以从国家地域的角度来分析,工业首先发言与英国,然后传播到欧洲和美洲,最后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这些都可以证明工业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故答案为: 示例一 :

观点:工业是一场“突变”,引起西方社会的急剧变化

论述:工业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化,使人类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以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对立为基本特点的两极社会结构取代了传统的多层社会结构,并使思想政治领域、社会观念、文化教育、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总之,工业是一场突变,引发了人类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示例二 :

观点:工业是突变和渐进的结合,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

论述:工业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引发了西方国家经济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在工业推动下,资产阶级改革和浪潮在欧美广泛展开,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完善;同时工业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工业浪潮进一步席卷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工业是一个突变和渐进的结合,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引起了世界的深刻变化.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材料 为了整治吏治,宇文泰将贪赃者放宽到满三十匹才处大辟死罪,这比《梁律》的满

20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十匹处死和北魏北齐的“脏满一匹者死\"都要宽松,但这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法律.他赫然公告:“杀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史载,宇文泰“用法颇严”,一旦发现贪脏枉法的官吏。即给予惩治。对于以前的贪官,宇文泰还制定了“征备之法”,就是以前犯的事赦免,但只要有线索可以追查到的,一定要追查到底,记录在案,贪脏所得一定要追索回来。……建立文案程式,所办事项都要绩效勾检,确保落实。所有收支都要黑笔记入,红笔记出,收支数据一目了然。

若名历史学家陈寅格对这股起于北疆的政治集团能取得三国竞逐的最后胜利称羡不已:“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反腐的胜利.

﹣﹣《人民文摘》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整倾吏治的主要摘施。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宇文泰整顿吏治的作用。 【考点】MI: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宇文泰整倾吏治的主要措施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解答】(1)本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这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法律”、“一旦发现贪脏枉法的官吏.即给予惩治”可以得出严格执法,严惩贪官污吏;“只要有线索可以追查到的,一定要追查到底,记录在案,贪脏所得一定要追索回来.…建立文案程式,所办事项都要绩效勾检,确保落实”可以得出坚持追查到底,记录在案;统一办事程序;“所有收支都要黑笔记入,红

笔记出,收支数据一目了然”可以得出信息公开透明;纵观材料可以得出制定切实有效的法律.

(2)本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结合第一问的措施和所学可以得出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压缩了贪腐的空间;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强了国力;为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打下基础.

21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故答案为:

(1)制定切实有效的法律;严格执法,严惩贪官污吏;坚持追查到底,记录在案;统一办事程序;信息公开透明.

(2)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压缩了贪腐的空间;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强了国力;为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打下基础.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6.材料 美国历史学家办公室承认,“特刹是到了1947年底和1948年初,日本出现了经济危机,同时又看到主义力量的曼延,促使(美国)重新考虑占领”.美国当局认为“重新武装日本和一个好战的日本不再对美国构成威胁,相反,真正的威胁来自主义特别是亚洲主义的兴起”。在这种情况下,原定对日本进行的整肃工作也就成了一出滑稽剧。本来整肃是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必要的政治上解除武装\不许军国主义分子担任公职,但真正被清洗的日本官僚上层人物仅为1809人,占应被清洗人物的1%还不到;漏网人中就有今日日本安倍首相的外祖父、甲级战犯岸信介。

事实上,从战后到今天,美国都竭力在实砚百年来使日本臣服于美国的梦想,而对于只有“丢脸意识\"而无“罪恶意识”的日本,也正好需要向征服它的美国臣服。一个霸权主义路上逐渐衰落的美国,一个想在美国庇护下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日本,两者的结合对世界绝对不是好兆头而是值得高度警惕的凶兆。

﹣﹣张宏毅《深挖日本否认二战罪行的根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对日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变化的影响。 【考点】E2:美国霸权主义.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美国战后对日本变化,要求学生结合美国战后的全球战略和冷

22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战来分析材料.

(2)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对日变化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来分析材料, 【解答】(1)依据材料,结合数学知识,我们可知美国战后对日变化的表现是由占领日本到扶持日本,其原因主要是,日本战后初期出现了经济危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加剧,中国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美国推行全球霸权的需要.

(2)依据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和当今世界政治形势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对日发生变化,导致了对日本法西斯的清算不彻底,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是日本对二战罪行缺乏深刻反省,威胁到了世界的和平稳定. 故答案为:

(1)变化:由占领日本到扶植日本.原因:日本战后初期的经济危机;两级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加剧;中国人民战争的顺利发展;美国推行全球霸权的需要.

(2)对日本法西斯的清算不彻底;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使日本对二战罪行缺乏深刻反省;不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汉武帝既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与他同时代的司马迁评价其“四海承平疲耗中土,事彼边兵,人无聊生。偏观嬴政,几欲齐衡”。百年后的班固则称其“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知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千年之后的司马光则认为:“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指汉武帝能够遵守先王之道,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守住基业),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摘编自姜鹏《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23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l)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的一生的重大事迹。

(2)报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三位史学家会对汉武帝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 【考点】Y5: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1)本题考查汉武帝的一生的重大事迹,施行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推行推恩令,附益法,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盐铁官营;外击匈奴等.

(2)本题考查三位史学家会对汉武帝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选择史料的角度不同,司马迁从军事成就角度、班固从儒学发展角度、司马光则从政治制度角度;所处的时代也不尽相同.司马迁是当时人,比较直观,但无法从长远影响来评价.

【解答】(1)“四海承平疲耗中土,事彼边兵,人无聊生.偏观嬴政,几欲齐衡\"“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知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施行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推行推恩令,附益法,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盐铁官营;外击匈奴等.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择史料的角度不同,司马迁从军事成就角度、班固从儒学发展角度、司马光则从政治制度角度;所处的时代也不尽相同.司马迁是当时人,比较直观,但无法从长远影响来评价.班固是东汉人,可以从汉武帝的延续性和发展来评价.而司马光则是宋朝人,能从秦皇汉武的比较中得出汉武帝时期政治制度改革的影响来评价;立场也有所不同.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措施并不完全认同.班固作为东汉儒家学者,对汉武帝提拔儒学赞赏有加.司马光作为政治家和史学家,写史主要目的为皇帝提供治乱兴亡的历史借鉴. 故答案为:

(1)施行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推行推恩令,附益法,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盐铁官营;外击匈奴等.

(2)选择史料的角度不同,司马迁从军事成就角度、班固从儒学发展角度、司马光则从政治制度角度;所处的时代也不尽相同.司马迁是当时人,比较直观,但无法从长远影响来评价.班

24

四川省绵阳市2017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含解析)

固是东汉人,可以从汉武帝的延续性和发展来评价.而司马光则是宋朝人,能从秦皇汉武的比较中得出汉武帝时期政治制度改革的影响来评价;立场也有所不同.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措施并不完全认同.班固作为东汉儒家学者,对汉武帝提拔儒学赞赏有加.司马光作为政治家和史学家,写史主要目的为皇帝提供治乱兴亡的历史借鉴.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