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 曲线运动》教材分析
一.在整体中的地位
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力学的主题,研究力学最基础知识和核心规律已在教材的前三章作了初步的阐述,因此,力学体系的知识框架、分析方法已具雏形。《曲线运动》与前三章构成了派生和包容的关系。《曲线运动》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在研究不同运动形式的扩展和延伸,将进一步加深对速度、加速度及其关系的理解,加深对牛顿运动第二定律的理解,提高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认知结构中已具备了同化这章新知识、新概念的支撑点。
二.知识结构
注意新旧知识的铺垫和呼应;注重物理过程、物理情景的分析
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铺垫,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平抛物体的运动》充分利用了运动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将一个较为复杂的曲线运动分解为很熟悉很简单的两个直线运动,进而用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定量描述,最后再用实验验证。《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离心现象及其应用》这两节从内容到例题的编拟,都有一定的寓意,都很强化力学体系已学过的主干知识在新知识、新情景中应用。突出对思路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的主干知识就是力的概念的认识、受力分析方法、矢量合成分解法、运动和力的分析方法、牛顿运动的三个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材这样前后知识的有机衔接、铺垫、讲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而且在这样知识体系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08物理学一班 黄颂 20082301092
教材更加注重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删去原教材中学生不熟悉的渡船问题,改用蜡块在水平移动的玻璃管上浮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得到运动合成和分解规律,非常直观,易为学生接受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教材是直接给出的。其公式的推导过程由阅读材料说明。教材首先通过向心力演示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向心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在得到F=m r ω2后,再引入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F=m a,这样很自然得到向心加速度公式a=rω2,教材作这样的淡化处理,在认知的逻辑上是可以接受的,学生也好理解。这种处理,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困难,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三.重、难点
1.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1) 实质: 运动是位置随时间的变化,通常用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来描述,所以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实质就是对描述运动的上述物理量的合成与分解。
(2) 定则: 由于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均为矢量,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也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位移是一个纯空间量,速度与加速度则反映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在实施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只是借助平行四边形定则将描述运动的上述物理量中所反映的空间部分进行合成与分解。而对上述物理量中所包含的时间因素却无法合成与分解,这是分运动和合运动具备“同时性”特征的基础。
(3)运动分解和力分解在效果上是本质不同的分解,虽然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08物理学一班 黄颂 20082301092
2.已知两个分运动性质和特点,如何判断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
引导学生将每个分运动的初始速度合成,加速度合成,最终依据初始的合速度和合加速度方向判定
3.平抛物体,其位置和速度如何随时间变化、轨迹如何形成?
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分运动和合运动的关系,在平抛运动分析时,可用假设法归纳平抛运动规律:假设物体刚抛出的瞬间不受重力的作用,物体将会沿水平方向以初速度V0做匀速直线运动;假设物体没有V0,则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做自由落体运动。事实上,上述两方面的假设是不可能的。做平抛运动的物体既具有初速度V0,又要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因此平抛运动的物体将参与两个方向的运动。这里最好用计算机设计飞机投弹的动画软件为学生模拟演示,通过慢动作及定格处理,运用运动分解法,注意观察弹在空间位置的变化。
4.向心力概念的建立
将教材“做一做“的小实验改做课堂分组实验,让学生对向心力有切身感受,实验时并提出问题,让同学思考:小球受到什么力?拉力方向有何特点?一旦绳断或松手,球又如何?并依次改变转动角速度、半径、小物体的质量,体验一下手拉细绳的力如何变化。最后再引导学生例举生活实例说明向心力的来源,并说明向心力是合力,是效果力。
5.自行车在水平面转弯的向心力是什么力提供的?
自行车在转弯时向心力的来源有几种说法:一是由于车身倾斜,重力不通过支点,而
08物理学一班 黄颂 20082301092
将重力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和沿车倾斜方向的分力,因为沿车身方向的二力平衡,故重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提供了转弯时所需的向心力。
另一种说法与此类似,不过认为是向心力是重力和沿车身倾斜方向的支持力的合力。
这两种说法的共同点是地面的支持力不再像平直前进时那样竖直向上,而是斜向上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水平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总是竖直向上的,支持力方向不会因为车身的倾斜而改变。
正确的说法是:当转动把手迫使自行车转弯时,由于惯性,车有向弯道外侧移动的趋势,因而路面对它产生了一个指向内侧的静摩擦力。正是因为这个静摩擦力提供了转弯时所需的向心力。
6.离心现象
离心现象一般是因为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速度增大时,所需要提供的向心力
也要增大,这是物体受到的附着力,或摩擦力,小于所需的向心力,不足以维持在原轨道上运动,产生一种离心倾向。而不是有个什么离心力大于向心力的缘故。
7. 两种曲线运动的比较
高中物理所介绍的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实际上分别代表着加速度恒定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和加速度不断变化的“变加速曲线运动”这两类不同的曲线运动。
四.目的要求
08物理学一班 黄颂 20082301092
本章在直线运动的基础上,以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为例,研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规律,学习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了解并知道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曲线运动中质点的速度沿轨道的切线方向,且必须有加速度;理解并掌握平抛运动、匀速率圆周运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概念。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到:牛顿运动定律对不同的机械运动是普遍适用的,并体会到,研究不同的运动要注意各自的特点,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要学会将知识在不同情况下进行迁移和灵活应用。
五.内容及对实验、习题的处理
1、内容:
(1)新概念教学的一般模式:实验探索建立概念
教材在研究《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和条件,《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向心力”概念,“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都是在实验观察、探索的基础上建立的概念。其教学过程的模式是:先提出课题,进行猜想或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2)概念应用教学的一般模式
这章内容集中了两节概念应用课,有《匀速圆周运动实例分析》《离心现象及其应用》这两节课突出概念应用的具体问题分析的一般思路、一般方法。建议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阅读,通过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其教学过程的模式是:设疑激趣,指导自学,讨论答辩,启发释疑,课后小结。
08物理学一班 黄颂 20082301092
2、实验处理:教材加强了实验,除了课文中必做的6个演示实验、一个学生实验外,还介绍了“做一做”两个小实验,而与教材配套的录像带,还介绍了教学和实验室中不易观察的现象和实验过程。这既体现了学科特点,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新增加的许多新栏目,非常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这章例题及编拟的习题,异常关注学生身边熟悉的许多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拉近了学生和“物理”的距离。如火车转弯,汽车过拱桥,飞机俯冲、投弹,洗衣机的脱水筒,离心器,以及教参上的荡秋千,跳台滑雪,双人花样滑冰等,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活、生产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必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究心理。
3、习题处理: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并思考:两道例题具体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两道例题有哪些相同之处?
讨论分析由同学自己总结: = 1 \\* GB3 ① 研究对象 = 2 \\* GB3 ② 运动状态分析
= 3 \\* GB3 ③受力情况分析 = 4 \\* GB3 ④ 列出动力学方程,合力即为向心力
(体会怎样读书,将教材具体的物理情景抽象.概括为一般的思路分析)
问题思考:
例1中若火车行驶速度v等于、大于、小于规定的速度v规,火车内、外轨对轮缘的侧压力如何?
08物理学一班 黄颂 20082301092
从例2中可以看出,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汽车对桥的压力越小。试分析一下,当汽车的速度不断增大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由上面分析汽车通过凸形桥的思路再分析汽车通过凹形桥最低点时对桥的压力。这时的压力比汽车的重量大还是小?
同学交流讨论,明确:
= 1 \\* GB3 ①正确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明确向心力来源,求出指向圆心的合外力(向心力)。
= 2 \\* GB3 ②理解合外力(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速度的关系,在具体分析中要明确哪些物理量是常量,哪些物理量是变量。明确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对于变速圆周运动同样适用。
巩固应用
再给出不同情景的例题引导学生自己审题分析,进一步巩固分析和解题的思路
08物理学一班 黄颂 2008230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