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交通民俗

来源:化拓教育网


论影响交通民俗

形成的因素

学院:

学生:

学号:

上课地点:

上课时间:

由于一定的原因,人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或将货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在这种活动的长期进行下,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风俗,也就是交通民俗。

交通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自然条件、生产技术、民族文化等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气候因素是影响交通民俗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最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我国从南到北可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热量带,自东到西又可以区分出湿润带、半湿润半干旱带和干旱带。由于光照、温度、降水、湿度、风等气候要素千差万别,也对交通民俗产生了不同的综合影响。例如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光照强烈、降水稀少、温差大、风沙多,人们就利用骆驼——这种耐旱耐风沙的本土物种进行运输;在东北寒冷地区,由于冰面磨擦阻力小,人们利用雪道、冰道、雪撬、爬犁、冰床等运送人或物时就更加省时省力;在西方峡谷,怒江一代的人们利用索道运输;在西南高寒地区则多用驼羊和有着“高原之舟”之称的牦牛运输。地形对交通民俗也有影响,如蒙古多为牧区,冬天雪深过膝,夏季草深,沼泽地多,蒙古人就利用轻便灵活、车轮大的勒勒车进行运输,无论是牧草繁茂的草场,积雪深厚的雪野,还是泥泞的沼泽或者崎岖的坡道,勒勒车都能够顺利通行,极大的方便了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及出行。

随着人类发展,生产技术也在不断的变革,人们的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首先,舟、车、路的出现就是一大进步。古代人们大都是沿河而居的,为了适应捕鱼和渡河的需要,出现了最早的浮具——腰舟(生活在河边的百姓下河捕鱼时,在腰上拴一条绳子,绳上端有一、两个葫芦,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经过发展演变便创造出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独木舟。有了独木舟,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逐渐懂得了驯养牛、马、骆驼和大象等动物代替人力运送货物、供人骑乘,并形成了车。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有辕且可供乘坐的车。车出现后,为了加快运送速度和提高负荷量,便有了修筑道路的要求。在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就出现了役使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驮运道,并出现了原始的临时性的简单桥梁。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为争夺中原霸权,纷纷修筑能够通行战车的道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更是大修驰道,使车辆直达全国各地。其次,造船和航

运的兴起也极大地发展了交通方式。在商朝时,人们就能制造木船,在利用天然的内河、湖、海航运的同时,很早就懂得挖掘人工运河。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凿了胥河、邗沟和其他一些运河。到了汉代时已有了比较完整的水军体制,发展了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船舰。再次,机动运输工具的传入开创了运输方式的新纪元。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产业革命。从19世纪初开始,蒸汽机相继应用于船舶和在铁路运行的车辆上,于是机动船和机车问世了。这些先进的技术传入我国,使运输更加高效简洁。最后,邮政、电信的诞生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交通方式。

民族文化也对交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娶亲要用喜轿,当官的要坐官轿,还有民轿、魂轿。同时,在封建制度的影响下,轿子也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例如,在清朝初年规定:除了皇帝、后妃乘坐的豪华的辇舆以外,只有亲王坐的轿子才能是银顶黄盖红帏的。三品以上大官的轿子,虽然也可以用银顶,但盖帏只能用皂色,在京城内四个人抬,出京时用作八人抬。四品以下官员,只准乘坐锡顶两个人抬的小轿。而一般的地主豪富,只许用黑油齐头,平顶皂幔的小轿。千百年来“茶马古道”上一直闪耀着马帮的身影,马帮由“锅头”领导,一个马帮里有马、毛驴、骡子、猴子,帮里的赶马人一边行进一边唱着赶马调。在马帮里有很多忌讳,如:灶要叫做“火塘”,因为大家都不想把事情弄糟(灶);吃饭时只能由锅头揭锅盖,第一碗饭也要由锅头添,添饭时更不能一勺子舀到底,要从饭锅表面一层层舀下去。还有如,南方一些沿海城镇的渔民出海时要拜一拜海神——妈祖,以祈求神明庇佑。

总之,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灿烂的交通民俗文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