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居环境调研与分析
城市规划原理
结课论文
城市人居环境调研与分析
姓名:李 *
班级:11景观1 学号:**********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 引言····················································· 2 1.1课题的选择··················································· 2 1.2调研地的选择与目的··········································· 2 1.3实地调研后··················································· 2 1.4调研与分析方法··············································· 2
第二章 城市人居环境············································· 3 2.1概念························································· 3 2.2研究内容····················································· 3
第三章 武汉市人居环境调研······································· 4 3.1历史发展状况················································· 4 3.2城市发展现状················································· 5
第四章 武汉市人居环境分析······································· 7 4.1交通部分····················································· 7 4.2居住区部分··················································· 7 4.3绿化部分····················································· 8 4.4污染部分····················································· 9 4.5人文部分····················································· 9 4.6提出的一些建议···············································10 第五章 结论·····················································10
参考文献························································11
摘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建设已经引起全球范围的共同关注。一个国家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城市地率先高速发展,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作为首要议题被多次提出讨论。
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科研领域,许多问题尚在探索之中。本文主要是采用“从小见大”的方式,主要通过对武汉市的人居环境调研,分析其人居环境建设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参考,从这一“小”的方面,找出城市在人居环境治理与建设方面需要着重注意的几个关键这一“大”的方面。
相对“城市人居环境”,可能“城市环境”这一词大家更熟悉,若从最基本的说离不开城市是什么、城市具备什么,城市环境是什么,城市人居环境又是什么,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的意义又何在?在可持续发展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大背景下,因面临着住房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空气污染、热岛效应等等城市问题,人们越来越关心城市人居环境建设。
本文从一个具体实例出发,通过对武汉市的资料收集与实地考察,对武汉市的人居环境进行分析,从交通、居住区、绿化、污染、人文这些部分分别阐述问题和特点,并提出“屋顶花园”、“保护并开发旅游资源”、“城市多样性建设”等等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和分析,我们不仅能看出武汉市的人居环境建设与发展问题,而且也能发现其他城市在某些方面出现与武汉类似的情况,比如:交通拥堵问题、噪音污染问题、空气污染问题···这些共同问题无疑是为我们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敲响警钟,城市的发展应该以合理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为指针,应坚持可持续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原则,从长久利益出发才能逐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将城市建设地更美好、舒适。
关键词: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多样性
1
第一章 引言
1.1课题的选择
当今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居住在城市,我们影响并分享着城市环境,所以城市人居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健康密不可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而逐渐暴露的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使得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城市规划领域也提出应把“永续发展”作为专业发展的基本价值观,并将这一思想具体到每一个环节,当然人们期待着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与改善,因为息息相关,所以城市人居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
1.2调研地的选择与目的
想要对一个城市全面地了解是不容易的,所以想要全面了解一个城市的人居环境更是不易的。选择武汉市作为城市人居环境调研的对象,是因为我居住在武汉有一段时间,也经常在关注着它,实地考察更加方便,文化背景也比较熟悉。考虑这么多也是为了能更好更多地了解武汉的人居环境,实地调研与资料搜集,以小见大,通过不同城市可能或已经出现相同的问题,发现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点,当然不可能涵盖所有点,但亦可探寻到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中心。发现问题,便需要解决问题,在集思广益的立场下,本文亦有提出一些建议参考,希望城市人居环境问题能在多方努力下不断完善,城市建设得更好。
1.3实地调研后--分析思考的问题
1.3.1交通拥堵 1.3.2社区建设问题 1.3.3生态环境问题 1.3.4污染问题 1.3.5人文环境问题
1.4调研与分析方法
1.4.1资料搜集整理法 1.4.2举例分析说明法
2
第二章 城市人居环境
2.1概念
2.1.1现代城市的概念与特征
各国对城市的定义和统一标准都不完全相同,在我国现在较权威与专业的说法是——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现代城市的特征主要有:(1)城市化遍及全球,但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发达国家如欧美地区城市化水平比发展中国家高出许多;2)城市个数继续增多,城市规模空前膨胀,出现了如东京、上海、纽约等千万人口巨型城市;(3)城市职能出现两极分化趋势——综合性中心城市和具备1~2种职能的专业化城市;(4)城市的地域结构由集中趋向分散,又单中心趋向多中心。
2.1.2城市环境的概念与组成
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 城市环境由城市自然环境、城市人工环境、城市社会环境、城市经济环境和城市美学环境等组成。 2.1.3城市人居环境的概念
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系统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活动,从而在城市立体式推进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它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实体和空间构成。 2.1.4城市环境与城市人居环境的关系
城市人居环境占据了城市环境的大部分内容,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城市人居环境更加注重人的生活感受,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2.2研究内容
我们在研究城市的人居环境时,通常会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主要有七个方面:(1)城市性质;(2)城市规模;(3)城市产业规划与布局;(4)城市内外交通;(5)居住区;(6)城市绿化;(7)城市总体规划,当然,根据各个城市实际情况,可能会有些调整变化,但总体大方向不变。
3
第三章 武汉市人居环境调研
3.1历史状况
想要更全面深入了解武汉的人居环境,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时期进行观察分析,将武汉的过去、现在进行调研,再对它的未来进行预测把握它发展的方向,才能更好地进行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 3.1.1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
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3.1.2城市简介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它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国重要城市都在1000公里 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2011年末,武汉全境面积8494.41平方公里,为湖北省面积的4.6%。
武昌,古代为武昌府,湖广省的首府。三国时期,孙权将东吴政治中心迁鄂(今鄂州市),寓“以武而昌”之意,改鄂名为“武昌”。汉口,古代为汉口镇,四大名镇之首。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江改道所形成。汉阳,古代为汉阳府,汉口镇的母体。楚国时期就有大音乐家钟子期隐居于此,流传着高山流水的千古佳话,古琴台也是武汉城区最古老的路名。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三国时已初具城市的雏形,是汉阳城发展的前奏。
3.1.3城市资源 水域
武汉市水域面积占全市市区面积的1/4,全境水域面积2217.6平方公里,覆盖率为26.10%,人均占有地表水11.4万平方米,人均占有地表水量居世界大城市之首,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及中国最大的淡水中心。
4
湿地
武汉湿地资源居全球内陆城市前三位。截至2010年,武汉市湿地面积3358.35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9.54%,其中天然湿地面积1561.86平方公里,人工湿地面积1796.49平方公里,享有“湿地之城”的美誉。 3.1.4历史污染问题
(1)水污染,过去武汉的工厂大多建在长江、汉江两岸,工业布局不合理,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处理不得当等使得江湖水和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 (2)大气污染,武汉市能源消耗以煤为主,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等耗煤行业大部分分散在城市中心地区,煤是重要污染源之一;
(3)城市噪声,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干扰愈加突出,主要是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
3.2城市发展现状
3.2.1行政区划
武汉市有13个辖区,其中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7个为中心城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汉南区6个为新城区。 3.2.2交通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于1995年4月15日启用,是中部地区首个4F级机场。拥有定期通航点76个,“十二五”期间,武汉市航空建设将投资170亿元,完成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成T3航站楼、第二跑道和机场交通中心。此外,武汉第二机场也将在江夏开建。
武汉是中国高铁客运专线网主枢纽,中国四大铁路枢纽、六大铁路客运中心、四大机车检修基地之一。
2011年年末,武汉公路通车里程13103.2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2775.49公里,高速公路617.40公里。公路路网密度163.20公里/百平方公里,拥有16条省道。
现已投入运营地铁1号线及2号线,共47座车站,运营里程56.85公里。2013年12月底,武汉地铁4号线一期将投入运营,至此武汉三大火车站将全部开通地铁。至2017年,将会开通7条中心城区线路及2条新城区线路。
武汉已建成的1300余座桥梁中,包括人行天桥、立交桥、过江公路桥、公
5
铁两用桥等,涵盖三塔斜拉桥、双塔斜拉桥、双塔悬索桥、拱桥、连续结构桥、双曲桥等各种桥型,是名副其实的“桥都”,也被誉为“桥梁博物馆”。
武汉是中国内河的重要港口,是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交通部定点的水铁联运主枢纽港武汉轮渡的历史长达106年,有38座码头,48艘机动船舶,往来于三镇间的轮渡线路达18条。5条线路为公交轮渡航线。
至2011年,已有公共汽(电)车7061辆,公汽线路289条,平均线长19.9公里,行程20公里以上线路达114条。截至2012年9月,全市拥有出租车15890辆。
3.2.3人口与教育
武汉市统计局2011年统计数据,武汉市共有常住人口1012万人,武汉常住人口共有家庭户293.2765万户,家庭户人口816.1585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2.78人。
2012年末全市拥有幼儿园888所,在园幼儿20.34万人。小学598所,在校学生41.28万人。普通中学374所,在校学生32.99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29所,在校学生13.23万人。普通高校79所,在校研究生10.61万人。 3.2.4城市绿化
截止2011年底拥有公园70个,公园绿地面积6038.48公顷。绿化覆盖率37.54%。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2.8万公顷。森林面积16.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6.80%。 3.2.5经济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
武汉共有武商集团、中商集团、中百集团(前三者成立武商联)、汉商集团四家纯商业上市公司,截至2012年底,境外世界500强已有98家在汉投资,商业发展迅速,武广购物中心、光谷广场、江汉路步行街、汉街、武汉天地等一些大的商业中心逐步发展繁荣。
武汉是同时具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三要素的城市。汉口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湖北银行、合众人寿、长江财险、长江证券、天风证券、交银国际信托等13家金融机构总部设在武汉。
6
第四章 武汉市人居环境分析
4.1交通部分
武汉是集中式布局的大城市,交通拥挤不堪,有一些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有一些是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本文将选取与人居环境紧密联系的部分分块来说。 城市道路交通
在市区,主要干道的交通压力大,人流车流最多,而且经常在十字路口发生大面积拥堵,例如广埠屯、汉口发展大道竹叶山、中山路小东门、武昌徐东路等。武汉的道路十字交叉口多,一些次干道尤其是旧城市遗留下来的道路,路面狭窄,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混行,交通秩序很差,从而也影响了与其相交的主干道的交通。当然,城市人口增多和私家车的剧增也带给道路交通很大压力。 住宅街区的交通
住宅街区的交通与我们的居住环境也是紧密相连,武汉市住宅区的停车位也是相当紧张,住宅区地下停车场的发展还未形成一定规模,势必影响附近的交通压力给市民出行生活带来了不便。 建设施工
武汉市在建的工地大小有近5000个,包括道路施工、房地产施工、绿化施工、市政施工等等,这无疑带来了附近市民不便和交通压力。 交通改善
跨江桥梁、高架桥和立交桥的增多,为武汉的城市交通减少了压力,城市道路也在逐步进行重建拓宽,城市地铁线路也逐步建设中,1号线和2号线已运行,减缓了光谷广场附近和汉口火车站附近以及长江一桥和二桥的交通压力,也大大节省了市民出行时间。
4.2居住区部分
近年来,武汉市住宅建设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住宅区的环境直接影响人的生活质量。武汉居民只在近几年基本解决居住面积后,才开始从对家庭内部环境的关心转移到关注户外环境。各房地产开发商也抓住居民的重心,开始以居住环境为卖点,当然也存在一些名不符实的问题 地形方面
7
武汉市的居住区建设对地形保护不够,为了减少施工难度,大挖和填埋的现象时有发生,破坏了基地原有生态环境,而且造成小区景观单一化。在前期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是相当重要的。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90年代初至2000年前,武汉大部分建筑区以多层高密度为主,如梅苑小区、华城花园等,容积率达1.5以上。现在主要是以高层居住区为主,但很多小区仍是高密度小区,人均绿地面积偏低,如东方社区、金色华府等小区。 水景和植物后期维护不善
很多小区做了水景吸引居民,但水景后期维护费用高且麻烦,很多小区都很少修理维护甚至不维护。不仅在小区,在学校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湖北工业大学二教前的水景和图书馆前的喷泉水景,华中科技大学的水景很多,部分地方水质腐坏,无人使用驻足。植物枯萎和修建也不尽人意,很少的小区有专门的植物修剪维护人员,而在学校方面则比较注重,大多数学校有专门的植物修剪维护人员且会定期修剪。
4.3绿化部分
武汉市的绿化部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道路绿化、住区绿化和广场绿化方面。近些年来,武汉在河滨绿化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也收到不少效果,如汉口江滩的建设和江边的芦苇荡等等成为了城市的风景线,武昌的东湖景区在绿化景观设计方面也做了努力,东湖风景区也成为了武汉的一个名景。在湖北工业大学旁边的巡思河两岸也正在做景观工程,不久就会竣工,学校周边的环境就会得到一定改善。这些是一些好的方面,说明绿化景观越来越重要和必须,当然不好和急需改善的方面也需指出。 道路绿化
武汉市的道路绿化发展不平衡,沿江大道、黄浦路、解放公园路、琴台路等分布在江岸区和江汉区等主要道路的绿化做的比较好,而在洪山区和一些大多数城市的次干道,绿化面积小,植物配置单一,行道树小,很多都是移栽新种的。城市道路建设和绿化建设不同步,道路建设时未给绿化预留空间,有些地方直接摆放的可移动花架等。 住区绿化
8
住宅的绿化基本上都是水平绿化,垂直绿化还未得到发展,住区绿化也很少有一定面积的草坪,多种植一些灌木和行道树,品种少,大多配置红继木、樟树、广玉兰、构骨、红叶李等植物,与道路绿化植物有很大的重合部分,景观单一。 广场绿化
武汉市有许多广场,大型且人、车流多的有光谷广场、洪山广场、首义广场等等,但是广场绿化容易被人忽视,广场主要起疏散人流和交通的作用,但作为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板块,它也应该让人舒适和方便使用,绿化无疑可以缓解人的压力和视觉冲击力。举个例子,光谷广场的环岛做得过大,它在中央做了绿化且有一定面积,但是它没有很好的缓解疏导交通,而且人们也不方便进入环岛中央享用绿化,它在设计之初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和考虑到绿化被人充分利用到。首义广场有些地方摆了一些树箱,后期加上去的,效果不好,有些地方做了水景,但人不容易接触和使用。所以,广场绿化容易被忽略,广场绿化的重点是要考虑到植物和水景与人的接触性和尽量使其被人充分利用到。
4.4污染部分
4.4.1道路噪音
城市噪音问题日益突出,因为它极大的影响人的休息与健康。武汉市的城市噪音问题集中体现在道路噪音,道路拥挤所以车鸣笛和行驶的声音产生的分贝就增大,武汉的道路施工工程相当多,产生的噪音也相当大。 4.4.2空气污染
武汉被称为“光灰的城市”,虽然是戏称,但也由此可见武汉的空气质量差。原因主要有三:近5000个工地施工带来的灰尘;武汉重工业的发展带来排放的废气等污染;气车尾气的污染。 4.4.3水污染
在我们身边处处可见的水污染,武汉也不例外,虽然近几年的废水量在减少,但是水污染情况还是不容乐观。武汉市污染企业也比较多,在1990年以如武汉钢铁公司、武汉市葛店化工工厂等为主的污染企业多达4000千多家,现今稍有改善,但是生活污染造成的水污染却加重了。
4.5人文部分
武汉市的古建筑主要是以民国时期的建筑为主,但是这些建筑并没有得到很
9
好的保护。武汉特色的“楚文化”在很多地方得以体现,如东湖景区内磨山景区的楚城城门、凤凰铜雕等等。武汉小吃文化的象征“户部巷”20年经久不衰。地道的汉腔亦是一大特色,但随着外地学生和就业者的增加,普通话的普及变得很重要和迫切。
4.6提出的一些建议
(1)有关部门适当控制道路施工数量和进程,已及加强交通管制,可缓解一定的交通压力;
(2)道路建设和道路绿化建设应该同步,并且要为绿化预留足够空间,这样可帮助缓解灰尘等空气污染;
(3)居住区发展垂直绿化,如屋顶花园、架空层绿化,爬墙植物的选择等; (4)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治理环境污染,并要做详细的建设前的规划 (5)注重城市多样化,其必要条件有:主要用途混合,比如一个广场要兼具休息、活动、分散人流等多个功能;小街段的必要性,大多数街段必须短小,容易拐弯;保留老建筑,建筑的各色各样能体现城市的多元性;密度的保证,人流密度必须达到足够高的程度。
第五章 结论
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而人与自然又是平等的,只有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才能找到最适合人的城市人居环境,一步步实现大多数人的愿望。
通过调研武汉市的城市人居环境,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质,系统的城市规划和生态规划与设计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道路建设与住宅区建设以及其他城市建设都应该与绿化建设生态建设同步进行,这样才能到达最佳效果。通过实例我们可以知道武汉一些做的不好的地方,大多是没将绿化植物这一块考虑设计在施工前,后期补做的景观绿化,效果不好,且面积不够。武汉的经济近些年来快速增长发展,而环境却与经济不同步并有倒退的趋势,这问题在很多其他城市也出现了,究其原因是没有做城市的生态规划或生态规划的建设与经济建设不同步。发现问题,便要着手解决问题,不管是整改城市还是建设城市一定要落实到城市规划的根本和控制性
10
详细规划的每一点上去,才能避免城市人居环境隐藏的问题。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并不是一朝一夕能营造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出谋献策,21世纪,城市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人居环境问题,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应向着使人们更加方便、舒适和亲近自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同济大学 吴志强 李德华 主编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加拿大 简·雅各布斯 著 金衡山 译 《武汉市人居环境发展探索与研究》硕士论文
《武汉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若干问题研究》硕士论文 武汉市“我最满意的绿化道路”评选材料
《武汉环境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武汉市环境保护局著 网上搜集的若干参考材料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