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来源:化拓教育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试卷1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第Ⅰ卷 第Ⅰ卷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命题中,不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 )。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C.“天不变,道亦不变”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正确答案:C 解析:“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易经》中提出的,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体现了辩证法中事物变化与发展规律的观点。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来比喻好事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事也可以引出好的结果,体现了辩证法中矛盾双方向对立面转化的观点。因此B项不符合题意。“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了辩证法中普遍联系的观点,因此D项不符合题意。“天不变,道亦不变”是西汉董仲舒的一个哲学命题,违背了过程论,用静止的眼光分析看待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因此答案为C。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 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最主要区别是( )。

A.哲学是一门抽象的理性学说,具体科学是具体化感性学说

B.哲学研究世界发展最一般规律,具体科学研究世界单一领域或方面的规律

C.哲学具有民族性、阶级性,具体科学没有国界,是超阶级的学说 D.哲学思想源于理论斗争,具体科学研究源于实践需要

正确答案:B

解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1)对象不同:具体科学以某一领域作为自己的对象,哲学以整体的世界作为对象,这是二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2)方式不同:具体科学以实证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哲学则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进行;(3)一般与个别的区别,哲学是一般的方,具有普遍意义,而具体科学则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正确答案:D 解析:恩格斯这句话表明的是历史灾难和历史的进步作为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本题答案为D。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 列宁说过“没有的理论,就不会有的运动”。这句话的哲学含义是( )。

A.哲学对经济、政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B.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哲学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D.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正确答案:B

解析: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它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弃旧创新,生机勃勃。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5.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 A.唯物论和辩证法相脱离 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正确答案:C

解析:旧唯物主义具有三大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主要是由于它的不彻底性,它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但在历史观上则坚持唯心主义。故本题答案为C。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6. 唯物辩证法认为( )。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正确答案:D

解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的说法,贬低了偶然性的地位,故A项说法错误;偶然性是可以认识的,故B项错误;偶然性具有不确定性,故C项错误;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又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偶然性可以转化为必然性,必然性也可以转化为偶然性。所以答案只能为D。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7.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正确答案:D 解析:“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一种夸大心理因素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可见,D符合题意。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故A项本身不正确,也不符合题意。主张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把意识说成与物质一样的东西,是B项所述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是C项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8. “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 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中的观点坚持用物质世界本身具有的某种特性来解释自然界,但是它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考查客观事物,看不到自然界的一切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所以是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9. 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定了( )。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问题 D.科学的实践观

正确答案:D 解析: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变革的关键。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解决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从而创立了新世界观。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0.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的观点,是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正确答案:B 解析:反映特性是一切物质形态都具有的属性,它是物质形态在同他物的相互作用 中复制、再现他物属性并留下“痕迹”的属性和能力。高等动物的长期进化则产生了人类和人的意识。这说明人的意识这种高级反映形式不是凭空突然产生的,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此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1.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是( )。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关于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常理解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即“金、木、水、火、土”等观点。这种物质观承认和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性,但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根据,缺乏科学的抽象。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2.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正确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表现为,它以事实为依据,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和凝固化,通过概括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成果揭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选项A、C、D观点正确,但是与题干连接起来就不是正确的命题了,故排除。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3.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本质意义上是使人( )。 A.提供认识社会的一个选择模式

B.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正确认识社会现象 C.正确掌握一切科学文化知识 D.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正确答案:B

解析: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意义是:(1)有助于促进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2)

为人们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方法,能够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4.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正确答案:D

解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用水、火、气、土等具有物质特性的“原初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承认世界由运动变化的物质组成,物质之间存在对立、斗争和相互转化。尽管它坚持从自然界自身去说明自然界,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仍有自发性、直观性、猜测性的缺陷。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5.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正确答案:C

解析: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凡承认物质、自然和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反之,凡把本原和第一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思维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多项选择题

16. 马克思说:“权力永远也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文化发展。”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 )。

A.我国的民主建设应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民主权利越真实、越广泛 C.社会文化条件制约着民主的发展

D.民主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之服务的

正确答案:C,D

解析:A项说法本身正确,但与材料无关,属于干扰项;B项说法本身错误,民主并不与社会生产力成正比,民主的发达程度和一个国家制度、执政党的好坏等因素密切相关。据此,运用排除法可知正确答案为CD。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7.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原因包括(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一切哲学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B.对该问题的解答是研究和解决哲学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

D.对该问题的解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基本阵营的唯一标准

正确答案:A,B 解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可知D错误。AB是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正确表述。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8. 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万物都在运动,但只在概念中运动” B.“理在事先”,“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 C.“物质世界”是永恒的“理念世界”的不完全的复制品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正确答案:B,C,D 解析: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A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即题干中的概念)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BCD中的“理”、“理念”、“道”都是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另一种表述,因此BCD为正确答案。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9. 每一个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有( )。

A.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B.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D.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正确答案:A,B,D

解析:四个选项中,A、B、D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法,应予以选择。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的“总和”,而是各部分的有机统一。所以选项C应予以排除。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 下列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上帝创造世界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和摹仿的原型

正确答案:A,C

解析: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A、C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B、D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1.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时代前进的旗帜,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 )。 A.正确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B.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科学性和性的统一 C.包含了一切现实问题的正确答案

D.提供了研究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

正确答案:A,B,D 解析: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研究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但并没有提供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正确答案,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2. 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正确答案:A,B,D

解析:C项体现质量互变原理,A、B、D符合题意。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 )。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

正确答案:A,C,D 解析: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中重要的知识点。二者的关系经常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4. 割裂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会导致( )。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B.唯心主义先验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形而上学不变论

正确答案:A,C

解析:B、D两项不是否认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关系而出现的错误观点。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观点,主要是说,人的认识先于经验,是人的认识自生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否认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因此也就谈不上运动变化的趋势问题。而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趋势问题。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5.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一命题表明(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意识依赖于存在

C.意识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意识来源于人脑这一高度完善的物质存在

正确答案:A,B,C

解析:考生容易忽略C项。而又误选D项。题干的话,确实表明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含义,如果直接考这个内容,考生较容易答出来,而放在选项时,就可能没有考虑到这个知识点。所以一定要把每一个基本原理融会贯通地掌握,并善于综合地运用知识。D项之所以不应选,因为意识并不是来源于大脑,而是来源于客观世界。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判断题

26.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人类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本身。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7.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以这些具体科学为基础的;它不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所以“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是错误的;它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对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知识

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8. “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违背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解析: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资产阶级人性论却制造了许多错误的理论,他们从抽象的人出发,说人性自由,人性自私。这一观点恰与马克思所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相违背。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9. 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这一观点否认了历史规律的普遍性。 (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是通过一个个不同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由于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都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定时间、地点、人物等条件下发生的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因此,不能因为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而否认历史事件的具体性,得出历史事件重复出现的错误结论。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0.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途径或方法是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真正科学地、直接现实地解决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之间的矛盾,只能靠人们的实践活动。因此,本题的判断是错误的。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