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类学
一、生态系统的脆弱环境(环节)
二、文化建构:作为一种人为的信息系统,文化构建意味着该信息系统的萌生、延续、修改和完善。这是一个与人类社会并行延续的不中断的过程,既有其发端,又有其平稳的延续;既有跳跃式的突变,又有渐进式的修正。但建构的过程决不能中断,也不会终结。文化建构需要进行不断的调试,除非该种文化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被环境所淘汰,否则调试的过程不会终结。
三、文化适应:民族文化在社会选择的推动下,积累文化创新,使该物种在所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生存基于与稳定延续能力。
四、信息隔膜: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不同的信息系统,相互之间若不通过特殊的手段,信息就不能书顺利地发送、接收、解读和利用。在文化维系起来的不同民族间,似乎存在一层阻止信息穿透的隔膜,这种阻碍称之为信息隔膜。
五、文化的社会性适应:是指作为维系社会的人为信息系统,调试于一定时代及其历史积淀下来的社会背景而获得稳态延续能力,它包括族内适应与族际适应两个方面。
文化的生物性适应:是指一个民族针对其所处生态环境做出的人为信息系统创新和社会程序化,目的是使该民族获得高效利用生物资源和无机资源的能力,并在利用的同时确保所处生态系统的稳态延续。各民族文化的生物性适应不仅提高了相关民族的生存能力,扩大了该民族的人口规模,更重要的还在于深化了相关民族对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认识、理解和利用,从而积累了一系列的生态智慧、技术和技能。
六、生态人类学:生态人类学是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门人类学的分支学科。随着人类学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生态人类学的研究形成了诸多的理论。生态人类学应该是研究人类文化中如何具有生物性适应和社会性适应并对自然生态环境实现最佳良好保护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是将人类学与生态学的视角共融,以此来透视人、生态环境、文化对文化的作用以及人类对生态环境与文化的改造和适应。
生态人类学界定的三要素:综合国外,界定生态人类学概念时,要重视人(人类生活、生存方式)、生态环境(生态安全)、文化(观念体现等)这三要素,只是各有侧重。
1、日本学者。(1)伊谷统一郎:生态人类学是生态方面的人类学,是人类学中分担生态学层面的领域,是研究人类生活或人类生存方式的学问。(2)田中二郎:生态人类学并不仅仅局限于研究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它同时也研究人类与对这种相互关系施加的影响。相反,也接受其影响的文化(观念)体现之间的相互关系。
七、评价文化能动适应水平的指标体系
八、生态人类学三大理论取向
(一)从“超大尺度”上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去认识“生态危机”的实质;
(在始终保持研究对象体系完整的规模开展观察与分析,不允许人为化,或抛出某种构成要素去代表该体系)审视人类社会与地球生命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从文化去认识人类社会,进而认识人类社会和地球生命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
(生态人类学应当继承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传统,以人类社会的各个民族及其文化作为研究的单元,以便和生态学的研究对接,推动文化人类学与生态学的有效结合。 原因:在一个民族中社会成员的行为,包括生态行为,都处于相关文化的规约之下,因而必然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正是文化在人类社会的构建中独特性与重要性,所以将文化选为研究的基点。)
(三)以自为体系的制衡存在运行于创新,为认识框架去探讨人类社会的生态安全问题,探讨人类社会与地球生命体系相互兼容和并行发展的各种可能。
(一切自为体系都是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存在方式,特殊的构成自为体系的物质与能量不是随机的。
制衡:①制衡存在的物质与能量的有序聚合,并稳态的延续②制衡运行是在信息特有的节约之下,物质与能量的有序进行以确保保持壮大③节制制衡的运行,可以不断改写复制和创新)
九、自卫系统的存活与稳态延续的三大体现
十、文化制衡的创新禀赋,修复受损的无机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前提
1、文化必须多元并存,拥有足够的多种资源利用方式可供选;
2、生物物种的多样并存,拥有适应不同环境生长的生物物种以备选择利用;
3、对无机环境运行的机理有透彻的认识,可以找到无机物质和能量运行的关键环节,以备人类可以通过改变生物物种的结构具有负面的无机物质和能量的富集。
十一、人为信息系统的能动性
⑴信息的发送可以超越其生物性本能,可以发送带有多重意义的信息,对信息的解读也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做选择,甚至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发送虚假的欺骗性的信息。
⑵同一信息可以在不同个体间导致互有区别的反馈,信息与反馈之间呈现为极其复杂的关联性。
⑶人为信息可以在其生存的社会得到迅速的丰富和完善,甚至可以被重新创造出来。
⑷人为信息的使用者具有同时拥有和使用多套人为信息的能力。
十二、文化的社会适应和生物性适应,两种适应取向的关系
文化的社会适应性和生物适应性的两种取向,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存在于同一民族。
⑴生物性是适应的结果,需要在社会性适应中获得社会程序定位,才能纳入文化中正常运行,并得到稳定的传承和不断的完善。相反,社会适应性的实现必须得到生物适应性成果的支持。
⑵没有生物适应性,人类只能是一个普通的生物物种,社会性适应也就无从谈起,社会性适应的成果不管是精神的、社会组织的还是习俗的最终都得落实到生物性适应中去,使之转化为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的反馈,从而使人类社会获得更强的生存能力和延续能力。
⑶但社会性适应和生物性适应永远不会同步演进,而是做交错式的相互推进,两种适应的结果也不能相互代替,两种适应的脱节意味着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寄生能力降低,并可能诱发人为的生态灾变。
⑷两种适应的协调则意味着人类社会既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又增强了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寄生能力,两种适应的辩证统一关系支配着人类社会的稳态延续和不断的壮大。
十三、人类的生物性特征在文化构建中的体现
1、原始人类无论怎样强调社会性,也不会避免生物性,因为生物性是人类不可更改的一种社会本能,这种本能体现在摄取食物、繁衍后代。
2、原始人类很自然的将人类才有的社会现象投射到他所关注的生物物种上,认为这样的物种和自己一样拥有社会结构,最终才发张到将这样的生物认定为自己的祖先,而这种现象就是“文化人类学”中提到的图腾崇拜。
3、对自己关注的无机现象也会按照图腾的办法加以延伸、理解,表现在很多远古民族都保留着赋于自然物社会结构的文化特征。
4、文化发端时代,人类从自身的生物性出发,使自己从生物界脱离出来,赋予了社会性特征,然后从自己的社会性出发反观客观世界,并赋予客观世界社会性的特征,通过对客观世界社会性赋予的差异,反过来再强化人类的生物性意识,使人类自身有别于被自己人为社会性的自然物。
5、人类文化就这样在社会性与非社会性之间相互参比、推进、修复和补充,最终形成一个群体的信息系统。
十四、民族本位偏离产生的原因
(一)并存各民族均是相对独立的体系,其间肯定存在着信息隔膜;
(二)在族原制衡互动中,相关民族并不是以文化的整体去参与互动,而仅是以文化的某些构成要素,甚至是某些构成要素形成的物质产品去与相关民族做实力较量。
(三)在族际制衡互动中,每个民族的社会性适应目标都是力图确保本民族分布范围的扩大和连片,而不会顾及其间存在着生态系统的差异。原因在于每个民族在生死存亡面前,都必须尽快作出回应去启动社会性适应的机制求得生存和延续,从而确保本民族文化的运行不至中断。
十五、文化多元并存的生态价值
文化多元并存的水平越高,越能高效的利用各不相同的生态系统,越能广泛的利用各不相同的生物资源,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压力就越小,人类社会与地球生命体系的和谐并存也就越有保障。
1、人类社会同样有必要提高自己抗风险能力,而抗风险能力的根基就在于文化的多元并存;
2、提高人类社会改造和加工无机环境生态系统的能力,仍然十分必要,而且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空间,这个发展空间正是来源于文化的多元并存;
3、不同民族文化中蕴含着生态智慧、技能和技术将是人类取之不尽的宝库,对这些生态智能、技能和技术进行有效的发掘和利用将极大的提高人类控制环境的能力;
4、人类社会永远需要保持自我修复的功能,而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仰仗文化的多元并存,维护文化的多元并存正是为了维护人类社会的自我修复能力。
十六、生态灾变的文化成因
(一)文化习得性让相关民族的存在无意识中超出所处生态系统可以承受的极限;由于文化的习得性,因此民族规模的扩大是以文化习得量的转移。一定遇到挑战时,本民族可以学习外来民族文化来保护本民族。
(二)文化的自动创新性诱发的生态行为将导致严重的生态后果;一个民族目的性、针对性明显时,创新性加快,创新内容增多。 影响:⑴在文化的快速创新给当事民族带来直接利益时,民族成员容易忽略文化更新需要与地球生命体系的演变进行协调;⑵文化的快速演替一旦与地球生命体系的自然演替脱节,就必然导致对相关生物资源的超额利用;⑶自动创新加快后,人类社会其实在无意识中冲击了自己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系统,而且这种冲击常常被短暂的直接利益所掩盖。
(三)文化的整体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作为人为信息系统的各民族文化有整合人类的禀赋,这种禀赋也会造成很大的生态后果。⑴前人对文化的研究,注意力集中在文化的本身,而对文化在运行中对所处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负面后果没有关注;⑵前人认为文化依托的是纯粹自然背景,人类总是利用纯粹的自然资源去实现自身的存在与发展;⑶文化整合导致人们对生物资源的统一,诱发生态自然资源的改变。没有给生态系统留下时间和空间。
(四)文化的共有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同一民族的成员不可避免的享受同一文化,也会导致一种生态后果。表现在:共同的集体意识,好的方面可以将民族成员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合力,而赋予人类超越地球生命体系的潜能,并使民族文化这一人为的生命体系凌驾于生命信息系统之上,使个人一致生物本能趋从于社会的需要,导致了同一民族的所有成员无意识中接受和灌输相同和相似的生态系统。这一种生态行为合力形成就会强化社会整合的需要,就会打乱所处生态平衡中众多的社会生态链,文化共有性产生的废物无法纳入生态系统中消化。 环境污染是文化共育性的产物,解决这一问题就具有能动创新性。
(五)文化的功能性背离生态系统的运行法则;文化的功能性认为一切文化事实上对当事民族无一不具有明确的功能性,凭借文化可以满足相关民族生活需要。 缺陷:文化在发挥功能的时候已经打上了文化价值的本性。民族文指导下的生物资源利用完全偏离自然生态系统,打上了功能的印记。
(六)文化价值的相对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对生态安全的冷漠。
十七、人类种群与其他生物物种在生命延续形式上的差异性
(一) 相同点
人类种群的生命延续形式就其生物性而言,与其他生物物种并无二质,它同样需要在地球生命体系内进行生命物质、生物能与信息的交换;其个体也有特定的周期,其生育繁衍同样未能逾越种间的界限。
(二) 不同点
由于个人的生命运行可以得到社会的合力支持,人类种群的生命与延续,在三个方面表现出与其他生物物种迥然不同:
⑴人类种群是当代陆上生态系统中,最具有生态扩张能力的动物种群。 表现:①具有广阔的食物来
源 ②能够凭借社会合力对食物的来源做出能动的选择并能进行深度的加工,能超长期的储存食物 ③人类种族在地球表面分布范围比任何其他陆生动物物种都要广阔
⑵人类种群的存在于延续,不仅有赖于在地球生命体系内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还有赖于开发与利用无机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表现:①人类种族凭借特有的文化去利用无机物质和无机能源,但是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对地球生命体系硬塞进有害的无机物质和无机能源,造成损害 ②人类种族在地球生命体系中的存在方式从一开始就和地球生命体系发生偏离,这种偏离是必要的,但如果这种偏离超越了地球生命体系允许的范围,就会损害到地球生命体系的稳定延续,最终危及人类自身的稳定存在 ③人类种族离不开地球生命体系,但又不能完全包融在地球生命体系之中
⑶人类种群的生育和繁衍行为也区别于其他物种。其他动物物种的生育繁衍主要受遗传本能的支配,其生育行为主要是靠生物的生命信息来控制。人类的生育行为除了受控于其自身的生命信息之外,占主导地位的是后天习得的认为信息,以至于人类的生育行为必然要包容进众多非生物生理性的内容。 表现:①生育行为不仅涉及当事人双方,还涉及许多非当事人 ②生育任务完成之后,当事人及亲朋好友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生活上的稳定联系 ③血缘关系会由后天人为行为活动得到超长期保持和延续,对以后生活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