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英语阅读的过程特点探讨阅读模式

来源:化拓教育网
2011年11月 第27卷第6期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Social Science) NOV..2011 Vol,27 No.6 从英语阅读的过程特点探讨阅读模式 (江苏教育学院外语系,江苏南京[摘210013) 要]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活动经过大量的实验被从理论的层面加以重新界定。基于强调阅读的不同方面 以及不同阅读者的各自特点,诞生了3个影响深远的阅读模式:信息加工、心理语言和交互式。在将这些模式应用到 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时,因其特点不同也应慎重对待。 [关键词] 阅读模式;信息加工; 心理语言; 交互式 [中图分类号]H37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1696(2011)06—0106—04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涉及听说读写4个环 读速度缓慢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对国外历史文化背 节,英语学习也不例外。虽然这些环节相互依存,构 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学习者在习得这些能力时 是区别对待的。小学生一年级刚接触英语时首先进 行的是听读训练,而说,尤其是写则要到高年级才能 得到运用。听和读属于知识的输入,没有长期大量 的知识积累,就不能帮助学习者有效地说和写,因为 顺利的语言输出必须建立在大量的语言输入基础之 上。听和读不仅先于说和写,而且它们习得的质量 和效率直接影响到说和写。除此之外,通过英语阅 景了解不够,使得阅读只能停留在非常肤浅的字面 程度,完全不能洞察文章的主旨和寓意所在。 为了反思高校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了 探索出引领中国高校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 径,本文拟从英语阅读的内在过程特点出发,详尽地 介绍当今西方成熟的阅读理论及其模式。 一、阅读的过程及特点 阅读是人类所具备的一种心理活动,也是读者 借助文本这个平台,运用其所学过的语言知识(词 汇、语法、语音、修辞等)、文体知识,调动人生经历和 曾经的阅读感受,与作者进行深入交流的一个积极 的思想过程。它又是根据此次的阅读体验和思想交 流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对文本尝试给出自己的解读, 读,人们可以更多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了解和学习 国外先进的文化,从而提升个人的智力水平,丰富个 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事实上,在成千上万的 英语学习者中,有机会使用听说技能的人是很少的, 而阅读机会则是无时无处不存在的。总之,无论从 语言技能的掌握,还是从人类思想的升华的角度考 虑,英语阅读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 自从恢复高考以来,英语成了所有大学生必须 学习的一门课程,而且也是所有单位招聘毕业生时 而这种解读有可能和作者的意图是不一致的,甚至 和作者的想法南辕北辙。然而这恰恰使阅读进入到 了较高阶段,即读者对文本的二次创作阶段。 强调读者的创造性,无疑就推翻了传统的阅读 理念。过去,人们通常认为在阅读过程中,文本是需 非常看重的一项技能。在本科四年中,无数学子倾 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去,然而 真正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人却是少之又 要传递的信息,作者是信息的发送者,而读者只是信 息被动的接受者。受到此种狭隘的阅读观的制约, 读者只能把对语篇的理解完全建立在作者的动机 少。就阅读能力而言,很少有人能够顺利地看懂英 文书籍和报刊杂志,究其原因,除了词汇量缺乏和阅 [收稿日期]2011—06一l0 [作者简介]叶青(1967一),男,江苏南京人,江苏教育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106----—— 中,而无意于凭借自身的世界观和思想体系去主动 地诠释语篇。 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一致认为阅读理解既包含 外部过程,也包括内部过程。阅读理解始于视觉信 号的获取,而这个摄入视觉信号的过程就是外部过 程,亦称作生理过程。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试验发 现,在阅读过程中,眼睛的运动并不是连续的,而是 以快速的跳动方式在进行。每一次跳动被称为“眼 动”,一次“眼动”仅用时l0—20毫秒就可以完成。 “眼动”之后眼睛的视线通常会停留在某一处地方, 被称之为“眼停”,而每一次“眼停”至少是200—25O 毫秒。“眼动”时,阅读者看到的东西很少,大量的信 息内容是在“眼停”时获取的。阅读行为实际上就是 “眼动”和“眼停”连续的交换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高夫(Gough)认为,每一次眼睛注 视过视觉信号之后,视网膜上就会产生一个视觉模 型,从而形成“肖像表征”(ironic representation)。 “肖像表征”属于识别过程和分类过程还没有彻底完 成之前的一种视觉表象,包含了线条、边、棱、曲线、 角等。在一般的阅读过程中,“肖像表征”涵盖了大 约5厘米宽和2.5厘米高椭圆形范围内的所有东西, 大概是20个字母的范围。其次,眼睛对视觉信号的 扫视是有生理极限的,正常情况下,每秒钟眼跳不会 超过5次。每次“眼停”可看见20个字母,如果20 个字母平均构成3个单词,那么每分钟可以阅读900 个单词,当然这是理论上的极限速度,而且这种速度 最多只能获取视觉符号,却未必能理解所得到的所 有视觉符号。理论界普遍认为,正常的阅读速度应 该是每秒钟注视3次,每分钟阅读300个单词。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千 差万别,阅读能力差的人每行会有更多的“眼停”,甚 至读到后面会回头重读,即“回跳”,他们的阅读速度 相应就会慢许多。 外部过程强调的是眼睛对于信息的感知和提 取,属于阅读过程的初级阶段,而随后的阅读理解则 要依赖人的大脑活动来完成,从而进入到阅读的内 部过程,也称作心理过程。在这个高级阶段中,人脑 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利用记忆中已经储备的知识去识 别和理解视觉信息。在英语阅读里,当读者在外部 过程中所获取的视觉信息形成了“肖像表征”后,首 先就开始了对字母的识别。1959年英国计算机专家 塞尔弗里奇认为字母的识别先后经由感觉存储、特 征分析、记忆比较,最后达到决策反应的阶段。同时 字母的识别效应也不尽相同。如果字母出现在单词 中就容易被辨认出,而孤立存在的字母却需要花费 更多的时间去辨认,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词 优效应”。本质上看,“词优效应”就是指读者根据自 己已有的个人经验和背景知识,对视觉符号做出的 合理的推断。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阅读者都先经历对字母的识 别来完成对文本理解的。现在在心理学界已经达成 了共识,即熟练的阅读者在实际阅读时,特别是在阅 读自己所熟悉的题材时不会按顺序去识别每个字 母,而是把单词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这样就可以提 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心理学家瑞奈尔做了大量实 验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们对于某个单词的各部 位的信息的识别是发生在不同的时间里——对词的 外部形状和首尾字母的确认要先于对中间字母。 无独有偶,心理学家希利等发现了“词劣效应”。 他们的实验对象在阅读中一旦识别了一个单词的意 思之后就不再把该单词的所有字母识别完全,而直 接跳入到下一个单词去了。这一方面说明无需识别 所有字母的单词是阅读者非常熟悉的;另一方面,读 者对于这个熟悉的词的构成字母识别的失误率较 高,也就是说,有些很熟悉的单词人们往往会拼写错 误,从而产生了“词劣效应”。 无论是“词优效应”还是“词劣效应”都说明了语 境是影响单词识别的一个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某个 单词在一个人过去的阅读经历中所出现的频率也是另 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词频效应”,即该词在一 个人过去的阅读中出现的频率。有两点需要引起注 意:“词频效应”是相对的,同一个词对于不同的人所 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对于读者甲来说的“高频词”可 能对于读者乙却是“低频词”;“词频效应”是动态的, 由于同一类型的文章读多了,以前的“低频词”可以转 变成“高频词”;反之,如果长时间不接触某个“高频 词”,那么久而久之,它也就成了“低频词”。 除了可以跳过对单个字母的识别而直接辨认单 词,优秀的阅读者甚至可以不必识别单词,而能识别 一个词组或者一个意群。既然视觉的“肖像表征”可 以涵盖20个字母(大约3—5单词),那么在阅读过 程中就可以以词组或意群为单位加以识别,这就是 人们常说的“一目十行”。不过要想实现“一目十 行”,就要求阅读者的头脑里储备充足的非感觉信 息,也就是词语知识,这样他就不会把注意力和时间 放在对单词和词组意思的理解上了,而是从更高的 107— 层面上对文章进行分析、推论、比较、评价等。 二、阅读的模式 20世纪6O年代以前,阅读更多地是被看成一种 简单的实践活动。之后,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纷纷 参与到对阅读活动的研究和探索中去。他们不仅分 别从作者、读者以及文本的角度对阅读展开系统化 研究,而且通过大量的实验挖掘出三者在阅读过程 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进 入到8O年代以后,许多学者把阅读提升到理论的高 度,并用阅读理论来指导阅读活动,这就催生了一系 列的阅读模式,其中被学界普遍认可并在实践中得 到很好运用的有3种:信息加工模式,心理语言模 式,交互模式。 在阅读活动尚未上升到理论高度展开研究之 前,人们基于传统的阅读经验,认为阅读就是准确地 对字母、单词、句子、段落等一系列的语言单位进行 感知和识别,换句话说,人的感知识别过程是按照上 述的顺序,由小到大,由下至上,由低级到高级完成 的。到了1972年,美国心理学家高夫第一个通过大 量实验和模型来对传统阅读模式进行梳理、归纳和 总结,继而把传统的阅读模式定义为信息加工模式。 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生成语法、结构语言学和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高夫对阅读的外部过程 有过许多研究,并得出了以下结论:阅读始于眼睛对 文字的扫视,之后文字符号会在人的视网膜上形成 肖像表征,再以后读者开始对字母展开识别和辨认, 随后这些由字母构成的单词会进入到读者的心理词 典,从而产生意义。自下而上模式是以语言符号解 码为基础的阅读模式,强调语言知识是构成文本的 基石,就像砖瓦对于房屋一样。无论是理论研究还 是教学实践都可以充分证明词汇教学在外语阅读教 学中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尤其是在语言学习的初 级阶段,它的作用更加明显。采用这一模式进行教 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词汇与阅读的关系,从而重视 词汇的学习与扩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 掌握英语单词的基本知识:语音、词素、词形、语义和 词法。然后,通过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不断地重复 接触所学词汇,逐步达到自动识别单词的程度并以 此降低阅读过程中对单词的依赖,将阅读时的注意 力转向其他方面,提高阅读效率。 即使是在信息加工模式十分流行之际,也有不少 学者对此表示质疑,并提出新的阅读模式,而古德曼 (K.S.Goodman)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对小 1 08一 学生进行阅读实验时,他发现了一个长期被人们所忽 视的特别现象:一些生僻单词放在词汇表里时,孩子们 读不出来,而被移植到故事中却能猜读出来了,即使有 时猜错了,也很快就意识到。经过分析发现这是因为 故事给孩子们提供了上下文和语言情境。在1967年, 古德曼发表了他那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阅读 是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从而正式提出了心理语 言的阅读模式。首先,他反驳了把阅读看成是对字母、 单词、词组连续的知觉和识别的简单论断,因为阅读事 实上属于心理认知活动,是一种以意义为驱动的选择 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读者使用最少数量的视觉符号 来处理信息,而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阅读初期的猜测会 随着阅读的进一步深入而得到证实,或者修正,或者推 翻。传统的阅读是把作者和读者对立起来的,前者传 递信息,而后者接受信息;前者是主动的创造者,而后 者只是被动的受众和理解者。实则不然。阅读并不是 消极地去领会作者希望表达的意思,而是一个主观的 能动思维过程,是读者根据已掌握的各种知识,从文本 中积极地寻找线索,对作者下文所要表达的进行预测。 其后的阅读则是不断地去收集新的线索对前面的预测 做出验证,有可能读者能够找到足够的信息证实先前 的预判,有可能所得到的信息使得读者对自己之前的 预判做出一定的修正,还有可能随着阅读的逐渐深入, 相反的证据越来越多,反而是读者推翻原来的预测,并 做出全新的猜测,随之新一轮的猜测游戏又开始了。 纵观整个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一轮又一轮循环往复 的猜测游戏。由于读者阅读一开始就在心理上对文本 有着猜测,然后从文本中根据摄人到视网膜的视觉符 号检验猜测,所以从顺序上看,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阅 读活动。 随着对阅读心理的研究和探索不断的深入发展, 学者们意识到在有些情形下,阅读既不是单一的信息 加工模式,也不是单一的心理语言模式,很多情况下是 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把 自下而上的模式和自上而下的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此背景下,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D.E. Rumelhart)创立了交互作用模式。根据这一模式,阅 读理解是语言知识,背景知识,认知能力,阅读技能阅 读策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语言知识 应该是阅读的根基,没有一定的词汇量,不具备必要的 语法知识,读者是无法进入到语篇世界并开启阅读过 程。另一方面,如果阅读材料涉及生僻的背景知识,或 者语篇的深层结构比较隐晦,那么即使没有来自语言 层面的障碍,读者也不能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整 个阅读都会受到5个方面知识的影响:词汇、正字法、 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学、文体学等,对阅读的过程和 策略进行探讨和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 二,理论研究并不是仅仅为了提出一些抽象的理论 模型,它真正的目的是服务于实践,即如何把阅读模 式的研究应用到英语的阅读教学当中来。 句法、语义和语境。读者不仅仅从语篇中提取信息,而 且他记忆库中的相关知识也会被激活,反过来又有助 于其他信息的进一步提取。总之,在阅读过程中,语言 知识和非知识都有着其自身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 都是不可缺少的。 过去,在传统教学模式(信息加工模式)下,阅读 就是精读的代名词,其教学方法就是逐字逐句地精 讲细讲,学习的重点放在词汇学习上和文章的字面 三、结语 3种阅读模式都从不同的视角对阅读活动进行 意思的理解上,其后果就是学生的词汇量小,知识面 了理论上的阐述。由于选取的研究材料、研究的对 窄,而且在阅读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后心 象以及其他一些变量不同,导致研究者得出不同的 理语言模式传人中国后,人们开始侧重于快速阅读 结论。实际上,每个模式都能很好地描述阅读活动 的训练,试图通过一些阅读方法和策略的使用来提 中某些特别方面。2l世纪不仅是知识大爆炸的时 高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这期间也出 代,同时传统意义上的许多不同学科的界限不断在 现了一些问题,如词汇量明显少于阅读的需要和背 消退,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架起怎样的一座桥梁,把这 景知识严重匮乏等。至于交互阅读模式从理论上说 些学科连接起来进行跨学科研究。相比语言学理论 是将信息加工和心理语言结合起来,但是如何结合 和文学理论而言,阅读理论的建立和研究只有短短 仍然是个需要探索的问题。 的五六十年,而且大都局限于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 角度进行的。所以如何拓宽视野,尽可能多地结合 (责任编辑南 山) (上接第105页) 命,世俗的婚姻、世俗的情感并不是她们渴求的东 关于过分追求物质所导致的身体感觉紊乱,萨 西。 巴斯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在小说里,伴随萨巴斯的 作为一位受过大学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奥康纳 个人性欲和物欲的一体化,她的人格发展为一种变 默默地关注传统道德与社会在商业时代金钱至上、物 态的心理情结。她脱离了一般人类的喜怒哀乐,在 欲横流思想影响下的解体趋势,表达了她对时代变迁、 被暴力征服的性虐待中得到一种快感。首先,萨巴 社会变革的担陇和思考。通过关注这种商业体制下的 斯和黑兹尔的交媾就是暴力征服的结果。萨巴斯是 主体心理,尤其是大众深层心理的欲望,奥康纳尝试解 在被征服之后女性感觉才被唤醒的,而黑兹尔也是 释当时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物质至上、经济失衡以 在生物冲动之后才觉得离不开她的。其实,他们之 及社会冷漠等大众意识形态的问题,同时也表达了她 间没有爱情,只有一种难以用词语形容的生物欲望。 对这种社会经济体制的揖陇和恐惧。 如黑兹尔买来汽车的第二天,他要开车去兜风时发 现萨巴斯已经躲在他的车后座,黑兹尔对她气势汹 [参考文献] 汹,甚至抡起了拳头,但他“说着说着突然记起自己 [1]方舟.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传统的文化建构与价值体 还想勾引这妞儿,这才收敛起凶巴巴的样 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子。”[3】( ,顺势把萨巴斯压倒在车后座里。不但 [2]Flannery 0’Connor.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A]. 施加暴力的人获得极大的快感,暴力的受害者也获 美国短篇小说选读[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得极大的快感。萨巴斯的性欲是在黑兹尔的刺激下 1981. 被唤醒,也是在黑兹尔的暴力征服下获得巨大快感 [3儿美]弗兰纳里・奥康纳.智血[M].南京:译林出版 社,2001. 的。这种心理变态般的欲望最后竟然达到一种非常 荒谬的受虐狂式的快感状态。萨巴斯与房东老太太 (责任编辑南 山) 都是这样的,她们没有人类崇高的感情,她们爱财如 ---——1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