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磁共振技术及核磁共振

磁共振技术及核磁共振

来源:化拓教育网
 磁共振技术

前 言

具有磁矩的粒子,例如原子核或电子,在稳恒磁场中对射频或微波电磁辐射产生共振吸收现象,称为磁共振。它是研究物质与电磁场相互作用,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是物理实验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磁共振方法具有能深入物质内部,而又不破坏品本身,并且具有迅速、准确、分辨率高等优点,因此,它发展很快,在物理、化学、生学、医学及它们的边缘学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磁共振对磁场的精密测量也供了新的技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磁共振有多种形式,共振机理也有区别,例如核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等,但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磁共振的理论有经典和量子两种,它们都能说明磁共振现象的本质,下面主要对量子理论给予简要介绍。

现以核磁共振为例加以说明。根据量子力学,核角动量p由下式决定:

|p|I(I1) (1)

其中,I为核自旋量子数,可取0、、1、、,磁矩与p的关系为

1232h, h为普朗克常数。又核自旋2p (2)

称旋磁比。现以氢核为例,式(2)可写为

gep或gNI(I1) (3) 2mp式中ge,e为质子电荷,mp为质子质量,g为朗德因子,2mpNhe5.05081027焦耳/特斯拉,称核磁子。 2mp当氢核处在外磁场B中,磁矩在外磁场方向上的投影是量子化的,只能取下列数值,

zmhmgN (4)

、(I1)、I称磁量子数。磁矩在静磁场B中具有势能为 mI、I1EBmgNB (5)

对氢核,I的能量差为

11,故m,即为两个能级,称塞曼能级,如图1(a)所示。两能级22EgμNΒ (6)

显然,其能量差与外磁场B的大小成正比,见图1(b).

由量子力学选择定则,只有m1,两个能级之间才能发生跃迁,上述塞曼能级之间是满足跃迁选择定则的。

现加一频率为v的高频磁场B1,B1垂直于B,当电磁波能量子hv与塞曼能级间隔相

等时,即

hvEgNB (7)

B (8)

则氢核将吸收能量子hv,从低能级E1(m11)跃迁到高能级E2(m),这就是核22磁共振吸收现象。

实际上,实验样品并非单个核,而是由大量核组成的。在热平衡时,处于每一能级的核子数目应服从玻尔兹曼分布。 对于E1和E2两个能级(E1E2),它们的核子数目分别为N1和N2,有

N2Eexp() (9) N1kT当EkT时,有

gNBN2E11 (10) N1kTkT式中,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绝对温度,对氢核,在室温T(设T300k),外磁场B1特斯拉时,

EkT7106

得 (11)

N20.000003 N1这说明两能级的粒子数目相差是很小的。在电磁波激励下,上下能级之间相互跃迁是等几率的,由下往上吸收量子hv,由上往下放出能量hv。但由于N1N2,所以总的效果表现为样品对高频磁场能量的吸收。由于N2/N1十分接近于l,未被抵消的吸收能量是很小的,所以核磁共振信号十分微弱。

在能级跃迁过程中,N1减小,N2增加,当N1N2时,就观察不到共振吸收信号了。然而,由于核与周围环境的自旋一自旋相互作用和自旋一品格相互作用,发生能量交换,使

处于上能级的核丧失能量,回到下能级。当静磁场变化足够慢或高频磁场频率变化足够小时,即在合适的驰豫时间T1和T2情况下,在实验中可以连续地观察到共振吸信号。

若要核磁共振信号强,上、下能级核子数目相差越大越好。由式(10)可以看出,磁场B越大,N1/N2越大,磁共振现象越明显。

另外,除了需要强磁场外,还要求在样品范围内磁场高度均匀,否则样品内各部分的共振频率不同,对某个频率的电磁波,只有极少数核参与共振,结果信号为噪声干扰所淹没,难以观察到共振信号。核磁共振磁场均匀度要求在104以上。

核磁共振(NMR)实验

1946年,布洛赫(Bloch)和珀塞尔(Purcell)分别用感应法和吸收法观察到宏观物体核磁共振现象,为此,他们荣获1952年诺贝尔奖。从此,核磁共振成为人们研究物质微结构的重要方法,并获得广泛的应用。目前,核磁共振技术已成为精确测量磁场的重要方法,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也已成为医学诊断的有力工具。 一、实验原理

根据磁共振原理,观察核磁共振现象,需要有一个均匀的磁场B0和一个角频率为的

旋转磁场B1,B1B0,并且满足

B0 (1)

gN/h,称为旋磁比。对于氢核,g5.585,N5.05081027焦耳/特斯拉,

h1.05461034焦耳·秒,可计算出氢核旋磁比267.52兆赫/特斯拉,故

B0(2)

2.349102特斯拉 式中频率v的单位为兆赫,由式(2)可见,当发生氢核磁共振时,测出旋转磁场B1的频率v,

就可确定未知磁场B0的大小,这就是NMR方法测量磁场的原理。

根据式(1),观察磁共振吸收信号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扫频法,即磁场B0固定,让高频磁场角频率连续变化并通过共振区,当B0时,出现共振吸收峰;另一种方法是扫场法,即把高频磁场角频率固定,让磁场B0连续变化并通过并振区,当B0时,出现共振吸收峰。

因扫场法在技术上较简单,本实验用扫场法,扫场电流为50Hz,对应扫场磁场

BBmsin100t,该磁场迭加在静磁场B0上,即

BB0Bmsin100t (3)

当满足磁共振条件时,就观察到NMR信号。见图1所示。Br为共振磁场,扫场每一周内,可观察到的共振吸收峰不超过两个。

根据布洛赫稳态条件,静磁场变化(扫场)通过共振区所需时间远大于驰豫时间T1和T2,这是在示波器上可观察到稳态共振吸收信号如图2(a) 所示。如果扫场速度远非足够慢,不满足稳态条件,则观察到带有“尾波”的共振吸收信号如图2(b)所示。可以这样理解,当磁共振时,磁化强度矢量M突然偏离B0方向,产生吸收峰。当BBr或BBr时,磁共

振消失,而M将围绕B0以螺旋方式恢复到B0方向。在这个过程中M在垂直于B0平面的

分量M上,它使射频线圈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是逐渐衰减的,因而在示波器上出现“尾波”。

二、实验装置

NMR实验装置原理图如图3所示。静磁场由永磁体产生,并配以扫场线圈对,NMR电源供给50Hz可调的扫场电压,并供给探测器电源;探测器包括边限振荡器和检波放大电路,探头是装有样品的振荡线圈,也是探测线圈;样品为水和聚四氟乙烯,核磁共振是对水中的氢核和聚四氟乙烯中的氟核而言;示波器用来观察共振信号。 三、实验内容和要求 1.质子NMR信号的观察

 按图3连接线路,把装有水样品探头置于固定磁场B0中心处,并使探头线圈轴线与B0垂直。缓慢改变B0、ν和B1,直到示波器出现共振吸收信号,然后改变B0、ν和B1的大

小,观察共振信号的位置、形状的变化并讨论。 2.磁场测量

使示波器上共振吸收信号等距,利用频率计测定NMR射频场的频率,由式(2)就可求得未知场B0的大小。用毫特拉计测出B0,并与NMR法结果相比较。

3.氟核(19F)旋磁比的测量

当两种核对应同一大小静磁场发生共振时,由式(1)可得

v11 v22分别调出射频v1和v2,若已知一种核的旋磁比,就可求得另一种核的旋磁比。用氢核(H)作标准,测定氟核(F)的旋磁比。 四、思考题

1.扫场(调制磁场)和旋转磁场B1是一回事吗?它们在观测取NMR信号中各起什么作 用?

191 2.测量静磁场B0时,为何要求示波器上NMR信号之间等距?此时,若改变扫场的大小,信号间距是否变化?试绘图说明。

参考资料(包括前言)

[1]王金山,核磁共振波谱仪与实验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

[2]张孔时、丁慎训,物理实验教程(近代物理实验部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3]A.C.Millisino,Experiments in Modern Physics, Academic Press, Inc.,19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