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低黏度耐高温高强度环氧改性单组分聚氨酯胶粘剂的合成

低黏度耐高温高强度环氧改性单组分聚氨酯胶粘剂的合成

来源:化拓教育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低黏度耐高温高强度环氧改性单组分聚氨酯胶粘剂的合成

作者:刘钾培 张熙 张军 曹建强 来源:《粘接》2017年第09期

摘要:采用环氧(E-51)改性聚氨酯(PU)的方法提高PU胶粘剂的性能。通过向PU中加入E-51制得具有低黏度高强度耐高温的环氧改性聚氨酯(EP-PU)单组分胶粘剂;由于E-51改性PU固化时间较长,故加入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催化剂以缩短固化时间。研究了E-51和催化剂含量对胶粘剂固化时间、贮存期、强度以及耐热性的影响,以确定相对最佳的E-51和催化剂加入量,使改性后的胶粘剂综合性能达到相对最佳。

关键词:环氧改性聚氨酯(EP-PU);固化时间;催化剂;综合性能

中图分类号:TQ43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22(2017)09-0063-04 单组分聚氨酯胶粘剂(PU)具有冲击强度较高、剥离强度较大、柔韧性较好、耐震动疲劳和低温性能较佳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医疗、建筑和包装等各个领域;但PU胶粘剂耐高温性和粘接性能欠佳,需通过改性加以改善。

环氧树脂(EP)具有优良的粘接性能、力学性能、电绝缘性能和较低的热线胀系数。将EP和PU(EP-PU)进行化学和物理改性,制得具有较高粘接强度、较好耐高温性、优良耐低温性、较佳抗冲击性和耐疲劳性以及较高韧性的改性EP-PU体系。已在工具行业中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1 实验部分 1.1 反应原理

化学改性的EP-PU型树脂是利用EP分子链上的仲羟基与PU分子中的异氰酸基团(-NCO)反应形成氨基甲酸酯键(-NHCOO),将EP与PU以化学键的形式结合起来。反应过程如下。

(1)PU预聚体的合成路线如式(1)所示。 (2)EP改性PU的反应式入式(2)所示。 1.2 主要原料及基础配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TDI(80/20、80~120 g),万华化学基团股份有限公司;聚醚3050(160~40 g),江苏省海安石油化工厂;环氧树脂(E-51、0~15 g),江苏三木集团有限公司;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常州凯瑞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氮气,自制。 1.3 主要设备仪器

V20型卡尔费休水分仪、T5型滴定仪,梅特勒—托利多(瑞士)公司;DV2T、DV3T型黏度计,BROOKFIELD公司;CMT4204型万能拉力机,美特斯工业系统(中国)有限公司;iS5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广州市东南科创科技有限公司。 1.4 实验内容 1.4.1 实验流程图

根据实验流程图1,在保持原料、异氰酸根含量不变的情况下,计算并制得不同E-51含量的EP-PU胶粘剂,100 g TDI中分别加入3 g、5 g和10 g的E-51;在制备的EP-PU中分别加入1‰、1.5‰和2‰的催化剂,并对所得样品进行各项性能的测试。 1.4.2 产品性能测试与表征

(1)胶粘剂的适用期:按照GB/T 7123.1—2015标准进行测试。 (2)胶粘剂的贮存期:按照GB/T 7123.2—2002标准进行测试。 (3)胶粘剂的拉伸剪切强度:按照GB/T 7124—2008标准进行测试。 (4)胶粘剂对接接头拉伸强度:按照GB/T 6329—1996标准进行测试。 (5)微观结构特征: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进行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FT-IR分析

E-51改性PU是将E-51分子链接到PU分子链上,为了验证E-51中羟基与异氰酸基团是否发生反应,实验选择2种方法:①选择E-51含量为10%的EP-PU,通过滴定法测量加入E-51前后预聚体的异氰酸根含量进行判断,通过试验可知,加入E-51前的-NCO为13.49%,加入E-51后的-NCO为13.04%,由此可以判断出E-51上的羟基基团已经与异氰酸根完全反应;②对E-51改性后的EP-PU胶粘剂进行红外表征,并與未加入EP的PU预聚体进行对照,结果如图2所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图2中2个FT-IR谱图强吸收峰进行实验对比分析可知:由于N-H键与O-H键的特征吸收峰基本相同,即3 296 cm-1处的特征吸收峰可表示有N-H键或O-H键的存在,从图上明显显示在3 296 cm-1处均有较强的特征吸收峰,空白实验中该特征吸收峰为N-H键;加入E-51后,由于E-51中羟基含量较少,反应过程中也可能会与-NCO反应形成-NHCOO键,故此处特征吸收峰可能为N-H键;另从外观上观察,若最终产物中仍然含有羟基,则有可能出现分层或白色雾状现象。

2.2 催化剂与E-51含量对固化速率的影响

实验分别对催化剂含量为1‰、1.5‰和2‰以及不同E-51含量的EP-PU进行固化时间的测定。

用EP-PU将2片载玻片进行粘接并放置在23 ℃、湿度为50%的恒温恒湿箱中持续观察,直至其发生初固化,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E-51含量越多,固化速率越慢;催化剂含量越多,固化速率越快。这是因为EP-PU需要依靠水汽实现固化,E-51基团在常温无固化剂的条件下不能开环与水汽或氨基甲酸酯基团(-NHCOO)发生反应,所以E-51加入越多,固化速率越慢,但当E-51含量达到一定值后,甚至固化不完全或完全不固化。 2.3 催化剂含量对贮存稳定性的影响

催化剂含量和固化速率成正比,但催化剂含量也会直接影响胶粘剂的贮存时间。选定E-51含量为0的EP-PU,研究在不同催化剂含量条件下贮存稳定性的变化;根据GB/T 7123.2—2002标准,实验均在有氮气保护的条件下进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催化剂含量与PU的贮存期呈反比,在有氮气保护且不加入E-51的条件下,一般选用催化剂含量为1‰或1.5‰的PU胶粘剂。

E-51与水汽不发生交联反应,因此E-51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胶粘剂的贮存期,5%E-51、1.5‰催化剂含量的EP-PU在N2保护下贮存期在360 d以上。综合考虑,3%~5%E-51含量,1.5‰催化剂含量的EP-PU性能相对较好。 2.4 E-51含量对剪切拉伸强度的影响

单组分PU胶粘剂中E-51的加入可使湿固化时的分子交联密度减小,因此,在常温下,E-51的加入对PU胶粘剂的剪切强度有一定的影响。根据GB/T 7123与GB/T 7124标准,以催化剂含量为1.5‰为例,测试不同E-51含量的EP-PU胶粘剂之剪切拉伸强度,结果如表3所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表3可知:①相同胶粘剂,钢片的剪切强度比铝片高;②随着E-51含量的提高,钢片和铝片的剪切强度都在逐渐降低,相同条件下对接接头拉伸强度也同样降低。说明常温下胶粘剂中的E-51并未开环发生固化,胶粘剂中分子链交联密度较低,导致剪切强度降低。 E-51在常温下不发生开环与PU预聚体中氨基甲酸酯键(-NHCOO)进行反应,但当温度较高时(≥120 ℃),E-51基团就会发生开环并与-NHCOO进行反应而使EP-PU强度增加(较相同温度下的PU)。

以催化剂含量为1.5‰为例,将初固化后的不同E-51含量之EP-PU放入120 ℃烘箱中35 h左右,再常温放置14 d后,测试的剪切强度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当E-51含量为0、3 g和5 g时,EP-PU之剪切强度随E-51含量的升高而提高,说明高温下E-51基团开环并发生了反应,增加了胶粘剂分子的交联密度,从而提高了强度;而加了10 g的E-51后,由于E-51含量偏高,仍然有部分E-51环氧基团在高温35 h,常温14 d后仍未发生反应,导致部分未固化,使EP-PU的强度降低(注:放置时间足够长时,环氧基团仍会发生反应)。综合考虑,以5%用量E-51性能为佳。 2.5 E-51含量对耐温性(热稳定性)的影响

由于E-51具有良好的耐温性,对化学改性后的单组分EP-PU的耐温性进行测试。将固化后的胶粘剂放入不同温度的烘箱中各0.5 h,结果如表5所示。

E-51改性后的PU耐温性(热稳定性)有明显的提高,E-51含量越高,耐温性越好,碳化温度越高。240 ℃时,E-51用量为10%的EP-PU状态较黏手,说明E-51加入过多,高温下E-51基团虽然开环,但未发生反应,因此会出现未完全固化的现象。 3 结论

(1)E-51的加入影响了单组分PU胶粘剂的固化速率,E-51含量越多,固化速率越慢;当E-51用量达到10 g时,会出现固化不完全甚至完全不固化的现象。

(2)E-51含量影響EP-PU胶的剪切拉伸强度。常温时,E-51含量越高,剪切拉伸强度越小;较高温度时(≥120 ℃),剪切拉伸强度随E-51含量的升高而变大;当E-51含量过高时,剪切拉伸强度反而降低。

(3)E-51的加入可提高PU的耐温性,E-51含量越高,耐温性越好,碳化和剥离温度也会越高。

(4)催化剂会影响EP-PU胶的固化速率和贮存稳定性,催化剂加入量越高,固化速率越快,但贮存稳定性也变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综合各项性能认为,催化剂含量为1.5‰,E-51用量为5 g的EP-PU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无色透明、黏度适中、便于操作以及贮存稳定性良好)。单组分EP-PU固化后胶层的柔韧性和弹性优良,具有良好的耐温性,在较高温度下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可用作胶粘剂和密封剂。 参考文献

[1]李绍雄,刘益军.聚氨酯胶粘剂[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2]王德中.环氧树脂胶粘剂[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3]张玉龙,王化银.胶粘剂改性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黄应昌,吕正芸.弹性密封胶与胶粘剂[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