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来源:化拓教育网
.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题型:填空题〔每空1分、名词解释、简答题〔共3个,28分、计算题〔10分、画图〔共18分综合分析题〔共16分

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为特征的聚落

各国对现代城镇的定义都包括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产业构成: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 人口数量:一般集聚更多的人口

职能: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古代城市的发展〔know

巴比伦城:矩形,筑有两重墙,间隔12m,四周城墙又高又厚城墙外有很深的壕沟,有明显防御目的

罗马营寨城〔画图:提姆加得;成为欧洲城市的发展基础

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交点附近为 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新帕尔玛城:文琴佐·斯卡莫奇;完全从防御要求出发的平面模式

城市化〔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化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①人口职业的转变: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②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居住形式由低密度转变为集中成片密度较高的形式;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城市拥有比较集中的用地和较高的人口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的基础设施。 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城市化发展阶段规律及S型曲线〔诺瑟姆曲线,画图或简答

①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②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因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中国阶段

③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中国城镇化道路〔know

19世纪后半期开始,速度慢,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城镇化速度加快,但城镇化水平在东、中、西部地区还存在较大差异 当前发展趋势看,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 / 16

.

未来城市和地区发展应当是超越单个城市的传统思维,走向区域协调,从更大区域围来思索永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周王城平面〔画图

〔春秋《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简答《周礼·考工记》容及其对我国古代都市规划有什么影响?

隋唐长安城、城,以及元大都和明、清城的建设,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周礼• 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的布局制度,即强调中轴线对称、分区明确、形态严整。这一特征几乎贯穿于中国古代都城的城市规划中,充分体现了皇帝权利至高无上、

统治秩序平稳有序的理念。都城的规划代表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水平。 〔战国《管子·度地篇》:\"高勿近阜而水足用,低勿近水而沟防省\";主\"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汉长安布局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对称轴线,宫殿与居民区相互穿插

〔三国操营建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宫城为中心,改进汉长安布局松散,宫城里坊混杂状况。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吴国金陵:用地依自然地势发展,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皇宫位于城市南北的中轴上,重要的建筑以此对称布局。是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与自然价和理念综合的典。 〔隋唐长安城:先测量定位,后筑城墙,埋管道,修道路,划定坊里。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坊里、市肆的位置体现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

里坊制在唐长安得到进一步发展,坊中巷的布局模式以及与城市道路连接方式都很成熟。 〔宋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北宋中叶的城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度,成为中国古代后期城市规划布局与前期规划区别的基本特征。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希波丹姆模式

①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文化。

②希波丹姆模式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托马斯·莫尔;针对资本主义城市与乡村的脱离和对立,私有制和土地投机等所造成的种种矛盾。

2..简述霍华德田园城市的含义、容及其对城市发展、规划的影响和意义。

⑴田园城市: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形态,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实质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⑵田园城市的容:

2 / 16

.

①霍华德指出了工业化背景下城市所提供的生产生活环境与人们所希望的环境存在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相互疏远。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机构。 ②规划图解方案:总占地约6000英亩,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圆心是中央公园,六条干道交通体系从圆心放射出去,环公园是政府、图书馆、医院、音乐厅兼会堂、剧院等,之外是环状公园,公园外圈是商业区,再外圈是住宅区,住宅区外环有林荫大道,大道当中是学校和儿童游乐场及教堂等,之外又是花园住宅区,这些界定的区域仪同心圆状层层相扣,构成了基本的田园城市。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是保留绿带,作为防止城市无限扩大的手段;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如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城市。中心城市的规模、面积略大些。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城市之间由铁路、公路等快速交通系统连接。

3田园城市的影响及意义

①除了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进行探讨,还用大量篇幅研究了城市经济问题,提出一整套城市经济财政解决方案。

②霍华德把城市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城市规划的问题对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今天规划界一般把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③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 3.卫星城

卫星城:在大城市外围建造的,与市区及有一定距离又有密切关系的城市 卫星城理论:针对田园城市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背离霍德华基本思想的现象,由昂温于1922年提出的在大城市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

⑴第一代卫星城:\"卧城\除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化上的需求还需去市区解决

⑵第二代卫星城:半独立城镇,伊利尔·沙里宁;除了居住建筑外,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仍去母城工作。

⑶第三代卫星城〔know:独立新城,1960年英国的米尔顿·凯恩斯为代表。

特点:①城市规模比第一、二代卫星城大②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和公共福利设施 ③城市具有多种就业机会,交通便捷,生活接近自然。 4.雅典宪章〔掌握

雅典宪章:1933年在雅典召开以城市规划为议题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 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居住: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工作: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建筑的关系

游憩:新建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要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市郊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

交通:要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车辆的行驶速度是道路功能分类的依据。要按照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的宽度。

马丘比丘宪章:1978年12月秘鲁利马集会后发表的对《雅典宪章》40多年实践作出的评价 肯定了《雅典宪章》的正面意义,如把交通看成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道路应按功能性质进行分类;但认为过分追求功能分区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城市规划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5.光明城市&广亩城市〔know

3 / 16

.

光明城市理论:法国人勒·柯布西耶 于1925年发表的《城市规划设计》中提出的主用全新的规划思想改造城市,设想在城市里建高层建筑,现代交通网和大片绿地,为人类创造充满的现代化生活环境的一种空间集中规划理论。

他认为,大城市的主要问题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机动交通日益发达,数量增多,速度提高,但是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及规划方式与这种要求存在矛盾。城市中绿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

主: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高层低密度;市中心空地、绿化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和住宅的直接关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案例:1922年巴黎城市规划

广亩城市理论:美国人赖特于1935年《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中提出的强调城市中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建议取消城市而建立一种新的、半农田式社团的理论

他相信和小汽车的力量,人为大都市即将死亡,美国人将走向乡村,家庭和家庭之间要有足够的距离,以减少接触来保持家庭部稳定。

共同点:①都有大量的绿化空间在\"理想城市\"中

②都开始考虑当时的心技术,即和汽车对城市产生的影响。 6.简述邻里单位理论的基本容和意义。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第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意义:该理论对 30年代欧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颇大,在当前国外城市规划中仍被广泛应用。 7.有机疏散〔了解

有机疏散理论:1934年伊力尔·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按照机体的功能要求,把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重工业、轻工业应该疏散出去。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工业外迁而腾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且也可以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很大一部分事业,尤其是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供应部门将随着城市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区。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许多家庭疏散到新区去,将得到更适合的居住环境。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就会降低。

有机疏散的两个基本原则是:把\"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则作分散的布置。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围,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虽路程较长亦属无妨,因为在日常活动围外缘绿地中设有通畅的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高的车速迅速往返。

第三章 城市规划体制

4 / 16

.

城乡规划体制是通过规划法系统、规划行政系统、规划技术系统、规划运作系统共同构建的 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

城市规划法系统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中华人名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城乡规划法定的五个形式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详细与总体、镇规划〔详细与总体、乡规划、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六章 经济与产业

产业分类〔统计上的分类

第一产业,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 第二产业,是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在国标中第三产业包括15个门类,计48个大类,为分类最多的产业。

第七章 人口与社会

城市人口的统计 1.静态统计 ⑴户籍人口:是指在当地公安派出所登记户口的人口。目前可分为城镇户籍人口和农村户籍人口。

⑵流动人口:一般是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一定期限〔一般有半年以下、半年以上、一年以上几种分法的人口。

⑶暂住人口:暂住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因此暂住人口相当于流动人口中的流入人口。 ⑷常住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包括满足居住时限的户籍人口,流动人口中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入人口和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出人口。 2.动态统计

⑴自然增长率:以一年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减数与该城市总人口数〔或中期人数之比的千分率表示其增长速度

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0> ×100%

一般:大城市低于小城市 老城市低于新城市 经济发达,文化程度高的城市低于经济次发展的城市。

⑵机械增长率:一年城市机械增长的人口数与年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的千分率 机械增长率=<〔本年迁入人口-本年迁出人口/年平均人数÷1000>×100% 年龄结构的规划意义

分成六组:托儿组〔0~3、幼儿组〔4~6、小学组〔7~11、中学组〔12~17、成年组〔男19~60、女18~55、老年组〔男61以上,女56以上

人口宝塔图:根据年龄统计做出的百岁图。 男左女右,横坐标表示人数,纵坐标表示年龄 城市人口预测

1.综合增长率法,是以预测基准年上溯多年的历史平均增长率为基础,预测规划目标年城市人

5 / 16

.

口的方法

2.时间序列法:对一个城市的历史城市人口数据的发展变化进行趋势分析,直接预测规划期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建立城市人口与年份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未来人口规模,一般采用线性相关模型。适用于发展趋势变化不大的城市。

3.增长曲线法,增长曲线模型用来描述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这种模型需要以往数据并找出规律性。常见的有多项式增长曲线,指数型增长曲线,逻辑增长曲线和龚珀兹增长曲线。 4.劳动平衡法,他主要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基本原理,是我国过去采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在市场经济下,这种方法已经很少采纳。

5.职工带眷系数法,根据新增就业岗位数及带眷情况预测。 常用社会指标P128

第十一章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属性P183 城市用地的归属〔熟悉

《中华人名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中华人名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并规定除农民集体所有外,属于全民所有制国家的土地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执行。\"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 自然条件分析中分为哪四个大方面分析,每个大方面下又考虑哪些因素 〔1地质条件: ①建筑地基 :了解建设用地围不同地基承载力,对城市用地选择和建设项目的合理分布以及工程的经济性都重要 ②滑坡与崩塌 :常常相伴发生于丘陵和山区;当裂隙比较发育,且节理面顺向崩塌方向,尤其人工开挖导致坡体失去稳定则更容易崩落

③冲沟: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切割用地,对土地使用造成不便,增加土石方工程或桥梁、排洪工程 ④地震

〔2水文条件:①水文条件: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水体的流量、流速、水位等水清资料进行调查 ②水文地质条件: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以及动态等条件

(3)气候条件:①太阳辐射 ②风向〔掌握

风向玫瑰图:各个风向次数所占该时期不同风向的总次数的百分比值绘出的风向频率图

1.如果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相对风向风频最小,或最小与最大之间转换夹角大于90度则工业放在最小风频上风向

2.如果有两个,则工业布置在盛行风的两侧

3.考虑静风,防止逆温与烟尘滞留 4.注意山风谷风海陆风等地方风。

6 / 16

.

③温度④降水与湿度:对城市排水设施的影响〔4地形条件 31.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的分类

我国城市规划实践中最先受到重视,至今依然应当重视的是建筑适宜性评价,及评价城市建设的工程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一般分成三类:

一类用地: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现代工程技术几无绝对难以修建的用地,所谓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是指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这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用地分类具有地方性和实用性,不同地区不能作质量类比。 城市用地分类及英文简写〔掌握

R=居住用地;住宅和相应服务设施的用地

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行政、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地中服务设施的用地

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各类商业、商务、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地中服务设施的用地和A中事业单位的用地

M=工业用地;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

W=物流仓储用地 ;物资储备、中转、配送、批发、交易等的用地,包括大型批发市场以及货运公司车队的站场等用地〔不包括加工

S=交通设施用地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用地 U=公用设施用地;供应、环境、安全等设施用地

G=绿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开放空间用地,不包括住区、单位部的配件的绿地

第十三章 总体规划

城市职能由专业化部分、职能强度、职能规模三个要素组成。 专业化部分:对外服务部门

职能强度:对外服务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反映该职能在该城市经济中的作用大小 职能规模:某一职能对外服务规模大小,反映该职能在区域或国家经济中的贡献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基础因素决定的,是有该因素组成的基本部门的主要职能所体现的。〔与城市职能的区别 城市规模预测〔熟悉

1.建设用地规模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A〔用地规模=P〔人口规模×a〔人均用地指标 2.人均建设用死指标的选取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城市规划区各项城市用地总面积与城市人口之比,单位是㎡/人,是衡量城市用地合理性、经济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等级越高,指标越大;大城市小,小城市大〔Ⅰ60.0~75.0 Ⅱ75.1~90.0 Ⅲ90.1~105.0 Ⅳ105.1~120.0

总体规划涉及多个层次的规划围,包括市域、市区、规划区、中心城区和建成区 市域:城市行政区划围,包括市区及外围市〔县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7 / 16

.

市区:城市政府直接管辖的围,不包括外围市〔县

规划区: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一般要求城市规划区应在市区围,即城市政府直接管辖的围。城市规划区也是是是规划管理,及发放\"一书两证\"的围界限。

中心城区: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区、包括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和近郊地区

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包括集中连片以及分散在郊区、与城市有着密切联系的城市建设用地〔如机场、铁路编组站、污水处理厂等

总体规划中的\"四区\"划分

中心城区规划要求:\"划定 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 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禁止建设区: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和历史文化环境,满足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禁止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区

限制建设区: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不宜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区。确定有建设必要时,安排的城镇开发项目应符合城镇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并应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

适宜建设区: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建设行为也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满足各类保护区要求。 总体规划中的\"四线\"规定〔解释、名词解释

城市绿线:城市各类绿地围控制线;包括城市规划区一切已经建好的绿地、已规划好但未建成的绿地、以前没有规划但拟在规划编修是新增的绿地。包括城市公园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林地3类。

城市紫线: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围接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围界线

城市黄线:指对城市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城市蓝线: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第十四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定性指标〔指令性:指该指标是必须遵照执行,不能更改。

包括:①用地性质〔图表 ②用地面积〔红线,上限 ③建筑密度 ④容积率〔上下限 ⑤建筑限高 ⑥绿地率 ⑦公建配套项目 ⑧建筑后退道路红线〔下限 ⑨建筑后退用地边界 ⑩社会停车场 ⑪配建停车场库 ⑫地块出入口方位、数量和允许开口路段 指导性指标〔引导性:指该指标是参照执行的,并不具有强制的约束力

包括:人口容量〔居住人口密度、建筑形式、风格、体量、色彩要求、其他环境要求〔关于环境保护、污染控制、景观要求等的指导性指标,可根据现状条件、规划要求、各地情况因地制宜的设置

①用地性质及其兼容性

用地性质:用地性质是对城市规划区的各类用地所规定的使用用途。

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土地的实际使用用途,如绿地、广场等;二是附属于土地上的建〔构筑物的使用用途,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 兼容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指不同土地使用性质在同一土地中共处的可能性,即表现为同一块城市土地上多种性

8 / 16

.

质综合使用的允许与否,反应不同土地使用性质之间亲和与矛盾的程度。

其二是指同一土地,使用性质的多种选择与置换的可能性。表现为土地使用性质的弹性、灵性和适建性主要反映该用地周边环境对于该地块使用性质的约束关系。

②用地面积〔Ap:即建设用地面积,是指由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边界线所围合的用地水平投影面积,包括原有建设用地面积及新征〔占建设用地面积,不含代征用地的面积。用地面积是控规中各种规定性指标要素计算的基础。

③建筑密度:对规划地块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围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建密=〔规划地块各类建筑基地面积之和/用地面积×100% ④容积率FAR〔计算

又称楼板面积率或建筑面积密度,是地块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之和Ar与地块面积Al的比值〔万㎡/h㎡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

下限保证开发商利益,可综合考虑征地价格和建筑租金的关系

上限防止过度开发带来的城市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及及环境质量下降

⑤建筑限高:为了克服经济利益的驱动而盲目追求建筑高度,造成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不同区位及其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影响程度,规划部门需要对建筑建造提出一个许可的最大限制高度〔上限

建筑高度:一般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平屋顶或屋面面层〔坡屋顶的高度。

⑥绿地率:规划地块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是衡量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绿地率=〔地块绿化用地总和/用地面积×100% ⑨用地边界〔红线

用地边界是规划用地与道路或其他规划用地之间的分界线,用来划分用地的围边界。 用地边界是用来界定地块使用权属的法律界限。 建筑间距,日照间距的计算

建筑间距: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

以满足防火防震日照通风采光视线干扰防噪绿化卫生管线敷设建筑布局形式以及节约用地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日照间距〔计算:之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隔距离

日照间距的处理:一般要求冬至日〔大寒日中午前后有2h的连续日照时间

第十五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名词解释:

干道网密度: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单位km/km² 交通分为城市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

城市交通:城市部的交通,主要通过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来组织

城市对外交通:以城市为几点与外部空间联系的交通,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以及管道运输等。

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了解 1.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交通是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交通运输方式配备的完善程度与城市规模、经济、政治地位有着密切关系、绝大多数城市都具备水陆交通条件,大部分特大城市是水陆空交通枢纽

2.对城市规模的影响:影响很大,既是发展的因素也是制约的因素,特别是城市对外交通联系的方便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城市人口规模。

9 / 16

.

3.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城市的交通走廊一般也是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的走廊 干道网密度

城市道路系统通干道应占有一定比例,通常用干道网密度来衡量,单位km/km²。即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干道网密度越大,交通联系也越方便,但密度过大,会造成用地不经济,增加建设投资。 按照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快速路:快速路应为城市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大城市

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功能区,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活动中心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

次干道〔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 支路〔街坊道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 城市道路的形式与功能〔了解

形式:方格棋盘式 环形放射式、链式、不规则等 城市道路系统可分为主要道路系统和辅助道路系统。

主要道路系统:城市干道和交通性的道路组成,主要解决城市中各部分之间的交通联系和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

辅助道路系统:基本上是城市生活性的道路系统,主要解决城市中各分区的生产和生活组织。 道路宽度

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任性到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 按照横断面形式不同道路分类四类

一块板〔单幅路: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道上或双向行驶

两块板〔双幅路: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

三块板〔三幅路:有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 四块板〔四幅路:有三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为四部分中间两条单向的行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

铁路枢纽的布置与城市的关系P376

城市围的铁路建筑和技术设备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直接与城市生产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客、货运设备,如客运站、综合性货运站及货场等,应按照他们的性质分布在城市市区或接近城市中心,设在城市市区外围地区的客运车站不便于人们的使用和发挥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的集散作用,为工业区和仓库区服务的工业展和地区占应设在有关地区附近,一般在城市外围。

一类是与城市生产与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技术设备,如编组站,客车整备场、与会线等以及其他设备,在满足铁路技术要求以及配合铁路枢纽总体布置的前提下,尽可能布置在离城市外围有相当距离的地方。

铁路客运站位置选择〔数值和数量

客运站距离城市在2~3km以,不论是位于市中心边缘和市区边缘〔城市用地过于分散的情况除外,使用都是比较便利。

大多数一个即可满足,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需要多个

另外,因自然地形的影响,城市布局分散或呈狭长带形时,宜分设。 净空限制,机场在城市中的位置〔看图识别机场位置的好坏 航空港的选址要考虑净空、噪声干扰和与城市的联系等等 ①应避免穿过城市市区,最好在城市侧面相切的位置

10 / 16

.

②居住区不宜布置在85dB以上的噪声区以。为减少飞机噪声的影响,城市建设地区〔特别是生活居住区应尽量避免布置在机场跑道轴线方向。且居住区边缘与跑道侧面的距离最好在5km以上。在特殊情况下,跑道轴线不得穿越居住区 ③临近机场应保持一定距离。

第十八章 居住区规划

美国住区规模划分

1.住宅单体dwelling和小组群住宅:最基本尺度规模,规划设计较少涉及

2.邻里neighborhood:具有步行尺度的围。尺度包括住宅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交通网络系统、公共空间环境等支撑居民日常生活的元素 3.都市聚落urban village:由邻里积聚而形成 中国住区规模划分 1.居住区: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区的用地组成

①住宅用地〔R01:住宅建筑基地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②公建用地〔R02: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公共设施的用地,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③道路用地〔R03:指居住区围的各级道路,包括居住区级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

④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等。。 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

1.郊区整体规划社区模式:

奥姆斯特德和沃克斯,1868年美国伊利诺斯州河滨小镇 ①曲线型街道,尽端式道路

②在交叉口形成三角形绿化休憩空间

③住区中心设置一个由商店和列车换乘站构成的小型商业中心,配置学校、办公区。 2.邻里单位理论的六条基本原则: 由克拉伦斯·佩里 1929年提出

①邻里单位周围由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 ②邻里单位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③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支撑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在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

④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结合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布置

⑤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²,每英亩十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

11 / 16

.

〔0.8km

⑥邻里单位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美国新泽西雷德邦、英国哈罗新城 4.\"扩大小区\"和\"居住综合区\"模式

扩大小区:在干道间的用地<一般100~150hm²>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英国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

居住综合区: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勒·柯布西耶:马赛公寓 5.新城市主义

1980年在美国兴起,由安德雷斯·杜安伊与伊丽莎白·普拉特·赞博克提出的新传统邻里开发和由彼得·卡尔索普倡导的公共交通导向的邻里区开发。 设计准则:

①有一个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并由地方性导向的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

②最优规模——由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400米左右的空间围

③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乐

④将建筑和交通建构在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之上,公共空间应该是有心得而不是建造留下的剩余场地,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的安排应优先考虑。 设计特征:

①相对自给自足的步行环境,围绕着核心城镇设施和商店布置住宅 ②为人行和车行提供更多可选择的通行路线

③设计为行人、自行车游戏以及机动车等共同使用的街道

④为了围合街道空间以形成公共空间,建筑的道路退界较少,街道两侧的住宅前廊离人行道也较近。车库设置在住宅的背面并通过后街进入,以减少车库通道缘石打断街道的次数。 5.TOD〔公共交通开发向导彼得·卡尔索普

利用了运输与土地使用之间的一个基本关系,将开发集中在沿轨道交通线和公交网络的节点上,把大量人流发生点设置在距公交车站很近的不行围,鼓励更多的人使用公共交通。强调紧凑增长,开放空间和永续性。

①结构规划特点。一个TOD即时一个围绕公交车站将功能密集交织在一起的社区 ②混合土地使用和开发密度。TOD强调土地混合用途,并以公共交通有限为规划原则。 居住区用地的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绘制简图

规划结构有多种组织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①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

居住小区的规模一般以一个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而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的上限。 ②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住区。

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围。居住区-住宅组团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的规模。一般应设有居委会办公室、卫生站、青少年和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商店、托儿所、儿童或成年人活动休息场地、小块公共绿地、停车场库等,这些项目和容基本为本居委会居民服务。其他一些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则根据不同的特点按服务半径在住区围统一考虑,均衡灵活布置

③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

12 / 16

.

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2~3个住宅团组成。 住宅层数

低层住宅:1~3层

多层住宅:3层以上至6层 中高层住宅:7~9层 高层住宅:10层以上

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

住宅建筑经济直接影响用地经济,而用地经济往往又影响对住宅建筑经济的综合评价,其中用地经济起主导作用。下面是关系密切的几个因素: ①住宅层数与经济性

一般经验人为,6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

由于城市用地日趋紧,城市住宅普遍向高空发展,由于高层住宅结构形式的改变,电梯的增加以及供水加压设备、防火设施、建材费用和施工成本高等原因,高层住宅的造价也相应提高。合理提高住宅建筑的层数是提高住宅建筑面积密度,节约用地的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 ②进深

住宅进深加大,外墙相应缩短。对于在采暖地区外墙需要加厚的情况下,经济效果更好。 ③长度

住宅长度直接影响建筑造价,因为住宅单元拼接越长,山墙也就越省。但住宅长度不宜过长,过长就需要增加伸缩缝和防火墙等,且对通风和抗震不利。 ④层高

住宅层高不仅直接影响建筑造价,也直接和节约用地有关。住宅层高每降低10cm,能降低造价1%,节约用地2%。但是基于住宅健康性的考虑,居室净高不应低于2.5米 套型:一般指每套住房的面积大小和居室、厅和卫生间的数量。如一室一厅、二室二厅一卫、三室二厅二卫等。

套型比:指各种套型的建造比例。 住宅建筑群体布局形式〔了解

1.行列式布置: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形状。 能使绝大多数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但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单调,易产生穿越交通干扰。

13 / 16

.

2.周边式布置: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便于组织休息园地,促进邻里交往,对于寒冷及多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和减少院积雪。还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密度

3.混合式布置:常见的是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或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已形成半开敞式院落

4.自由式布局: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

14 / 16

.

住宅建筑群体空间组合方法

1.对比:突出主体建筑或是建筑空间富于变化,长短,高低

2.韵律和节奏:常用于沿街或沿河线状布置的建筑群的空间组合

3.比例和尺度:建筑高度:院落进深在1:3左右为宜,而院落长宽不宜悬殊过大 4.色彩 5.绿化

6.道路:直线,曲线

7.建筑小品:美化住区面貌

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和噪声的防治511

居住区道路分四级,名称、定义、道路宽度及各种宽度分配

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外交通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次要到了,用以解决去住区部的交通联系。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第三级:组团级道路——居住区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外交通联系。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第四级: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鹿,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居住区交通组织的形式〔三种定义、名称

住区动态交通组织可分为\"人车分行\"、\"人车混行\"、\"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三种基本形式

人车分行:由车行和步行两套独立的道路系统所组成〔雷德朋系统: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

人车混行:车型和步行使用同一套道路系统。

人车共存:人和车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是共存的,将交通空间与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使街道重新恢复生机。把车的速度降到步行者的速度汽车产生的危害大为减轻。 用地平衡表539

表 3.0.2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

用地构成 1住宅用地 2公建用地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50~60 55~65 70~80 15~25 12~22 6~12 15 / 16

.

3道路用地 4公共绿地 居住区用地 10~18 9~17 7~15 3~6 100 7.5~18 5~15 100 100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看书P540~542 主要指标:

1.平均层数:平均层数=总建筑面积÷总基地面积

2.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净密度=基底总面积÷住宅用地面积 3.建筑毛密度:总建筑面积÷居住用地面积 4.人口净密度:规划总人口÷住宅用地总面积 5.人口毛密度:规划总人口÷居住用地总面积

6.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建筑面积毛密度 看书。。。老王已阵亡 _<:зゝ∠>_

16 /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