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按多层框架考虑),其平面及剖面分别见图1和图2,楼层高度分别为H1=3.9m、H2=3。6m见分组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层)盖。框架梁截面参考尺寸:走道梁(各层)为250mm×400mm、顶层为250mm×600mm、一层250mm×650mm。柱截面参考尺寸: 500mm×5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梁采用C30;柱采用C35。钢筋强度等级:受力纵筋和箍筋的强度等级分别不低于HRB400、HRB335.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结构阻尼比为0。05,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Ⅳ类。试对该框架进行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地震设计计算。 荷载信息如下:钢筋混凝土容重为25kN/m3,楼板厚度为h见分组表,活荷载标准值:住宅楼面为2.0kN/m2,走道为2.0kN/m2,不上人屋面为0.5kN/m2。设计时考虑雪荷载的影响,雪荷载标准值为0。4 kN/m2。
图1 结构平面图
图2 结构剖面图
注:a=6m,b=2.4m,c=4.5m
二、重力荷载代表值
对于重力荷载的计算,永久荷载取全部,可变荷载取50%,各层重力荷载集中于楼层标高处,各层的墙体均取本层的一半和上一层的一半,顶层只取下层的一半计算。其代表值如图3所示.
第二层:
恒载:25
活载:0。50.44。5荷载代表值G2=21。68KN 第一层: 恒载:25
活载:0.524.5()=518.40KN 荷载代表值G1=3551.40KN
为了方便计算,取G1=25KN,G2=3555KN。
]
(
)=103。68KN
]
25+[0。=2538KN
25+[0。=3033KN
三、结构自震周期计算
1、横梁线刚度的计算
梁柱的刚度均采用D值法计算,即梁的截面惯性矩考虑了楼板的作用,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梁的抗侧移刚度
矩形截面截部位 面2边框架梁 EcIb l104kNmib中框架梁 EcIb l104kNmib 惯性矩跨度 I0bh312 l/m 103m4Ib1.5I0 103m4Ib2I0 103m4hb/m 走道梁 二层其 2。4 6 1。33 2 2。5 2.66 3。333 4.5 6。75 3。375 9 4。5 他梁 一层其 6 4.5 8。58 4。29 11.44 5。72 他梁 注:混凝土C30, Ec3.0104Nmm2
2、柱及楼层的抗侧移刚度
12ic h2柱抗侧移刚度:DiiK0.5K二层: Kb,;一层: Kb,
2icic2K2K表2 框架柱值及楼层抗侧移刚度
楼层柱根截面 Icbh312 34层 高 号 数 hb/m2 10mZ1 14 EcIcl K 104kNmicDij/ kNm2Dij DikNm2 kNm21.12 0。36 15150 212100 0.50.5 Z2 14 5。21 4。559 1.85 0。48 20300 284200 617300 0.84 0。30 12490 51760 1。39 0。41 17310 69240 1。36 0。55 18360 257040 2 3。6 Z3 Z4 4 4 Z1 14 Z2 14 0.50.5 2。15 0。 21210 296940 5。21 4.208 1.02 0。50 16700 66800 1。61 0。59 19420 47680 668460 1 3。9 Z3 Z4 4 4 3、结构自振周期计算
采用假想顶点位移计算,见表3:
表3 假想顶点位移计算
层间位移 楼层剪力 重力代表楼层 值(kN) 楼层抗侧移度 楼层位移 VGiGi/kN25 6200 iVGiDi/m Di/10kNm 4ii/m 0。014 0.00928 2 1 25 3555 617300 668460 0.00428 0。00928 G i6200 取填充墙的周期影响系数T0.60,则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为:
四、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弹性位移验算
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为
,多遇地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
加速度为0。20g,查表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amax0.16.场地类别为Ⅳ类,
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查表得特征周期
结构阻尼比为0。05,阻尼调整系
。
,故地震影响系数为:
2、结构总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由于按多层框架考虑,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结构等效总重 力Geq取重力荷载代表的85%计算 ,则结构底部剪力标准值FEk为:
由于
,且
,不需修正顶层附加
地震作用。各层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公式为:,计算结果如表4.
3、楼层地震位移计算
5地震作用下各楼层水平地震层间剪力为:ViFk,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ki4、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
Vi Gi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ueue h弹性层间位移角为:e其中h为计算楼层层高,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Fi、Vi、e的计算
层高 楼hi层 Gi/kN Hi/m GiHi GiHiFi /m /kN Vi/kN DikNmue 103/m e 2 3.6 1 3。9 25 3555 7.5 19838 33703 496.3 496。3 617300 346。9 843。2 668460 0.804 1.22 3。9 13865 显然弹性层间角位移均小于弹性层间角e满足要求.
1,故梁柱截面尺寸均550五、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1、框架柱端剪力及弯矩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中框架柱剪力和柱端弯矩标准值如表5所示:
表5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中框架柱剪力和柱端弯矩标准值 柱j 层hi数 / m2 1 2 1 Vi /KNDi Dij DijDi VikN /KK y bMij/K N.m/K N。m26。54 tMij3。6 496。3 617300 15150 0.025 12.41 1。12 0。41 18.14 3.9 843.2 3.6 496.3 3.9 843.2 668460 18360 0.027 22。77 1。36 0.58 51。68 37。12 617300 20300 0。033 16.38 1.85 0.44 26。12 32.85 668460 21210 0。032 26.98 2。15 0。55 57.87 47.35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边框架柱剪力和柱端弯矩标准值如表6所示:
表6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中边框架柱剪力和柱端弯矩标准值 柱j 层hi/数 m2 1 2 1 Vi/KN Di Dij Dij DiVik/KN K y bMij/K N.m/K N。m21.45 tMij3。6 496。3 617300 12490 0。020 9。93 0。84 0.40 14.30 3。9 843。2 668460 16700 0。025 21。08 1.02 0。60 49。33 32.88 3.6 496。3 617300 17310 0。028 13.90 1.39 0.42 21。01 29.02 3。9 843.2 668460 19420 0.029 24。25 1.61 0.57 54.36 41。01 2、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中框架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标准值如表7所示: 表7 水平地震作用下中框架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标准值 楼层 跨lMEk/KN度 l.m 2 6 26.54 1 6 55.26 大梁 走道梁 lMEk/KNrVEk/MEk/KNZ1 Z2 rVEk/跨MEk/KN度NEk/KN NEk/KN .m KNl/m .m .m KN 18.87 46。42 7。57 2.4 13。98 16。95 2。4 27。05 13。98 27。05 11.65 7。57 4。08 22.54 24。52 9.67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边框架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标准值如表8所示:
表8 水平地震作用下边框架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标准值 楼层 跨lMEk/K度 lN.m 2 6 21.45 1 6 47。18 大梁 走道梁 lMEk/KrVEkMEk//KZ1 Z2 N.m跨rVEkMEk/KN度/K 。ml/m NEk/KN NEk/KN N.m N。m12.35 22。84 KN 16。67 39。18 6。35 14.39 2.4 12。35 2。4 22.84 10。29 19。03 6.35 3。94 20。74 8.58 六、竖向荷载作用框架内力分析
计算框架在重力荷载代表值竖向作用下的内力时,重力荷载代表值取全部永久荷载、
50%的楼面活荷载和50%的雪荷载。
由于结构的基本对称,竖向荷载下的框架侧移可以忽略,因此,这儿选取半结构采用弯矩分配法计算框架内力.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进行梁端负弯矩调幅,取弯矩调幅系数为0。8,梁的跨中弯矩随之做相应的增加。
1、各节点分配系数
节点分配系数:
图3 节点布置图 节点B:
节点C:
节点D:
节点F:
表9 各节点分配系数 节点 0.29 0.503 0.425 0.261 B \\ 0。395 0.315 C \\ 0。497 \\ D 0。420 0。155 \\ F 0.354 0.103 0.282 2、连续梁荷载计算
以下均取中框架结构计算. (1)连续梁恒载 二层:
大梁线荷载:走道梁线荷载:
一层: 大梁线荷载:走道梁线荷载:
(2)弯矩计算 固端弯矩:
弯矩分配见表10.
表10 弯矩分配过程 结点 杆端 分配系数 固端弯矩 A AB 9.61 1 19.23 BA 0.29 BF 0.395 —66。3 26.19 B BC 0。315 CB 0。503 C CD 0。497 —54。45 21.87 DC 0.42 54.45 10.94 D DE 0。155 -8.11 DF 0.425 FD 0。282 FB 0.354 66.3 13。09 F FG 0。103 -9.84 FH 0.261 H HF 20.88 10。44 11。07 22。14 -12.03 —24。06 6.05 1。06 —8。88 -24。34 -12.17 -20.31 —10。16 -0.36 —0.29 3。06 —8。09 -16。18 0。79 2。15 —0。13 0.04 0.12 -5。91 —14.98 -7。49 —0.23 -0.12 -0.13 —0。26 2 —0.42 3 -0。84 -0。14 6.12 -0.18 1.08 —0.09 3.02 2。13 -0.15 0。12 -0。16 —0.25 —0。32 —1.15 —0。91 —0。46 —0.15 —0.31 —0.30 0。06 -0.57 0。06 最终弯矩 调幅 0。09 33.66 37.79 —37.74 -30。19 46.45 0。07 0.15 0.18 58.19 0。05 —15.79 0。13 0.07 9.06 18。12 —51。84 -16.16 -30。22 —27.33 -15.08 —7.54 —41。47 37.16 —12。93 46.55 —12。63 整理并考虑梁端弯矩值折算到节点边缘后可得到重力荷载代表下中框架梁端弯矩及柱端弯矩、轴力值,如表11所示。
表11 重力荷载代表下中框架梁端弯矩及柱端弯矩、轴力值 楼大梁 走道梁 层 /KN。m 2 1 -30。19 37.16 —41。47 46。55 —12.93 12.93 —12。63 12。63 37.79 18.12 33。66 9。06 72 146.81 —30。22 -27。33 121.8 -15.08 —7.54 228.04 注:、分别表示梁左端和右端弯矩,此表中的弯矩值已经考虑了调
幅。此表中的弯矩符号规则:以顺时针为正.
七、内力组合和内力调整
本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只考虑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和重力荷载效应的组合。
1、框架梁的内力组合和调整
对于第一层大梁:
(注:此处以使梁下部受拉的弯矩为正并考虑了弯矩值折算到节点边缘) 1) 大梁端部组合弯矩设计值 梁左端:
地震弯矩逆时针方向作用且
时,梁左端负弯矩:
地震弯矩顺时针方向作用且
时,梁左端正弯矩:
地震弯矩顺时针方向作用且
时,梁左端正弯矩
同理,大梁右端弯矩组合分别为:
经比较,大梁端部组合弯矩设计值得最后取值为:梁左端负弯矩:-111.69KN.m,正弯矩28。53KN。m;梁右端负弯矩:-106。30KN.m,正弯矩11。96KN。m。
2) 大梁跨中组合弯矩设计值
经比较,梁底跨中组合弯矩设计值得最后取值为:3) 大梁端部组合剪力设计值 梁端剪力增大系数取
.且
。
。
梁端弯矩顺时针作用时的剪力为:
梁端弯矩逆时针作用时的剪力为:
经比较,梁端剪力设计值得最后取值为:
。
同理,用Excel表格处理数据可以得到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与重力荷载代表值组合效应,如表格12所示。
表12 中框架梁的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与重力荷载代表值组合效应 楼层 端部 地震 M/KN.m 大梁 2 左 右 中 走道梁 左 右 中 大梁 1 左 右 中 右 中 0 0 51。02 42。18 4。42 21.41 21。41 24.65 16。98 3.84 11。07 11。07 V/KN 7.57 7.57 7.57 重力荷载代表值 M/KN。V/KN m -30.19 -37。16 最大值 —。90 -63.30 0 -26。67 —26.67 0 —110.7 —106。3 0 —39。84 -39。84 0 4.66 0 65.95 4。15 4。15 2。32 28.53 11。96 76.68 17。84 17。84 5.71 V/KN 80.17 76。82 9.84 43。80 43.80 15。15 108.98 106.54 22.04 65。95 65。95 29。3 54.45 -54。45 0 20.28 -20。28 0 50.81 11.65 -12.93 11。65 -12.93 11.65 1.93 走道梁 左 16。95 —41。47 66.3 3 16.95 —46.55 -66。16。95 59。11 0 22.54 —12.63 24.6 22。54 -12。63 -24.6 0 22。54 4。76 注:①表中弯矩以以使梁下部受拉的弯矩为正。
②走道梁净跨。
③“”考虑了地震两个方向的作用,即左震和右震,梁两端的剪力两个值分别考
虑了地震弯矩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2、框架柱的内力组合和调整
对于第一层中柱Z2的内力组合和调整计算如下. 1)柱端组合弯矩设计值 ①柱端弯矩组合计算
第一层中柱Z2柱顶弯矩:
(顺时针方向)
(逆时针方向)
(顺时针方向)
(逆时针方向)
② 柱端弯矩调整
这里仅以逆时针方向弯矩调整为例,并进行承载力计算。 A.柱下端截面.对于二级框架:
75.62=113.43KN。m
B.柱上端截面。经验算,底层柱轴压比小于0。75,因此,柱上端弯矩按下面式子调整:
按柱上下端弹性分析所得的考虑地震组合的弯矩比进行分配。 节点左侧梁弯矩(已折算到节点边缘): 第一层中柱Z2上端节点:
第二层中柱Z2下端节点:
则第一层中柱Z2上端截面调整后的组合弯矩设计值为:
N.m
2)柱端组合剪力设计值
柱上下端截面组合剪力设计值调整时,对于二级框架结构,柱剪力增大系数取
.
3)节点核心区组合剪力设计值
二级框架,强节点系数
.
同理可得其他柱端节点处的弯矩调整值、组合剪力设计值及节点核心区组合剪力设计值,如表13所示。
表13 中框架柱端弯矩逆时针方向调整 柱 楼 层 Z2 66。83 54.61 2 1 Z1 2 1 65.99 V 63。3 2.1 0 100。24 100。25 94。95 。7 82。96 113.43 77.83 98.58 /KN 72。139.17 51 77.70 68.06 260.55 135.03 75。62 106。3 15。84 54.61 0 0 63。3 111。69 0 50.03 67。42 52.03 57。66 65.72 68。238。47 26 注:表中柱端弯矩已经折算到节点边缘。
②
表示所求柱端弯矩节点处的另一个柱端弯矩。
。
表14 中框架柱端弯矩顺时针方向调整 ③ 二层柱
柱 楼层 Z2 2 1 Z1 2 1 5。81 34.32 8。10 0。53 -19.15 2.1 15.84 0 0。53 25。58 28.39 28。73 V /KN 10.25 36.37 0.44 85.58 19。31 74.12 57。05 3.38 14。55 0 41。41.0 44 18。40。92 85 33.52 44。73 -19。15 0 19。61 49。41 0 20。97 14。55 18.06 八、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
以下以第一层大梁和第一层Z2柱为例计算。
混凝土C30:,;C35:,。
(1)框架梁截面抗震承载力
1)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梁端在地震反复作用下受弯承载力应满足以下要求: 在正弯矩下:在负弯矩下: 梁左端下部配筋:
考虑到为了满足梁配筋的构造要求,选配4 14,
梁左端上部配筋:
。
由于
.
,则为了满足梁配筋的构造要求,选配4 16,
验算二级框架抗震要求:
即均满足要求.
同理结合表12中数据可求出其它梁端配筋,如表15所示。
表15 中框架梁抗弯承载力计算 楼层 理论值实配 () 2 大梁 左上 0 左下 18.7 4C14(6154C12(452) ) 0。03 0。735 满足 右上 0 右下 0 跨中 2。2 走道梁 左上 0 左下 27。0 右上 0 右下 27。0 跨中 15.1 1 大梁 左上 0 左下 104。3 右上 0 右下 43。7 跨中 280.3 走道梁 左上 0 左下 116。2 右上 0 右下 116。2 跨中 37。2 注:
4C14(6154C12(4524C12(4524C14(6154C12(4524C14(6154C12(4524C12(4524C14(6154C12(4524C14(6154C12(4524C12(4524C14(6154C12(4524C14(6154C12(4524C12(452) ) ) ) ) ) ) ) ) ) ) ) ) ) ) ) ) ) 0。03 0。735 0。03 0。735 0.03 0.735 0.03 0.735 0。03 0.735 0。04 0。735 0。04 0.735 0。04 0。735 0。735 0.04 0.04 0。735 0.04 0。735
。
由表可得以上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均满足要求。
2)斜截面承载力验算
检验梁截面尺寸:
满足截面尺寸要求。
由斜截面承载力公式可得:
由二级抗震等级要求,箍筋直径双肢箍B10@150。
同理可求得其它斜截面承载力验算,如表16所示。
表16 中框架梁斜截面承载力验算 楼梁 /KN /KN 层 /2 大梁 ,箍筋间距,取
配箍 80.17 513.12KN 满足 〈0 B10150 @走道梁 43.8 302。82KN 满足 <0 B10150 @1 大梁 108。98 471.06KN 65。95 302.82KN 满足 满足 〈0 04。 B10@150 B10150 @走道梁 (2)框架柱截面抗震承载力 以柱Z2截面为例。
1)轴力组合设计值和轴压比验算
柱轴力组合验算:
(与柱端顺时针方向弯矩对应)
(与柱端顺时针方向弯矩对应)
最大轴压比验算:
满足要求.
2)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取柱端弯矩逆时针方向为例。
柱为双曲率弯曲,弯矩比:轴压比:
柱偏心方向的回转半径:
又
由《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可知:此时可不考虑感觉自身挠曲变形的影响. 同理可得其它柱截面的抗弯承载力,如表17和表18所示。
表17 中框架柱截面轴力组合及轴压比验算 轴力组合 二层 一层 NE 柱 /KN Z2 3。94 Z1 6。35 Z2 8.58 Z20.71 4 M1 M2 NGE /KN 121。8 72 228.04 146。81 1。3 NE +1.2 NGE -1.3 NE +1.2 NGE /KN /KN Nc/(Afc)〈0.75 151.282 94。655 284.802 203.134 141.038 满足 78。145 满足 262。494 满足 149。21 满足 As(mm2) 实配 ρ〉0。8% 表18 中框架柱端弯矩顺时针方向调整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轴力组合 /KN。m /KN.m 柱 0.53 Z2 8.1 <0。9 ei 5。81 0.09 25 满58 大偏压 -152 4C18(1018mm2) 满足 满足 足 25 满14.55 0.56 174 大偏压 —23 二层 4C18(1018mm2) 满足 Z1 34.32 57。05 0.60 Z2 满足 27 足 满221 大偏压 20 4C18(1018mm2) 满足 满足 足 27 满一层 19。61 49.41 0.40 Z1 263 大偏压 72 4C18(1018mm2) 满足 满足 足 注:①为了便于排版,用表格中表示式。
②当
轴力组合 ,取
M2 〈0.9 ,.
ei As (mm2) 实配 ρ〉0。8% 表19 中框架柱端弯矩逆时针方向调整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M1 /KN.m /KN。m 柱 54.61 66.83 0.82 满25 满足 25 满 满足 27 满满足 27 满 满足 462 大偏压 252 4C18(1018mm2) 满足 Z2 二层 足 52.03 67.42 0.77 Z1 87 65.99 75。62 0。733 大偏压 327 4C18(1018mm2) 满足 足 286 大偏压 143 4C18(1018mm2) 满足 Z2 一层 足 57。66 65.72 0.88 Z1 344 大偏压 180 4C18(1018mm2) 满足 足 则柱截面四周均选配4C18,总配筋12C18,
,满足要求。
3)斜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 柱截面尺寸验算:
,
则所有柱截面满足要求。 柱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
若选10A@100复合箍,则箍筋直径d〉A8,箍筋间距s
100mm及8d(纵筋
直径),体积配箍率,均满足二级抗震等级柱加密区的箍筋构造要求。而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对纵筋的约束要求也满足.对非加密区的配筋仅改为10A@200复合箍筋即满足抗震构造要求,此时:
一层:二层:
取。
则柱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满足要求。 (3)节点核心区验算
由于梁宽,取。而且节点四侧各梁截面宽度小于该侧柱截面宽度的1/2,正交方向的纵向框架梁高度不小于本横向框架梁高度的3/4,取交叉梁约束影响系数
截面尺寸验算:
。节点核心区配箍与柱端配箍相同。
满足要求。
节点作用的轴力:
抗震承载力验算:
则节点核心区抗震满足要求.
九、罕遇地震作用下变形计算
由于该结构为8度设防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应进行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部位的抗震变形.采用简化方法验算.
1、各层梁端、柱端基线抗弯承载力
按实际配筋计算各层梁端、柱端基线抗弯承载力。梁的上下配筋不一样,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屈服弯矩不同,因此有两个不同的屈服弯矩。 对于一层大梁:
梁左端: 上部:下部:
梁右端: 上部:下部:对于二层大梁:
梁左端: 上部:下部:
梁右端: 上部:下部:
对于第一层柱端弯矩:
各层梁及柱端屈服弯矩的计算结果如图5所示。
2、确定各节点的失效机制及单柱屈服剪力
已知各梁端与柱端的屈服弯矩后,根据节点处梁、柱屈服弯矩的数量关系,先判别预期的塑性铰位置,并确定柱端有效受弯承载力和各单柱屈服剪力。结果如图5所示。
3、计算各楼层的屈服剪力及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1)楼层的屈服剪力计算
2)罕遇地震下楼层弹性地震剪力计算。采用罕遇地震水平影响系数最大值,可按计算多遇地震下楼层弹性地震剪力的方法求得罕遇地震下楼层弹性地震剪力。结构自振周期计算时不考虑周期折减系数.
3)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的计算 各楼层的屈服剪力、罕遇地震下楼层剪力及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的计算结果如表20所示。
4)判定是否需要进行罕遇地震下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及验算位置。由表可知,各楼层的屈服强度系数均大于0。5,则不进行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
表20 中框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值
层数 中框架楼层屈服剪力Vy/KN 106.5+125.8+95。1+130。2 2 =457。6 2x(115。3+106.5) 1 =443。6 多遇地震下Ve/KN 496.3x2x(15150+20300)/617300 =303。8 843.2x2x(18360+21210)/668460 =99.83 561。53 320. 0.79 罕遇地震下Vp/KN 1。4 十、总结和感想
经过这次完整的建筑抗震课程设计,我收获颇丰。
对于大作业,设计资料所给混凝土和受力钢筋甚至箍筋的强度均很高,且梁柱截面均很大,对于一个两层框架结构设计显得非常充足。弹性位移角远远小于规范限值;梁配筋4C14+4C12,柱配筋12C18(以上为构造配筋,如果柱选择12C16则不能满足强柱弱梁原则);轴压比均不大于0.1(<0.75);强节点原则较易实现,从中都可以看出设计约束条件过弱;另外,还可以从最后的屈服强度系数过大可以看出配筋承载力显著过大,甚至可能达不到屈服状态。两层楼的屈服强度系数虽然都大于0。5,但是有明显突变(可能形成薄弱层不利影响),如果要改善该情况,且保证构造措施,则可以加大第一层梁的配筋面积,同时加大柱的配筋面积(以保证强柱弱梁);但同样该方法会减弱屈服机制的实现,还造成材料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
以上结果也和重力荷载代表值相关。根据书中叙述,在此次作业中屋面活荷载(不包括雪荷载)未被计入,使得我计算的荷载结果可能比起一些数据偏小。对于竖向荷载作用下进行了三次弯矩分配,但是两次弯矩分配已可以满足精度要求。对梁端弯矩调幅处理后,节点弯矩会再次出现不平衡,我采取了不再进行弯矩分配调整措施,原因如下:第一,如果需要弯矩再分配那它最后调幅后还会不平衡(如果只是保证一定的差别精度也是可以进行调整的);第二,内力真实值和设计值本身就有差别,结构设计中应采用相应的设计值且不能影响其它取值.
参考文献
[1] 薛素铎,赵均,高向宇。建筑抗震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梁兴文,史庆轩.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5)。2015 [4] 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2012 [5] 国家标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