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城市触媒视角下历史古城的整合式城市设计研究r——以开封市旧城区为例

城市触媒视角下历史古城的整合式城市设计研究r——以开封市旧城区为例

来源:化拓教育网
城市触媒视角下历史古城的整合式城市设计研究r——以开封

市旧城区为例

文跃茗;李合群

【摘 要】历史悠久、层积千年的开封旧城区凭借国家战略和规划区位优势,将迎来重要的发展契机.从城市历时性空间结构出发,探索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律;以\"文化复兴\"主导城市形态、人文资源的整合,塑造\"宋都水城\"的城市意象.%Kaifeng, an old city accumulating of millenniums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s facing to important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by the advantages of national strategic plans. Based on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city spatial structure, the integrated developing law could be concluded through deep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local history resources. Integrated with city morphology and culture resources, the old city is designed as the image of Waterside Capital of Song Dynasty.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7(035)011 【总页数】4页(P50-53)

【关键词】城市触媒;整合;历史古城;元素;基质 【作 者】文跃茗;李合群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984

开封,简称汴,古称东京、汴京、汴梁,历史上著名的八朝古都,是我国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都之一。据文献与图画记载,战国时期大梁至今近三千年的历史更迭中,城市坐标维持在今开封旧城一带;演变至唐宋,其城垣规模、职能分区、空间格局、街道水系等已形成稳定、成熟的模式[1]。鉴于开封的文化地理、水陆交通和物资人口优势,之后历代经营或重建皆是在前代基础上发展扩张,并形成独特的“城摞城”现象(图1)。保存至今的有明清城墙遗址,北宋时期的城市中轴线,屹立于古城南北的北宋繁塔与佑国寺塔,以及元朝延庆观、清朝龙亭、禹王台、山陕甘会馆、近现代建筑遗产等,演化为独特的层积化城市基质中具有锚固作用的地标,构建起古城历时性的时空结构。

20世纪开封城基于清代的复建,历经初期的兵戈动荡、中期新社会的大拆大建、后期城市的逐步扩张,开封古城现状格局逐渐形成。但由于文物保护和城市价值认知的不足,导致大批历史建筑如鼓楼、宋门等旧时标志性建筑被拆除;大体量新建筑、不断拓宽道路破环了古城的肌理与空间尺度。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旅游、名城保护的规划方针的确定,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更新保护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进入21世纪以来,根据中原城市群总体规划中“郑汴一体化”的方针和河南自贸区三大片区错位发展要求,开封市将以“文化+”建设及大文化建设为载体打造创意旅游文化中心。规划中心城区总体布局结构为带状组团式,形成“一带,两廊,三片”的空间结构(图2),及汴西新区、东部片区、宋城片区的三片式布局,有利于延续旧城区的空间结构与历史形态。

在城市发展全球趋同化的背景下,城市历史景观与文化遗产资源愈发显现其地区独特性的重要特质。开封古城的城市设计应当尊重历史和展望未来,保证城市保护更新的明确性与可持续性。一方面,城市格局、文物遗存、北方水城、古风民俗、战

略规划都为开封的复兴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物质性老化、功能性衰退和结构性减弱的现象,多元化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新需求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城市风貌不尽协调,空间资源利用低效,功能调整不尽合理,基础设施急需更新。采取整合式的城市设计策略,通过强化古城历史空间结构,整合层积人文资源,构建城市触媒系统,融合贯通后形成城市意象的一体化表达。 19年美国城市设计师韦恩·奥图(Wayne Atton)和唐·洛干(Donn Logan)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提出了城市设计的触媒 (Urban Catalysts)理论。城市触媒,从城市设计项目发展和整体结构的角度,类似于化学反应中的“触媒”,能够促使城市构造进行持续与渐进的改革,刺激和引导后续的开发元素[2-3]。

层积千年的人文资源、空间结构与历史形态提供了丰富的触媒元素。整合选取的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同风貌的触媒元素,构建符合城市历史特征的触媒系统;催化各片区内特色经济、文化基质的填充更新;共时呈现开封各时期人文特质,塑造城市整体意象(图3)。基于整合城市空间形态,触媒要素可归纳为点触媒、线触媒、面触媒的结构化触媒系统。

启动或激发城市设计实施时的具体项目,在设计项目的分期实施与滚动开发的决策中起到重要作用。点触媒作为古城层积化基质中具有锚固作用的节点和地标,如历史建构筑物,史迹场所,当代文化艺术中心等;承载了开封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众的记忆认知,是城市触媒反应的介入点与反应点。

城市的线性空间,方向性较强,如街道、河流、城墙、视廊等。线触媒在城市触媒系统中起到骨架作用,强化城区空间结构,保护和延续城市整体格局和基本形态;影响范围和边缘效益有限,常与其他触媒元素结合,产生连锁效应以达到最大作用。开封古城沉积了多条极具价值的线状触媒要素,千百年来,城市从整体到局部的更迭发展一直延续围绕着这些线性元素,构建起古城历时性的时空结构。

城市中成片开发建设或保护更新的地区,影响周边区域较大,边缘效应较强;是城市设计中重点塑造的元素,往往包含其他类型触媒元素或与之并置引发连锁效应,带动大面积区域的城市基质填充。包括历史保护区、环境风貌区、历史风貌区、商业居住区、文化娱乐新区等(表1、图4)。

根据发展方针、历史条件、整体区位与保存情况,从旧城区丰富多样的触媒元素中选取具有发展潜力的要素,结合古城空间结构与历史景观,构建起多元层次、弹性动态、协同催化的独特触媒系统,其空间格局整体框架(图5)可概括为: 一城:以古城墙范围内为主体的历史城区;二街:书店街、马道街两条处于中心商业区的旧城区线触媒元素;三环:环明清城墙保护带、环宋外城遗址保护带、环明防洪大堤保护;五湖、七区:组成旧城区面触媒体系的环境风貌区和历史风貌区[4]。

御街中山路历史风貌区所围绕的城市中轴线将旧城区划分为东城、西城两大区域。东城区集中了大多数的文物遗迹、历史风貌区和历史保护区,是古城城市特征与文化内涵的主要载体。在城市规模扩张过程中,西城区历史风貌受损较为严重;发掘与选取触媒应从水城文化、生态环境与服务功能出发,构建新旧城区的柔性过渡带。在各区域、各层级触媒相对作用的相互催化演变的同时,若干特殊元素统筹整合了古城区的触媒系统,保证城市在渐进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与可持续性。 开封城墙全长14.4km,中国现存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是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和城市基本格局的轮廓基础。环形线性的古城墙限定出旧城区的清晰边界,强化整体形态;并协同城区内各面触媒连锁反应引发空白区域的城市基质填充,强化触媒元素的边缘效应。

开封旧城区轮廓线优美缓和,轮廓线内没有高楼大厦,是古城整体形态塑造的重要触媒。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为了缓解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提升城市建设的品质,延续了完整的城市格局和文化肌理。

层积千年未曾改变的城市中轴线是城市历史景观的关键,结合历史遗址龙亭、午门、州桥、朱雀门、大南门等相关点触媒,再现古城中轴序列节点,构建城市空间结构的主导触媒。根据现状条件和周边保护区、风貌区,贯穿全城的御街中山路风貌区在整合式设计的前提下,在不同的区段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

开封古城水系作为触媒系统中以自然为载体的线面融合的元素,蕴含了水城意象和城市记忆,是旧城区景观结构的发展命脉。结合北宋市井文化和街巷格局,重整市内水系,将各河湖连通,整合开发滨河环湖区域,再现“北方水城”胜景。 城厢坊巷格局和传统坊市经济是开封古城独特的历史资源,也是城市触媒整合中的基础性骨架和主要填充基质。唐宋时期开封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和对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视,促使里坊制度转化为开放的街巷制;商业街、夜市、瓦肆、勾栏等元素丰富了城市生活和形态,形成多元化的开放式城市特征。 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过程中,触媒元素和城市基质分别运作于地标锚固和基底填充,是延续城市空间结构、保护人文资源、承载社会记忆、塑造整体意象的关键;同时保证触媒系统运作的稳定性,协调适应了开发建设的多样主体、多变系统、多方决策、多段周期的客观条件。

根据选取触媒物质载体的现状、历史文脉的研究、建设目标的确定、环境融合的需求等条件,分析研究不同元素所采取的适应性策略。例如开封旧城区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导则中,对于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分别采取修缮和改善的措施;而对于一般建筑,根据与历史风貌有无冲突,采取保留或整修、拆除的措施。触媒元素自身特异性是城市触媒事件的触发点,通过自身优化更新或嵌入新元素,激发原有触媒的活力并扩大触媒的影响范围。

城市基质是在城市空间形态塑造中起到基底作用的不同物质或非物质载体的描述,强调空间结构、空间属性、空间资源等内容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社会的多元化使基质的范围和层次不断扩展,不同区域基质的整体交融是整合城市的基础。通过

分析古城触媒系统和演绎反应过程,结合各区块的空间结构与文化特质,以商品经济、传统文化、旅游服务和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为主,从结构、性质、功能上进行持续渐进的基质填充与更新。

在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整体形态趋于动态、多元、弹性的平衡状态,城市触媒体现出整体性、连续性、层次性、自主性、反馈性的特征[5]。城市触媒的反馈性体现触媒应对环境变化的灵活反应能力。城市触媒偏向于引导城市设计的制定和项目开发,前期主要借助于要素分析和模型演绎,触媒的激发使城市内在结构与基质处于不断发展更新的动态变化中。在后期渐进的调整运行中,科学高效的评价标注和反馈体系是触媒效应整体性、积极性、持续性的保障(图6)。

从项目生命全周期到后期运营反馈,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更大区域层级内触媒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基于整体形态、区域资源、发展潜力、土地价值、功能布局、业态种类、环境质量等要素制定适应古城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有助于决策者、设计者、执行者从整合的视角下,判定触媒反应对于城市事件和整体形态的影响情况,进而阶段性调整区域的发展目标与设计策略。

在长期渐进的城市设计与项目开发中,由于城市触媒的设计分析策略紧密结合了引导、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和城市事件,触媒系统中各元素和城市基质具有了策略层面的灵活性和持续性。总体意象呈现、区域特征塑造的整合式思维引导了古城区多元化、多时段触媒元素的共时展示与协同开发,延续了城市完整的历史形态和空间结构。当今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的中后期,城镇文化特性和历史传承成为重要矛盾;整合式设计的触媒分析对于延续古城区、文化街区、历史城镇历史文脉和空间形态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有助于历史城镇持续合理的物质更新和形态调整。 资料来源:

图1:刘春迎 《考古开封》;

图2:作者根据《2011-2020年开封市规划总图》改绘;

图3,5:《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规划》;其余图表为作者自绘。

国家社科项目“北宋东京城遗址考古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编号:16BKG014) 作者信息:

文跃茗,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合群,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文献】

1 刘汉州. 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保护和发展研究[D]. 开封:河南大学, 2002:18-20.

2 韦恩·奥图,唐·洛干. 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M].王劭方,译.台北:创兴出版社,1995:80-86.

3 金广君. 城市设计的“触媒效应”[J]. 规划师,2006(10):22. 4 赵冰. 黄河流域:开封城市空间营造[J]. 华中建筑,2013(9):1-4.

5 于克华,周立军. 市场经济下历史街区触媒式更新的探讨//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