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理学复习大纲

来源:化拓教育网


绪论和细胞

一、名词解释

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人体功能的方式 基本方式:反射(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传出神经、效应器。 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

方式 全身性:血液途径 局部性:组织液途径 神经-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以神经为主导,有体液参与的复合调节方式。如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支配,交感神经兴奋时,引起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从而使神经与体液因素共同参与机体的调节活动。)

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组织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到达全身各部位,调节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方式。

全身性体液调节: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发挥作用。

局部性体液调节:组织、细胞产生的乳酸、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及代谢产物经过局部体液扩散所发挥的作用。如生长抑素在胰岛内抑制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自身调节: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而由自身对周围环境发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举例:肾血流量(80~180mmHg),脑血管(60~140mmHg),在一定范围内心肌/骨骼肌收缩强度与初长度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相同,促进或上调控制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相反,减弱或抑制控制部分的活动 兴奋性: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刺激:能够引起机体产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

三要素:一定的刺激强度、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反应(response):接受刺激后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 两种形式:兴奋、抑制

兴奋: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的协助下,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顺浓度差)扩散的运动形式。分类:载体转运、 通道转运

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阈强度:刚好引起细胞去极化达阈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电位:能导致Na+通道大量开放、触发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 阈刺激:强度等于阈强度的刺激。(刚好能使细胞去极化达阈电位的刺激)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即静息状态),在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适当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快速的、可逆的、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局部兴奋:

极化:静息状态下细胞膜 内负外正 的电位状态 去极化:膜内电位负值减小(极化状态减弱) 超极化:膜内电位负值增大(极化状态加强)

1

复极化:膜先去极化,再向静息电位恢复的过程

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膜兴奋的电变化和肌纤维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完全强直收缩:刺激频率继续增加→后续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缩短期(平滑收缩曲线) 不完全强直收缩:刺激频率较高→后续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锯齿状收缩曲线) 二、复习要点

1、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概念、特点 2、负反馈、正反馈的意义

3、细胞膜转运物质的形式及各自特点 4、钠钾泵的物质转运

5、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 6、骨骼肌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7、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偶联因子,基本过程。 8、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所有生命个体最本质的共同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

血液

一、名词解释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内环境稳态 血清 血细胞比容 红细胞沉降率 血型

红细胞凝集:血型不同的血液混合,RBC凝集成簇的现象。 二、复习要点

1、血浆渗透压的分类、构成、生理意义。 2、生理性止血的主要过程。 3、凝血因子的特点。 4、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5、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分类依据和特点。

6、ABO血型的抗原与分型、抗体、血型判断,Rh血型的抗原与分型、抗体。 7、根据本章所学知识,举出几种引起贫血的情况。

2

8、输血的原则。交叉配血试验的方法。

基本原则:供血者的RBC不被受血者的血浆凝集 1、受血者与供血者的ABO血型相同2、交叉配血实验 3、紧急情况下异型输血(少量、缓慢、密切观察) 红细胞 红细胞

供血者 (主侧) (次侧) 受血者

血浆 血浆 血液循环

一、名词解释 自律性:

房室延搁: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唯一通道,由于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缓慢,使兴奋在此延搁一段时间再传至心室。

生理意义: 心室收缩发生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不会出现心房和心室收缩的重叠,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 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

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心动周期:心脏(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

每搏输出量: 心输出量: 射血分数: 心指数: 中心静脉压:

收缩压:心室收缩期动脉血压升高所达到的最高值。100~120mmHg 舒张压:心室舒张期动脉血压降低所达到的最低值。60~80mmHg 脉搏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30~40mmHg

平均动脉压: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正常值: 舒张压+ 1/3脉压 100mmHg左右。100mmHg左右 等长调节: 异长调节: 二、复习要点

1、心室肌动作电位的分期、离子基础。 2、自律细胞与非自律细胞的区别。 3、心肌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产生原因。 4、心肌收缩性的特点。

3

5、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

6、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7、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的产生原因、意义。 8、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 9、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0、决定中心静脉压高低的因素。

1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 12、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呼吸

一、名词解释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通气 肺换气

呼吸运动: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扩大和缩小 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 肺内压:肺泡内的压力

潮气量TV: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补吸气量IRV 补呼气量ERV 深吸气量=TV+IRV

残气量RV: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不能再呼出的气量。 功能残气量:余气量+补呼气量

肺活量VC:最大吸气后作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VC=TV+IRV+ERV 用力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呼出的最大气量。

用力呼气量: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计算第1、2、3秒末所呼出的气量分别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

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的气量。每分通气量 = 潮气量 × 呼吸频率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进入肺泡、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 (潮气量 - 无效腔气量) × 呼吸频率

血氧容量 血氧含量 血氧饱和度 发绀

肺通气/血流比值 V/Q =每分肺泡通气量 / 每分肺血流量= 0.84 肺牵张反射 肺扩张反射

过程:吸气→肺扩张→牵张感受器兴奋 →→ 延髓→抑制吸气神经元的活动→切断吸气,产生呼气

实验中切断迷走神经的结果

4

二、复习要点

1、平静呼吸、用力呼吸的特点。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作用及生理意义 3、胸内负压的形成、生理意义。 4、通气/血流比值的意义。

5、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6、氧离曲线的分段及各段生理意义。 7、基本的呼吸中枢部位。 8、肺牵张反射的过程。

9、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部位、适宜刺激。 10、PCO2、 P O2、 H+浓度对呼吸的影响及其机制。 11、自主神经对气道平滑肌的支配作用。

肾脏

一、名词解释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肾A血压在80~180 mmHg 间变动,肾血流量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维持相对稳定的现象。 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球滤过分数 渗透性利尿 水利尿 肾糖阈 二、复习要点

1、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2、球旁器的细胞组成及作用。 3、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特点。

4、糖尿病患者多尿的机制(渗透性利尿)。

5、醛固酮的生理作用,调节其分泌的因素及调节机制。 6、肾素分泌的调节。

7、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调节其分泌的因素及调节机制。 8、一次性大量饮清水后,尿量的变化及机制(水利尿)。 9、严重呕吐、腹泻,尿量的变化及机制。 10、急性大失血后,尿量的变化及机制。

内分泌

一、名词解释

5

激素: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间传递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调节系统。(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

下丘脑调节肽:由下丘脑促垂体区小细胞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9种

激素的允许作用:有些激素对某些组织细胞的生物效应并没有直接作用,但它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发挥该效应的必要基础,起一种支持性作用的现象。

应激反应:机体受到有害刺激(如感染、中毒、创伤、失血、手术、冷冻、饥饿、疼痛、惊恐等)时→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活动增强→血中ACTH和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引起一系列非特异性反应。

应急反应:当机体内外环境急剧变化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大大增加。 二、复习要点

1、下丘脑与腺垂体、神经垂体发生功能联系的结构基础。 2、列举常见的下丘脑调节肽。 3、生长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4、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4、糖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5、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原因及机制。

6、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时,不能骤然停药而必须逐渐减量的原因。

消化

一、名词解释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由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容受性舒张:由进食动作和食物对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的舒张,容积增大

分节运动:以小肠壁环形肌收缩和舒张为主的节律性运动。 胃“粘液-HCO3-”屏障: 二、复习要点

1、外来神经系统对胃肠的支配作用。 2、胃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3、胰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4、胆汁的主要作用。 5、胃、小肠的主要运动形式。

6

6、为什么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7、三大营养物质在小肠的吸收特点。

能量代谢

一、名词解释

能量代谢:生物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进食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蛋白质 > 糖>脂肪。 基础代谢率BRM: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基础状态指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h;室温保持在20~25°在这种状态体内能量的消耗只用于维持一些基本的生命活动,能量代谢比较稳定。 安静是的代谢率>BMR>睡时的代谢率

体温:指机体深部的平均体温。临床用直肠、口腔和腋窝等处的温度来代表体温。 二、复习要点

1、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2、基础状态的条件。 3、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 4、散热的部位和方式。 5、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