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存在论基础

来源:化拓教育网
jlf jc 2…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 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存在论基础 张守奎 (中山大学 哲学系,广东 广州 510275) [摘要】当前,要深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纯粹思辨抽象和概念演绎与争 论的研究困境中解脱出来,深刻探究与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存在论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论;社会结构;传统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0)07-0004—04 作为现实过程性“事实”和思想性“事件”存在的马 义中国化的一个出场陪衬和背景成分略作介绍,而没 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未竟事业”。马 有真正从存在论基础高度去看待它们。造成的结果就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实。尽管可能存在着学术界所谓 是。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上往往是 的“实践版本”和“理论版本”的区分n],但此种区分不 困陷于纯粹思辨抽象和概念演绎的争论中而不能自 能被截然分离与无限放大。“实践版本”与“理论版本” 拔,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缺少应有的坚实根 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分野实际上都只有根源并借 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存在论基础也一直处于 助于一个更深层次的基础性问题才能得到合理说明 被遮蔽和障而未明状态中。 和解决。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存在论基础问题。本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存在论基础的彰显 文的旨趣正在于。通过对当前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中 基于以上思想研究困境的事实分析,笔者以为当 国化研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存在论基础的弱化乃 前要深化与推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的研究。 至无视的揭示,申说凸出与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 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纯粹思辨抽象和概念演 在论基础的实质重要性,理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 绎与争论的研究困境中解脱出来,深刻探究与彰显马 论基础可能包含的几个主要层面,以此期望能够引起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存在论基础。在此问题上至今学术 学术界对此问题的重视和推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界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毫无疑问,把马克思主义中 问题研究的深化。 国化的科学内涵概括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 一、当前学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上存 与中国革命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这固然正确,问题是 在的一个缺陷 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理论能够与 长期以来。国内理论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中国革命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难道纯粹是马克思主 的研究上存在着一个不小的误区,即有相当一部分学 义力量的伟大?同样的马克思主义能否也与其他任意 人只是过多地注重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概念来 一个国家的革命与改革的实际相结合,产生出任意一 源、历史进程和经验积累等方面的研究,而很少有系 个“马克思主义××化”来?如果撇开这些问题去单纯考 统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得以实现和推进的存 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的由来,恐怕只能使 在论基础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探寻,即使是在考察马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流于表层和现象,而丝 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涉及到了近代中国国情、社会结 毫不能从根本上触及到问题的实质和深层。事实上,马 构、民族矛盾等部分,也仅仅是把它们作为马克思主 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中国化首先就在于马克思主义 [收稿日期】2010—04—21 [作者简介】张守奎(198l一),男,安徽太和人,中山大学哲学系200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存在论、西方实践哲学及现代 性问题研究。 4 适应并迎合了中国革命与改革的“实际”,中国革命与 改革的“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存在论前提。不 过,这种“适应”与“迎合”并不是单方面的“附会”和两方 面简单的皮相“结合”,而是一种内在自觉的“创建”_2],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双向含化与互动建构的过 思潮的影响也在逐渐地式微,原有的传统的儒家文化 结构也受到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的冲击,近代 中国整个社会结构基本上处于一个整体坍塌与被置 换的“痉挛期”,而依托传统思想与西方精神文化部分 内容之简单糅合的社会改良主义又不能真正担负起 拯救中国命运的重任,时代状况决定了中国人民迫切 需要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理论来指导自己走出时代 困境。因此,一段时期内,达尔文进化论、马克思主义、 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纷纷被引介到中国。不容否认, 其他各种理论对中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马克思 程。即是说,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 与近代以来的中国实际时刻在进行着自觉的双向的推 动与建构的进程。一方面,近代以来的中国实际为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真正出场的存在论“场域”,马克 思主义要中国化就不能超离于这一存在论“场域”;另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又内在地参与着重构中国的实际, 它们之间是一种双重纠缠互动的关系。因此,考察与探 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必须把这两个方面内在 紧密地结合起来。 既然包括改革开放的进程等在内的中国实际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存在论基础,那么我们就需要详 细考究中国革命的实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或 者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存在论基础到底包含 哪几个维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根植于近代 以来中国的现实状况。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论基 础之上的双向互动的理论与实践的提升进程。近现代 的中国国情尤其是社会结构、现当代中国的实际变 化、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传播的西 方马克思主义、民主宪政理念与市场经济建制等构成 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存在论基础的几个主要 层面。 (一)近代以来中国的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存在论基础的第一个层面 近代中国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内生力量不足.这 也决定了依托西方列强的强势入侵而催生和发展起 来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必然具有很强的非 自主性。同时,伴随着完全主权的逐步丧失。中国的社 会性质、主要矛盾等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社会性 质由封建社会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 矛盾则由民族内部矛盾演变为中华民族与西方各列 强的矛盾)。由此导致,一方面,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 就面临着救亡图存的艰巨任务;另一方面,中国知识 分子还肩负着对人民大众的思想启蒙任务.这也正是 国内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所谓的“救亡与启蒙的双重 变奏”。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因素的输人.造成了 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来那种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式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强大挑战,政治上专制主权由于受到西方自由、民主 主义以其强大的变革性、实践性以及为劳苦大众寻求 彻底解放的阶级性真正迎合并“征服”了中国人民。与 上述诸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的优势正在于,它要求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 变世界”『3](嘟),“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 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 改变现存的事物”[3j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 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 武器”l3j(PI5).“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消灭哲学”[。]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上述“变革现实”、“改变世界” 的实践哲学路向迎合与满足了当时中国的实际要求, 同时.马克思主义内在具有的主导性的方法论整体主 义也顺应了当时中国人民热切团结起来驱除列强的 决心.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当时各种思潮中能够独树 一帜地在中华大地扎根的重要原因之一。进一步说, 马克思主义显然对旧哲学、旧理论仅仅满足于解释世 界深表不满,而主张哲学与理论本身更应该着眼于 “改变世界”,着眼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 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哲学、理论应该与无产阶级的解 放运动相结合并为无产阶级实现自己的彻底解放而 服务。理论的思辨当然是重要的,但近代中国无产阶 级(主要以广大工人、农民为主)的首要现实是能够实 现自身摆脱受国内有产阶级压迫和国际帝国主义宰 割的状况,因此,实质说来是近代中国的国情决定了 中国需要的是能够指导中国进行革命性变革解放运 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正是最佳选择。这也从一个方 面说明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状况及由此决定的中 国近代的主要任务和矛盾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内在 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中国化的一个 最主要原因。马克思曾经说过,一种理论学说在一个 国家被人们接受的程度与此种理论能够满足人们需 要的程度密切相关,“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 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PI1)。因 此,在新的时代,要真正推进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 5 化问题的研究。就必须着眼于当代中国新的社会结构 状况,注重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对人们文化认 知、思维模式、精神信仰及理论诉求和创新等各个层 面。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层面上的深刻影响, 并详细考究中国现代社会结构状况之于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存在论意义。 (二)现当代中国社会实际变化是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存在论基础的又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经历了由计划经 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并在政治上逐步走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化道路:文化领域经过相对 公正地评价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西方文化的广 泛引介及学术界“思想淡出、学术凸显”的过程等,已经 呈现出了相当宽松的学术空间和开放自由的文化氛 围。所有这些都内在地成为了当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的一种出场背景和境域.因此也就本然地成为当前进 一步深化与推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的存 在论基础之一维。也因此,现当代中国在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上就应该真正实现把触角重点深 入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际变化中,并依凭这种 “实际变化”过程和存在论基础去考察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进程。同时,在这一考察过程中,要重点把注意 力聚焦于市场经济转轨、民主化道路发展和文化自由 空间的扩展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奠基性意 义。考察马克思主义基于这一“实际变化”事实之上的 实际创新和再生成过程。 当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可以被“化”,我们党之所 以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武 装头脑,其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不完全是普遍适用 的(诸如数学、几何学、逻辑学、物理学等普适性理论就 不存在“中国化”的问题)[41,这既表现在它在横向之地 域国家差别上的非普适性,又表现在纵向之时间段进 程中的要与时俱进性。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不完全普遍 适用性的最终根源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 思思想)有其自身得以产生及存在的现实存在论基 础.这一存在论基础显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 的中国的现实状况、现实基础是不同的。应该说,是现 实存在论基础本身上的差异性、变动性最终决定了马 克思主义要结合具体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同一个国家 不同发展时段的实际状况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 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国别化和时段化。当然,马克思 主义的内在本性和理论气质也是决定其能够被国别 化、时段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中国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是马克思主义 6 中国化存在论基础的又一个方面。 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来理解.“文 化”就是“人化”,就是人的内在生命本质的对象化。就 是无数生命个体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过程而展现的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尤其是以观念形态或理 论形态存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马克思那 里,“文化”与“人的本质”是可以互释的。另一方面。从 本质内蕴上讲,作为“生命流”之积淀的“文化传统”其 本身就构成了当下个人的内在存在结构,是文化传统 赋予了生命个体存在以真正的社会特质,作为“传统” 的文化承蕴与见证着人的历史性生成和存在.从这个 意义上讲文化传统就是活的历史本身。文化与历史也 是互释的。应该说,“文化传统”是文化生成、发展过程 的一个积淀结晶——一个永远不断生成着的思想积 淀结晶。不过,“传统”一旦形成就意味着它已经内在 地熔化为人生活的存在论基础与前提,就成为现实的 个人出场、生活的生存背景“场域”。当然“传统”本身 并不是僵化的“物”或固定了的“点”,“传统”是开放的, 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存在论基础也必 然是多元的和变化的。但是,既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存在论基础实质构成要件之一的“中国传统文 化”实质上就是“中国文化传统”,那么,当代要深化与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其重点之一显然就是要 注重对“中国文化传统”本身的传承和吸纳的研究,并 把“中国传统文化”加以适时的转型.以实现与内蕴着 当下时代精神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对接与一致。 倘若真正能够实现把“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到内蕴 着当下时代精神的“中国文化传统”中来加以转型和创 新的话,那么,“传统”本身就被“激活”了,就真的成为了 “积淀着过去”、“承载着现在”并“孕育着未来”的一种中 国人生存的内在支援背景和存在境域。这样理解的“传 统”也就超越出了单纯作为一种对象的“文化传统”本 身,而成为当代中国人生存、生活的一种本然的存在论 境域。因此,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也应该 充分从实践存在论高度去考察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文 化传统。考察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生成机制和 发展演化趋势的存在论基础意义。 (四)改革开放后国内译介、传播与研究的国外马 克思主义以及经过创造性转化的民主宪政理念和市 场经济建制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存在论基 础的又一个层面。 我们完全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去详细 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存在论基础。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是作为一种未竟的过程性而存在的。作为一种 具有中华民族风格、民族气派之理论成果的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其本身就蕴涵着与时俱进性的特点与诉求, 此乃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的开放本性,尤其是 它的反思性和批判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关注与 吸纳在中国传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成果。 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具有其自身产生于西方的社会 存在论基础,但经过在中国近30年的传播与研究,实 质上它参与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结构的整合与重 组,它的很多合理性成分已经内化为中国当代文化的 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按上文所述,如果当代文化传统 实质上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的一种生存与生活的存 在论境域,从而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实践存 在论基础的话。那么,当代国内传播的西方马克思主 义也就本然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存在论基 础的一个构成部分,况且,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很多理 论成果仍然是当代中国学界在同主题理论研究上还 远不能及的,因此它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所当 然地具有着强大的参考借鉴价值。当然,我们在自觉 到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存在论基础之一重要意义的同时,也要对当代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的内在本然 的差异有着清醒的认识,它们在理论旨趣、现实取向、 批判功能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别,比如,佩里・安德 森就说,西方马克思主义“以自己密码式的语言说话”. 其“首要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它在结构上与政治实 践相脱离”『5](P44,4n.而马克思思想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则与此判然有别,德里达明确意识到马克思思想的 这一特殊性,在《马克思的幽灵》中他特别指出,不能像 回归一个伟大的经典哲学家那样回归马克思.把他最 后归于伟大哲学传统之列。因为这存在着使马克思的 革命指令被驯化、中立化的危险l6](P45--46)。这一见解颇为 深刻。当然,这种差别的最主要根源还是在于马克思 思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三者之 间的存在论基础的不同。 与上述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国内的译介和传播相 映衬,改革开放后,国内民主宪政理念的大力倡导和 逐步落实以及市场经济建制的逐步生成也相应地为 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支援 背景和出场境域,因此,它们也内在地成为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实践存在论基础之一。 三、简单小结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存在论基础的 研究既是事关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社会结 构及人的生存境遇的最为重要的现实课题,同时也是 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活动 的前提条件和迫切要求。新的时代要想真正推进并深 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就必须 关注包括改革开放、世界全球化这一事实性实践活动 过程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论基础的问题, 也只有在承蕴着中国文化传统的革命和改革开放的 历史进程这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存在论基础中建基并 深层探究,才能真正发展中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发 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过程的实质就是一个根植 于近代以来中国的现实状况,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 在论基础之上的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超越、提升进 程。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存在论基础内在地包含 着近现代的中国国情尤其是社会结构、现当代中国的 实际变化、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传 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民主宪政理念与市场经济建制 几个主要层次。不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论基础 的这几个层面并不是我们的一种主观人为的外在随 意附设,而是原本就内在并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并同时被赋予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之过程的一 个出场境域之“实然”性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存 在论基础是作为一个整全性“境域”存在和出场的.只 是出于考察与分析的方便我们才把它分为上述几个 主要层面。因此。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论基础 的把握上切不可把上述几个方面孤立起来对待,作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场“境域”的存在论基础原本就 是一体性整全存在。 参考文献: [1]陈晏清,杨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版本和 理论版本[J].哲学研究,2006,(2). [2]孙伟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路径选择——从 “结合论”走向“创建论”[J].哲学研究,2007,(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赵凯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些问题[J].学术 月刊,2003,(11). [5]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81. [6]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8. 责任编辑王家芬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