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用电影分级制度
若启用电影分级制代替审查制,会对中国电影产生多大的影响?
邓胜,影视制ZUO人,不ZUO死,就不会死的ZUO
这是一个倒果为因的问题,审查制度的终结,必然源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改革深入到某种程度。社会都翻天覆地的变化了,中国电影要是想不改变,恐怕都不可能。
但是讨论电影分级制度这么久,焦点都放在用分级制度取代审查制度,或者是政府主管部门能否取消审查制度的问题上。似乎没有太多议论从分级制度的缘起来看问题。张小北的答案 是触碰了分级制度的缘起的。分级制度的本质,是电影产品的技术规范。这种技术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主要依赖于行业协会。更准确地说,制订和执行这样的规范,是一种市场行为,而非政府行为。
维基百科:美国电影协会(英语: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简称:MPAA)是由美国六大电影公司所成立的商业交易协会。最早成立于 1922 年,原名“美国电影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英
语:Motion Picture Producers and Distributors of America)。其最初的目的主要是为其成员之间提供交流平台,后成为一个依靠电影制作守则规范电影制作,并形成了今日的美国电影分级制度。
从这段对 MPAA 的介绍里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电影分级制度的市场属性。在美国限制级电影并非被禁止上映,但市场空间一定会受到局限。因此,选择制作更大观众群的主流电影,还是针对特定观众群体精耕细作,完全是一个市场的选择行为。
不好意思,我要把题主的问题,变形成在今天中国的审查制度之下,电影分级作为一个行业规范是否有出现和成长的空间。
首先,我们需要做的一个判断是,在今天中国的审查制度之下,能够在院线上映的电影是否都是老少咸宜的。如果都是老少咸宜的,那么这样的分级制度无意义。反之,则分级制度就有存在的价值。有价值的事情,就有出现的可能。我看到有在影院工作的知友举过《西游降魔》吓哭孩子的例子,我在看《白日焰火》时也有看到无知家长带着 4 岁小孩在影院里看得嗷嗷叫的经历。我自己就曾经制作过一部恐怖片,我很清楚那部电影要是按照 MPAA 的分级制度,就算不是 R,也得是个 PG13 什么的。所以,我认为在今天的审查环境下,分级制度仍然有存在的价值。
第二,有没有操作性。尝试建立分级模式的主体,可能会出现在某些院线或是时光网、豆瓣电影这样的电影推介与购票服务网站里。在现阶段中国电影还需要苦苦通过审查方能上映的现实环境下,对电影进行映前分级可能会遭到很多片方的反对。但是在电影的点映阶段,参考 MPAA 的分级制度,由小范围的专业人士对影片进行分级,用来向购票观众提供观影的指引,并非不可操作。现在越来越多的观众在购票前会参考网站的评分。为何不能让观众同时参考分级建议?
第三,有没有成长性?我特别同意张小北在他的答案里说的这段话:
「惊悚片」和「恐怖片」一直是审查制度的重灾区,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明确的尺度,所以大家随时受不了。现在,如果有一个明确的行业规范告诉生产者,如果有刀子或针管刺入人体的特写镜头,这部电影就是 2B 级;如果电影中死了孩子或小狗就是 34D 级;如果死了 10 个以上的成年人就是 AAA 级;如果出现了黑色丝袜就是 XX 级;如果有女性背部全裸镜头就直接枪毙整部电影;如果有青年男性裸露臀部就是 XXX 级;„„
类似这样的细节规定,只要是量化的、明确的、一视同仁的,如果那电影生产者一定有办法在拍摄阶段就规避开这个禁区,或者是多拍摄几个不同景别的镜头供分级时选择。分级制是一种工业化体系下的思路,它是标准化的,尽量排除掉人性弱点的,相信制度的,组件式的,这种思路对于艺术电影并无任何帮助,但无论有没有分级制,艺术天才都可以拍摄出牛屄的电影;可是如果没有分级制,大多数类型片就无法按照一个恒定的标准去进行批量生产。
前面我说的是参考 MPAA 的分级制度。但是 MPAA 的分级制度是否就是完全适合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的呢?恐怕未必。分级制度,应该结
合观众的感受来进行更新迭代。这套技术标准的制订、迭代,只可能依靠民间完成。在互联网时代,标准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完全可以根据每部电影上映后的观众评价,对标准进行修正。这套民间标准越完善,对于中国类型片的形成会越有帮助。这套标准越成熟,我们就越有底气去说,审查制度可以终结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